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没成为“始皇帝”还是饿死的?

大马哈鱼12


题主此问实在有趣。且问,凭什么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就一定要能成为“始皇帝”呢?此外,“饿死沙丘宫”和他没能成为“始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呢?能问出这种前后矛盾,彼此龃龉的问题,这脑洞到底得有多大才行啊?

一:“胡服骑射”主要是军事改革而非全国性的政治改革

公元前326年,刚毅果决,好逞凶兵的赵肃侯在留下一个貌似强大却早已外强中干的赵国之后溘然长逝,年仅十五岁的赵雍接下了这样一个内忧外患而摇摇欲坠的赵国。而就在赵肃侯的追悼会上,年幼弱质的赵雍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以此政治危机。因为就在今天,当年曾被赵肃侯殴击国的魏、楚、秦、燕、齐等五国诸侯纷纷打着会葬的名义,率领精锐之师驻扎在赵国边境,大有“趁他病,要他命”的气势。索性,此时的少年君王虽然年岁尚幼,但生性却极其刚强。再次群雄环伺的危急时刻,雄图大略的赵雍不仅没有任何畏惧,反而一方面积极召集军队,以示鱼死网破之心;另一方面则大胆任用贤能,实践远交近攻之策,迫使五国之军不仅不敢轻易动武,反而还不得不退兵而去。

而刚刚经历过生死危机的赵雍也因此而对治国有了崭新的概念,从此,“强军方能强国”的治军理念深深扎根于赵雍的心底。之后,年不过弱冠的赵雍在宰相肥义的帮助之下,毅然发动“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并在国境只能积极推动,务必实现赵国全民皆兵的战略目标。

由于赵国本身地处汉夷混杂之所,素来民风剽悍,轻死而善斗。所以才不过经历几年改革沐浴的赵国迅速崛起,不仅对当年的趁势压境的五国进行反戈了一击,并且还针对性的对此时正介乎赵国包围之中却战力剽悍,雄强独立的中山国发动了长达二十年的战争,并最终成功并吞中山国,将原本飞地在外的赵国国土连成一片。从而使赵国的国力有了质的提升,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可不论“胡服骑射”的改革效果多么显著,他终究只是局限于军事层面的改革运动,虽然对政治有所涉及,但却并没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也就是为何“一意孤行”的赵武灵王最终会惨死沙丘的根源所在。

二:“七雄并峙”的天下形势

话说,赵武灵王崛起中原的时候,也正是天下逐渐跨入战国中后期的时候,而此时的天下形势却不容乐观。因为当时的诸侯国大都刚刚经历过“变法图强”的政治改革。

诸如地处西戎,向为山东六国所鄙弃的秦国,在经历过旷日持久的“商鞅变法”之后,昔日逐渐式微的秦国早已变得兵强马壮,甚至因此而攫取了巴蜀之地,不仅大大的拓宽了战略纵深,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俨然有了睥睨天下群雄的气势。

再如与秦、赵两国接壤的魏国,虽然距离“李悝变法”的时代已然比较久远,但吴起所建立的“魏武卒”的军事战斗力却依然强悍,大魏国威震中原的恐怖实力还深深的烙印在天下诸侯的脑海深处。

再如奄有江南大片疆土的荆楚,在逃亡至楚国的吴起的帮助下,同样建立了战斗力爆棚的楚军编制,再加上楚国土地广阔,物产丰饶的天然优势,楚国的雄强和霸道俨然是一座堪与长江相媲美的钢铁长城,捍卫者楚国的王室和黎民百姓。

再如早已取姜齐而代之的田齐王朝,在经过三代齐王的励精图治之后,现在的齐国早已今非昔比,不仅人才济济,而且军事强悍,兼之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天然据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铜山矿产之利,以至于,天下之大,齐国的富有和强大却是绝无仅有的,当此之际,齐国不侵略别国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试问,谁还敢打齐国的主意?

虽然各国变法的深入程度并不相同,但在短期内,无疑都取得了甚为显著的变法效果。如此一来,七雄并峙的局面变得更加纷乱而胶着,天下诸侯谁都没有干掉彼此的实力和能力。

四:“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限制了赵国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再说赵国的地理位置,且不说他与三晋中的韩、魏两国接壤,单就其西邻强秦,东濒强齐,北近林胡的尴尬就足以使他腹背受敌,所谓“四战之地为兵家必争之所”,立国于这样一个要安全没安全,要纵深没纵深的虎狼环伺的地方,能够救亡图存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更遑论是混一海内而一统天下呢?

当然,说到这里时,必然有人要说东汉的光武帝和唐朝的李渊就是在这块地方建国的,但这中间却存在着一个“世殊事异”的事实,首先,彼时的天下不像战国时代那么混乱,其次,汉夷不两立的民族意识也尚未觉醒,初次之外,后来巍巍赫赫的万里长城也并未建成。当然,更重要的是,汉光武帝的崛起有着强大的舆论支持,而唐高祖李渊的兴起也是建立在和颉利可汗的结盟的基础上的。所以说,汉唐两朝完全不具备与赵国相提并论的可比性。

五:“始皇帝”是奋六世之余烈来的,而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实现的

试问,天下形势如此,即便雄强如赵武灵王者,在此大势之前,又能如何作为呢?换言之,我们一般都把“长平之战”作为秦赵问鼎天下的转折之一,但我想说的是,即便“长平之战”的最终胜利者是赵国,赵国也也未必能够成为一统天下的幸存者。而其原因则是因为赵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昏聩无能的后继之君。

换言之,要想实现一统四海的旷世伟业,并不是区区一人之力,一己之能就能共成功的,毕竟,雄才伟略如秦始皇者也是站在前此数位秦王战战兢兢不敢有所逸豫的基础上才完成的。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是这个道理。

就此而言,赵武灵王固然英明旷世,但终究还不具备以一人之力完成百代之功的能力,而这也不是对其能力的否定,只是事物之发展自有其所必然要遵守的规则而已。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赵武灵王推行著名的胡服骑射,但是仅凭这一制度并不能使他成为始皇帝,即使当时秦国也很畏惧赵国。赵武灵王最终没有拿下秦国却被儿子给饿死,可惜。

赵国的实力

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实力不强,在加上经常受其他大国的欺负,还有游牧民族的骚扰,中山国将赵国分成两块儿。武灵王迫切进行强兵

他15岁即位,其他诸侯联合就派万人来参加赵肃侯的会葬。可小小年纪的赵王还是顶住了压力,通过贿赂离间等方式击败诸侯联盟。之后开疆扩土,灭掉中山国,打败林胡和楼烦两个民族,同时压迫秦国。

赵国越来越强大,他就开始想要灭掉强秦,可天不遂人愿。再说秦国的实力也摆在哪儿,商鞅变法后秦国一直很强大。

立储问题

赵王想要安心打秦国,就决定早日让位。可英明一世的赵王在这件事上犯了糊涂。

他想讲赵国让公子章和赵王何一起管理,两边谁也不愿意和别人共享,公子章被杀,武灵王被囚在沙丘宫,没有吃喝供应,最终饿死。

死后赵国再也没有这么强盛过,长平之战后赵国更无力对抗强秦。

影响

梁启超称赵武灵王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大增,一路过关斩将,国土面积也扩大了三倍。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御指点江山


赵雍当然想成为始皇帝。可是始皇帝的殊荣,几千年来就一个,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当上了?他的曾孙辈赵政能够成为始皇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奋六世之余烈,才得竟其功。

(赵武灵王被梁启超盛赞)

而且,跟赵政相比,赵雍最不占便宜。因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是他自己主导的,等于要把所有的变法压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连个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所以,变法的过程中不断妥协,慢慢就失掉了初衷,变法就相当不彻底。


不仅仅是赵雍,战国时期以国君名字命名的变法多数都属于此类。比如魏惠王变法、秦献公变法等,都只是在绩效考核的领域修修补补,无法开创新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国君亲自主持变法,挡在一线,不可避免要动大多数人的奶酪。当群情激愤时,国君想找个人杀掉以谢国人都做不到。最后的结果,主持变法的国君要么是被政变杀掉,要么像周厉王一样被驱逐。

赵雍还是很有一些手腕的,虽然改革不彻底,但他到底还是在军事上获得了一定得成功,并且一手把赵国带成战国后期的两个超级强权之一。当韩、魏两国仰秦人鼻息的时候,三晋的尊严只有靠着赵国来独自撑持了。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还有明朝宪宗年间的“犁庭扫穴”,这些故事都能在赵雍的身上找到影子。

赵国在战国前期混的不是很好,分到的土地都是北部山地,平原膏腴之地很少分到。三晋同盟时打了很多胜仗,可是赵国分到手的很少。因为战争大多发生在南方、西方,获得的土地都被并入了魏国,成就了魏国的霸业。

赵国看的眼红,不想再免费给魏国打工,就开始出工不出力,三晋联盟在魏武王时就已经面临破裂。到了魏惠王即位时,韩国、赵国联合起来攻打魏国,最后没有得逞,被魏国缓过劲来,追着赵国打。

赵国后来跟魏国争不过,就掉头打中原的卫国。结果,卫国看见魏国大腿粗,投靠了魏国。赵国又被魏国警告一番,打了半天,赵国还是什么都没有捞到。

从赵肃侯开始,赵国的领导人算是看明白了,往南发展就是一条不归路。赵肃侯果断改变方向,一猛子扎进了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里,并且成功地开拓了大片的北方国土,与燕国、中山、娄烦等势力接壤。

赵国短时间内取得的战果,让其他国家开始眼红。当赵肃侯去世时,当时最强大的五个国家的领导人组团前来吊唁。随着领导人一起来的,还有每个国家的万余精兵。这分明是接着吊唁之名,行趁火打劫之实。

(赵武灵王赵雍十五岁即位)

赵雍这时才15岁,他当然也知道局面危深,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派人拿着大量的珠宝去行贿。先给越王无疆拜了帖子,请越国打击楚国后背。同时,又给娄烦大量金银珠宝,让他们出兵威胁中山、燕国。

这两波敌人搞定后,赵雍又先人一步,与韩国、宋国建立了同盟,应对秦国、齐国、魏国,这样占据主场之利的赵国同盟就不落下风了。赵雍又命令全国戒备,在国都邯郸、代地的赵军一级戒备,随时投入战斗。

做好了这些准备后,赵雍才下达命令,让五国国君带着随从前来吊唁,军队则不许进入赵国境。五国国君本来也不心齐,看到赵国阵势颇大,就只好从主人之意。后来到了赵国国内,看到赵国已经做好了作战准备,就不敢再起歹意,匆匆结束了吊唁就回去了。

初登大位的赵雍经受住了考验,保住了赵国。可是接下来,赵国面临的危险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赵雍最终利用了其他国家内政不稳无力干涉的时机吞并了战国八雄之一的中山国,并且还顺势彻底荡平了狄人。

狄人自春秋上半叶起,灭了邢国、卫国、温国,并讨伐周朝,攻打齐国、晋国、鲁国,使中国300年间不得安宁。往上推,自黄帝时期的獯鬻、周朝时的严狁、犬戎和狄人都是同一族,在中国为患长达三千年。最终,赵武灵王“犁其庭而扫其穴也”。

在赵武灵王手上,源于西周末年的蛮族进攻终于暂时落下了帷幕。

赵雍能做成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当时,秦武王举鼎而亡,秦国陷入内战。齐国、越国开战,结果齐国诓骗越国,楚国才地大物博,让越国攻楚。结果,楚国灭掉了越国,尽占江东。

当时的几个主要大国,都各自有自己的复杂内政要处理,无力干涉他国内政。赵雍趁机逐个说服了国内的守旧大臣,进行了胡服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暴涨。

赵雍功成身退,把国君位子让给小儿子公子何,可是又觉得对不起长子公子章,就把公子章封在外面。

公子章本来也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太子,只是由于赵雍对吴娃(公子何的生母)的爱,而废掉了公子章。

公子章在无辜被废后,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赵武灵王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封公子章为安阳君,还派田不礼相公子章。田不礼是齐国的失势贵族,他想通过公子章重新东山再起。因此他劝说公子章要去争夺王位。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雍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武灵王要收回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赵武灵王毕竟正值四十六岁的壮年,在攻灭中山、赶走林胡、消化楼烦后,赵武灵王又有了新的理想。

此时的赵国由于没有参与中原国家的混战,实力最强,而齐、秦、韩、魏、楚由于连年的混战,此时已不是赵国的对手。赵雍在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后,还要做中原的霸主。为了实现他心里的这个伟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夺回王位,重做赵王。

在自己主动放弃王位,禅让赵何以后,赵雍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赵何在肥义的辅佐下,名正言顺地取代赵武灵王成为赵国的一号人物。

赵雍把要立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同肥义说了,肥义不同意。起初,肥义以为立公子章为代王是赵武灵王的过分溺爱,公子章的能力,肥义是深深知道地,对于公子章暗借羽翼,肥义也是了解的。公子章一旦为代王,立即就会有大批的臣民归附他。

于是,赵雍就开始施展了权谋之术,他告诉公子章,是赵王何和肥义拒绝了等公子章为代王,以此挑起双方的争斗。这样,自己就能以调停人的身份重新掌握大权。

可是,事与愿违。赵王何准备妥当,在公子章发起政变时,赵王何指挥若定,快速击败了公子章,并在赵雍的眼前杀死了他。


(赵国平灭中山后国境)


随后,赵王何又命令士兵将赵雍的宫殿围的水泄不通,赵雍因此被活活饿死。

赵雍有这么悲惨的结局,其实问题是出在他自己身上。他放弃了王位,后来又想重新得到。为此,他不惜挑起双方争斗。最终,赵雍活成了他最不喜爱的那样——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而知而行的历史


战国时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本身就体现出了赵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部分认可,赵国国人开始从衣着、饮食、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吸收胡人的优点,从而进一步推动原本就存在胡汉杂居的赵国国内的民族融合。提升了国家地位,赵武灵王继位之初赵国国力衰弱,任人宰割,但是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国家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强者为尊的战国时代,赵国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开始积极插手其他诸侯国的国家事物。

但是,这只是一种军事改革,只是增加了赵军的机动能力,固守能力,和作战韧性没有任何提高,赵孝成王就曾对赵豹说过“今发百万之军而攻之,逾年历岁未能得一城耶”。这支军队用来对付中山、林胡、楼烦已经足够了,赵国最后也是成功的兼并了他们,可是当遇到秦军这种专门为攻城掠地打造的虎狼之师时,弱点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所以在长平,赵军先期打不过秦军,后又结连失去两道防线,最后廉颇勉强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

而且赵武灵王开启胡服骑射改革发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后,8年后他就退位了,12年后,发生了沙丘政变,赵武灵王本人被饿死,赵国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时间短,很不彻底。

改革时间短,不彻底,就是“胡服骑射”无法和秦国变法相比的地方。


孤舟独钓大龙虾


胡服骑射只是单一的军事改革,不像秦国商鞅变法那么彻底和全方位。这也导致了最终秦国更具备统一的实力。赵武灵王饿死,主要还是和他最心爱的女人之死有很大关系,对他的心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把王位让给赵何也是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让他无心处理政事。最终引发了王位之争,一发不可收拾,自己也在沙丘之变中饿死主父宫。


宇宙爆炸了


用刘邦和韩信的一段对话最容易解释。

一日,韩信陪刘邦沙场阅兵。

刘邦看到韩信治军有方,军士对韩信令出必行。便夸赞韩信:“卿果然治军有方,如论将兵(带兵),朕不如你。”

韩信闻言欣喜,答曰:“王上将兵故不如我,但王善将将(管理将领和臣子),如论将将,我不如王。”

王做为一个国家的领头羊,需要做的是当好灯塔向导,而不是冲锋陷阵。

纵观历史,没有一个能征善战亲自冲锋的皇帝能够真正成功,即使勇如霸王,也照样兵败垓下、自刎而亡。


医国医民医世界


  在很多的说法当中,有着这样的一个说法,那便是善于治国的人不一定善于治理家事。这句话可以说对于古代的很多帝王都是适用的,功高盖世的始皇帝不也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身后事,而导致的大秦灭亡吗?同样也是身为帝王的李世民也是因为没能处置好身后事,使得武周代唐,而有着这样的一代雄主,不仅是开疆拓土更是雄霸于诸侯,但是在后来的时候却是沦落到了掏鸟窝、捉老鼠的地步,最后更是被活活的饿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雄心勃勃志在天下的赵武灵王

  对于赵武灵王可能大家都是不怎么了解的,他是嬴姓赵氏,名雍,对于姓氏的问题我这里不做解释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询一下,在他继位之后,果断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而这一改革更是使得赵国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然后对自己父亲南下的策略做出了调整,将重心放在了向北迁移上,更是连续的击败了林胡楼烦等等,更是在边境修筑了长城来防备外敌的入侵,在前299年(咱们以公元来说)为了能够有时间来开疆拓土,他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小儿子何,自己则是号称主父,开始对中山国进行攻打。

  在前296年的时候,由他率领的军队踏平中山,将南北悬隔的赵国连为一体。雄心勃勃的他在早前就曾伪装为赵国使者,前往秦国,并在沿途侦查秦国的地形地势,就是为了刺探其虚实。之后还亲自拟定了进攻秦国的作战方案,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兵变,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还真的是不一定的,说不定统一天下的将不会是秦了。

  二:沙丘宫事件

  在将中山国剿灭的同一年,他将自己的大儿子章封在了代,并让田不礼从旁辅助,不过由于他的这个大儿子对于其小儿子何的地位比自己高,而心生怨念,这样一来便是又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这样兄弟两人也就能平等了,对于这样的事,在当时的相国看来是绝对的不可行的,于是便多次进行劝阻,但是其劝阻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并没有成功的将其阻拦。

  而田不礼呢?他这人本来是一个已经落魄的贵族,他一直是想着怎么样能够再次崛起的,而现在更是担任代相,而其又有并立两王的打算,便开始在安阳君面前撺掇鼓动,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原本就对父亲废长立幼十分不满的安阳君,不禁是生出了非分之想,再加上父亲的推波助澜,这样的情况下一场政变也就开始慢慢的酝酿了。

  在前295年的时候,赵武灵王与赵王以及安阳君三个人一同到沙丘游猎,安阳君假借赵武灵王之命召见赵王,打算借着这样的机会将其给杀了,然后兵谏武灵王让自己继位。谁料警惕异常的相国孤身前往一探究竟,使其仓促的安阳君等人于是杀掉了相国宣布造反。而听到了这样消息的赵王何便命令公子成等人带领军队前去平反,而安阳君则是在战败之后逃到了武灵王的住所,而在公子成的围攻之下,更是将其强行杀死,这期间肯定是与武灵王有摩擦的,而公子成对于武灵王还是十分的害怕的,但是既然做了那便索性做到底,于是便将武灵王封闭在了其住处,之后武灵王便是被活活的饿死,而这个时候的他才45岁而已。

  三:因父子兄弟政权而导致的人伦惨剧

  而这一事变在看起来只是兄弟之间的相互残杀,导致了他的死亡,但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的简单,其本质还是武灵王与赵王之间权利的争夺造成的,可以说正值壮年的他肯定是不愿意将权力放给他人的,即便是自己的儿子,而他之所以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小儿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于何母亲的宠爱,而在传位之后,也是由他自己掌控着实权,但是随着他儿子的长大,在政事的处理上也是变得老练,而且宽厚爱民颇得人心,眼见权势渐渐丧失的武灵王不禁忧从中来。

  他又怎么会轻易的放开手中的权力呢?于是试图假借大儿子安阳君的手,对其进行制衡,从而使自己重归赵国的权力巅峰。但少年老成的赵王何已经牢牢掌握了赵国的权柄,最后政变以失败告终。在被围的三个月中,举国上下,社会各层皆无人问津,寂寥孤独至极。

  综上所述,我认为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下场,一方面是他将位置传承的太早,而自己又手握实权,使得争权的事情发生,而他又没有做到良好的制衡,最后在权力的驱使之下,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


悬疑日志2


原谅这个问题我认真的读了三遍!!只能说:时也命也!

其实赵武灵王没能打败秦国,取代秦国成为霸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一国两主”注定两败俱伤,还导致兄弟俩反目。同时他主导进行的胡服骑射,只限于军事体制改革,虽然这在当时很厉害。但是,仅靠军事是不足以称霸的,而且在赵国崛起的期间,秦国也没闲着,商鞅变法,秦国积极变法将秦国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此时的赵国还不是秦国的对手,后来商鞅虽死,但秦国经过商君变法后,国力非赵国可比。时也命也!

至于被饿死,那可谓是他咎由自取了!这位君王,对改变政策有近乎狂热的癖好,在年壮之际,甚至计划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何当赵王,让赵章当代王,实行邦联制。这不就是西方的政治体制,哈哈。唉可惜, “一国两主”虽未实施,但他的儿子却起了叛乱之心,经过种种变故,我们这位君王,被急切上位的儿子,变相而死!一代伟人,竟然死得如此悲惨。可悲可叹!

我是先启,为大家分享更多趣味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