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襄陽本地資訊


知道挖牆腳的由來嗎?就是因為工匠都是非常的厲害,而且就算是被困在裡面,按照自己設計的圖紙,自然是知道有方法的,只要順著一個牆角去挖,必然是能夠找到一條通道的。



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在古代的時候,皇帝就是天下最厲害的象徵,有時候碰到一些非常壞的皇上,就喜歡用人去殉葬,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一些人不想要就此死去,自己都為他打了這麼久的工,還要讓自己陪葬,可能是不行的,所以早就留了後手。

一般的話皇帝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但是為了後顧之憂,很多工匠其實都在裡面找尋了一些通道。

但是這種事情的話也是很少的,因為當時在建造墳墓的時候,尤其是皇帝的墳墓,肯定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事關皇帝在地下能不能過得舒服,所以皇帝會進行詢問,而對於監工來講他們肯定是仔仔細細的,所以有些工匠也不能夠偷懶。


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特別優秀的工匠,他們可以把這個工具設計的非常的複雜。有些人會把很多人都給騙過去,給自己留下一條退路,所以很多人能夠活下去,當然很多皇帝並不是喜歡殉葬了,到了後面的封建王朝都已經是用木偶或者是雕像的殉葬。

甚至有些人無法逃出來,甚至就被射殺在裡面了,但是經過很多次的發掘的話,這種情況是非常少的,除非是在秦朝以前,在那個時候沒有人能夠逃出來,在後面的話皇帝也不喜歡用這種方式去做。


最帥汪公說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工匠的智慧!

在很早以前,皇帝下葬之後都是要留下一名工匠在陵墓裡,用作從墓室裡面栓鎖住墓室大門,以防止盜墓賊輕易的進入,而這名留下來的工匠最後會因為墓室裡缺氧而死。當然也有聰明的工匠會秘密地在墓室裡留下個出口,最後從這個出口秘密的溜出去!



後來,為了避免這種殘忍的事情再次發生,聰明的工匠們發明了一種叫“拐釘鑰匙”的工具,這種“拐釘鑰匙”能從墓室外面把墓室裡面的栓鎖落下,從裡面將墓室封閉,這樣一來既避免了工匠們的死亡,又防止了盜墓賊盜墓!

而“自來石”的發明更是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當皇帝下葬之後,從外面關閉墓室大門,墓室裡面的“自來石”會從墓室裡面自動將墓門鎖死,這也避免了工匠們的死亡!


當然,這些工匠都算運氣好的,如果碰到要求殉葬的皇帝,這些工匠的命運就悲慘了,例如: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他的陵墓修建動用70萬勞工,當陵墓建造完畢之後,為了保住陵墓裡的秘密,參與建造的工匠都被活埋進了陵墓中為秦始皇殉葬!


唐古看今


據我瞭解,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自然有辦法出來,其中有明的出來的方法:“槓桿法外側封門法”、“拐釘鑰匙法”。也有暗地裡的方法,即如果皇室準備將最後的工匠一起陪葬時,工匠們偷偷為自己留的出口,叫做“木栓頂門”法。我會依舊自己所瞭解的知識,簡單做一下講解。


1️⃣“槓桿法外側封門法”:

古代能工巧匠很多,掌握了很多高超的建築技術。而千百年來,眾多皇家陵墓的積攢下來的修建技術也是爐火純青。

而其中“槓桿原理”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古代的工匠們就已經掌握了,並在諸多建築中使用到了這一技術,省時省力。

而如果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就是依靠槓桿原理,將一塊巨石先通過地宮大門上方的空洞通過繩索吊起來。然後,所有人退出,並且把大門死死封住,任何人無法再進入。此時,人們再從外面通過槓桿,把地宮大門裡的巨石緩緩放下,剛好完全頂住了地宮的大門。


2️⃣“拐釘鑰匙法”:

“拐釘鑰匙法”是修建陵墓的工匠們發明的一種特殊的鎖門方法,很是巧妙。大致原理就是用鋼絲捲成一個彎鉤,然後從門縫裡面伸進去,從而把“飛來石”套住,用力頂起石條,門就可以打開了。

後來考古人員,

3️⃣“木栓頂門法”:

這種方法時那些修建宮門的工匠們迫不得已的自保行為,因為他們會擔心當陵墓修建完畢,皇帝下葬後,地宮最後關閉時他們最後一批工匠有可能會被用作殉葬。

所以,他們發明了一種叫做“木栓頂門法”的裝置。即再地宮大門中設計一個隱秘的小木栓,在地宮大門從外面關閉時,木栓插進去,看著宮門是關上了,其實是虛掩了。不是工匠本人,是看不出來的。

當外面的人都走了以後,這些最後的工匠就會偷偷用這個利用這個“木栓頂門法”逃出地宮。當然,他們出去後,四散逃命,隱姓埋名,從此偷偷過日子,因為萬一被皇家知道了,那肯定是死罪一條,搞不好還會滿門抄家。


回答總結:

所以,不管是上面提到的“拐釘鑰匙法”、“拐釘鑰匙法”、還是“木栓頂門法”,都是體現了這些修建陵墓工匠們的智慧結晶。真是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些工匠才能在皇帝地宮的宮門封閉後,安然逃脫。


醉觀滄海


慈禧死後得大葬這個大家是知道的,她的墓裡也會陪葬很多值錢的稀世珍寶,孫殿英盯上了這些寶貝,才有了東陵盜案。當時盜竊的時候地宮入口都找了很長時間,找見後怎麼都進不去,盜陵士兵總感覺那兩扇大門被什麼堵著似的。用盡全身力氣推石門,也是仍然一動未動。那麼在皇帝下葬之後,最後那位工匠該怎麼出來?孫殿英在死之前解開了這個秘密。

踏實民國一位很有名的盜墓賊,在盜墓還算明目張膽的那個時候,他打開過一座墓。被炮火一轟,大門就開了,所有人都被金銀珠寶鎮住了,只有他呆住了,沉思後誇讚古人絕世聰明。後來在他死之前才說出了這裡面的玄機。他一直在嘴裡嘟噥著古人的聰明,在家人的詢問下到底是什麼事情的時候,他解釋道那個時候的陵寢早使用了半自動化的裝置,才能自動關閉墓室大門。

據我們的瞭解,陵墓的級別和他個人地位有關,越是地位高的人墓室越不好打開,在誰也沒辦法的時候,有個人說用木棍撬一下,沒想到的確起了作用,這扇門就這樣被樹幹打開了。終於發現他們運用的是原理是木棍頂門。就是拿石柱把門頂住,還有個門道,這就是“拐釘鑰匙”。

大家一定可以想到這個原理必須得有人從內部頂上門才能做到。

經過細緻的研究,才得以知道那些工匠們以細縫大小來做一種東西,就是“拐釘鑰匙”。它就可以把“頂門石條”打開,從外面也可以操作,將石條放倒。有了它就可以滿足裡面沒有人也能把門關上。能設計出這樣的效果的確很聰明,還有個優點就是比較保密,也許連監理皇陵建造的那些人都沒發現這個秘密。足以說明古代匠人很是聰明。真的應該為他們的智慧點個大大的贊。畢竟是在那個年代,沒有任何網絡的情況下發明瞭這樣的半自動的門,確實是不簡單。聽完小編的的講述,大家對古代人的想法有什麼個人觀點嗎?

1古時,廁所一般都建造在背面,而廚房則健在南面,古代人喜歡說北下和南上,所以就有了上廁所和下廚房一說!

2、古代,中國是沒有貓的,貓只在埃及才有,在貓傳入中國前,十二生肖已經排好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沒有貓!

3、北京中關村在明清時期是一片荒涼的墳地,一些太監退休後沒有資格回家鄉入祖墳,所以都在這附近養老而終!

4、在上古時代,“後”其實是指帝王的,當時的天子們都稱為“後”,而配偶則稱“妃”,這種叫法大約用了近四百年!

5、魏晉時期,人們認為男子要長得像美女才能被稱為帥哥,偽娘成為了帥哥的標準,所以當時的男人比女人更愛化妝!


ㄣ需要依靠831


但凡是工匠,就有一門吃飯的玩意,反正是餓不死。

但,作為封閉地宮的工匠,工作總是戰戰巍巍,小心翼翼,因為一個搞不好,就給帝王殉葬了。在歷史上,就有記載,給秦始皇建地宮的工匠,最後就被殉葬了,原因是知道太多了,怕引來盜墓者。

後來,帝王們是不讓工匠殉葬了,但工匠得將墓門設置巧妙,要保證最後一位出來後,墓門上鎖後,很難打開。這如何做到?

三個字:頂門石。

說起頂門石,不得不說老祖宗們還是很有智慧的,在墓門後面設置一道獨特的裝置,在最後一位工匠出來,墓門緩緩關閉,再也不能從外面打開,除非炮轟。

這個獨特的裝置,就叫“頂門石”,也叫“自來石”。將這塊石頭立到墓門靠墓裡那一側,離門大概有1--2米的地方,讓頂門石底部在一個凹槽裡面,隨著墓門關閉後,有工匠通過裝置慢慢把頂門石拉近,最後頂住墓門。

此後,無論如何也打不開墓門了。這是工匠們偉大智慧的體現,更是為了自我保護設計出的絕招。

自從有了頂門石之後,工匠們再也沒有被殉葬在墓裡了。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被挖掘之後,就看到了頂門石。

總之,後來頂門石就成為了王侯將相墓室的標配了。當然,主要就是為了防範盜墓者。

另外,為了防止盜墓,在墓門口設計通道,放置很多的大石頭,讓盜墓者無法穿越重重石頭,打開墓門。

當然,到了近代之後,盜墓變得容易了,因為炸藥出現了。無論多麼牛逼的墓,只要官方想挖開,就沒有做不到的。而私人盜墓炸墓,那是違法的。

只是,那種缺德事,現在政府不組織去挖掘罷了。對於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墓地損害,國家允許進行搶救性挖掘。僅此而已。

(地宮工匠)

還是現在好,身有一藝,不怕吃不上飯,也不怕受到生命危險。這才是工匠們應該有的待遇。


藍風破曉


中國歷史上一共誕生了數百名皇帝,這些帝王在生前過著奢華的生活,死後也要建造豪華的地宮,所謂“事死如事生”。為了防止自己地宮的消息被洩露,也為了自己死後的安寧,很多殘忍的統治者會將修建墓葬的工匠在地宮內殺死,或者是將地宮大門封閉,工匠在地宮裡面活活憋死。

以明朝定陵為例,定陵是萬曆朱翊鈞皇帝的陵墓,1956年在郭沫若的牽頭之下開始對定陵進行挖掘,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打開明朝皇陵。而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沒有找到地宮的入口,因為墓葬上還有這一層厚厚的封土,所以當時的考古隊花了一年的時間尋找地宮入口。

就在眾人準備放棄的時候,突然一塊不起眼的小石碑引起了人們注意,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依靠著這條消息才找到了地宮的大門。定陵地宮的大門由漢白玉雕刻而成,重達四噸並且使用了特殊的關閉方法,當年修建定陵的工匠在外面將大門合上後大門就此閉合,因為在門內還藏有玄機。

原來在大門後面還有一根自來石,就是依靠這個石頭將大門頂住,所以想要依靠蠻力打開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炸藥。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可能使用炸藥,考古人員在瞭解自來石的工作原理之後,用一根鋼筋做了一個特殊的鑰匙,而這個鑰匙就是用來打開地宮大門的。隨著機關被鑰匙破解,一陣金石之聲傳來,地宮大門就這樣緩緩打開,整個墓葬區映入了人們的眼簾,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手段還不是很成熟,很多珍貴的東西我們再也看不到了。

所以聰明的古人工匠也會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拯救自己的性命,自來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七七談歷史


我國古代皇帝生前逍遙快活,死後依然要體面莊重,享盡榮華富貴。他們會在生前就精心籌劃著修建自己的陵墓,一般會選擇極具天地靈氣的地方,不惜動用一切財力,人力,為的就是讓自己的陵墓看起來顯得富麗堂皇,以便於自己舒適地死去。

我們都知道,修建陵墓是一個大工程,既耗時,耗財,又耗力,一般修建一個帝王墓穴得消耗國庫不少銀子,徵用極多的工匠。當皇帝下葬之後,一般就會封閉地宮。之所以要派一名工匠封閉地宮,就是為了防止受到外界盜墓者的侵擾,盜走陪葬的奇珍異寶。而作為最熟悉地宮墓穴的工匠們,掌握了其核心機密,為了防止他們將秘密洩露出去,皇帝往往會下令將工匠們處死,作為陪葬。這種情況是早期最常見的現象,雖然很殘忍,但是也的確是感到很無奈。

說實話,每個人都對生有著極大的渴望,更何況是在這樣一個完全封閉的艱難環境下面,這就更加激發了他們生的慾望。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避免這樣殘忍的事情再度發生,聰明的工匠們在修建陵墓的同時想方設法地挖盜洞,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有幸逃出去。這些盜洞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非常狹窄,這些盜洞一般出現在陵墓的甬道等石壁上,十分精準,打通一處就可以逃出墓外。通過工匠們任人宰割,慢慢等死到打盜洞,這無疑是展現了我國古代工匠們在面臨死亡時迸發出來的聰明智慧以及對生的追求。

“自來石”的發明更加展現了我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藝和驚人的智慧。自來石是一塊由人工開鑿而成的白玉石條,石門的外部,並沒有鎖、栓之類的東西,很明顯的知道地宮是從裡面開始關閉的。據專家研究表明,“自來石”會自動關閉石門是因為古人們先將石門門軸的上下端製作成球形的樣子,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中鑿出了一個個槽印,然後在石板地面上也打開一個槽洞,這樣最後一個工匠在出來之前,會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槽洞上,隨著不斷地傾斜轉動,最終門會被徹底封住,而自己也會保住性命,兩全其美。

不管是何種方法,我們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匠人們強烈的求生欲和極高的智慧,令人震撼,讓人驚歎。


小辮兒說歷史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自古以來,皇帝都會給自己建造死後的住所,也就是地宮。而建造地宮首先需要設計地宮圖,其次便是招工人。

古代時建造地宮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抓來的,或者是死刑犯,其實沒有人想為皇帝建造地宮,因為建造地宮的人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死。

畢竟這是皇帝死後的住所,為了避免有人洩露地宮圖,前來盜墓,打擾皇帝休息,因此在地宮完成後,就會讓這些設計地宮、建造地宮的人殉葬。

沒有人想死,這些建築工人更不想死,他們都有家人,而且幾乎都是家中的頂樑柱,所以他們在建築地宮的時候,都會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讓自己能夠逃出地宮。

這個後路就是“自來石”,也就是漢白玉石條。先將地宮門的門軸上下兩端做成球狀,然後再在石門中間做一個凸起物,石門不遠處的地面上做一個槽。

最後一位出來的工匠,會把這個“自來石”放在地面上的槽裡,出去後,這個“自來石”就會慢慢傾倒,從而關閉石頭。

從這點我們也能看出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無論是多麼難得問題,他們都能夠迎刃而解。


理科男讀歷史


皇帝下葬後,修建陵墓的工匠往往有兩種下場。一種是修建陵墓的人包括工匠會被殺死,成為皇帝的陪葬;另一種則是皇帝仁慈工匠們能夠活下來。

歷史上,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慈禧都殺害了修建陵墓的工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贏政在出巡途中於沙丘駕崩,兩個月後秦始皇棺木運回咸陽,在臨潼下葬。然而根據制度,秦二世胡亥下令,秦始皇的所有後宮女人全部殉葬,而胡亥也沒有放過當過給秦始皇修陵墓的工匠,凡是參與修建陵墓內部的工匠也都全部殉葬,古代殉葬制度真是一點人性都沒有!

而那些仁慈的帝王,而那些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

自有過人的辦法出來,他是從外面封閉地宮,這就是墓門防盜機關設計—自來石。

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當中,發明了一種可以從裡面自動鎖住墓門的機關。當皇帝下葬後,所有人撤出墓地,只留下最後的工匠來關閉幕門。

當工匠從外面把墓門緩緩關閉的時候,門後的自來石由於自身的重量而落下,由於設計這時候會剛好卡在門後的卡槽裡面,把木門死死地頂住,這樣就可以從墓門外面封閉陵墓大門,工匠也活了下來!

這種自來石是天然的石頭,呈長條狀,一般是兩邊寬中間窄,高度約1.6米,重量大約在幾百斤左右,因此用他來鎖住的墓門很難打開。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挖掘明定陵時,有兩扇1.8米寬,3.3米高的石門,大門關著,從門外面並沒有任何鎖子或者門栓住東西,但是石門推不開,之後,專家用手電筒從門縫裡看到石門是被一塊石條給頂住了。

知道了原因,經過專家幾次實驗,專家用鐵絲繩套加木板才打開石門,石門打開後,專家一研究才明白,古代工匠先把石門的門軸上下端做成了球狀,然後在石門中間門縫位置鑿了一個凸起的槽,最後在門內地面上距離石門不遠處再鑿一個洞,最後一名工匠出來前,會把自來石放到門內地面的槽洞上,然後讓它慢慢地傾斜,當關上石門後自來石就會順著球狀軸移動到石門的石槽內,從而工匠就從外面徹底的關上墓門。

如此巧妙設計的自來石,保住了工匠的命,也讓睡在帝陵裡面的皇帝能夠安心的享受地下的榮華富貴,畢竟帝王的陵墓都是有很多金銀財寶的陪葬品,而這些陪葬品歷來都是盜墓者對帝王陵墓不斷盜掘的原因。

清末民初時孫殿英盜慈禧太后的陵墓,最初挖掘四處亂挖,找不到墓門,之後,找來了當時修建的工人,對他嚴刑拷打加上威逼利誘,搞清楚了墓道門的位置,但是他沒能手工打開墓門,最後只能一包炸藥炸開了墓門!

古代工匠用他們智慧發明了很多墓門機關,自來石只是其中之一,他們用這種巧妙的設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為盜墓者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點贊致敬!


南山居史


自古以來,幾乎每位皇帝從登基開始就在建造自己的陵墓,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關於秦始皇陵我們至今都沒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皇帝下葬自然會有無數陪葬品,這些陪葬品放在如今都價值百萬,為了避免有小偷去偷陪葬品,皇帝往往會命令工匠在設計時增加無數機關。而且為了保證這些機關不外洩,皇帝下葬時這些工匠們也會成為陪葬品,永遠留在地下,這樣就沒人知道陵墓內的構造了。所以古代的工匠大部分都是陪葬的,幾乎沒有能夠出來的。



不過也存在一種說法,工匠是可以從墓穴中出來的。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明定陵中存在一種特殊結構,這種特殊結構保證了最後一個工匠能夠從墓穴中出來。之所以會讓工匠從墓穴中出去,首先是因為明朝有個固定,皇后和皇帝一定要葬在一個墓穴中,因為不知道皇后和皇帝誰先去世,不論誰去世了,都需要將這個們關上再打開,就需要一個瞭解門開關的人。再者是因為工匠的手藝需要流傳下去,如果工匠們都殉葬了,那麼江山社稷所需的工匠人才也會大大減少。



所以為了保證工匠們能夠出去,在明定陵中發現了一種“自動門”的裝置,這個自動門的原理非常簡單。在石門上和地上都有兩條縫隙,在地面的縫隙上有一塊石頭,如果石門完全關閉的,這塊石頭恰好能夠抵在這兩個縫隙上,從外完全打不開石門。那麼工匠是怎麼從這樣的裝置中走出去的呢?

工匠在出去前不會完全關閉石門,將石門半開著,然後把巨石壓在石門上,等到工匠出去後,巨石會隨著石門的關閉,滿滿地往下滑,直至上下兩端都恰好卡在縫隙中。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工匠們因為知道自己要殉葬,所以在建造陵墓的時候,還打造了一個秘密通道,確保他們自己能夠逃出去。關於這一種說法,在清朝慈禧太后陵墓建成之後,有一位叫做姜石匠的人從陵墓中逃出來了,併成為幫助孫殿英進入慈禧太后陵墓的引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