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联军"为何在宁波也与太平军交上了火?


1860年夏至1861年秋的1年多时间里,一支名为"湘军"的武装力量在曾国藩等的领导下,成为了清政府对抗安庆太平军战功最为"显赫"的战力,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安庆最终被清军重新夺据,而曾国藩,则从此获得了作为湘军最高统帅、坐镇安庆指挥前线湘军继续"进剿"太平军的资格。

安庆的失守,使太平天国失去了天京以西的一大屏障,为了弥补战略上的损失,太平军开始在江、浙两省境内及上海市区外围的青浦、嘉定、松江等大开攻势,意图通过扩大控制区来维持对天京的物资补给,同时切断清政府与其税收来源重地(江南一带)间的联系,使其无法继续利用税收所得维持战争。

攻打浙江城镇的过程中,位于甬江出海口附近的宁波是太平军图获的目标地之一。那么,在太平军攻占宁波的前后,这座华洋杂居的城市里的居民对他们的到来有着什么样的反应呢?那还得从两次鸦片战争说起。

▲19世纪晚期,从宁波甬江南岸远眺的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

一、祖国命运沉浮中的宁波

1842年,大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对阵西方头号强国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落败,被迫与后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得以迫使中方增开利于其开展不对称贸易的口岸,其中,位于甬江出海口附近的宁波,就是数个增开口岸中的一个。

如同西人势力不断入据的上海,赴宁波经商的英、美、法等国洋商也在甬城(宁波的别称)境内划辟专供他们展开各种活动的区域,在那里,他们盖起了西洋风格的楼房、开起了贩卖洋货的小店,甚至还开起了专门满足中国大烟吸食者"需求"的烟馆。

▲晚清时期中国的鸦片吸食者

烟馆中乌烟瘴气的一幕幕,不可谓不是中华民族心头上之痛。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所以爆发,直接原因就是中国方面对英商走私鸦片入华采取反制措施,英国为对中国实施报复,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发动战争。中国作为战败国,在战后自然无力阻止以英国人为主的外国势力在华继续借助鸦片牟利,因而,对于外国人在宁波开烟馆一事,清政府也只能够睁只眼闭只眼,尽可能地"少惹麻烦"。

然而,外国列强的侵华野心并不会因清政府"不想惹事"而停止膨胀,1854年至1856年,援引前订之约中"12年后可提请修约"这一条款,英、美(1844年与中国签订《望厦条约》)、法(1844年与中国签订《黄埔条约》)3国先后向清政府索请修约,由于修约谈判进展得不如它们想象中那般顺利,因此它们又动起了歪心思,试图通过一场新的战争,迫使中国"迅速就范"。

1856年10月,战争以英军进攻广州拉开序幕,尔后随着法国的加势与美、俄两国的外交介入,事态呈现复杂化。战争打打停停地持续到1860年,最后结果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无异:中国战败。

▲1860年,天津大沽口炮台,阻击联军战斗中阵亡的清军(费利斯·比托 摄)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在应对英、法武装入侵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民乱",其中,最让清朝统治者感到头痛的一股"兴乱势力",就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

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太平天国外交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因宗教信仰原因,曾将以基督教作信仰的欧美人称为"洋兄弟"。

一度地,他们认为"洋兄弟"们各自的祖国会在他们"荡除'清妖',建立'中华天国'"的事业中助其一臂之力。如果说1850年代中这种想法还有变现的可能的话,进入1860年代,太平天国领导人还抱有这种想法,那简直是幼稚。

▲洪秀全影视形象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间的战争已渐入尾声,然而,与太平天国政权间的战争还处于胶着状态。这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一把火焚毁了圆明园后,自知无力再战的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

《北京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之间已达成新的暂时和解,外国列强在战略上,已不具备成为太平天国团结对象的条件。

1860年的7、8月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尚未结束,盘踞在上海的英、法殖民势力就因为太平军"强行入城"的问题,而公开地以军事手段助力清军,协助其将太平军"逐出"上海。之后在太平军转战江、浙的多场战役中,也有欧美的浪人以多种名义组建形形色色的雇佣军武装,助力清军与太平军作战。

▲1860年代初,筹资组建"洋枪队",协助清军对抗太平军的美国浪人华飞烈

1861年12月初,太平军将领黄呈忠、范汝增率部进逼宁波,驻甬(宁波的简称)的英、法、美3国领事赶忙出面,"规劝"太平军不要采取"有碍甬城安定的行动"。对于外国领事们的忧虑,黄、范两将回应道:"我等来甬的目的只在于逐灭'清妖',绝对无意与尔等及受尔等保护的诸国商民为敌,请尔等放心!"外国领事们见讹诈不成,同时也鉴于他们展开干涉的时机"尚不成熟",因而,他们只得睁只眼闭只眼地坐视太平军以武力从清军的手里夺获入驻甬城的权利。

三、唯利是图才是真信仰的"洋兄弟"

太平军占领宁波后,太平天国的控制区版图里第一次出现了滨海的区域。利用宁波滨海及城内商贾云集、华洋杂处的优势,太平军以远胜于清军的军纪和对中外商民的一视同仁,很快获得城内中外民众的一致好评,这,也使得他们很容易筹集到他们想要的物资。

然而,在宁波的外籍人士中,终究有那么一部分是难以跟鸦片脱去干系的唯利是图之徒,为了对抗太平军占管当局的鸦片禁绝法令,他们不断游说外国驻甬的领事,

说什么"太平军就是一群违法乱国的暴徒,不可能拥有统治中国的政权法统。此前在泰西诸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中国统治者已经承认了西商在华经营'洋药'买卖的权利,倘若这群乱贼掠去中国的统治权,我等在华的权益还能受保障吗?英吉利、法兰西这些国名还能绽放光芒吗?"

▲18-19世纪,欧洲,作药用的鸦片

英、法两国的政府也深知,太平天国政权根本不可能被欧洲人调教成如清政府那般顺从的政府,因而

"与其让一个空以信仰谈邦交的政府接掌江山,倒不如让一个能给他们带去实利的政府维持现状"。基于这样的考量,英、法决定相机像不到一年前在上海所做的那样,以武力"助力'友邦'平息'叛乱'"。

太平军据有宁波城后,开始在城里修筑镇御清军武力反扑的炮台,外国领事们拿这件事做文章,多次以炮台的存在威胁外国人居留地为由,要求太平军将其拆除。太平军方面一再表示:"炮台要对付的只有'清妖',绝不可能加害列国洋商",但就是这样,外国领事们还是不停地在嘀嘀咕咕。他们的嘀咕只是缓兵之计,真实的意图是:他们正在等待从上海、香港驶来的英、法战舰。

1862年5月1日,英、法驻甬领事向所有驻泊在甬江江面的外国商船发出指示,让它们驶往甬江下游2英里开外的水域。没过多久,多艘悬挂着米字旗、蓝白红三色旗的军舰陆陆续续进抵甬江主航道,并继续向中上游方向航行。

▲1862年5月,驻泊在甬江江面,对太平军实施战略威慑的英军主力舰"恩康脱号"

黄呈忠、范汝增此时遵照天京方面的指示,仍不加强防备,及至5月10日,他们终于在与敌军的首轮交手中猝不及防。这天,在外国领事们的默许下,清军战船集结在甬江航道上靠近洋人居留地的一侧,并用火炮对太平军发起首轮攻击。太平军向清军战船集结的区域开炮还击,外国方面当即以"太平军蓄意攻击外国人居留地"为由,令江面上的军舰"采取行动"

外舰猛烈炮轰太平军据守的炮台至晌午,完后,又派出陆战队,以清军登陆部队为前导,向太平军炮台展开进击。

太平军虽拼力反抗,但终究敌不过拥有火力优势的清洋联军。战至傍晚,伤亡已过大半的太平军被迫从宁波城的西门突围,而后,他们撤往慈溪进行休整。

▲太平军依托江岸上的炮台,对抗来自甬江江面的进攻

四、宁波的再易手与天国领导人迟来的思想觉醒

5月11日,指挥部队完成了"复取"宁波作战任务的清军统帅在英国驻甬领事夏福礼的偕同下,出席了宁波城的"光复式",至此,太平天国对其仅有的滨海地区为期5个月的占管宣告结束,太平天国自此再没有获得什么可供其经营海上战略的据点。

太平军在往后的几个月里,仍在宁波的外围地区展开活动,试图重新进军宁波,将城里的中外反动势力"连锅端"。然而在清军及外国浪人雇佣兵团、地方亲政府团练等的联手对付下,太平军还是没能维持他们原有的势头。至1860年秋,太平军在宁波周围近百里的地境内已"销声匿迹、荡然无存"。

太平军在宁波经营的失败告诉我们,从来,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什么"洋兄弟"。在外交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开展活动的。太平天国领导层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以为信仰上的相似之处能够消除外国殖民势力对天国政权的敌视,这也就不难理解,它为何屡屡要以血为教训,才能放弃对列强的幻想,启行现实外交。当然,时间已经容不得它花时间自省。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不断收紧的包围圈中,天京沦为了一座炼狱般的孤城,天国政权在无可奈何中,等待着它"生命的终期"。

▲电视剧中行将失陷的天京


1.《太平军占领宁波前后英国的干涉活动》(叶赵明)

2.《The Taipings at Ningpo: The Significance of a Forgotten Event.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Uhalley Jr., Stephen)

3.《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Platt, Stephen R)

4.《宁波市委党校学报》之"太平天国在宁波"(乐承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