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學”非權宜之計而是常態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近年來,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在課程課堂革新中探索基於互聯網的混合教學模式,提升了教學質量。在防控疫情這一“戰時”狀態下,該學院認為“互聯網+教學”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未來必須堅持的方向。他們早在2月12日就出臺了《線上教學實施方案》,2月17日開始就按照原定教學計劃有序進行,努力實現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兩不誤”。

全人發展:緊扣人才培養目標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意外暴發,倒逼線上教學的全面推進,學院運用信息智能技術,組織線上教學,爭取打好教學改革這一仗。

“線上教學要與新時代教學改革同頻同步,以學生為中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該院院長牟惠康強調,我們明確線上教學要落實好全人發展教育理念,突出課程思政;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注重心理輔導;與文化藝術教育相滲透,注重校訓精神培養;與勞動技術教育相銜接,注重生活習慣養成。

近年來,該學院注重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融入線上教學,如在老年服務專業中將人文關懷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在各門課程之中,將智慧技能作為“軟實力”;注重思維訓練和方法指導,如在開設的50門全人發展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安排“小課題”,指導學生創設問題、收集資料、處理信息、提出解決辦法;堅持推進社會服務學習,注重幫困扶貧服務、社會知識普及等活動。已有30多名學生志願參加了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顯現出學生的擔當和社會責任。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連續一個月的學生王旭祺說:“我是一名大學生,又是共青團員,應該戰鬥在一線,比起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我做的事再普通不過,無從說累。”

任務設計:注重教學內容創新

“內容為王,學什麼始終比怎麼學更重要。課程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借鑑國內外經驗推進課程改革,使課程變得更實用、好玩、有意義,奠定學院課堂革命的基礎。”牟惠康這樣介紹。該學院將課程建設能力作為教師的基本功,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英語提升元素和實際應用元素,以“一頁改革”作為任務設計的載體。會計專業負責人沈應仙教授表示,許多高職院校都有會計專業,網上精品課程也不少,但我們不斷優化學習任務清單,在使用智能財稅“1+X”證書平臺的時候,用學習任務來引導學生觀看視頻、開展實訓,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周夢潔說:“線上教學的任務化學習,更多需要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自覺性。”

承擔“高職實用語文”課程的教師韋曉軍表示:“我們在教學中注重實用的價值,將一個個知識點轉化為任務單;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技能學習,轉化為組織學生開展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學習與探究。” 據不完全統計,第一週143位教師的線上教學,共提交了數百個電子教案和作業(庫),促進了學生的線上學習。

職業院校的學習任務設計需要將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統籌,富有創造性。工業設計教師沈佳彬說:“我們組織學生圍繞設計真實的產品開展線上教學,有實用家電產品、迷你機器人、老人康復輔助用具等任務,學生新奇,積極性就高。”康復工程技術專業的金子怡說:“開展任務化學習,雖然不在實訓室,但是我們能利用許多新的學習軟件,開展模擬操作,就地取材,在任務驅動下將知識融會貫通。”

精心組織:教師不能唱“獨角戲”

“線上教學必須糾正傳統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行為,改變學生不願主動學習的課堂生態,在轉變師生角色與行為上下功夫,實現個性化的自主、積極學習,形成線上、線下協同的常態,也是學院課堂革命的重心。”牟惠康這樣看待教學技術的意義,教師要成為“教練員”,“組織”才是第一教學行為,重組教學過程,整合教學資源,輔導個體學習。食品專業教師任國平表示,技術問題會影響線上教學質量,只要設計好上課、交作業等具體時間,學生主動性比課堂還要好。安排好班級助理,設計好互動任務,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比線下更高效。

阮亞男老師認為,新時代教師僅會處理教材是不夠的,必須會綜合利用在線精品課程、各類課程資源,能夠製作微課、視頻、多媒體等信息技術運用。據分管教學的朱仁學副院長介紹,學院重視微課建設,僅去年就投入80多萬元支持開發了210個微課;推廣翻轉課堂,將學生的學、做、練落實在教師的教、引、導之前;突出個性化指導,將特定活動遷移到網上訪談。朱仁學認為,學院一直推行“互動”的現代教學法,線上教學決不能還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要成為學習的“運動員”。據對143名任課教師的調查,師生以互動答疑為主的佔51.1%。據對3167名學生對線上教學總體評價的調查,認為較差的僅佔5.6%,意見主要集中在網絡不流暢、平臺不完善等硬件因素。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21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