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案例分析:缺一顆牙等於婚姻不幸嗎?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缺一顆牙等於婚姻不幸嗎?


問:一個年輕姑娘渴望走進婚姻,但是目睹女同學婚姻不幸福,同學人很漂亮但缺一顆牙齒,自己恰好也缺一顆牙,由此認為缺牙等於殘疾,自己不幸也與此有關。

答:

1、分析重要還是幫助重要?

當我們對這個故事分析心理原因時,其實是回答具體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提供幫助走出來。求助者講故事,是建構編造的結果,二傳手轉述更是在講自己故事,加入自己心理活動,這都是現實反映而非現實本身,故事背後都是邏輯表達,要還原到本人。

2、怎樣通過聽故事提供幫助?

無論怎麼說,都是在講故事,這不是客觀真實,只是描述真實,是記憶的建構,而記憶是不準確的。為此,不要回答問題,要幫助解決問題,如果習慣講故事與聽故事,就不會有意識去發現故事後的真實意圖。

要根據諮詢目標,選擇一些問題進行提問,打斷故事描述,打斷歸因模式,找到可以幫助的點,不再原地轉圈,引導走出來。

3、偏執與強迫區別何在?

偏執就是單一歸因,未必要糾正,要看引起情緒後果是否朝上走,情緒好就不要分析,要贊同。比如有人長顆痣,認為是福痣,就不管,如果認為不幸才要處理。強迫必須強迫與反強迫同時具備,堅信缺牙導致不幸是偏執,知道不該想缺牙導致不幸忍不住去想是強迫,必須有衝突。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缺一顆牙等於婚姻不幸嗎?


4、諮詢思路如何?

缺牙導致不幸,先認同這個思維,順著說,試試他,再挑戰能不能改變,先接受再改變。比如小時被爸爸打了一巴掌,導致自卑,順著說很多人如此,接著問找我幫什麼呢,打死爸爸還是回到小時候?反覆問不斷問可否改變,不能改變就要接受,不能接受要麼用技術讓他接受,要麼再看看原因是什麼,把故事陳述追問成諮詢目標。

5、如何挑戰對方?

想找結婚對象容易啊,有人會喜歡缺牙的人,比如監獄那些人,我們恨得咬牙切齒,有人會愛上他們,有些殘疾人也不是單身一個。心理學上,你是什麼樣子是你說了算,別人喜歡什麼樣是別人說了算。

6、如何接得住對方?

接住對方說的所有話,先接得住,“我缺牙不就是殘疾人?”,“對,就是殘疾人,我也是”,“你覺得別人都健全在哪裡”。

諮詢中假設前提是求助者永遠不會欺騙諮詢師,花錢諮詢來欺騙諮詢師就是症狀的表現,症狀即欺騙,諮詢師是在心理層面操作而非道理物理層面。

7、如何敢於揭露最差?

諮詢師想啟發引導,可是腦子反應慢,來不及,咋辦,這時候就不要反應,可以反覆不斷的問目的,問可能最差。例如孩子不上學,問不上學會如何,找不到工作,問找不到工作會如何,活不下去,問活不下去如何,會死去,問死了又如何,一直向下沉,問出最差最壞情形,這是“箭頭向下技術”。

比如有家長說女兒要跳樓自殺,反問跳樓自殺了你就不活了?回答不活了,問你現在活著的意義就在於與女兒糾纏中,這樣追問目的就是自我意識擴大化探索,不敢想、不敢說、不敢看的都敢了。

8、如何敢於激怒對方?

諮詢師一般不敢激惹求助者,但是要知道引發戰爭很正常,這時候目的就是為了激怒對方,敢於激怒才去做,否則當然不可,為此要有應對預案。比如孩子被迫來諮詢,不說話,故意激怒後,告訴“剛才是心理測查,你沒有經受住激怒的考驗,那麼你在家裡狀態我也知道了,如果不想諮詢可以走了,我會和你父母繼續談談。”這時候孩子會強烈要求和他談。這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刺激,會引發興趣。

9、何為先跟後帶轉折法?

民間智慧有個故事,說某高人善於使人做事情,有人不服氣,說能讓他從門裡走到門外就佩服,“你再厲害也騙不了我”。高人說,“我真做不到,但是有辦法能讓你從門外走進門裡”,此人不相信,說沒啥區別,高人說可以試試,試試再說行不行,於是此人自覺從門裡走到門外。

順著說,有預謀,出其不意,達到目標,這在教科書沒有,必須實戰中學會,但是教科書是標杆,離不開,這種技術也只是“術”不是“道”,沒啥了不起,只要基礎有了自動就能學會。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缺一顆牙等於婚姻不幸嗎?


您會如何回答下面問題呢?

1、簡述許又新教授的諮詢有效六要素。

矯正性情緒體驗(優先解決情緒),從事新的有效行動(煩惱公式),提出可供選擇的生活態度(認知討論N-1方式),治療者與病人的關係(信則靈),隨時準備接受社會影響(社會動物),意識擴大性自我探索(諮詢終極目的)。

2、舉出一個例子,描述其中歸因方式。

晚上下班到家,主動下廚幫助做點啥,被指令炸臭豆腐,這是外購好的原材料,直接加工就行,還有習慣了洗碗刷鍋這些家務活,後面歸因是活動有益身心,乾點家務有價值,尊重家務勞動,行動促進心理健康,家庭需要共同維護。

接受不同觀點,尤其自己不認同的,背後歸因是大多數事情如何做並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唯一和正確,所有判斷評價都是基於特殊價值觀,因此接受五彩繽紛世界就要接受五彩繽紛觀點與處事方式。大家庭事情處理,更是如此,不要以為是親人就得一個思維與行事模式。

3、簡述偏執性人格障礙。

許又新教授《精神病理學》,“主要特性是過分猜疑和敏感”,“傾向於把別人的好意或中性態度誤解為惡意或敵意,喜歡追究別人隱蔽的動機,容易感到別人笑裡藏刀、指桑罵槐、殺雞給猴看等,總之是別有用心和不懷好意”,“偏執人格有兩種亞型或不同的表現,一種是自負,傲慢,好爭辯,好鬥,對權力、地位有執著追求而又猜疑過敏的人;另一種是膽小怕事,遇事退縮,好背地裡竊竊私語,幹事偷偷摸摸,斤斤計較小利害而又猜疑過敏的人。”

第6版《變態心理學》(美.蘇珊),“偏執性人格障礙的定義特徵模式是對他人的不信任和猜疑,比如把他人的動機解釋為惡意的”“一般還會錯誤地解釋與他們的猜疑相一致的情境”。

4、簡述強迫症。

許又新教授《精神病理學》,“強迫現象有三個特徵:主觀上受強迫的體驗,主觀上感到必須加以意識的抵抗,有症狀自知力。三者任缺其一便不是強迫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