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聯軍"為何在寧波也與太平軍交上了火?


1860年夏至1861年秋的1年多時間裡,一支名為"湘軍"的武裝力量在曾國藩等的領導下,成為了清政府對抗安慶太平軍戰功最為"顯赫"的戰力,經過長時間的圍困,安慶最終被清軍重新奪據,而曾國藩,則從此獲得了作為湘軍最高統帥、坐鎮安慶指揮前線湘軍繼續"進剿"太平軍的資格。

安慶的失守,使太平天國失去了天京以西的一大屏障,為了彌補戰略上的損失,太平軍開始在江、浙兩省境內及上海市區外圍的青浦、嘉定、松江等大開攻勢,意圖通過擴大控制區來維持對天京的物資補給,同時切斷清政府與其稅收來源重地(江南一帶)間的聯繫,使其無法繼續利用稅收所得維持戰爭。

攻打浙江城鎮的過程中,位於甬江出海口附近的寧波是太平軍圖獲的目標地之一。那麼,在太平軍攻佔寧波的前後,這座華洋雜居的城市裡的居民對他們的到來有著什麼樣的反應呢?那還得從兩次鴉片戰爭說起。

▲19世紀晚期,從寧波甬江南岸遠眺的江北岸外國人居留地

一、祖國命運沉浮中的寧波

1842年,大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在對陣西方頭號強國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落敗,被迫與後者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根據條約,英國得以迫使中方增開利於其開展不對稱貿易的口岸,其中,位於甬江出海口附近的寧波,就是數個增開口岸中的一個。

如同西人勢力不斷入據的上海,赴寧波經商的英、美、法等國洋商也在甬城(寧波的別稱)境內劃闢專供他們展開各種活動的區域,在那裡,他們蓋起了西洋風格的樓房、開起了販賣洋貨的小店,甚至還開起了專門滿足中國大煙吸食者"需求"的煙館。

▲晚清時期中國的鴉片吸食者

煙館中烏煙瘴氣的一幕幕,不可謂不是中華民族心頭上之痛。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所以爆發,直接原因就是中國方面對英商走私鴉片入華採取反制措施,英國為對中國實施報復,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發動戰爭。中國作為戰敗國,在戰後自然無力阻止以英國人為主的外國勢力在華繼續借助鴉片牟利,因而,對於外國人在寧波開煙館一事,清政府也只能夠睜隻眼閉隻眼,儘可能地"少惹麻煩"。

然而,外國列強的侵華野心並不會因清政府"不想惹事"而停止膨脹,1854年至1856年,援引前訂之約中"12年後可提請修約"這一條款,英、美(1844年與中國簽訂《望廈條約》)、法(1844年與中國簽訂《黃埔條約》)3國先後向清政府索請修約,由於修約談判進展得不如它們想象中那般順利,因此它們又動起了歪心思,試圖通過一場新的戰爭,迫使中國"迅速就範"。

1856年10月,戰爭以英軍進攻廣州拉開序幕,爾後隨著法國的加勢與美、俄兩國的外交介入,事態呈現複雜化。戰爭打打停停地持續到1860年,最後結果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無異:中國戰敗。

▲1860年,天津大沽口炮臺,阻擊聯軍戰鬥中陣亡的清軍(費利斯·比託 攝)

統治中國的清王朝在應對英、法武裝入侵的同時,還必須面對國內風起雲湧的"民亂",其中,最讓清朝統治者感到頭痛的一股"興亂勢力",就是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

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太平天國外交

太平天國的領導人因宗教信仰原因,曾將以基督教作信仰的歐美人稱為"洋兄弟"。

一度地,他們認為"洋兄弟"們各自的祖國會在他們"蕩除'清妖',建立'中華天國'"的事業中助其一臂之力。如果說1850年代中這種想法還有變現的可能的話,進入1860年代,太平天國領導人還抱有這種想法,那簡直是幼稚。

▲洪秀全影視形象

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兩國間的戰爭已漸入尾聲,然而,與太平天國政權間的戰爭還處於膠著狀態。這年10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並一把火焚燬了圓明園後,自知無力再戰的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簽訂

《北京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政府與外國列強之間已達成新的暫時和解,外國列強在戰略上,已不具備成為太平天國團結對象的條件。

1860年的7、8月間,第二次鴉片戰爭尚未結束,盤踞在上海的英、法殖民勢力就因為太平軍"強行入城"的問題,而公開地以軍事手段助力清軍,協助其將太平軍"逐出"上海。之後在太平軍轉戰江、浙的多場戰役中,也有歐美的浪人以多種名義組建形形色色的僱傭軍武裝,助力清軍與太平軍作戰。

▲1860年代初,籌資組建"洋槍隊",協助清軍對抗太平軍的美國浪人華飛烈

1861年12月初,太平軍將領黃呈忠、範汝增率部進逼寧波,駐甬(寧波的簡稱)的英、法、美3國領事趕忙出面,"規勸"太平軍不要採取"有礙甬城安定的行動"。對於外國領事們的憂慮,黃、範兩將回應道:"我等來甬的目的只在於逐滅'清妖',絕對無意與爾等及受爾等保護的諸國商民為敵,請爾等放心!"外國領事們見訛詐不成,同時也鑑於他們展開干涉的時機"尚不成熟",因而,他們只得睜隻眼閉隻眼地坐視太平軍以武力從清軍的手裡奪獲入駐甬城的權利。

三、唯利是圖才是真信仰的"洋兄弟"

太平軍佔領寧波後,太平天國的控制區版圖裡第一次出現了濱海的區域。利用寧波濱海及城內商賈雲集、華洋雜處的優勢,太平軍以遠勝於清軍的軍紀和對中外商民的一視同仁,很快獲得城內中外民眾的一致好評,這,也使得他們很容易籌集到他們想要的物資。

然而,在寧波的外籍人士中,終究有那麼一部分是難以跟鴉片脫去幹系的唯利是圖之徒,為了對抗太平軍佔管當局的鴉片禁絕法令,他們不斷遊說外國駐甬的領事,

說什麼"太平軍就是一群違法亂國的暴徒,不可能擁有統治中國的政權法統。此前在泰西諸國與中國政府簽訂的條約中,中國統治者已經承認了西商在華經營'洋藥'買賣的權利,倘若這群亂賊掠去中國的統治權,我等在華的權益還能受保障嗎?英吉利、法蘭西這些國名還能綻放光芒嗎?"

▲18-19世紀,歐洲,作藥用的鴉片

英、法兩國的政府也深知,太平天國政權根本不可能被歐洲人調教成如清政府那般順從的政府,因而

"與其讓一個空以信仰談邦交的政府接掌江山,倒不如讓一個能給他們帶去實利的政府維持現狀"。基於這樣的考量,英、法決定相機像不到一年前在上海所做的那樣,以武力"助力'友邦'平息'叛亂'"。

太平軍據有寧波城後,開始在城裡修築鎮御清軍武力反撲的炮臺,外國領事們拿這件事做文章,多次以炮臺的存在威脅外國人居留地為由,要求太平軍將其拆除。太平軍方面一再表示:"炮臺要對付的只有'清妖',絕不可能加害列國洋商",但就是這樣,外國領事們還是不停地在嘀嘀咕咕。他們的嘀咕只是緩兵之計,真實的意圖是:他們正在等待從上海、香港駛來的英、法戰艦。

1862年5月1日,英、法駐甬領事向所有駐泊在甬江江面的外國商船發出指示,讓它們駛往甬江下游2英里開外的水域。沒過多久,多艘懸掛著米字旗、藍白紅三色旗的軍艦陸陸續續進抵甬江主航道,並繼續向中上游方向航行。

▲1862年5月,駐泊在甬江江面,對太平軍實施戰略威懾的英軍主力艦"恩康脫號"

黃呈忠、範汝增此時遵照天京方面的指示,仍不加強防備,及至5月10日,他們終於在與敵軍的首輪交手中猝不及防。這天,在外國領事們的默許下,清軍戰船集結在甬江航道上靠近洋人居留地的一側,並用火炮對太平軍發起首輪攻擊。太平軍向清軍戰船集結的區域開炮還擊,外國方面當即以"太平軍蓄意攻擊外國人居留地"為由,令江面上的軍艦"採取行動"

外艦猛烈炮轟太平軍據守的炮臺至晌午,完後,又派出陸戰隊,以清軍登陸部隊為前導,向太平軍炮臺展開進擊。

太平軍雖拼力反抗,但終究敵不過擁有火力優勢的清洋聯軍。戰至傍晚,傷亡已過大半的太平軍被迫從寧波城的西門突圍,而後,他們撤往慈溪進行休整。

▲太平軍依託江岸上的炮臺,對抗來自甬江江面的進攻

四、寧波的再易手與天國領導人遲來的思想覺醒

5月11日,指揮部隊完成了"復取"寧波作戰任務的清軍統帥在英國駐甬領事夏福禮的偕同下,出席了寧波城的"光復式",至此,太平天國對其僅有的濱海地區為期5個月的佔管宣告結束,太平天國自此再沒有獲得什麼可供其經營海上戰略的據點。

太平軍在往後的幾個月裡,仍在寧波的外圍地區展開活動,試圖重新進軍寧波,將城裡的中外反動勢力"連鍋端"。然而在清軍及外國浪人僱傭兵團、地方親政府團練等的聯手對付下,太平軍還是沒能維持他們原有的勢頭。至1860年秋,太平軍在寧波周圍近百里的地境內已"銷聲匿跡、蕩然無存"。

太平軍在寧波經營的失敗告訴我們,從來,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什麼"洋兄弟"。在外交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以本國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開展活動的。太平天國領導層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總以為信仰上的相似之處能夠消除外國殖民勢力對天國政權的敵視,這也就不難理解,它為何屢屢要以血為教訓,才能放棄對列強的幻想,啟行現實外交。當然,時間已經容不得它花時間自省。1864年,在中外反動勢力不斷收緊的包圍圈中,天京淪為了一座煉獄般的孤城,天國政權在無可奈何中,等待著它"生命的終期"。

▲電視劇中行將失陷的天京


1.《太平軍佔領寧波前後英國的干涉活動》(葉趙明)

2.《The Taipings at Ningpo: The Significance of a Forgotten Event.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Uhalley Jr., Stephen)

3.《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Platt, Stephen R)

4.《寧波市委黨校學報》之"太平天國在寧波"(樂承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