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医的农村,怎么给后人交代呢?

睡了又醒,觉得对于中医来讲,农村的缺失问题是一个想来想去也没有良策的问题。

没有中医的农村,怎么给后人交代呢?

自己从农村出来,做了医生也经常的到农村义诊,我能切实的感觉到农村中医药的变化,实际上,几十年后,当我们觉得医药卫生事业大发展的时候,农村的中医药是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么说起来自然会引起有关方面的不满,对于农村来讲国家政策那么重视,怎么能没有中医呢?

没有中医的村落

下午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头条“广大的农村,还有没有中医?希望有个实事求是的答案。”针对这么个问题,下午有三百多条的评论,两万多的阅读,结果是明晰的,大家的口径统一:农村基本上没有中医了。这是遗憾的事情,在农村的中医状态中,到了相当缺乏的程度。

回顾自己经历,小时候的村子里有不少的医生,当时大队也就八百多人口,从老中青算起,起码有四名中医生,当然那个时候他们什么都会,中西药都用,也会打防疫针,水平不高,但是都离不了,后来医生一些因为会医术都转到城镇发展了,开药铺诊所的不少,有证没证都干的不错。村子里留守的只有老医生了,这个时候人口也就四五百,就一个医生。再后来人口越来越少二三百口的时候,村里就没了医生。后来医生都相继去世了。为解决一村一医的情况,乡镇安排了专门的人员作为村医,实际上一周去或者不去,从总体上讲一个大队基本上是没有医生了,中医随之也没有了。

这样的情况,我是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在反馈的几百份的信息中,看不到成就感,所有的村医有些并不能够开展中医的诊疗,而真正有些本领的中医在村里也住不下来,真空的村子不少。在学生家访的时候,问过了不少村民村医的情况,没有说会开中药的。这是现状,当然不能说只是我看到的是这样。

没有中医的村落已经不是稀奇的事情了,再不重视,这就会逐渐的多起来,那么照着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农村中医玩完了,到哪里去找中医的根呢?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为什么农村留不住中医?

这里先要讨论养活一名中医的条件。

如果是一名专职的中医,一年十二个月,收入在一两万,那么有医生愿意到农村去吗?有中医愿意去坚守农村吗?而一两万是国家拨付还是自己赚取呢?无论什么形式,这个费用和城市餐厅洗碗工的收入是一样的,如果有些劳动能力或者青壮年是不会去做中医的营生的。

中医最好的生存就是与村卫生室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承担一些公共卫生的服务,有些固定的收入,但是这样的收入对于农村的医生来讲,多了也不行,多了就没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少了也不行,少了就没有医生愿意干。这些钱是国家的投入。这部分国家是希望政府能够兜底的,但是不容易兜底,起码会有几个反应。

一是村子里医生的配置问题。如果一个两千人的村子配置两名医生,设置两个医务室,这个成本对于国家来讲是很大的投入。那么能不能做到配备一名中医、一名西医呢?显然很多时候很难,中医没有足够的人,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来;西医师的配备多是专科或者中专,会中医的不多。这样的配置下,中医基本上就清除掉了。

二是药材的投入。中医做医疗服务,药物饮片是主要的。如果常规的开展中医诊疗,也需要三四百种饮片,而如果一个村子不能够有一定的病人群去使用中医药,那么这样的药材成本谁来买单呢?对于一个临时起意做中医的人来讲,也是一笔大投入。而这样的模式只能依赖于政府的统一调配或者医药公司的供给。

三是老百姓用不用中医。到了基层,老百姓对中医十分偏爱,但是这种偏爱有时候也是令人吃惊的,时过境迁,老百姓已经不是过去的老百姓了,过去的老百姓家家都会熬药,也信任熬药治病,可现在的人基本上不会了。看病追求短平快的模式,如果头疼吃去疼片管用他不会吃中药,这是农村的特点。而吃药一般也是两三付的吃,这样对于医生来讲如果没有一定的门诊量是养不住口的。在选择上,现在更希望中成药,不想熬药的麻烦。这样农村的中医需求量已经小了。

四是农村的条件。如果一名大学生中医到农村能不能生活呢?肯定行,尽管现在很多人自以为水平可以常讽刺大学生的中医水平,但我敢肯定只要是高校随便出来的大学生,学过中医,到基层三五年绝对可以做到地方名医。但是这样的人怎么熬过三五年,当自己的同学都在三五年内读了研究生毕业参加了大医院的工作,如此的落差很多人是不愿意到基层来的。何况基层有什么呢?到了村里的下派大学生,并不是村里的人,没有房产、没有家庭,留不住的,这是谁都会想到的问题。

农村中医该怎么办?

说实在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怎么办?

一方面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来,这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中医下来的并不多。我的观察,大学本科中医毕业回到乡村的很少,最低也在好一些的乡镇卫生院,说明村里吸引不到人。另一方面,地方会中医的人,经常的跑掉。但凡有证,有些技术,被挖走的很多,不愿因守村的很多。了解了不少的村医,心声很一致,只要有机会肯定走。干不下去,这些人要是走了,村里指望谁呢?

现实已经很明显的摆在这里,中医没有了,很多村子没有中医,这个不需要去证明,已经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不能不有危机感的事情了。

那么究竟怎么办?农村还不能没有中医,如果慢慢都没有了,村子里也就要绝了中医,日久天长农村的中医药味道就闻不到了,再过多少年根就没了。

解决的核心还是在于人。

这个人,一方面是国家的安置人员,采用的定向生制度等,但是不能太乐观的评价这个存在,对于读过大学的学生来讲,向来不会因为家境贫困而局限于曾经的协议约定,这是客观的事实,因为他们有很多的机会走出去。但在目前,这也是一条有效的渠道,在中国的青年中必定需要一批扎根基层的青年。

另一方面就是现有的有资质的人,我的意见是在县级以下不应该区分特别明确的中医西医资格证,而应该全部的实行全科医师或者中西医结合资格证书,通过中医西医的互学互用,使当前基层的医生都具有中医、西医两套本领。这个问题关乎中西医并重能否实现的问题,在不能同时养活中医、西医的情况下,基层医生应该解放使其具备中西医互动的机会。

第三个重要的力量就是有水平民间中医的解放问题。这个问题有争议,担心什么呢?主要是怕良莠不齐,没有资格证出山后坏了中医的大业。但现在的问题是,已经没有中医的农村,才是根本的消灭了中医事业。有人会中医、有人愿意做中医、有人做了中医会了中医还愿意守在农村,这样的条件是最适合留守农村的人才。当然担心没有资格证合法化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有能力的上,没有能力或者靠坑蒙的手段坚持不来多久。毕竟,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你说自己多么有水平,连个真名字都不敢显露出来,这没有人会去信的。所以关于民间中医的有水平者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农村中医最适合的人员就是农民身份加上中医技术,离不开农村自然就会坚守。

第四个力量就是城市医院的帮扶建立基层中医诊所,城市专家到农村来,这里有个依靠就是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所以我的意见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必须是中西医结合的卫生院、所有的卫生室也是如此,可以有效的提升中医的水平。当然,能不能大医院直接建设门诊部、国医馆等,这估计会触及乡镇的利益,就不好说了。

中医只有依靠中医从业者搞起来,才有希望,如果农村处处无药味,那么再好的中医,也坚持不了多久,结果就会从农村彻底的消失,所有的中医药文化,也将由此中断。希望认真的看看农村的中医,好好的研究出一条道路,把中医发展好,这样好对后人有个交代。不然,中医断了,还真没法给后人交代。

个人所见,浅薄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