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人的筆下充滿了“愁”與“窮”,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飛翔的春燕


關於您的問題:“古代詩(詞)人的筆下充滿了“愁”與“窮”,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小暖的回答如下:

古代詩(詞)人筆下的“愁”大多數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思緒,而他們的“窮”是真的窮。接下來我就以一首詩分析“愁”和“窮”。

苦守茅屋戰秋風

一首詩將“愁”和“窮”同時匯聚在了一起,這首詩大家也都熟悉,那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們都知道,“詩聖”杜甫有著窮苦淒涼的晚年生活,但是他卻有著兼濟天下的胸懷和抱負。

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他許身社稷,飢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和杜甫現在的境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起了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在詩詞當中,並不是每一個詩人都會寫“窮”的境況,而“愁”則多一點,愁在哪裡呢?有的是思鄉的愁,有的是懷才不遇的愁,還有的是佳人無期的愁,這種心理上的不愉悅都可以用愁來表示。

當然也會有人提及“窮文富武”的說法,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是存在侷限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看書識字是需要花錢的,起初的時候有一定條件才可以看書,而相對而言,練武是不是更加節省一點呢?

但這種說法是抽象性的,寓意著文人在窮苦的環境下,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現實,從而寫出優秀的作品。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無上三重茅。”這位老詩人在開篇就描述了當時的環境,既寫出自己無奈的“愁”也寫出了自己的“窮”。

現實和想象做對比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原本就窮成這樣了,還被一群小孩子搶了飄走的茅草,這能不生氣?蓋房頂的東西被他們抱走了,晚上下雨了怎麼辦?

可是這些孩子是真的欺負杜甫年老麼?並不是,因為他們也是被生活所迫。於是杜甫對於“窮”的聯想便開始了。他們一定也是沒有辦法才會出來拾茅草,天下還有多少這樣的人?然後就開始他的“愁”。

一種極端無奈的感情在讀者心中蘊散,也為結尾的千萬廣廈埋下伏筆。

在詩詞當中,我們從小就學習借物喻人,很多詩詞家藉助外界的環境描述出社會的現實,當然這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關係,他們不敢直說,所以只能悄悄的隱喻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想象會和現實做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諷刺和對比的感覺,引發共鳴。

窮苦難以掩飾不得兼濟天下的“愁”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情意真切加以樸素的文字讓這首詩成為了傳奇之作,杜甫一生的命運人們都很熟悉,他不光窮苦,還很難。這跟他所處的社會背景有關係,但更多的是寬廣的胸懷和不得志造就的“愁”。

而這種“愁”,在古時經常發生。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興高采烈的進京,可最終“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相對於“窮”,大多數詩人還是怕“愁”。

以上就是小暖對古代詩詞人“愁”和“窮”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青稞日暖


中國自古就有“窮文富武”的說法。古代的詩人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入仕或者遭貶,他們總是心有所憂,心有所念。念天下蒼生,念江山社稷,真是“進亦憂退亦憂”。

君不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君不聞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洞庭湖“岳陽樓”范仲淹振臂一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黃州江邊,蘇軾的“大江東去”更是令人蕩氣迴腸,感慨無限!

詩人的心是一顆善良的心。這個世界可以風雲變幻,但永遠不能或缺的就是善良。如果面對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是依然歌舞昇平,這樣的人除了冷血,還能算什麼?

藉著今天答題的機會,我想大聲疾呼,那些平日拿著國家奉祿的各種各樣的明星大家們,面對眼前全民抗擊“新冠病毒”的緊要關頭,你們在憂什麼?你們的創作激情哪裡去了?

水深火熱中的武漢,我只看見了科學家的身影,累到躺下的文藝圈裡的名人,我只為韓紅感動落淚!就在剛才,我聽到了她為醫護人員創作的歌曲《白衣天使》我陪她流淚,我因她感動!

文藝家們請你們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棲哈丶


這是正常的,只要是人間有的,就得允許人家寫呀。更何況那時候還沒有各種真理去指導寫詩填詞(有一些奉旨之作,正能量很足,李白都寫過),所以作品常有負能量,要理解。

日子苦的文人,作品裡窮氣多一些,哀怨也多。日子好過的文人,作品裡窮氣較少,但是哀愁也不少。因為吃不飽,愁,吃飽了,還愁,是人之常情。就好比,我錦衣玉食,但是找不到合適的媳婦,我很不開心。怎麼,不允許嗎?

宋朝時,經濟文化環境比較好,尤其小市民,日子富,文人們吃飽喝足逛逛妓院,給妓女寫歌詞,何等的高雅。拿今天眼光看,是負能量,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風氣,要批判。但是他們那時候不懂,就是吃喝玩樂,寫詩填詞唱小曲,開開心心。即使南宋時,蒙古兵厲害吧,橫掃歐洲,但是打一個小小南宋,費了老大的勁,還不是因為小百姓日子好過,明裡暗裡的抵抗嗎?要是隻靠著朝廷,早完蛋了。

那時候據說有文字獄,但普遍來說,不嚴重,因言獲罪死的人少,寫愁寫窮,更死不了人。但是到了明朝清朝,這文字獄可就嚴重了,不小心愁的不對,或者窮的過分,影響了清朝聖主的形象,恐怕就得丟腦袋。別說跨省,發配邊疆,就是殺九族,也是皇恩浩蕩。

現在人學習寫古詩,就是消遣,挺好的。同樣寫窮,可以寫萬惡舊社會吃不飽,人比黃花瘦。對比起來,現在五千年未有之盛世,每天都是花市燈如晝,哪有什麼人比黃花瘦!一不小心,滿滿的正能量!


平生未有名


在古詩詞中確實含大量的“愁”字和“窮”字。包含愁字的如“借酒消愁愁更愁”,“與爾同銷萬古愁” ,“此情無計可消愁”,“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等無數詩句 。含窮字的如“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時窮乃節見,“窮愁千萬端““欲窮千里目”等眾多詩句。可以說,這是一種極其普遍的文學現象。竊以為,此現象原因如下:

一是和詩詞這種文學載體有關。古人云,文以載道,詩以言志。相比古時文章多用來陳述事實辯理釋道而言,文字凝鍊的詩詞更側重於直接表達情感,表達作者的抱負志向,喜怒哀樂。憂愁是所有人的一種常態情感。因而,在詩詞中就會存在大量的“愁”字。

其二,詩詞作者多是文人雅士,他們大都聰慧敏感,飽讀詩書,抱負遠大,心懷天下。他們較常人更具憂患意識。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他們“位卑不敢忘國憂”。“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鄉愁,“卻將萬字平戎策,換作東家種樹書 ”的壯志難酬,“我寄愁心與明月”友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情愁,甚至“”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穿”,落花也能引起他們的憂愁。進亦憂,退亦憂。憂愁伴隨絕大多數詩人的一生。因此,愁字必然大量出現在他們的詩詞作品中。

其三,窮字古義相當豐富。首先指困頓不得志而言。文人雅士多具風骨氣節,“安能折腰摧眉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們不會輕易匍匐於權勢財富之下,因而大多數人也就遠離了權利和財富,命運多舛,人生困頓。如“固將愁苦而終窮”,“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時窮乃節見”等詩句。再有窮字古義還有窮盡、探究,完結等其他豐富含義。這些意思在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接天蓮葉無窮碧”,“人生代代無窮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等很多詩句中得以體現。當然,貧窮的意思也有,這樣的詩句如“貧窮老瘦家賣屐”,“枉是儒冠遇太平,窮人那許共功名”等。因此窮字豐富的古義是它在詩詞中得以大量應用的原因。

以上是個人對古詩詞中多“愁”字與“窮”字的看法,歡迎討論指正。




龐煌久


詩詞愛好者都知道,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形式,不外乎以下三種:

  • 頌歌
  • 吶喊(一般指憤懣性質)
  • 愁怨

從現在的角度看,“愁”與“窮”相連,密不可分。而在古代詩詞人的筆下,卻未必如此。

所以嚴格地來講,題主的問題分為兩部分來回答較為合適。

中國古代文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品質:憂患意識。

政權反覆易手,朝代更迭頻繁。老百姓在苦難生活裡萌生的意識,必定是憂患意識。即便生逢太平盛世,詩人於鼓瑟吹笙的歡樂聲中,依然不乏憂傷的聲音。

孔子說:

詩可以怨”。由此開始,“愁怨”,成為中國古代詩詞最基本的腔調。

春天有春愁:世事茫茫難自料,愁春黯黯難成眠(韋應物);冬天有冬愁: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白居易)。

見月愁: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見花愁: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

仕途多舛愁:平子詩中,廋生賦裡,滿目江山無限愁(陳人傑);當了宰相也愁:一場愁夢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晏殊)。

凡此種種,正應了范仲淹那句話:“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也?”

古代文人真的有這麼多愁嗎?也不見得。韓愈在他的《荊譚唱和詩序》中這樣說道: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眇。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喜劇充其量不過是個笑話,而悲劇往往能抵達心靈深處。

有“窮苦”經歷的還好說,沒有這種經歷的怎麼辦?“詩人多事惹閒愁,閉門自造愁如許”(范成大),不得已只好“為文而造情也”(劉勰)。

上面主要回答了古代詩詞中多“愁”的問題,但歷朝歷代,窮困潦倒的詩人不計其數,因窮髮愁,因窮而哭的詩作也是層出不窮。

孟效的《移居詩》寫道:借車載傢俱,傢俱少於車。由此詩可以想見,他家徒四壁,貧瘠清苦的生活狀態。

賈島也有首自況詩寫道: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窮愁淒涼的形象,怎能不讓人徒生悲憫之情。

當然,名氣最大、境界最高的哭窮詩,非杜甫的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莫屬。孟賈之流,為個人哭窮,當時的杜甫雖然也窮得棲身茅屋,但他在茅屋被風颳倒之後,由己及人,進而為天下窮人疾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由此詩不難看出,杜甫的氣度之大,境界之高,真真切切是無愧於他“詩聖”名號的。


今月何又是


一、首先,古代生產力低下,物質供應不足。

古時候,由於科技的落後,生產力相對低下,物質生產是求大於供,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民眾(包括一部分詩詞人)處於人類社會食物鏈的底端,經常受物質不足之苦。比如:缺食少穿、受人鄙夷、常年勞作不休等。

二、詩詞創作者有以下幾類人。

詩詞創作者一般分為兩類人:

1、端坐廟堂,終身得意,盡享權力帶來的種種好處。

這類人一般由於時間繁忙,很少有詩詞留下來,即使留,也是盡示繁華。比如:唐太宗、武則天、慈禧等

2、仕途失意,終身潦倒,同情民眾,有一定的政治理想。

古往今來,有很多詩人仕途不順,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幾乎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員,他們同情人民,渴望公平正義,其作品多為鞭撻社會的不公。比如:晉朝陶淵明、唐朝孟浩然、李賀等。

綜上,從歷史上看,仕途不順的詩(詞)人留下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由於他們地位卑微,多遭白眼,盡嘗世態炎涼。因此,其作品很自然地充滿了“愁、苦”之態。






大才21


清朝人趙翼有一句名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題元遺山集》)意思是說,越是國破家亡,越是哭天搶地,越能夠催生出感人的詩句。
這倒不難理解,你可以想想自己的經歷,苦悶的時候才最有傾訴欲,而在高興的時候,只想去呼朋喚友,花天酒地。
而站在讀者或傾聽者的一邊,聽別人訴苦才最容易激發同情,最容易勾起自己心底的陳年舊事,還會暗自慶幸倒黴的人不是自己;如果聽別人講得意的事情,最容易被喚醒的反而是嫉妒心。其實,高興的情緒裡不大適合寫詩,“愁”“窮”困苦才是詩的基本格。

老施野談


因為這兩個漢字,對錶達事物的程度既簡煉又到位。古代寫詩的人,詩句用字都是經過精煉而選用,所以大都喜歡選中″愁″、"窮″等。

窮一一對錶達人或事物的程度有″極盡、徹底、絕斷、末端"等之意。而且對所表達事物的寓意徹底、無餘地。

愁一一對錶達人物情緒程度有″憂慮、鬱悶、憔燥″等之意。而且表達人物愁緒時,顯得極為帖切易懂。

李白在《將進酒》中的最後一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這一個愁字表達了李白″一生的抱負和無窮無盡的煩腦″。

李清照在《聲聲慢》中的最後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一愁字怎麼能概括盡我四十多年的、無窮無盡的、淒涼悲苦的愁緒啊…


全峰山


古人詩詞很有趣,而且你會發現抒發浪漫主義情懷的大多是際遇不佳,生活潦倒之人,而傾吐人間疾苦的很多是達官貴人。愁卻是詩人們的人生常態,大多表現為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李白一生可謂顛沛流離,詩歌大多瀟灑飄逸,理想豐滿,這何嘗不是懷才不遇者的內心渴望之充分表達。而白居易官運亨通,卻經常瞭解民生疾苦,著名的有琵琶行。這恰恰反應了有擔當的當權者在關注民生。

詩詞無不是詩詞人內心的充分表達,關注人間疾苦,憂慮家國天下,是古代有學之士的共識。時代在前進,文化的精髓也應回到精神層面。當今之中國的知識分子又有多少以天下為己任,敢為天下先之志士。


Zhangwindy


友問:古代詩(詞)人的筆下充滿了“愁"與“窮",怎麼看待的問題。此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根據歷史背景,生活情趣,人情事故等等,終歸產生了愁與窮的分水線。

古代詩詞或者有關的散文,有激情的,懷釋的,有好古自馭的,也有浡浡生機自拔嚮往的許多許多。

就唐詩而言,杜甫詩詞重在愁與窮,沉而醉之間。但李白的詩詞就大不一樣了,表現的是激情四射,放蕩自傲,多以豪邁爽朗的形式出現較多。白居易,王維,王昌齡,王之渙的詩多以大自然,人文科學為題材的出現較多。要問:這些詩人窮麼,答:否。到了宋朝以後(包括宋朝)的元,明,清時代的文人風格,大不一樣。多以抒發個人情感,內心感受,社會現實和社會背景的詩(詞)多見。如:蘇軾的(念奴嬌),李清照的(南歌子),范成大的(蝶戀花)等等,一至到元以後的詩(詞),都以情,愁,窮為基調的詩居多。

宋朝,包括宋朝以後的詩詞帶愁或窮味居多。由於歷史的變故,年代更替時事不穩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除此,詩(詞)作者的個人色彩或者個人的恩恩怨怨和歷史背景所造成的原因居多吧,這是無可否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