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慧远大师,不仅弘扬了净土,还调和了当时的佛经翻译观点


庐山慧远大师,不仅弘扬了净土,还调和了当时的佛经翻译观点

庐山慧远大师是中国净宗初祖,他曾于庐山东林寺莲池结社,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故而被追认为中国净土的第一代祖师。

庐山慧远大师精通三家学说,他的一生致力于调和三家的矛盾,为传入中国不久的佛教保驾护航。

把慧远大师称为一个“调和派”并没有贬低他的意思,相反,他那种审时度势顾全大局的行为值得每一位学佛后辈敬仰。

庐山慧远大师除了在调和三家,提倡西方极乐净土,提倡般若空观的般舟三昧之外,还在中国的译经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

庐山慧远大师,不仅弘扬了净土,还调和了当时的佛经翻译观点

佛教自汉哀帝时期传入中国,初期的佛经并非有印度而来。

而是先传入了大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国家,由这些国家的僧侣口传心授才来到中土。

早期的佛经翻译全部是口译的形式,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安世高。

安世高的译经方法是“直译”,他主要翻译的是一切有部的阿毗昙学和小乘禅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安般守意经》。

这部经典可以说体现了安世高译经的特点:保持原文意思,体现原文主旨。但是,这种译法也有很大的弊端,就是啰嗦难懂,过于冗长。


庐山慧远大师,不仅弘扬了净土,还调和了当时的佛经翻译观点

这样的缺点使得阅读起来歧义非常大,使人无法准确明了佛意,这样就失去了直译的意义。这种直译法在当时就遭到了一定的批评。

到了三国时期,佛教逐渐本土化,佛经的翻译工作也必须随之本土化。

以往译经的晦涩风格不能很好地为信众理解,因此佛经的翻译工作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意译”。

月氏人支谦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他重译了支娄迦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改名为《大明度无极经》,并且以自己的风格重新翻译了《首楞严三昧》。

但是他走向了过分追求简洁和华丽的极端,甚至不惜牺牲原文原意,同样存在很大弊端。

庐山慧远大师,不仅弘扬了净土,还调和了当时的佛经翻译观点

庐山慧远横空出世之后,根据道安法师提出的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原则,对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进行了调和,也就是“厥中之论”。

虽然他的这一调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佛经的翻译问题。但是作为当时著名的译经家,他的这一倡议直接体现在了庐山东林寺译场翻译的经典上。

他的这一理念不仅充分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还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的翻译事业。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他引用老子的话对“厥中之法”进行的阐述,并且推行“文质并重”的说法

庐山慧远大师,不仅弘扬了净土,还调和了当时的佛经翻译观点

慧远大师于庐山东林寺居住三十多年不曾出山,和他同时代的佛教巨子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场译经。

可以说,慧远大师的这一调和方法也影响到了鸠摩罗什三藏,鸠摩罗什三藏的译经成就登峰造极,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这与当时对译经工作的大讨论是分不开的。

庐山慧远大师作为当时南方的佛门巨子,既出世又入世。他一方面隐居东林寺修习禅法,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另一方面又积极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为佛教在东土的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师道安法师曾经有名言,“不依国主则法不立”,这一点深刻地影响到了庐山慧远大师。

庐山慧远大师,不仅弘扬了净土,还调和了当时的佛经翻译观点

庐山慧远大师的致力调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的走向。

慧远之后,佛教逐渐在东土生根,并且积极参与到三家合流中去,这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净土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坐化,至今仍有金身,为后人瞻仰。愿大师不舍婆娑,乘愿再来,南无阿弥陀佛。


庐山慧远大师,不仅弘扬了净土,还调和了当时的佛经翻译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