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讲解知识是一次讲全好,还是点滴渗透好?有何建议?

时光笑靥318


作为教师,我个人认为讲解知识还是以点滴渗透为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一般都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夯实基础,然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臻于化境。

当然每一科都有每一科的实情,具体怎么操作,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考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还是以我所教的高中语文为例,进行阐述吧。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在教学的时候,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我重点讲解诗歌的意象。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学习诗歌,而高考诗歌鉴赏题又是学生的老大难题,想要攻破,必须从诗歌最基础的知识入手,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就是意象。《沁园春长沙》里的意象很多,逐一学习分析。

第二课《再别康桥》,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来检查学生掌握“意象”这个知识点的情况。然后这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以课后习题为突破口,“《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觉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肯定会有学生回答:“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几句就很美,我喜欢。”

可以再问学生:“请说具体一点。”学生会说:“金柳美。”老师提示这就是意象美,在文章中选用优美的意象会使你的文章增色。

学生还会说:“把金柳比作新娘,比喻句美。”老师提示这是写作手法美,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使你的文章生动形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还会找出拟人、反复、虚实结合的手法等等。

《再别康桥》学习完毕,可以回过头来尝试着运用这一课所学知识去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语言特点。这样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通过第一课和第二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小结,如欣赏诗歌可以从意象和手法入手。甚至还可以活用到作文教学中,比如作文第一单元的训练——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有学生这样写:“开窗向路的两旁望去,青绿色的麦田一望无尽,一阵风吹过,麦浪翻腾着,你追我赶,玩得开心极了。朵朵白云点缀着浅蓝的天空,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青草的味道,有点甜,有点涩……”这就是在灵活运用了。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慢慢地讲解,细细地揣摩,点点滴滴地领悟落实,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热爱田园的费老师


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我就自身教学经验而言,要看不同学生层次而论。我给女儿当的初中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吃饭时她说:我只喜欢吃妈妈煎的鱼!我马上对她说:好吧,我们来把这个句子用英语说说看。I only like to eat the fish my mom cooks. 随后,我给她讲解了一下定语从句的概念和基本用法,她就听懂了,然后,在初一的考试中,她的作文里面就用到了定语从句。你看,定语从句本身是初三才学一点皮毛,高一才正式学透的知识。只要碰到聪明的学生能听懂,我就讲,也不耽误多少功夫,但是这些学生会变得特别出色,他们会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品尝到那种超前学习的成就感和优越感,从而会更加喜欢学英语呢。当然关于定语从句的一些具体细节和规则还是要慢慢渗透了讲解给她听。我会编一些口诀给她,比如:不定代词有很多,全用that 准没错!等等。再者,还有看每一个知识点点难度来决定吧。有些知识点学生很好掌握,可以一次性讲透,有些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就有慢慢渗透着讲,比如:初中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态,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最难区分现在完成时和过去时的,这就需要老师想办法慢慢让学生讲解了。


美洋洋英语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当我们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就会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就会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甚至是希望能够把自己所知道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但是对于课文知识点的讲解,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讲,不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养成懒惰,不愿动脑筋的坏习惯。因此,我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灌输,而不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上课只注重一次讲全,势必会适得其反,收效甚微。

其次,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仅是一个老师自己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讲解就能够实现的,更需要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之前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也知道自己的义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造成了满堂灌。而现在我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为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获得知识,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相比教师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死气沉沉的课堂,我觉得有师生互动的课堂会更有趣,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不应该满堂灌,而是应该点滴渗透!




小幸运life


就我个人看法和做法,每次语法都是一次单独系统地把知识完整地讲解,讲完做语法专练题。


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我个人认为语法不能抠得太细,否则有害无益。

1.突出粗线条。抓纲减量,这样授课好处明显。好处是什么?简洁、明了。东西少,学生容易记得牢!老师应像木匠师傅那样,先几板斧把框架劈出来,以后再来细化。否则会把学生整得晕晕乎乎的,不得要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现在时是很简单的语法,但有的老师讲这个章节时,还把用一般现在时去表达一般过去时这种跨界现象都讲了,美其名为全面!或者讲一般过去时的时侯,把用一般过去时表达现在时的内容(虚拟语气)揉进去!我觉得真的没多大必要(当然,高年级不在此列)。粗线条最好,否则,学生真的会无所适从。

所以,如果是高一高二的学生,特别是高一的学生,先搭粗架子比较好。当然,如果班上学生基础普遍较好,另当别论。

2.重视写与练。语法讲完之后,布置作业时,不少老师喜欢布置一大堆,而且多是ABCD单选和阅读理解。虽然题目考查的知识紧扣当天的授课内容,但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我觉得未必。

在我看来,不管上什么,我们可以从当天的语法讲解中抽一两个例句出来,叫学生对句子进行局部替换,看谁的句子最漂亮。这种训练,非常简单,参与度高,而且多数学生记得牢!

总之,不管上什么内容,我觉得老师不能一堂课吧啦吧啦讲很多,多则乱,记不全,容易忘!比较可取的做法是让学生多应用,多练。时间一久,效果就出来了。


画面英语


作为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有多种方式,有一次性全部讲清楚的,也有一点一点逐渐渗透的。这个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共同决定。

第一,从学科角度而言。一般情况下,对于数学知识点的讲解,涉及到具体的一个问题,最好还是一次全面的讲清楚,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而对于语文或者英语等的知识点,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的积累。最好采用点滴渗透的方式来进行。总的来说对于一些树立方面的知识,需要一次性全面的讲深讲透彻,让大家充分理解。对于语文和英语等文科方面的知识点,需要一点一点的渗透,这样便于大家积累记忆。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应该充分考虑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特点,来决定相应的教学方式,一起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好。

第二,从学生的年龄段分布的角度来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尽量选择点滴渗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因为学生所处的年龄段限制学生的接受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一次不能接受太多的新事物。所以点滴深度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他们。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理解和思考能力更强,更容易全面的接受一个新的问题。所以采用一次性全面讲透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会更好。

上面只是谈到的一般性的规律,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与学生及时的沟通交流,学生要及时向老师反馈学习效果,老师教学的效果要以学生完全理解学会为目标。基于此目标选择灵活的讲解知识方式。





龙门木鱼


知识点最好一次讲清?不然就怀疑你的能力了。如果不能一次讲清,那就提前预设,与其它知识点嫁接,方显你的智慧所在!如果还是收效甚微,那就与后继知识捆挷。总而言之,做到滴水不露!


楚楚可人的男人


这个建议多与同学互动,老师讲课最担心的就是学生跟不上自己的节奏。如果学生没跟上老师思维,那老师讲了也是白讲。当然要看你面对的是什么程度的学生了,如果全是高材生你完全可以一次性两全。


巴巴古绝521


那得看学生吸收情况而论了,一口气都讲完了,学生没吸收,都做无用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