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迹丨十梅庵,“梅”花香自苦寒来

半岛记者 张文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十梅庵风景区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一首诗:“十梅庵里原十梅,百年已失今成林;千滴血汗一枝梅,万代香风醉后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以前的十梅庵并非梅花满山,甚至曾经一度没有梅花,“长达几百年时间”,刘锦说。

记者在探访十梅庵村时,看到了一些雕塑,有奋力奔腾的老牛,也有晨起报晓的公鸡,庄永栋说,意思是十梅庵人闻鸡起舞、吃苦耐劳。这种精神与村庄的发展分不开。十梅庵以前是个穷山村,生活异常艰难,后来老百姓靠着勤劳的双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古城迹丨十梅庵,“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者青岛市档案馆看到了一份报告,形成于1946年4月26日,名字为《青岛市四沧区十梅庵村郊区村庄财产损失报告单》,上面详细地列有135户人家在抗战时期的各种财产损失,包括庄稼、家具等都曾遭到日军掠夺。这无疑对村庄的发展造成巨大打击。今天86岁的臧作佳老人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袭击十梅庵被游击队打走,回去后竟然调来了飞机进行空中轰炸,“村里有个人担着扁担上山拾草,正好一块炮弹皮打在扁担上,把他的两根手指头给打下来”,村里有人无辜被炸死。

重重考验让十梅庵人更加坚强。建水库、盖砖场,兴办企业,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前面提到,十梅庵因梅得名,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十梅庵的“梅”字是一个空字,因为村民中并没有几个人见过梅花。直到1995年,青岛市政府批准十梅庵村在村东、村南的青山绿水之间建设风景区,梅花才从南国长途跋涉来到了青岛,让梅字变得名副其实,也让十梅庵驰名山东甚至全国,旅游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古城迹丨十梅庵,“梅”花香自苦寒来

种植梅花的发起人叫庄实传,在《记忆的村庄》中的《十梅庵村》一文中,刘锦还原了庄实传引进梅花的过程。他先是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花专家陈俊愉种梅花的故事,后六次登门拜访求艺,并由陈先生引荐,认识了武汉梅花研究中心的赵守边教授。两位梅花界的顶尖人物,向十梅庵传授了种花、施肥、剪枝、嫁接的过程。这种只在南方生产的美丽植物,经过认真培育在十梅庵的山头繁殖起来,从而形成了北方最大的梅园。现在,十梅庵梅花节每年举办一次,“已经举办了十七届”,庄永栋说。

梅花耐苦寒的精神,与十梅庵村民的艰苦奋斗契合起来,成为一种信条,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