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為何30年不上朝,大權還在自己手裡?

李煜說史


最重要的一點:30年不上朝,不代表30年完全不理朝政啊!老闆不參加公司例會,不代表他不參與決策、不看報告、月報表啊!

如果是你們想象的那樣,皇帝好像啥也不管了,也不露面也不批示,那別說30年,就是一年,大臣都該帶兵衝進宮去,看看這皇帝還活著沒到底咋回事了……

首先皇帝有代理人,就是宦官,宦官是不可能造自己的反的,這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而且我們可以看倒,當時萬曆不是完全不看奏摺不批示的!哪怕到了後期,像大臣上疏批評皇帝不露面不上朝,萬曆都有親自批示,辯解自己身體不好,又患有腿疾,行動不便等等

事實上明朝的皇帝再不像話,有一點還是比較好。個人修養還是不錯的,頗有君子氣質。如土木堡英宗,其氣質高雅,不卑不亢,連也先也歎服。再如荒唐的正德,再怎麼鬧,文官天天在耳邊叨叨,其實也沒拿文官怎麼樣。這個當年明月也提到過,我就不多講了。——只不過看到萬曆回覆的這一段,也頗有點意外……你說他昏君吧,人家上疏批評他不上朝,他倒也也沒把人家怎麼樣,自己反而委屈巴巴地為自己辯解。

總之皇帝是不可能離開權力中心的,一旦離開,別說皇位,性命都堪憂。人家只是不出席會議,股權還把在手上,董事會也承認你的絕對領導,至於你們會議開的再熱鬧,報告遞到皇帝這裡,人家還把著決策權不是?

他爸爸倒是個上朝的,可是以他爸爸的言聽計從,已經達到了太上,下而有知的地步。就是說員工只知道有這個老闆,但也不知道他出了什麼主意幹了什麼事,其實這是很高明的領導。——這其實對於他來說,上不上朝又有啥區別呢?



-洛林


導語:

明神宗朱翊鈞,是大明王朝第十三任皇帝。他的年號是萬曆,老百姓又稱他為萬曆皇帝。他可以說是大明王朝最後一個有為還算英明的君主了。當然他的搞怪任性,也是大明眾多帝王中可以排前三名。比如他的三十年不上朝就是其中之一。

他三十年曠工不上班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十歲登基稱帝,小小年紀被當時他的師傅張居正管教太嚴格,童年留下了心理陰影。造成了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第二個原因,就是被善於宮鬥,政斗的後宮和文官集團搞煩了。最後我們的明神宗朱翊鈞同志賭氣罷工了,乾脆三十年不上朝,眼不見心不煩。但是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仍然牢牢把持了大明最高權力,證明了他不是傀儡,而是英明有為之君。

一,少年天子,管教太嚴格,童年陰影,逆反心理開始。

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登基稱帝,作為一個兒童,難免有貪玩不愛學習之頑劣心性,這也是人之常性。但是作為他師傅的張居正,未免過於嚴厲矯枉過正,常常批評小孩子朱翊鈞。當時張居正獲得李太后的支持!與大太監馮保又結成聯盟,事實上掌控了大明權力。面對威嚴的首輔大臣張居正,明神宗朱翊鈞小孩子只能唯唯諾諾,還要表面尊敬,但是內心的不滿當然也日益增強。形成了逆反心理。

二,立皇儲國本之爭,與文官集團鬥爭十五年,最後承認失敗而負氣不上朝。

明神宗朱翊鈞反攻倒算權臣張居正,馮保,培養了自己的嫡系宦官勢力從而掌握大明權力。此時萬曆皇帝真的是意氣風發很勤政的。可他自以為是逆反心理又開始發作了。

明神宗朱翊鈞寵愛鄭貴妃,很不喜歡太子朱常洛,有意立鄭貴妃生的第三子福王朱常洵做太子。以是朱翊鈞想廢太子,可是靖難之役的教訓,以及被儒家洗腦的文官士大夫們,堅決不答應。轟轟烈烈的國本之爭開始了。這場國本之爭,是文官集團對君權的一次集體抗爭,明神宗朱翊鈞,開始也未必就真的下決心廢太子,也是權力爭奪一種試探。

讓明神宗朱翊鈞大吃一驚的是,大明文官集團的抱團結黨抗爭,非常的堅定和頑固,嚴重挑戰了他的君權。以是圍繞國本之爭,明面是立太子與廢太子的宮鬥,政鬥,實質是明神宗朱翊鈞想擴張君權,掌握朝政的野心,以及抱團取暖抵制皇帝集權的文官集團的私心。

結果是因為奪宮案牽涉鄭貴妃和福王朱常洵,朱翊鈞終於明白了文官們的無恥和堅定,終於無奈妥協下旨立朱常洛為太子,讓這場鬥爭降下了維幕。明神宗朱翊鈞一氣之下,乾脆以曠工三十年不上朝表示對文官集團的氣憤和惱火。

最後總結:

明神宗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是自己徹底奪權失敗後,逆反心理和賭氣任性性格的雙層作用表現。也可以看出從少年到中年,明神宗朱翊鈞被張居正壓制管教,後來又被文官集團集體抵制反抗的傷心。最終徹底激發了他內心,從童年時光的陰影戾氣,以是他用不朝,不廟,不見,不批,不講五不表達了自己的嚴重不滿。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7450667802582176"}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明神宗萬曆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長達48年,但這位皇帝在漫長在位時間中,並非是以雄才大略而名垂青史,而是以怠政偷懶差不多三十年而出名。

那麼萬曆帝如此怠政偷懶如此任性,為什麼沒有大權旁落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這個問題。

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有三個原因:一是明朝的制度使然,給了皇帝懶政的機會;二是萬曆帝長期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朝政;三是萬曆帝打壓了張居正的前車之鑑就在哪裡,沒有人敢冒頭擅權。

首先宋安之大概來說說萬曆帝怠政的“成果”,萬曆帝從萬曆十五年開始怠政,不僅是很多國家大事得不到及時處理,以至於朝廷就連官員的選拔和任免都得不到正常的運行,造成“曹署多空”的局面。

從萬曆二十四年吏部尚書孫丕楊辭去吏部尚書,萬曆帝不予理睬並且沒有選拔一個新的尚書任職以後,到了萬曆四十一年,北京、南京兩都缺尚書和侍郎這種級別的官員4名,都察院、副都御史缺5名、總督、巡撫缺4名。

由此造成的惡劣後果就是很多政務得不到處理、軍餉無人解運、刑部對案件的處理不積極和冤案的堆積。

官場因循拖沓之風大長,吏治腐敗更加嚴重,很多官員開始貪汙腐敗甚至魚肉百姓,明朝龐大的官僚機構不只是因為缺員運行不正常,更是已經徹底腐敗,而龐大的官僚機構腐敗,意味著從朝廷再到地方,代表天子的官員貪汙成風肆意妄為,意味著人心渙散,這個國家快要完了,而的確是萬曆帝死去僅僅24年後明朝便亡國了。

但萬曆帝為何沒有大權旁落呢,接下來宋安之一條一條的說。

一、明朝的制度使然,給了皇帝懶政的機會

明中葉以後,明朝皇帝怠政偷懶是出了名的,不只是萬曆帝,諸如還有正德帝、嘉靖帝、天啟帝,這些人裡面不只是萬曆帝一個人沒有大權旁落,其他皇帝亦是如此。

就是因為與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定下的制度有關係,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廢除丞相制,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雖然君權進一步集中,但皇帝自然是更累了,再者畢竟後世子孫都不是他那種猛人。

於是演變成為,建文朝出現內閣制度,明宣宗時太監機構司禮監擁有批紅權,也就是說最後形成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和太監勢力的代表司禮監互相牽制,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的情況。

很明顯萬曆帝怠政歸怠政,但並沒有委以太監大權,來使內閣與司禮監共同決定國事,而是仗著當時制度上的互相牽制,出現不了權臣的情況,所以自己乾脆不聞不問,一心偷懶去了。

二、萬曆帝長期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

萬曆帝雖然不上朝,雖然造成“曹署多空”的惡劣情況,但還有有一點點底線的。

雖然他不上朝,但對於大事還是嚴抓的,諸如萬曆三大徵,就是萬曆拍板決定,並且選兵點將的。

至於他理政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喜歡通過召見大臣,開個小會什麼的,來處理一些必要的政務。

如果萬曆是真的純粹不管了,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了,所謂他怠政偷懶其實並非是指他真的什麼都不管了。

這裡再說一點,隨著上世紀萬曆帝定陵的發掘,考古得出萬曆帝患有腿疾,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萬曆帝偷懶的正當原因。

但宋安之認為認為,看待萬曆帝怠政事情,需要客觀。雖然他有腿疾,但也不能說他就可以怠政,以至於造成“曹署多空”那種情況,最多是一個行走不方便,雖然有影響,但不至於影響那麼大,所以萬曆帝整體來說,怠政是他自己偷懶的問題,跟他的腿疾沒多少關係。

三、萬曆帝打壓張居正的前車之鑑

眾所周知張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改革家,更是明朝的權臣,所以張居正死後,親政的萬曆帝痛恨張居正觸犯他皇帝的權威,於是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抄家。

張居正之所以成為權臣,有兩個條件不可或缺,一是原來與內閣互相牽制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竟然破天荒的與張居正站在一起,支持張居正改革。二是萬曆帝當時年幼,皇族實際當家人李太后支持張居正改革,所以張居正才可以成為權臣。

張居正被清算以後,馮保被貶南京,死後亦遭清算被抄家。

而張居正被清算以後,有了這個前車之鑑,繼任的內閣首輔張四維、申時行、沈一貫等人,為了避免“專擅”罪名,所以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即使頂撞萬曆帝,那也是有限的範圍之內,反正在權力上從來不敢過分染指。

這些內閣首輔為了表示自己,甚至都有些喪心病狂,像張四維反對張居正的新政,還恢復了張居正革除的官場弊政,申時行更是建議廢除張居正的考成法。

是以張居正前車之鑑在前,最有可能成為權臣的內閣首輔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心裡清楚,萬曆帝看似怠政,但是如果自己對權力要求太多的話,恐怕就要被收拾了。

同時馮保的事情為萬曆帝敲響了警鐘。

所以萬曆帝怠政偷懶時,乾脆放棄了以司禮監牽制內閣,形成朝廷正常運行的局面,就是害怕再出現司禮監馮保和內閣首輔張居正這樣強強聯合的情況,免得自己大權旁落。

還真別說,萬曆帝這招的確不錯,最起碼怠政期間沒有再出現司禮監勾搭內閣,影響皇權的情況。

當然弊端很明顯,就是他放著互相牽制的局面不用,而是選擇極端的不聞不問,將大明王朝距離深淵的距離又明顯的拉近了不少。

通過以上三點,由此可見萬曆帝這個人還是很聰明的,雖然偷懶但不至於大權旁落,但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諸如萬曆帝這種聰明人如果糊塗起來,無疑後果很嚴重,所以他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的大明江山,以至於死以後僅僅24年明朝便亡國。




高高在下喲


明神宗將近三十年都沒有上朝,但是依然牢牢掌握著大權,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一、

萬曆皇帝具有很高的威望,最起碼在當時還找不到一個可以和他相提並論的人,而這威望的建立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在他剛剛登基的前十年裡,他勵精圖治,在各個方面進行了整治,使得整個社會在朝著一個美好的方向進行,百姓合樂,政治清明,他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清除奸黨的運動,使得他的威望一步步地建立並且得到鞏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人敢和他對抗。

二、

從朱元璋開始就有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完全壓制住了群臣的勢力發展,比如很多後宮都選自民間,自然也就沒有家族勢力這一說,另外還有類似取消宰相這一職位等手段,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一個臣子可以把勢力發展得特別壯大,所以就算萬曆皇帝長時間不上朝,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對他的位置產生威脅。

三、

他一直都沒有設立太子,這也是他不上朝的原因,因為這件事他也和很多臣民發生了衝突,但是反而因為他遲遲沒有立太子,使得他的位置做的很穩,因為如果一旦有了新的太子,他們就相當於有了新的主子,所以這個時候,一旦老皇帝有什麼做的不太好的地方,他們就會立馬造反,反正可以立新的皇帝,至於老皇帝遲早是要讓位的,擁護好新的皇帝才是王道,這就是他們的想法。


品勢怪獸


因為權威始終長在皇家手上。還有魏忠賢再厲害那他也怕當時一些大臣,也只是當時的權威專政交給他。因為魏忠賢是有野心的人。因為魏忠賢知道。他是9000歲。皇上萬歲只差個1000歲。他的夢想是先把皇上搞好,當然這皇權肯定在皇上手中。因為這天下畢竟還姓朱。他三十年不上朝,但是大臣們對他濤聲依舊。所以可以說他得入人心不說了,照不照顧百姓。可以說他昏庸無能吧。因為這也是一種能力吧。還有一種原因自己就因為有人想殺他,30年不上朝唉!這能怪誰?他疑心太重了。就這樣依然堅持不上朝,最終自己還有權威,所以說他的權威就是他的大權所以說他30年不上朝,為何掌握在他手中他太厲害了。


奇異果冰兒


很高興能參與這一問題的回答。

我認為之所以“明神宗為何30年不上朝,大權還在自己手裡”最大的原因是他沿襲和發展了朱棣朝創立的內閣作用,並將原本屬於皇帝自己的“批紅”的工作進行了發展與簡化。具體來說就是將“批紅”工作一分為二交給身邊的太監去做,而自己在旁只做監督工作。其中秉筆太監負責抄錄並附上意見,而掌印太監權力更大具備一定的決意權。此舉極大簡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而明神宗也是為後世的明朝皇帝開了個壞頭,從而導致明朝後期的大太監“代行皇權”而部分皇帝的不作為。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史勁造


整天吃喝玩樂,花天酒地,卻保持天下太平的皇帝,中國五千年來只有一個,那就是明朝的第13個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史稱“萬曆帝”。這位皇在位48年,就有30多年不上朝,創造了歷史之最。

  明神宗雖然30年不上朝,但卻不像歷史上那些荒淫無道的昏君,搞得天下大亂。他不上朝,整天在後宮喝小酒,看美女享樂,國家大事卻一點不耽誤。明神宗在位期間,創造了明朝的短暫復興,史稱“萬曆中興”。這期間還打了幾次大仗:援朝抗倭,明軍戰勝而歸。勘定播州,明軍八路進兵告捷,平息了楊應龍之亂。薩爾滸之戰雖然慘敗,但朱翊鈞用熊廷弼固守遼東,國內並無大礙。總的來說,明神宗玩玩樂樂當皇上,基本上保持天下太平。

  事實上,明神宗從小就比較貪玩。在他的老師張居正的逼迫下,不得不勤政幾年。張居正死後七年,也就是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神宗覺得天天上朝太累了,宣佈以後不再上朝。《明史·周弘禴傳》:“十七年,帝始倦勤。”

  明神宗不上朝天天干什麼?就一件事,吃喝玩樂。因為天天都是這碼事,搞得他腎虧得不行。不但腎虧,胃、肝都虧。《明史·周弘禴傳》:“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

  明神宗整天在後宮玩樂,身體虧了事小,就不怕天下大亂?他不怕。為什麼,他心裡有底。在此之前,他已經用了一個絕招兒,把朝中大臣都給擺平了。

  明朝和其他幾個朝代不太一樣,沒有中書省和宰相,而是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全部稱為“輔臣”,首席大學士稱“元輔”、“首輔”,主持內閣大政。

  明神宗歲數還小的時候,張居正是首輔。因為張居正是明神宗老師,明神宗非常怕他,張居正一咳嗽,明神宗就嚇一哆嗦。明神宗長大了,張居正訓他還像訓三孫子似的。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朝中大事自然是張居正說了算,就連明神宗的飲食起居,張居正都要管,搞得明神宗一點自由都沒有。好在張居正是一位精心治國的大臣,雖然專權,但把國家治理得挺好,讓明神宗省了不少心。

  張居正死了以後,明神宗私下裡喝酒慶賀,慶祝自己從此翻身得解放。他不想再那樣緊緊張張地每天上朝,聽那些大臣嘰嘰歪歪說些瑣事。於是就產生了不上朝的想法,可不上朝又擔心這些大臣不好好玩,怎麼辦呢?明神宗很聰明,這些大臣的頭是首輔,他只要把首輔一人鎮住了就行。首輔不敢胡來,規規矩矩辦事,他就可以輕輕鬆鬆當皇帝了。怎麼鎮住首輔呢?拿張居正開刀。

  明神宗其實挺恨張居正的,他活著的時候敢怒不敢言,這回張居正死了,他要用張居正的下場來嚇唬後來的首輔。就在張居正死了兩年之後,明神宗開始清算張居正。張居正兒子上吊自殺,家人全部發配。明神宗還要把張居正刨墳掘墓戳屍,最後念其治國有功又是老師免了。

  張居正如些勤政,最終都落這樣的下場,可見明神宗有多狠,後來的首輔哪個敢亂來?明神宗心裡講話,我不上朝,不代表我沒有權力,誰亂來辦誰,我連老師都辦,還不敢辦你們嗎?

  事實上,明神宗這招起了作用,朝中那些輔臣真沒有敢亂來的。再加上明神宗也不是糊塗人,該玩玩該樂樂,但大事不糊塗,所以三十不上朝,照樣天下太平。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是:貪酒、貪色、貪財又貪權,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有術,不是一個庸人之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