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跡丨十梅庵,“梅”花香自苦寒來

半島記者 張文豔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在十梅庵風景區的一塊石頭上,鐫刻著一首詩:“十梅庵裡原十梅,百年已失今成林;千滴血汗一枝梅,萬代香風醉後人”,從中,我們可以讀出,以前的十梅庵並非梅花滿山,甚至曾經一度沒有梅花,“長達幾百年時間”,劉錦說。

記者在探訪十梅庵村時,看到了一些雕塑,有奮力奔騰的老牛,也有晨起報曉的公雞,莊永棟說,意思是十梅庵人聞雞起舞、吃苦耐勞。這種精神與村莊的發展分不開。十梅庵以前是個窮山村,生活異常艱難,後來老百姓靠著勤勞的雙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古城迹丨十梅庵,“梅”花香自苦寒来

記者青島市檔案館看到了一份報告,形成於1946年4月26日,名字為《青島市四滄區十梅庵村郊區村莊財產損失報告單》,上面詳細地列有135戶人家在抗戰時期的各種財產損失,包括莊稼、傢俱等都曾遭到日軍掠奪。這無疑對村莊的發展造成巨大打擊。今天86歲的臧作佳老人告訴記者,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襲擊十梅庵被游擊隊打走,回去後竟然調來了飛機進行空中轟炸,“村裡有個人擔著扁擔上山拾草,正好一塊炮彈皮打在扁擔上,把他的兩根手指頭給打下來”,村裡有人無辜被炸死。

重重考驗讓十梅庵人更加堅強。建水庫、蓋磚場,興辦企業,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前面提到,十梅庵因梅得名,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十梅庵的“梅”字是一個空字,因為村民中並沒有幾個人見過梅花。直到1995年,青島市政府批准十梅庵村在村東、村南的青山綠水之間建設風景區,梅花才從南國長途跋涉來到了青島,讓梅字變得名副其實,也讓十梅庵馳名山東甚至全國,旅遊業也有了長足發展。

古城迹丨十梅庵,“梅”花香自苦寒来

種植梅花的發起人叫莊實傳,在《記憶的村莊》中的《十梅庵村》一文中,劉錦還原了莊實傳引進梅花的過程。他先是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梅花專家陳俊愉種梅花的故事,後六次登門拜訪求藝,並由陳先生引薦,認識了武漢梅花研究中心的趙守邊教授。兩位梅花界的頂尖人物,向十梅庵傳授了種花、施肥、剪枝、嫁接的過程。這種只在南方生產的美麗植物,經過認真培育在十梅庵的山頭繁殖起來,從而形成了北方最大的梅園。現在,十梅庵梅花節每年舉辦一次,“已經舉辦了十七屆”,莊永棟說。

梅花耐苦寒的精神,與十梅庵村民的艱苦奮鬥契合起來,成為一種信條,代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