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才能長大,一年能吃掉3千隻蚊子,人們卻當成美食大量捕捉

不覺間,已到三春時候,雜花生樹,飛鳥穿林。春色怡人談復濃,南山花放北山紅,楊枝吹做千條線,喚侶黃鸝弄曉風。只見那百花深處,杜鵑成群,飛來飛去,爭鳴不已,把春光點綴得十分熟透,因此春季正是踏青的好時節。

還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去踏青的時候,總喜歡帶著一個網兜子,看到飛舞在花叢間的蝴蝶,藏在草叢裡的小昆蟲,總會追著它們玩,玩的不亦樂乎。然而隨著農藥、殺蟲劑等東西的使用,以及人們的濫捕,現如今去農村野外踏青都能看見到這些小昆蟲了。

說到這裡,筆者就想到這麼一種昆蟲,它8年才能長大,一年能吃掉3千隻蚊子,人們卻當成美食大量捕捉。

8年才能長大,一年能吃掉3千隻蚊子,人們卻當成美食大量捕捉

這種能吃蚊子的昆蟲就是“水蠆”,可能很多朋友沒聽過水蠆,實際上這水蠆就是蜻蜓的幼蟲,在民間也被稱作“水乞丐”、“水蠍子”等。

水蠆和其成蟲蜻蜓不同,它不會飛,在蛻變成成蟲前,它一直是生活在水裡,最喜歡藏在水田的浮萍下,小溪、池塘的石頭縫裡,而水邊的殘枝枯葉則是它們的活動場所。

其實細看的話,水蠆和蜻蜓長得還是很像的,只不過水蠆沒有翅膀,整個身體細長,短圓短圓的,像螳螂一樣。

8年才能長大,一年能吃掉3千隻蚊子,人們卻當成美食大量捕捉

水蠆有個十分奇特的能力,這個能力和變色龍有點像,那就是它身體的顏色由環境來決定,比如喜歡生活在水田裡的水蠆,由於長期躲在水邊的黃泥巴里,其身體顏色就呈土黃色,又比如生活在池塘裡的水蠆,喜歡躲在荷葉下面,其身體就會呈青色。

水蠆和蜻蜓一樣,是農業上的一種益蟲,水蠆主要以水蠅、孑孓(即蚊子幼蟲)、搖蚊等雙翅目幼蟲為主食,蜻蜓則是以蚊子等為食。

有專家曾做過實驗,發現不管是蜻蜓,還是其幼蟲水蠆,都是捕蚊能手,一年的時間大概能吃到超過3千隻的蚊子。

8年才能長大,一年能吃掉3千隻蚊子,人們卻當成美食大量捕捉

一般的昆蟲從幼蟲成長到成蟲,生長期都是固定的,這水蠆則不一樣,它們的生長時間不定,短的2、3個月就會蛻變成成蟲,最常的要8年左右才能長大,蛻變成成蟲,在這生長期間,還會經歷14次左右的蛻皮,然後爬出水面,變成蜻蜓成蟲,可以說從水蠆到蜻蜓,十分的不容易。

按理說這麼一種捕蚊益蟲,人們應該好好保護才對,但現在實際情況則是常年遭到人們的大量捕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水蠆在民間被當成了一種高營養的美食,而且價格還不便宜,動輒就要四五十元一斤,故而常年有人去農村野外捕捉。

8年才能長大,一年能吃掉3千隻蚊子,人們卻當成美食大量捕捉

雖然現如今在我國雲南、山東、廣西一帶已經有水蠆的人工養殖,但是長期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應該還是能感覺得到,農村野外的水蠆和蜻蜓是越來越少了。所以筆者認為,水蠆和蜻蜓是一種對農業,對人們有益的昆蟲,能不吃就不吃,並且也不要去捕捉野生的水蠆,請好好保護它們,不要讓它們消失在人類的口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