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孙刘结盟,周瑜一战成名,刘备就真的是一直在打酱油吗?

ELF12


并不是。

赤壁之战前,刘备经当阳长坂坡惨败,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跑,后接关羽水军接应,与刘琦会和,共保夏口。其在夏口一面寻求与孙吴的联合,一面整顿兵马收拢当阳长坂坡之败后的士卒,加上关羽水军和刘琦江夏士卒,可战之士当在2万左右。



亮诣权: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孙权在得到诸葛亮关于刘备方合作破曹的允诺,再加上内部周瑜,鲁肃等掌握军权的大佬的支持便不再犹豫,当即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率军三万,跟随诸葛亮拜见刘备,两军合并一处,抵达赤壁共抗曹操,并在赤壁大败曹操,并一直追赶曹操至南郡。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当然赤壁之战的指挥是周瑜,主力是东吴水军,以刘备为首的张飞,关羽等诸军在当时应该都是听从周瑜的指挥,这也就是赤壁之战后为什么周瑜会说刘备为枭雄,关羽、张飞为世之猛将,很大可能就是在这场战役中两军合作的过程中,周瑜所得出的认知。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所以,在赤壁之战时刘备并不是在打酱油,而是与东吴合并一处,由周瑜统一指挥,共抗曹操,只不过这场战斗的主角是周瑜和曹操,所以才会显得刘备方一直在打酱油。


梦语独断


赤壁之战孙刘结盟,周瑜一战成名,刘备就真的是一直在打酱油吗?对,刘备算半个酱油。

为什么说半个呢?

(赤壁,火烧连营)

1、孙权和刘备结盟打曹操,其实是在孙权下定决心打曹操之后的事。

建安13年9月,曹操入荆州,刘琮投降,手下全都是北方兵的曹操一下子得到了几十万的水军,千多只水船,本来还有点犹豫要不要一口气把盘踞江东的孙权拿下,这下子也有了底气,屯驻在长江边,与孙权隔河对峙。

此时,孙权的议事厅上展开了一场投降还是不投降,打还是不打的激烈争论。此时,周瑜站了出来,列举了一二三四点曹军的劣势,并且请命出战,还夸下海口:

“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孙权也心有戚戚,曹操已经把这天下平定的差不多了,现在轮到自己了,觉得不甘心束手就缚,所以周瑜的话正合其心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记载: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这逐鹿天下的路只有进路,没有退路。孙权很明白这一点,孙家三代人的血汗耕耘才有了江东这片地盘,绝无可能拱手让之,只能拼死一战。

而此时刘备才狼狈的逃到了荆州,而且还是被曹操“大破”,什么叫大破,就是除了一点散兵游勇,其他的全都被曹操缴获了。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就算之后刘备收拾残兵败将,估计也就几千人马,不会超过五千,而且这些人也是北方兵,不识水战。

面对曹操几十万大军,这么一股兵力对于孙权来说,可有可无,有的话就是锦上添花,没有的话也无所谓。

刘备的这点残存势力,也就在这场大战中打个酱油。

那么,孙权为什么会答应和刘备结盟呢。

2、因为荆州江夏太守刘琦手里的一万人马到了刘备手上。

刘琦是刘表的长子。刘表也是三国里出了名的理不清家事,娶了后妻就忘了前妻留下的子女,最后祸起萧墙之内的军阀。

刘琦当时因为后母的屡次中伤被其父刘表训斥,因而日日忧,最后还是听从了诸葛亮的劝告,出镇江夏,才得以保全自己。

所以,刘琦与刘备势力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

当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望风而降的时候,刘琦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带领手下的兵众南下江南。并且在济沔与被曹操追得狼狈不堪的刘备一行人遇上。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刘备就借着刘琦这一万多人——而且还是熟识水战的一万多水军,终于有了与孙权谈判的本钱,这才派出了诸葛亮去孙权那里做说客。

嘴炮是不能强国的,也不能得到功劳,没功劳也就没有后续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就把刘琦拉出来,上书朝廷让刘琦当荆州刺史,同时,又趁着孙权来不及占领胜利果实,迅速出兵,占领了荆州四郡。

同年,刘琦病死,其势力由刘备继承。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所以刘备是个善于利用手中任何一点资源的,借力打力,把自己从纯酱油变成主角的人物。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以史为据,闲话和你一起聊聊历史上那些事。



闲话说历史


确实在打酱油。

当时,刘备刘琦拥有的军队大概就是1.7万或者还少一些。

刘备参加孙刘联盟——其实要说是孙刘联盟是很勉强的,非常勉强。联军总司令或前敌总指挥是周瑜,江东对刘军提供全套后勤补给,武器军粮乃至衣物药品都是江东出,刘军也是基本听令周瑜调遣。

对此,刘备显然留了一手,绝对精锐的2000士兵由关羽张飞率领,未参与联军体制。估计刘备当时是两个想法,一是怕联军被曹操彻底击溃,有2000精锐保护可向南逃窜,二是保留一点本钱,防止江东秘密杀害自己。也正是因为这种后手,刘备才最终保住了相对独立性甚至身家性命。

这1.5万刘军士兵,在联合作战体系内参与对荆州水军的多次小规模战斗。要说刘备没有贡献当然是不公平,但贡献也看得见,毕竟刘军主力是刘琦军,战斗力普遍低下。

需要说明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并没有真正大败,而是久征南方,北方士兵疫病多,战斗力下降,而20多万人吃光荆州仓库,曹操怕粮食消耗干净后发生啸营才主动烧船撤退。船只能是曹操烧,孙刘不会傻得烧掉几千艘船,这是争夺荆州的重要资源。

曹操撤退后周瑜急切带主力进攻南郡,无暇顾及这1.5万军队也不想让他们分功劳,所以刘备带领军队脱离周瑜大队,独自以刘琦名义进攻荆南,获得了四郡的立足之地。

对此,《先主传》与《江表传》均有记载。



四川達州


赤壁之战刘备并不是充当”打酱油“的角色,相反在这场战争中刘备也是出了不少力的。那么为什么赤壁之战时刘备的存在感不强呢? 首先许多人对于赤壁之战的理解比较狭隘,他们认为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水战”,整场战役的功劳要全部归功于周瑜。

周瑜用计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战船,为后来赤壁之战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整个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不是完全凭借周瑜(或者说东吴)“一人之力”。作为盟友的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我们来看赤壁之战时孙刘联盟的军事力量。当时刘备屯军在夏口,尽管他在之前的当阳之战损兵折将,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可以推测出当时刘备的兵力应该不下两万人(关羽统率的水军和江夏刘琦的万余人)。后来孙权派周瑜、程普各统率一万人前往支援刘备作战,所以刘备的兵力占了前线孙刘联盟总兵力的一半以上,因此说刘备在赤壁之战打酱油这个是不可靠的(刘备的军队人数又不少,曹操怎么会对他忽视不见,他即使想打酱油也不能打)。而刘备的军队在后来曹操败退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周瑜火烧了曹军战船之后,曹操见水军失利就烧掉了剩下的战船从战场撤退。这个时候周瑜和刘备相互配合,孙刘联军水路并进才大破曹军。刘备和周瑜带着军队一直将曹操的军队撵到了南郡,曹军这个时候溃败的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坚定了曹操退回北方的决心。

《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出,曹操的军队在赤壁之战时最先遭遇到的可能是刘备的军队而不是东吴的军队。因为史书里明确地说了曹操来到赤壁是和刘备决战的。所以刘备在赤壁肯定驻有兵马,而且这支兵马的数量肯定也不会太少。甚至在周瑜、程普的援军到来之前,刘备和曹操之间还发生了小规模的战斗也不说定。总之刘备肯定是参与了赤壁之战,而且并不是充当打酱油的角色。只不过周瑜的贡献比较大,所以后世的人谈及赤壁之战往往都会想起周瑜而渐渐忘了刘备在赤壁之战的贡献。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历史战争


刘备肯定在赤壁之战中不会一直打酱油的!

毕竟这是关系到孙刘生死存亡的战争。曹操带领八十多万的军队,此时此地的曹操威风凛凛,权利更是在人生的巅峰,只要消灭了孙刘俩家,就一统天下,所以曹操很得意忘形,更是在长江上高声领唱作《短歌行》。

孙权靠着几代人打下来的江东地盘,也绝不会轻易的拱手送给曹操的,毕竟孙权也不是无能之辈,手下也有很多勇将和谋士,再说还有长江之险,自己的水军也是可以值得一战的,当然周瑜、鲁肃他们也是超级将领!

可是刘备是打不死的小强更是有雄才大略的枭雄,意志力特强,百折不挠更是越战越勇。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刘备的实力是最弱的,势力是最小的,但是赤壁之战刘备肯定知道这是自己最后能改变自己的最后机会了,赤壁之战要是曹操赢了,刘孙肯定亡。还好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刘备才有了后来翻身的机会。

历史上赤壁之战,刘备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更可能是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排兵部将的。因为刘备拼搏了大半生,就是要占有自己的地盘和地位。这是赤壁之战是生死存亡之战,刘备又怎么可能是打酱油的存在?只是《三国演义》弱化了刘备的存在感,捧红了周瑜和诸葛亮而已。罗贯中为了是《三国演义》更好看更精彩更有意思而已。


周爱芬杰


今天只谈历史,不讲三国演义,功劳的确属于东吴,刘备真的只是酱油。

赤壁之战说得一点也没错,是周瑜 因为赤壁之战是在周瑜全权指挥与谋划获胜,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没起作用,他只是孙刘联盟的人质。 只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主线写的,所以就有意的贬低吴国方面的大将。实际上,演义里那些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正史中,都没比曹魏与孙吴方面的大将好多少。正史中的诸葛亮只会治军,不会打仗,几乎都没打过胜仗。周瑜应该是三国里最能打仗的大将,要不是英年早逝,刘备方面比较麻烦,周瑜是在带兵打算攻西川途中,箭伤发作而亡的。如果周瑜没死,西川不见得会到刘备手里。(周瑜的箭伤是在攻南郡时,被曹仁手下用毒箭射中。本来不严重,但是周瑜常年在军中,没得到好的治疗)


小小嘟嘟嘟66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战前曹操刚刚统一北方并自任丞相,只要曹操打赢这一仗消灭了江东孙权和荆州刘表(刘琮)、刘备等人,统一南北几乎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之事,不过在刘琮投降后,孙权和刘备结盟与曹操在赤壁展开大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一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不过后世的主流观点大都认为此战的功劳绝大部分归功于孙权一方,更确切的说是周瑜的功劳,没刘备啥事,就连《三国演义》中的零陵上将邢道荣都讥笑诸葛亮:“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赤壁之战孙刘结盟,周瑜一战成名,刘备就真的是一直在打酱油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在赤壁前线和曹操大军对垒的是周瑜的数万大军,火烧赤壁也是周瑜的功劳,至于演义中的借东风和草船借箭那是纯属虚构,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出现在赤壁前线,那么刘备是否就没有派兵协同周瑜在前线作战?当然不是!

《江表传》记载:“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刘备看到周瑜仅仅带了三万兵马前来心中有所失望,认为兵力太少未必是曹操对手,所以给了两千兵马给关羽和张飞,让他们协同周瑜作战,其余兵马在夏口和樊口一线,也就是说刘备主力虽然没有在前线参战,但是关羽和张飞还是被派往了前线。

第二,事实上正史中不乏曹操和刘备交战的记录,比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又比如《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诸葛亮过江劝说孙权结盟时曾说过:“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也就是说刘备屯驻夏口的兵力有两万人左右,即使关羽和张飞带走了两千兵马协同周瑜作战,刘备依然有一万多人主力在手,那么既然刘备主力不在赤壁前线作战,那么正史中刘备和曹操交战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图中可以看到,刘备屯驻的夏口和赤壁很近,从夏口发兵很快就能到达赤壁,周瑜在前线和曹操对峙,刘备则在后方和曹操打游击战,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曹操大军,这一点周瑜还真不如刘备,因为夏口、赤壁此处荆州,刘琦屯驻夏口时间不短对这一带的地形远比远道而来的周瑜要熟悉得多,周瑜不熟悉,曹操就更不熟悉了,刘备占据地利这也是曹操“与备战,不利”的原因所在。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北逃,在荆州一待七八年的刘备就成了尾随追击曹操的主力;而且从战后周瑜马上攻打南郡时张飞率千人留在周瑜军中协同作战,同时关羽“截北道”阻挡曹操援军对江陵曹仁的支援来看,关羽和张飞在赤壁之战期间确实是在赤壁前线和东吴军队一同作战。

所以赤壁之战期间,刘备并非在打酱油,除了张飞和关羽在周瑜军中之外,刘备和周瑜两人一人在前方,一人在后方配合作战,其实从战后瓜分胜利果实也能看出来刘备是出了力的,要不然孙权和周瑜岂能容忍刘备拿下荆南四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