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國學?學國學從哪裡入手?

鵬友程


學國學,首先要弄懂什麼是國學。

國學是什麼?

古今中外,可以找到的答案太多了,存在的爭議也太多了。

最讓我信服的一種回答是:

國學,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學,是中國人的“活法”之學。

所以,我們一定不要認為

只有那些滿口經典、吟詩作畫、吹笛彈琴、焚香點茶的人,才是在學國學。

學國學的關鍵,在於學中華文化的精神,學中華文化的智慧。

學國學從哪裡入手,各人應當根據各人的情況來定。

一句話:從最接近自己的生活、自己最有興趣的地方開始。

先說幾個特例,是我認識的幾位朋友。

有一位,她的父母都是中醫,對《易經》頗有研究。她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在陰陽八卦方面有所積累。長大了後,發現原來自己從小受到的薰陶,竟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根脈,而且有許多同道中人,於是廣交朋友,互相切磋,日益深入。

另一位,出身書香門第,她受到父輩影響,書法、國畫、篆刻、古琴都有所涉獵。對於國學,有近乎痴迷的情愫,留長髮、穿漢服,一心要過古人的日子。

還有一位,自幼體弱多病,長大後,他遇到良師,向他講授“孝道”,又自學《黃帝內經》,內醫心,外醫身,竟然慢慢康健。後來立志弘揚傳統文化,做了一名教師。

這都是特例。我們又沒有懂《易經》的爸媽,又沒有生在書香門第,是不是就無緣國學了?

當然不是。

中華文化的精髓,滲透在世代中國人的生活之中,無處不在。就像水之於魚,魚生活在水中,而不覺有水,我們生活在中華文化之中,卻不自覺。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體會到中華文化,進而找到興趣點,逐步深入,你就是在學國學,做國學。

你重視家庭和睦,敬父母、愛子女,那你就從倫常孝道,進入國學。

你關注傳統風俗、傳統禮節,那你就從禮的層面,進入國學。

你喜歡詩詞歌賦,愛古代文學,那你就從文學的角度,進入國學。

你擅長書法繪畫,那你就從漢字和水墨丹青中,進入國學。

你愛研究古人的穿著打扮、器物擺設,那你就從服飾器具中,進入國學。

但是不管你從哪裡進入,一定記住:

學國學,是為了讓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活得更好,更加自尊、自立、自強。


果仁家


“國學”一詞起於清末,應該沒有什麼爭論。國學保存會就是由鄧實、黃節、劉師培、章太炎等發起組織的。

而學者王文元對於國學的理解與概括非常獨到,我以為切中肯綮,為現代人解讀經典指明瞭目的,先摘錄於下:

國學的核心是文治與教化,而文治與教化是文明之外評價社會的重要尺度。文治與教化呼喚的不是人類生存方式的進化,它呼喚人的善良與美麗的心靈,呼喚人與自然的和諧,呼喚人與人之間的關照與愛,呼喚生命意義的充分實現(而非充分享受)……這些正是“國學”所要做的。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國學?我個人有記點看法如下:

一、作為炎黃子孫,不管你人在何方,身居何處,也不管你是簪纓世族或是販夫走卒,不管你承不承認,你身上都有炎黃的血脈,有一脈相承的性格遺傳基因和文化遺傳基因。

二、環境因素,從小得之於父母長輩的諄諄教導,其中所蘊涵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禮義廉恥、文行忠信等等傳統文化的價值就已經滲透到我們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

最後,再來說說學國學如何入手問題。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一句話,“就是直接到故事的發生地”。此為何解?就是我認為所有學問都有它的故事發生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太會抽象歸納、憑空論證的,我們基本上都是就事論事,拿起來就能用的。因此,每個知識點、每一句真知灼見的名言都有它的發生地,都有它的語境。如果只是追求會背多少經典語錄,或會講幾個典故,這都不算真正的學國學。唯有先了解它的背景、它的語境,然後結合自己的體悟,才算有意思有意識的學國學。

我建議多瞭解背景,再反思經典。比如,你準備學習《論語》,那你就最好先閱讀《史記·孔子世家》、《左傳》、《孔子家語》之類的涉及孔子生平的典籍。

我們學習任何一個門類的學問都是為我們的人生服務的,學問如果只是為了裝點我們的門面或者是為了譁眾取寵或者是為了跟風隨大流,則大可不必,同時也違背了我們學以致用的初衷。





華年1979


如今浩瀚的書海如水如潮,加之網絡的輸送,真假難辨,目不暇接手忙腳亂,真不知從何處入手,那麼究竟由哪裡入手?

前些日子特意找了國學老師,講了很多,比如“國學概論”,他可以系統的介紹了我國傳統的經學、哲學以及文學作品的派別,充分了解各派別之源泉,發展的途徑加以區別,只有梳理清楚這些,讀起來才能淺而易懂。


還有就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國學講演錄”,這本書詳細的闡述了小學及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及文學簡略而又明確的作了解釋,特別是對於有爭議的話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此書讀了受益匪淺。另外可以多讀《國學常識》,這本書主要是介紹了國學的常識部分,比較詳細。

(圖片來自網絡)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留言必回覆!


日堯居


國學就是整個華夏名族的智慧總結,國學不僅包含著之乎者也,同時也要知天命,會養身,有修養

所有建議是從術數入手,以術御道,如此要學易經,咱們就從六爻開始學習

因為學了六爻占卜,你需要用到易理,這是才會用心去領會易經的爻辭,也才會用心去理解易經中的陰陽與人事,否則算卦不準,你自己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標

否則很空洞的去看易經,你會越學越無味,漫無目的

等你把六爻學到一定程度了,對易經也有一些瞭解了,你就會發現自己算卦不準了,進入了迷茫期

這時你就會自然閱覽大量的古籍,從古籍中參悟自然,參悟人事,慢慢的你就成為一個會算卦,知天命的國學大師了

這種國學大師就是曾仕強級別的了,不然只學古書上的經典書籍,參悟起來沒目的,天天之乎者也,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啥,你說枯不枯燥

所有要想學國學,建議以術御道,先學六爻占卜,再悟自然,再感人事,從而成為真正的國學大師


科學與風水


祖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智慧的祖先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化歷史進程中。對宇宙和人生不斷思考和實踐中總結的文化結晶。所謂國學即包括了歷史上所有的聖賢們的作品。我個人認為,學習國學首先要從瞭解中國文化的發展源流開始,要了解一下古代時期的哲學框架和發展歷程。可以先從《易經》入手。《易經》是群經之首,道家的三玄之一,對諸子百家的學術形成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讀懂了易經,也就瞭解了中國文化的源頭。理清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知道了中國文化的體系構成。《易經》是打開中國文化寶庫的鑰匙。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所以,易經是包羅萬象的學問,是中國文化的總綱領。其次要學習《大學》知道經世致用的目的和方法,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內聖外王之道。然後再是《中庸》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論語》聖人的言行標準。然後再學習《道德經》《莊子》,這樣也就抓住了中國文化的主流,為學好國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此便可以不負先賢所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願我們能夠學好國學,用好國學,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乙卯圓明命理風水師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株慄,書中車馬多簇簇”。

毫無疑問,想要學習國學,當然要踏實地沉浸到書海之中。

至於如何入門,博學書院建議大家可以從百年前胡適所列出的書目中潛心修煉。而且,通過他當時對此書目的聲明中也可看出是否適合自己——這個書目,是“我”答應清華學校胡君敦元等四個人擬的。他們都是將要往國外留學的少年,很想在短時期中得到國故學的常識。所以“我”擬這個書目的時候,並不為國學有根底的人設想,只為想得一點兒系統的國學知識的人設想。這是我要聲明的第一點。

這雖是一個書目,卻也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可以叫做“歷史的國學研究法”。這四五年來,“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詢問“學國學有何門徑”的信。“我”起初也學著老前輩們的派頭,勸人從“小學”入手——先通音韻訓詁。但“我”近來懺悔了。那種話是為專家的,不是為初學人說的。是學者裝門面的話,不是教育家引人入勝的法子。音韻訓詁之學,自身還不曾整理出個頭緒系統來,如何可做初學人的入手工夫……老實說來,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那些國學有成績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出來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學的門徑。對初學人說法,須先引起他的真興趣,然後他肯下死工夫。在這個沒有門徑的時候,“我”曾想出一個下手方法來,就是用歷史的線索,做我們天然的統系。用這個天然繼續演進的順序,做我們治國學的歷程。這個書目便是依這個觀念做的。這個書目的順序是下手的法門。

讓我們來看胡適所列的國學書目:

1.工具類

《書目舉要》(周貞亮、李之鼎)、《書目答問》(張之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匯刻書目》(顧修)、《續匯刻書目》(羅振玉)、《史姓韻編》(汪輝祖)、《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歷年名人年譜》(吳榮光)、《世界大事年表》(傅運森)、《歷代地理韻編》、《清代輿地韻編》(李兆洛)、《歷史紀元編》(陸承如)、《經籍纂詁》(阮元等)、《經傳釋詞》(王引之)、《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等)。

2.思想類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二十二子》(包括:《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zuǎn)義》、《黃帝內經》、《竹書紀年》、《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經》、《四書》、《墨子間詁(gǔ)》(孫詒(yí)讓)、《莊子集註》(郭慶藩)、《荀子集註》(王先謙)、《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春秋繁露義證》(蘇輿)、《周禮》、《論衡》(王充)、《抱朴子》(葛洪)、《四十二章經》、《佛教遺經》、《異部宗輪論述記》(窺基)、《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譯本)、《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譯)、《般若綱要》(葛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菩提流支譯,真諦譯)、《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即《圓覺經》,佛陀多羅譯)、《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中論》(鳩摩羅什譯)、《三論玄義》(吉藏撰)《大乘起信論》(偽書)、《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小止觀》(一名《童蒙止觀》,智顗(yǐ)撰)、《相宗八要直解》(智旭直解)、《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疏)、《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撰)、《華嚴原人論》(宗密撰)、《壇經》(法海錄)、《古尊宿語錄》、《宏明集》(僧佑集)《韓昌黎集》(韓愈)、《李文公集》(李翱)、《柳河東集》(柳宗元)、《宋元學案》(黃宗羲、全祖望等)、《明儒學案》(黃宗羲)、《直講李先生集》(李覯(gòu))、《王臨川集》(王安石)、《二程全書》(程顥、程頤)、《朱子全書》(朱熹)、《朱子年譜》(王懋(mào)竑(hóng))、《陸象山全集》(陸九淵)、《陳龍川集》(陳亮)、《葉水心全集》(葉適)、《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困知記》(羅欽順)、《王心齋先生全集》(王艮)、《羅文恭公全集》(羅洪先)、《鬍子衡齊》(胡直)、《高子遺書》(高攀龍)、《學薛通辨》(陳建)、《正誼堂全書》(張伯行編)、《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日知錄》(顧炎武)、《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張子正蒙注》(王夫之)、《思問錄內外篇》(王夫之)、《俟解一卷噩夢一卷》(王夫之)、《顏李遺書》(顏元、李琳)、《費氏遺書(費密)、《孟子字義疏證》(戴震)、《章氏遺書》(章學誠)、《章實齋年譜(胡適)、《崔東壁遺書》(崔述)、《漢學商兌》(方東樹)《漢學師承記》(江藩)、《新學偽經考》(康有為)、《史記探源》(崔適)《章氏叢書》(章炳麟)。

3.文學類

《詩經集傳》(朱熹)、《詩經通論》(姚際恆)、《詩本誼》(龔橙)、《詩經原始》(方玉潤)、《詩毛氏傳疏》(陳奐)、《檀弓》(《禮記》第二篇)、《春秋左氏傳》、《戰國策》、《楚辭集註》(附辨證後語)(朱熹)、《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編)、《古文苑》(章樵注)、《續古文苑》(孫星衍編)、《文選》(蕭統編)、《文心雕龍》(劉勰)、《樂府詩集》(郭茂倩編)、《唐文粹》(姚鉉(xuàn)編)、《唐文粹補遺》(郭麟編)、《全唐詩》(康煕朝編)、《宋文鑑》(呂祖謙編)、《南宋文範)(莊仲方編)、《南宋文錄》(董兆熊編)、《宋詩鈔》(呂留良、吳之振等編)、《宋詩鈔補》(管庭芬等編)、《宋六十名家詞》(毛晉編)、《四印齋王氏所刻宋元人詞》(王鵬運編刻)、《強村所刻詞》(朱祖謀編刻)、《太平樂府》(楊朝英編)、《陽春白雪》(楊朝英編)、《董解元絃索西廂》(董解元)、《元曲選一百種》(臧晉叔編)、《金文最》(張金吾編)《元文類》(蘇天爵編)、《宋元戲曲史》(王國維)、《京本通俗小說》、《宣和遺事》、《五代史平話殘本》、《明文存》(薛熙編)、《列朝詩集》(錢謙益編)、《明詩綜》(朱彝尊編)、《六十種曲》(毛晉編刻)、《盛明雜劇》(沉泰編)、《暖紅室匯刻傳奇》(劉世珩(héng)編刻)、《笠翁十二種曲》(李漁)、《九種》(蔣士詮)、《桃花扇》(孔尚任)、《長生殿》(洪昇)、《曲苑》、《綴白裘》、《曲錄》(王國維)、《湖海文傳》(王昶(chǎng)編)、《湖海詩傳》(王昶編)、《鮚(jié)琦亭集》(全祖望)、《惜抱軒文集》(姚鼐(nài))、《大雲山房文稿》(惲(yùn)敬)、《文史通義》(章學誠)、《龔定矗全集》(龔自珍)、《曾文正公文集》(曾國藩)、《吳梅村詩》(吳偉業)、《甌(ōu)北詩鈔》(趙翼)、《兩當軒詩鈔》(黃景仁)、《巢經巢(cháo)詩鈔》(鄭珍)、《秋蟪吟館詩鈔》(金和)、《人境廬詩草》(黃遵憲)、《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儒林外史》(吳敬梓)、《紅樓夢》、《今古奇觀》、《水滸後傳》(陳枕自署古宋遺民)、《鏡花緣》(李汝珍)、《三俠五義》(經俞樾修改,改名《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文康)、《九命奇冤》(吳沃堯)、《恨海》(吳沃堯)、《老殘遊記》(劉鶚)、《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胡適)。


除了胡適,梁啟超也曾在1923年應《清華週刊》之邀,擬定了五大類圖書,也相當適合作為入門必讀:

1.思想類

《論語》、《孟子》、《易經》、《禮記》《老子》、《墨子》、《莊子》、《荀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韓非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鹽鐵論》、《論衡》、《抱朴子》、《列子》、《近思錄》、《朱子年譜》、《朱子論學要語》、《傳習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日知錄》、《亭林文集〉、《明夷待訪錄》、《思問錄》、《顏氏學記》、《東原集》、《雕菰(gū)樓集〉、《文史通義》、《大同書》、《國故論衡》、《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著)、《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

2.政史類

《尚書》、《逸周書》、《竹書紀年》、《國語》、《戰國策》、《周禮》、《考信錄》(崔述著)、《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畢沅(yuán)著)、《文獻通考》、《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廿二史札己》、《國朝先正事略》、《讀史方輿紀要》、《史通》、《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著)。

3.韻文書

《詩經》、《楚辭》、《文選》、《樂府詩集》(郭茂倩編)、《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陽集》、《韋蘇州集》、《高常侍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李義山集》、《王臨川集》(李壁注本)、《蘇東坡集》、《元遺山集》、《陸放翁集》、《唐百家詩選》(王安石選)、《宋詩鈔》(呂留良鈔)、《清真詞》(周美成)、《醉翁琴趣》(歐陽修)、《東坡樂府》(蘇軾)、《屯田集》(柳永)、《淮海詞》(秦觀)、《樵歌》朱敦儒)、《稼軒詞》(辛棄疾)、《後村詞》(劉克莊)、《白石道人歌曲》(姜夔(kuí))、《碧山詞》(王沂(yí)孫)、《夢窗詞》(吳文英)、《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

4.小學書及文法類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說文通訓定聲》(朱駿聲著)、《說文釋例》(王筠著)、《經傳釋詞》(王引之著)、《古書疑義舉例》(俞樾著)、《文通》(馬建忠著)、《經籍纂詁》(阮元著)。

5.隨意涉覽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世說新語》、《水經注》、《文心雕龍》、《大唐三藏慈恩法師傳》(慧立撰)、《徐霞客遊記》、《夢溪筆談》、《困學紀聞》、《通藝錄》、《癸巳類稿》、《東塾讀書記》、《庸盦(ān)筆記》(薛福成)、《張太嶽集》(張居正)、《王心齋先生全書》(王艮)、《朱舜水遺集》(朱之瑜)、《李恕谷文集》(李塨(gōng))、《鮚(jié)琦亭集》(全祖望)、《潛研堂集》(錢大昕)、《述學》(汪中)、《洪北江集》(洪亮吉)、《定盦文集》(龔自珍)、《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胡文忠公集》(胡林翼)、《苕(tiáo)溪漁隱叢話》(胡仔)、《詞苑叢談》(徐釚(qiú))、《語石》(葉昌熾)、《書林清話》(葉德輝)、《廣藝舟雙楫》(康有為)、《劇說》(焦循)、《宋元戲曲史》(王國維)。

“死工夫笨出來”這話可一點不假,更別提對其入門之後的“明瞭每一學科發展過程、熟悉歷代研究成果、瞭解每一時代風向和每一名家背後學術淵源,具備古代基本的文化知識(如動植物、天文、避諱等)、善於使用工具書”等的第二步乃至其他的資料研治、學科研修工作了。畢竟第一關,基本上就把絕大多數人擋在了門外。

不過古人也說:草木之生也,必由春陽以噓其榮;君子之賢也,必由師友以長其德(出自明代王襞(bì)《語錄遺略》)。說草木的生長,一定是由於春天和煦的陽光催發了它們的生機;君子的賢良,一定是由於老師和朋友幫助他提高了道德修養。也即是在說如果能選對一個學習的平臺來幫助自己入門也會有驚喜不斷的收穫。所以建議在入門的階段時,應牢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教訓。


明德書院


與西學相對,才有國學之稱。

學習國學,實際上是一種人格修養,而不是藉以炫耀的知識 ,更不是語文書上的倒裝、賓語前置、通假等等。

帶著人格修養的心去閱讀,無論儒釋道還是諸子百家,都能有所助益。

若要入手學,可從先秦入手,這有個好處,後世很多思想家的引用,多數是引用先秦經典。但有個不足,先秦的文字文言意味很濃厚,又不如宋明以後那樣摻雜有白話文好理解,看個人機緣吧。

若是對思想類不感興趣,可以從詩詞著手,若能因而寫上幾首打油詩以遣懷,倒也愜意。


南山劉向雄


一、什麼是國學?

首先,要明白廣義的國學是什麼?國學是相對於西學來說的,是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百科說,“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這眾多內容可以簡單地分為文科、理科和宗教三大塊。瞭解廣義的國學概念的目的,是要從宏觀上把握博大精深的國學全貌。

其次,也要明白狹義的國學是什麼?百科說,“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很明顯,現在談得多的就是“文科”取向的國學,是國學的重點。而先秦及諸子百家的經典又是根基,是國學的重中之重。

二、學國學,從哪裡入手?

首先,要弄清楚你喜歡什麼?

你問:“學國學從哪裡入手?”

那我要先問你:“在廣義的國學裡,你具體喜歡哪個學科?”

如果你說:“我喜歡地理。”

我的回答是:“那你就從《山海經》入手。”

如果你說:“我喜歡儒家。”

我就說:“那你就從《論語》入手。”

有興趣地開始學習國學,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感覺的、與自己品性相應的、是與自己學習生活相關的科目來做為入手。


其次,選定了入手的科目後,怎麼做?

我以成年人學習《論語》為例。

1、注音和熟誦。雖然是成年人,仍然要以此為基礎。儘量多讀,讀得朗朗上口,達到非常順溜的程度。這一步是要讓自己從語意上與經典相合,讀出感覺,讀出興趣,豐足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

2、註解和翻譯。找若干心儀的註解本來幫助自己理解經典。

3、利用“頭條號”來學習《論語》。頭條號簡直就是我們學習的超時空的極佳場所,這裡學習氛圍濃厚,釋疑解惑、討論爭論、發表陳述,應有盡有。

在“悟空問答”裡提出關於學習《論語》的各方面的問題,並認真對待所有回答;當然,也要嘗試和勇敢地回答別人關於《論語》的所有問題;原創關於《論語》的圖文文章和視頻。

4、擴展閱讀。多看關於孔子的圖書、影視等。

第三,一門深入學習《論語》之後,繼而學習儒家的其他經典,再而是根據那時的感覺和想法繼續學習下去。

最後,祝你學習國學順利、成功。


郭三滿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說,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夏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學者老糊塗了。等到自己年老的時候覺得這話有道理。

經典是能夠讀完的,關鍵在於扎“根”。只要紮好了“根”,就算不看其他的東西,隨著閱歷的增長,也能培育出參天大樹。

這個“根”,就是以下6本經典。讀透了這6本,相當於讀透了國學精髓。甚至可以不客氣的說,中國絕大部分經典都是在這6本經典之上的產物。

思想之體——周易

這是一部非常複雜而又相當嚴密的程序書,全是符號密碼。基本思想是一切有序又有變,這一思想成立之後就源源不絕的持續下來。

思想之用——老子

俗稱《道德經》。《易》《老》都是程序書,只是所用的代碼系統不同,兩書相輔相成,是中國傳統思想核心的兩面,都是上至帝王下到凡人用的。

PS:根據考古和考證,老子一書應該是由多人跨越百年,在戰國末期寫成(在《莊子》後)。

思想之言——尚書

這是一本統治思想的大全,是《易》《老》的具體發展驗證。這是本記言的書,包括了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等等。“盡信書不如無書”中的“書”,指的就是《尚書》。

思想之行——春秋

本來是魯國記錄正史的竹簡書,按年排列,是有序的檔案,是秦漢思想發展《易》《老》的兩方面。其中,《公羊傳》尊王一統,“撥亂世、反諸正”等思想貫穿於全部中國歷史。

PS:單獨看《春秋》沒什麼意思,最好配合著《左傳》和《公羊傳》(或《穀梁傳》)

思想之情——毛詩

東漢起官定了齊、魯、韓三家詩,但都沒傳下來,只傳下了《毛詩》,成為《詩經》。這是官民合一的統一思想表現,其思想中心是官民一致歌頌帝王,統一天下。

思想之理——論語

這不是官書而是私書,是孔子在傳授《詩》《春秋》以後,各派弟子一傳再傳下來的言行雜記,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古書。這是一本說理的書,但並不是西方邏各斯式推理,而是中國式推理。

把握住國學思想的體、用、言、行、情、理,讀透6本經典,紮好“根”,在此基礎上,積極生活、工作、學習,讓國學這顆參天大樹在你心中慢慢生長吧!


老商頭子


國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幾千年來不斷的積累,知識點浩如煙海。我認為學國學要有空瓶思想,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空虛的瓶子,隨時裝滿一切的知識點,還要有一種不求甚解的心態,帶著這兩點去看一本國學書,假如能讀懂百分之七十,那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就可聯繫上下文理解個八九不離十了,這樣多讀些書自己就會有很大進步,如果要想有更精確的理解就得去查工具書,查典故,通假,成語,等等。其中記憶是非常關鍵的,要博聞強記,這樣長久堅持,你的國學再差也有八九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