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浦东有单子,两个美国人。”

又有出车任务了。

3月15日深夜11时50分,

在酒店休息的浦晓良

接到了太仓外事办联络人员的通知,

有两名美国跨境旅客

刚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昆山,

需要他和搭档陈林去接回太仓进行隔离。

除他俩之外,

我市还有4名驾驶员从3月8日开始,

一直在昆山24小时待命。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从左到右依次是浦晓良、陈林、王明羽、张乔、孙小丰、瞿杰


//

这项运输任务特殊又艰巨

//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发布了《致从上海入境(返)苏旅客告知书》,为了有效阻止疫情跨国传播,从上海入境来(返)苏的旅客将由江苏省涉外疫情防控上海工作组统一安排车辆至苏州昆山花桥国际博览中心,后由旅客所前往的目的地政府提供车辆接送。最初,我市交通管控组派出交运集团6名驾驶员参与了本次运输任务,他们分别是浦晓良、陈林、王明羽、张乔、孙小丰、瞿杰。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目前,6名驾驶员仍在昆山待命,虽然与太仓相隔不远,但已许久没有回家。任务什么时候结束?没有人知道。十多天来,随叫随到,作息打乱,风险未知,但他们依旧坚强应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平常工作”,平平淡淡几个字,道出了他们的乐观和战“疫”必胜的决心。


//

全天待命,为疫情防控出点力

//


“师傅,到哪里了?”联络人员在群里问候的时候,浦晓良正在驾驶车辆。3月16日凌晨2时05分,完成运输任务回到酒店后,浦晓良终于松了一口气,看到群里的问候,他回道:“交接完成,已经回到酒店。”报告完后,他便躺下休息了。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作为这一行人中的老大哥,1969年出生的浦晓良凡事冲在第一线,为年轻人作出了表率。“我们六个人,分成三组,每组每天大约出车两三次。”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其实这样的运输任务对专业的驾驶员来说并不算重,只不过因为时差,国外的航班常常在深夜到达上海,24小时待命,意味着随叫随到,他们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出任务,可能这一秒已经打算休息,下一秒就收到出车的通知。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对于作息不规律以及出任务可能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浦晓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防疫是全国的事,全国许多医护人员都去武汉支援,要向他们学习,为防疫工作做点贡献。”“出点力吧。”瞿杰虽然一开始有点担心,但还是被保卫城市安全、战胜疫情的决心所战胜,接下了这个重担。


//

全副武装,乐观应对不害怕

//


当知道要派人去执行该任务时,6个人都没有犹豫。他们中既有从事运输工作多年的60后,也有刚刚步入社会的90后,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是他们心中有一份共同的信念:为祖国和家乡的安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王明羽是这行人中年龄较小的一位,出生在1994年的他,是个典型的乐天派,但也不乏担当。当接到这个任务时,他立即应下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没有把这次任务告诉家里人。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同是90后的张乔,是团队中最年轻的,他告诉小编,他们凭联络人员转发的信息单出任务,任务完成后将车辆停至指定地点、及时上报、进行消毒。对于是否有心理压力,他说道:“我每天都看新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掌握人员运输注意事项,当然听到一些重点航班会稍有担心,但是并不影响工作,总体来讲,我们的防护措施很到位,没什么怕的。”


浦晓良告诉小编,他们都穿戴了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等,“全副武装”保障自身安全。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在小编采访过程中,3月17日,我市又有两名驾驶员张健、顾浩前往昆山转运点。截至目前,共有8名驾驶员在昆山执行任务。据了解,随着回国人员的增多,避免出现“人等车”的情况,市交通管控组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加派驾驶员。


最后,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

咱们的驾驶员早日结束任务,

回家好好睡上一觉!


随时待命、随时出发,致敬冲锋在前的“疫”线摆渡人!


【市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王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