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浦東有單子,兩個美國人。”

又有出車任務了。

3月15日深夜11時50分,

在酒店休息的浦曉良

接到了太倉外事辦聯絡人員的通知,

有兩名美國跨境旅客

剛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到達崑山,

需要他和搭檔陳林去接回太倉進行隔離。

除他倆之外,

我市還有4名駕駛員從3月8日開始,

一直在崑山24小時待命。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從左到右依次是浦曉良、陳林、王明羽、張喬、孫小豐、瞿傑


//

這項運輸任務特殊又艱鉅

//


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發佈了《致從上海入境(返)蘇旅客告知書》,為了有效阻止疫情跨國傳播,從上海入境來(返)蘇的旅客將由江蘇省涉外疫情防控上海工作組統一安排車輛至蘇州崑山花橋國際博覽中心,後由旅客所前往的目的地政府提供車輛接送。最初,我市交通管控組派出交運集團6名駕駛員參與了本次運輸任務,他們分別是浦曉良、陳林、王明羽、張喬、孫小豐、瞿傑。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目前,6名駕駛員仍在崑山待命,雖然與太倉相隔不遠,但已許久沒有回家。任務什麼時候結束?沒有人知道。十多天來,隨叫隨到,作息打亂,風險未知,但他們依舊堅強應對。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這就是平常工作”,平平淡淡幾個字,道出了他們的樂觀和戰“疫”必勝的決心。


//

全天待命,為疫情防控出點力

//


“師傅,到哪裡了?”聯絡人員在群裡問候的時候,浦曉良正在駕駛車輛。3月16日凌晨2時05分,完成運輸任務回到酒店後,浦曉良終於鬆了一口氣,看到群裡的問候,他回道:“交接完成,已經回到酒店。”報告完後,他便躺下休息了。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作為這一行人中的老大哥,1969年出生的浦曉良凡事衝在第一線,為年輕人作出了表率。“我們六個人,分成三組,每組每天大約出車兩三次。”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其實這樣的運輸任務對專業的駕駛員來說並不算重,只不過因為時差,國外的航班常常在深夜到達上海,24小時待命,意味著隨叫隨到,他們也不知道究竟什麼時候出任務,可能這一秒已經打算休息,下一秒就收到出車的通知。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對於作息不規律以及出任務可能存在一定風險的情況,浦曉良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防疫是全國的事,全國許多醫護人員都去武漢支援,要向他們學習,為防疫工作做點貢獻。”“出點力吧。”瞿傑雖然一開始有點擔心,但還是被保衛城市安全、戰勝疫情的決心所戰勝,接下了這個重擔。


//

全副武裝,樂觀應對不害怕

//


當知道要派人去執行該任務時,6個人都沒有猶豫。他們中既有從事運輸工作多年的60後,也有剛剛步入社會的90後,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是他們心中有一份共同的信念:為祖國和家鄉的安康作出自己的貢獻。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王明羽是這行人中年齡較小的一位,出生在1994年的他,是個典型的樂天派,但也不乏擔當。當接到這個任務時,他立即應下了。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沒有把這次任務告訴家裡人。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同是90後的張喬,是團隊中最年輕的,他告訴小編,他們憑聯絡人員轉發的信息單出任務,任務完成後將車輛停至指定地點、及時上報、進行消毒。對於是否有心理壓力,他說道:“我每天都看新聞,第一時間瞭解疫情,掌握人員運輸注意事項,當然聽到一些重點航班會稍有擔心,但是並不影響工作,總體來講,我們的防護措施很到位,沒什麼怕的。”


浦曉良告訴小編,他們都穿戴了防護服、護目鏡、N95口罩等,“全副武裝”保障自身安全。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在小編採訪過程中,3月17日,我市又有兩名駕駛員張健、顧浩前往崑山轉運點。截至目前,共有8名駕駛員在崑山執行任務。據瞭解,隨著回國人員的增多,避免出現“人等車”的情況,市交通管控組將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加派駕駛員。


最後,

希望疫情快點結束,

咱們的駕駛員早日結束任務,

回家好好睡上一覺!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致敬衝鋒在前的“疫”線擺渡人!


【市融媒體中心見習記者:王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