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代诗歌不能令我看懂明白诗歌的意义,究竟是我出了问题还是诗人出了问题?

Mr_李強


这个题目很好,谢谢题主。

首先,看不懂,是因为现代诗歌本身出了问题

现代诗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们在反复地阅读中能够体验到作者深刻的思考、浓烈的情感,以及极高境界,给人美的享受。但是依然有许多诗歌作者过于依恋和迷恋“自我”,亦即过于“自恋”,高高在上,只顾从个体的体验感受出发,急于表达,却完全忽略了读者的接受,忘却了读者,造成诗歌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又时真如天书般的难以接近。这样的诗歌真的还很多。所以,看不懂一些现代诗歌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就有这样让你读不懂的诗歌存在。而真正的诗人总是会想到:诗歌不仅是个人体验和情感的表达,更是让读者来品味、来接受,因此,他们绝不会写出那些有时候练字恐怕都难以看懂的诗。

其次,看不懂,是因为自己也出了问题

诗歌也是反映生活的,但是诗歌反映的是深层次的精神的现实;它是对生活高度地提纯、高度地概括,它从来不是如小说、散文那样是直白的,直接的和清晰的。诗歌总是以抽象的方式反映现实,表达情感,甚至是变形地,以变形来揭示生活、抒发情感。因此,要看懂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这种体裁的特点,吃透诗歌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且要广泛阅读诗歌,学习诗歌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修养,锤炼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能力,才能读懂诗歌。

其三,阅读诗歌的意义有时不在懂,而在于似懂非懂的美

诗歌是抽象的、变形地反映生活、传情达意,具有思想情感和意象的多义性、多元化,读者读诗常常处于“似懂非懂”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感受它的美感、余韵和魅力。有位诗人说过,有人觉得诗读不懂就没法开始读,其实大家想想看,谈恋爱的时候,彼此之间未必读得懂,但依然会产生感情,大部分诗也是这样的。如果有时候我们真的一下子就读懂了一些诗,没有回味,没有咀嚼,没有余韵,你或许会感到失望。因此,读诗有时候追求的就是似懂非懂的美。

一己之见,不对之处敬请批评。


音准不准的作家刘剑锋


当梨花体口水诗、下半身体淫乱诗、老皇皇体马屁诗、"感谢你,冠状君"嗜血诗这类所谓的诗占据诗坛,且主宰诗坛的时候,说明诗歌已经步入歧途。因此,有些诗不仅你看不懂,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比如:梨花体代表作《一个人在田纳西》:

豪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

象这种把一句与题目完全无关的话断成数行就叫做"诗″的东西,却能入《诗刊》发表。而且,作者还是主编,鲁迅文学奖评委。你说,诗歌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四维求索


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比较自由,包括主题、语言、意象、逻辑、题裁等等。所以现代诗歌的个人风格比较明显。

阅读古诗,遇到很难理解的字词,多是作者的引经据典,我们通过翻阅典籍,找寻出处,总能弄个明白,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我们不懂,通过参照,我们知道作者原来在用典故表达。但现代诗歌中的用词、意象主观色彩比较强烈,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的诗人或专业评论家,很难做到轻松解析。读懂一首诗歌,可以从了解作者开始入手,相信会事半功倍。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作者运用格外隐晦的意象进行表达,对我们理解造成障碍。

希望对你有帮助。


松叶主理


写诗是一种高雅文化业态,她和其它文化形式一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平铺直叙那不是诗是文,诗就要有内涵,像压缩饼干,她要能膨胀,甚至你想象不到的膨胀系数。但是诗歌也要写实,更能体现她的感染力。总之诗歌是写给读者看的,必须让一部分人读懂,如果谁也读不懂就不要发表了。如果像白开水的诗也不要发出来,白开水谁家都有,别浪费运费了。


乐乐叔呓语


现代诗,如约写得好,是非常感人的。前不久,我读过山东一位作者的现代诗。很感人。现代诗不象格律诗那样框框条条多。字句也不受限制。但绝不是象写散文一样,什么都不顾。如今看到有的现代诗,一句话偏要分成两行写。不知是何意图。有的什么啊呀,哈呀的,好象有这些象声字就高人一筹。总知,现代诗如写得那样亲切,那样得体入心,那样接地气。最乎比格律诗更深入人心。我是写惯了格律诗的人,但我更爱好的现代诗。


张克成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用我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读者和作者双方不能产生共鸣。

当作者创作出来一首现代诗。读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相同的思想感受,那就是两者之间没有产生共鸣。

共鸣需要作者和读者之间思想上或者感情上相互感染,读者内心或思想上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绪波动,即为共鸣。

喜剧的最终目的要让你笑,悲剧的最终目的是让你哭。现代诗不需要两者具备的极端化诉求,但它需要你能够感受到它所表达的东西。比如哲理、讽刺、影射等。

(2)作者缺乏写作技巧和亲身经历。

每一个现代诗作者的写作技巧都不同,它往往会受到写作习惯和崇拜对象的写作方式相左右。但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固定的,能够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叫写作技巧。

现代诗作者创作内容应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来进行创作,尽量做到不娇柔做作。这就如一个没有见过雪的人去描写雪的世界,顺便再讴歌一句寒梅傲雪。这样的创作结果只能是拾人牙慧,求不来暗香袭人。

(3)读者缺乏时间去思考和判断。

思考是思维本能的延伸能力,也是一种探索活动。它由分析,思考,判断三个部分组成。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连锁反应中进行的信息推理和评估。因此所有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文学作品都绕不开这个过程。

但是现实的思考状态是什么样子呢?现实中是去思考模式。去思考模式导致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名家,生前默默无名,死后名垂千古。所以现代诗的作者不要急躁,更不能急功近利,时间将会证明你是发光的金子。

(4)案例分析。读者和作者都应以此为鉴。

《李白的月亮》

李白写了一首诗

又给我家寄来一个月亮

儿子站在窗前看

我在院中仰望

老爷子在阳台上赞叹

那是李白的月亮

首先这首诗作者写的比较隐晦,读者看一遍两遍不一定看的懂。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李白的诗代指了“”书籍”,后边几句是隐喻现代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小孩子读书透过缝隙只学到一点皮毛,中年人对知识的崇拜和仰望。老年人秉持一种欣赏把玩的态度。总之作者表达过于深奥。

读者欣赏时应从“”寄给我家一个月亮”开始思考。寄月亮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分析到底寄来了什么东西?当得到书籍这个答案后,开始分析小孩子为什么站窗前看,他又能看到多少呢?只要这两个问题分析到了,整首诗就一目了然了。分析、思考、判断下来累不累,值不值得?这个要读者说了算。


斤斗山下


先说一句,咱们写诗歌是为了什么,让什么人看?读者文化层次不齐,智声见智,仁者见仁,但广大老百姓呢?他们喜欢读好记易懂,精炼而寓意深刻的作品。而现在网络上的作品,有些连诗人自己写了,都不解其意,别人怎么能看懂呢?

我觉得中国人,就说中国话!虽说知识无国界,但属于自己民族传承的文化传统,它是所有中国文化人的根,绝对不能丢。弘扬民族文化,写出时代好作品,这才是写作者要考虑的最大,最根本的问题。

只有民族本源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最贴紧人心的。



杜彩萍


许多文学体裁已经走向异化,远离人民群众。有的作者写作手法晦涩,用语不是很具体,但人可以通过它的意象,修辞手法去体会。但还有些情况属于读者水平太低,即便是古诗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懂的,学识渊博的人比没知识的人肯定要更能理解它的本意。


老男孩Tony966


一首诗如果只是自己看不懂,那是自己的问题,如果多数人都看不懂,那就是作者的问题。

阅读、欣赏诗歌是一个审美过程,需要知识积淀、阅历积累、认知能力、文化修养、兴趣养成、意识唤醒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才能领略出诗歌所传达的审美信息。

写作诗歌与发表诗歌是两个概念。诗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如果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自情自述,自娱自乐,就像日记,自己看懂就行,不与他人相干。如果写了还要发表,那就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必须要让人能够看懂。

审美只有尺度,没有标准,审美意识有深浅之分,审美能力有高下之别。审美能力是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是需要培养的,是可以通过培养而提高的。一首诗很多人看懂了而你没有看懂,说明你的部分审美意识尚未唤醒,审美能力尚待提高。只有作者自己懂而多数人看不懂,说明作者的审美意识脱离了大众审美意识范畴,是病态的审美表现行为,这就是作者的问题了。


禅师了了


如果很多人都看得懂,你却看不懂,那么就是你的问题 ,说明你缺少诗歌的基本素养;如果好多人都看不懂,这就是作者的问题,作品是给人们欣赏的,太朦胧太古怪的诗歌,只有束之高阁成为少许人神台上的贡品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为他们所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