銀行讓存的保險一年交1萬交10年20年給15萬,是高利息嗎?

理財迦


現在確實有不少保險公司跟銀行網點有一定的協議,通過銀行推銷保險。但是,相應商業保險很複雜,很多人看不明白究竟合不合算?就如題目所說的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計算收益呢?


首先,如果我們從單純理財角度,計算相應的收益率。

每年存1萬元,連續存10年,這種方式實際上非常好計算。

數學中有一種計算公式,叫做年金終值計算,通過詳細測算可以計算出一張表,我們從表中查詢有關結果。

目前,我們自己通過存款、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國債等理財方式,理財利率也就4%~5%之間。

因此,每年存1萬元,10年之後本息結果可能是12萬元(4%利率)到12.58萬元(5%利率)之間。時間截止是剛存上1萬元之後,具體時間間隔只有9年。

這一筆錢實際上也可以進行利滾利。如果繼續堅持投資11年,4%利率是1.54倍,5%是1.71倍。

這樣,我們的本息餘額應當在18.48萬元到21.5萬元之間。

所以,很明顯保險的收益率要比自己投資要低一些。

將保險作為一種收益性理財產品並不划算

實際上保險公司為了確保保險資金的安全,一般會預定一個1.75%~3%的保底收益率。根據銀保監會的要求,保底收益不得超過3%。雖然一些投資連接險、分紅險、萬能險收益率會超過3%,但這是浮動的,不一定能夠保證。


保險最大的作用在於支付保費應對風險的管理,而不是一種投資理財。不管收分紅險、萬能險還是投資連接險,絕大多數都會包含一定的風險保障。比如包含了壽險、重疾險等內容的綜合體。一旦發生意外,對於參保者有一定的收入損失賠償。



不同的保險有不同的作用。按照保險責任分,可以分為人壽保險,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多類。詳細劃分又可以分為壽險、重疾險、醫療保險、年金保險、護理保險等等。比如壽險和重疾險,主要是針對未來收入可能發生損失的一種保障。如果為了我們保持家庭收入的穩定,應當為家庭的收入支柱,投保年收入10倍左右的重疾險或者壽險。

為了防止未來得病的醫療費用,可以為家人參加商業醫療保險,享受社保報銷之外的二次報銷,不至於因病返貧。

其實,參加商業保險一定要讀懂保險合同,根據合同的要求履行契約即可。如果不瞭解合同,還是謹慎參加保險的好,否則會出現個人理解和保險理賠的偏差。


暖心人社


遠遠算不上是高利息。

這款理財型保險,第1~10年期間每年交費1萬元,第21年返還15萬元。

根據現金流情況,計算內部收益率為2.63%。這個水平距離高息比較遠,距離目前無風險的收益水平4~6%也有一定的距離。

理財型保險,適合特定客戶的特殊目的,比如為了將來某一個確定的時點需要一筆固定的費用,或者將來養老時有一份穩定的現金收入,或者對後代的生活提供一份現金流的支持,等等。

多數情況下,理財型保險追求的是其穩定安全性,更像是一種強制性存蓄,對於其收益率高低,應該視為次要目標。

如果投資者要是在意收益的話,不如去買國債,利率能有4~4.27%;或者選擇五年定期存款,利率區間為3.575~5.8%。這兩種理財方式,收益的確定性比理財型保險要好很多。

對於理財型保險,普通老百姓應該持何種態度比較好呢?

這讓我想起光頭馮侖談2019年購房問題時的話,“如果是撿的錢,就買房;如果是掙的錢,暫時別買”。把他說的“房”換成“理財型保險”,我覺得也挺合適的,而且最好把“暫時別買”換成“永遠別買”。


顏開文


銀行讓存的保險一年交1萬,交10年過20年後給15萬元,這是非常低的利息,非常不划算。


假如我們自己理財,不管是選擇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還是國債,都能輕鬆達到4%以上的年收益率,前10年每年1萬元,到第11年的時候能有本息12.48萬元。如果再存10年,則可以達到18.5萬元,顯然遠高於15萬元。


實際上2019年的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可以達到5.45%的年利率,如果先一年存一萬元,連存10年後再存10年,則總金額能達到23萬元,足足比保險多出8萬元,超過了一半有餘。


如果我們仔細計算上述保險的年收益率的話,經過一番計算,可以得出利率只有可憐的2.64%,比央行三年期基準利率2.75%還要低0.11個百分點,絕對談不上高息。要知道如今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最高都能達到4.2625%,5萬元起存的大額存款也能有4.125%的利率。


不管是分紅險還是壽險,理財型的保險收益率低是難以改變的事實。一方面保障極為有限,另一方面利率低,此外流動性極差,實在不是理財的好選擇。


銀行也好,保險公司業務員也好,為了高提成會故意隱瞞缺點,鼓吹好處,選擇時一定要格外慎重。


如果看過類似的保險合同就會知道,保險合同中有一頁展示的現金價值,這就是在相應年限退保能拿到的錢。所謂的20年後能拿到15萬元往往也不會寫成固定條款,更有可能是分成高中低三檔,預期最高能拿到15萬元,實際20年後12萬元也是很有可能的。


如今五年期的存款時間都有點過長了,把錢存20年保險更不合適。今天收入穩定拿出一萬元很輕鬆,萬一有一天資金比較緊張呢?交款的10年內有一年沒有及時繳費都會被視為退保,少則損失一半本金,多則損失大半,完全得不償失。


財智成功認為,不要被所謂的交了10萬元能拿到15萬元迷惑,有心存錢就乾脆選擇民營銀行存五年期存款,然後支付寶裡的相互寶要加入。這樣錢是自己的,隨時可以取用,不用擔心本金損失,相互寶40歲以下也有30萬元的保障,這樣一來遠比買所謂的理財型保險要靠譜的多。


財智成功


我教你一個很簡單的計算方法。

一年交1萬,交10年本金10萬。前十年先別算回報,從第10年起的10萬到第20年變成15萬,這10年裡面的收益率平均每年4.14%。

好了,簡單的說這個產品就是,你每年交1萬交10年,前10年沒有利息,第10年到第20年之間,平均每年利息4.14%。中途不可以領取,第20年一次領取。

那你看看這樣的產品你要不要?

PS:以上是為了簡單易理解,實際上這20年的平均年化利率是2.64%。

希望這份保險還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否則就呵呵了。


財說得明白


直接用excel來算就可以了:

實際的利率在2.63%,利率水平實在是低,遠不足定期存款利率。從10年期的國債利率來看,利率水平大概在3.27%左右,而國債的流動性遠高於定期存款和保險,如果損失掉流動性,那麼實際的定期存款利率至少在4%以上,那麼按照4%的利率水平來看,那麼最後的收益在18.48萬元。

這倒不是說保險就不好,因為這種銀行的保險還得包含保險,而保險本身是具有價值的,如果一個人有保險需求,且對流動性沒有要求,買一點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對資產流動性要求高,保險產品非常不合適,因為臨時退保是要扣除很大部分的保費的。而在長達20年週期內,會發生什麼,真的是不得而知,現在10萬元可能能買輛車,20年後15萬可能只能買一個輪子了。


以股易金


這不是銀行讓你交的,而是保險公司跟銀行領導串通,讓買保險的人在銀行的營業大廳裡,打著銀行名義賣保險,或者有些銀行職員就兼職賣保險,看起來錢是存進銀行了,其實跟銀行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是存在保險公司的賬戶裡了。

最好不要買,就你這樣的情況,昨天我還看到一則新聞。說某女士買了你這個情況的保險,後來生病住院,醫了好多萬,但她有職工醫保,報完賬還剩5000自費部分,她就想自己買了20萬保險,想通過保險把這5000報了,但保險公司不給報,只給500塊,然後她說那她就要退保,結果人家說,不準退,只能放棄保險,否則按違約處理,罰款5000塊且不退20萬本金。


睥睨千秋


你可以算下,年利率比定期存款還低呢。


藍色的布朗熊


十年前100元可以買很多東西,現在100元夠買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