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飛行員為什麼都穿皮夾克?

快樂的工作當中


皮夾克有了歷史了。飛行員夾克源自一戰時期,美國空軍防風保暖的重型飛行皮夾克,是為了當時美軍日常作訓,應對寒冷的非封閉式座艙而設計的。



一是保暖。高空戰鬥機開始時裡面還沒有溫度調節系統,我們都知道,在空中高度每上升一百米,氣溫就會下降0.6度。這就很冷了,為了禦寒,所以效果很好的皮夾克就穿上了。


二是習慣。當然還是保暖的傳統,現代飛機各種功能齊全,不需要皮夾克暖了,但穿皮夾克已經深入飛行行業靈魂,還有就是,飛行員也需要在機場或室外活動啊,那有時也是很冷的,在有些地方不次於高空,所以皮夾克就繼續服役了。

三是尊嚴地位象徵。與飛機共舞的飛行員,向來是人們心中高大上的存在,而在飛行員身上的皮夾克更是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當然由於選料考究、製做精良,皮夾克也是時尚與高檔的象徵。


下雨啦1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最初僅僅是為了取暖。

一戰時期的飛機甚至二戰的很多飛機,都是沒有加溫設備的。

而戰機尤其是大型轟炸機,往往會飛到幾千米的高度。

這個高度的問題非常低,飛機的玻璃都會結冰,必須不斷噴射酒精以保證飛行員視線。

所以,如果飛行員不穿能夠保暖的衣服,就很容易受凍減少戰鬥力,甚至會被凍傷。

這種凍傷並不在少數,造成非戰鬥減員。

飛行員的命是很值錢的。今天解放軍訓練一個戰鬥機飛行員都要六七千萬人民幣。

這樣莫名其妙凍傷減員了,當然不行。

所以,早在一戰中,就出現過靠電阻絲加熱的航空防寒服,可惜效果不好。

期間,各國設計了很多防寒服。

然而,棉花之類的棉衣,雖保暖性不錯,可惜過於臃腫,飛行員穿著以後行動不便。

而且棉花易燃,一旦飛機中彈著火,飛行員就很容易成為火球。

至於其他材料,雖然輕便,但保暖性又不好。

選擇來選擇去,最終還是選中了皮夾克。

其實,有些嚴寒作戰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這種條件下,傳統的皮衣往往非常暴亂。

因紐特人的皮毛服裝,一度強於南極科考隊的先進防寒服。

所以,皮質飛行夾克,很快成為各國制式飛行服。

比如,美國在1934年研究成功了B-3高空防寒飛行服。

期間做過無數測試,最後發現中國東北的狗皮最保暖。

然而,當時東北已經被日本佔領,狗皮也就無法得到了。

無奈之下,美國選擇了國內盛產的綿羊皮毛。

它的保暖效果差了一些,但成本低,容易搞到。

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皮夾克的價格可是不菲,在美國民間也屬於奢侈的衣服。

軍事第一,也就顧不了這麼多了。



二戰結束以後,由於科技的發展,飛機內部已經不需要通過衣物來保暖了。

然而,皮夾克的傳統卻留了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不少飛行員還是穿皮夾克的,直到這幾十年才由更先進的飛行服取代,尤其是戰鬥機飛行員更是有專業的服裝。



由於選料考究、製做精良,皮夾克也是時尚與高檔的象徵,由於長期使用皮夾克,並且流傳到各個國家空軍都使用,慢慢的就演變成一種空軍飛行文化和傳統了。

在美國電影《壯志凌雲》大火以後,全世界很多國家都開始流行飛行員皮夾克,當做時尚。


薩沙



本·阿弗萊徹在《珍珠港》劇照,身著的就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是二戰以後成立的)的一代經典A2飛行夾克!

軍用飛行夾克首先要材質好,皮質要柔軟並且耐拉扯力強!所以,早期的飛機夾克採用馬皮製作,那麼為啥用馬皮而不是用牛皮或者羊皮?

首先,就是牛皮比較厚,早年間製革工藝落後,不像現在一張牛皮可以剝好幾層,當時最多三層,用這樣厚的皮質做出來的夾克很硬!穿在身上不舒服並且不透氣…而且都採用一年齡以下的小牛皮製作價格太貴了,不是軍裝這類大批量生產品所使用的材質,而羊皮又太薄了,強度還差!當時機艙設計也沒有“人機工程學”這麼一說,座艙裡面“稜角”不少,說刮破就刮破了…既然牛皮太厚、羊皮太薄,只能選用薄厚適中、價格相對便宜、原料可以大批供應的馬皮。總得來說A2飛行夾克,設計簡潔,沒有多餘的零碎、修身性好,穿著舒適、帥氣!



巴頓將軍穿著轟炸機機組的B–3保暖飛行夾克那是相當的帥氣!

並不是所有的飛行員都穿一種飛行夾克,二戰期間的轟炸機,比如:B-24、B–17機艙不是封閉增壓的,機組乘員中有多名機槍手,要對外射擊,抵禦敵方的戰鬥機來襲……由於高空很冷,加之機艙還不封閉,氣溫在零下20℃左右冷的像冰窖!所以,美軍特為設計了抗高寒的B–3飛行夾克,原版也是採用馬皮為面,內襯採用羔羊皮草…雖然B-3夾克看似有些臃腫,但是在高空高寒環境下保暖性極佳!
楊冪穿的就是經過現代時裝化了的B-3飛行夾克。

總之,美軍飛行夾克的用材高檔,設計先進、美觀大方,保暖性好,一直是美國空軍和外軍仿效的夾克,七八十年了它們的外觀仍然沒有落伍,再經過時裝設計師的時裝化的改進,俊男靚女的演員穿著,在群眾當中影響很大…也再一次演繹了A2和B3飛行夾克的一代經典傳奇!


皇家橡樹1972


哨兵小虎第801條回答。

皮夾克是飛行員的制式工作服,就像工人進入工作崗位一樣,必須脫掉自己原來的帽子,換上有“安全生產”的“安全帽”一樣!

飛行員的制式工作服主要有四類:

一、和普通士兵一樣的常服、禮服,迷彩服等。

1.常服和禮服。

常服和禮服上要佩戴飛行人員等級證章,共分為四等,分別是T等、1等、2等、3等(2012年後標準)。之前飛行人員等級是三級獎章,分別是金、銀、銅質獎章。

但他們佩戴的位置是一樣的。


(87式常服飛行員獎章位置↑↑↑)

(早期飛行人員銅質獎章標誌↑↑↑)

(早期飛行員金質飛行獎章↑↑↑)




(07式常服飛行等級證章位置↑↑↑)

(飛行等級證章盒↑↑↑)

(T級飛行等級證章↑↑↑)

(1級飛行等級證章↑↑↑)

(2級飛行等級證章↑↑↑)

(3級飛行等級證章↑↑↑)

其中的“FX”代表飛行,當然還有LH,TX,JX等分別代表領航、通信、機械等。

2.飛行員穿迷彩服時不佩戴飛行等級證章。與普通地面幹部相同。

二、夏季飛行服。

夏季飛行服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分體式的,一種是連體式的。

目前空軍飛行員老舊機型部隊大都穿著02式夏季飛行服,顏色為天藍色。


(分體式空軍飛行服↑↑↑)

當然部分新機部隊和海航已經換裝了新式的連體式飛行服。

(連體式飛行服↑↑↑)

三、冬季飛行服。

冬季飛行服就是我們常說的皮夾克了,飛行員之所以選擇著皮夾克呢,小虎認為這裡至少有三點原因:

(特級飛行員蔣佳冀↑↑↑)

1.制式著裝要求。

飛行員也是軍隊的一員,著裝必須按照統一的要求。

2.皮衣保暖又抗寒冷。

機場露天通常比較冷,皮衣能夠很好的抵禦風寒,同時又能保暖。

3.飛行員的傳統,身份的象徵。

早期飛機座艙密閉性不好,飛行員高空飛行冷,現在飛機的座艙早以密閉,但飛行員穿皮夾克,成了一種象徵意義。


(領子上的毛是可拆卸的↑↑↑)

另外著飛行服時,飛行員的等級是分為五級的,這裡面把飛行學院也計算在內了。飛行學員畢業後,才正式授予3級飛行等級證章。

四、其他特種裝備服。

飛行員除了常服、夏冬飛行服外,還有特種裝備服,最常見的就是抗荷服,當然除了抗荷服還有高空代償服、調溫服、跳傘服、通風服、液冷服等等。

但飛行員穿著最多的當屬抗荷服。又分為氣囊式和皮管式,當然在這裡小虎就不多介紹了。

(飛行員餘旭著皮管式抗荷服↑↑↑)


(抗荷服、氧氣面罩、救生背心↑↑↑)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謝謝你的閱讀和支持。辛苦整理不易,歡迎點贊和關注。


哨兵小虎


皮夾克之所以成為飛行員的標誌服裝,不外乎下面三個原因:

第一原因是為了保暖,皮夾克內裡是羊毛料,外層是皮料,密不透風,保暖效果是當時所有衣物中最好的,並且重量相對輕一些。

第二原因是因為整件衣服上下都是採用拉鍊封口方式,而不是常見的紐扣等方式,這樣飛行員在機艙中操作飛機時,不會以為紐扣脫落引發設備故障。

第三個原因,由於長期使用皮夾克,並且流傳到各個國家空軍都使用,慢慢的就演變成一種空軍飛行文化和傳統了。如今飛機內部人機環境做的很好了,但是依然穿戴皮夾克。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對航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關注老鷹航空吧。

(圖片來自互聯網公開圖片,如侵權則刪。)


老鷹航空


這是全世界飛行員的一種著裝標準,算是飛行員文化之一。穿皮夾克最初的原因,就是因為冷。

最初飛行員上天飛行會遇到非常冷的空氣,高空氣溫是非常低,所以保暖是非常重要的。一戰二戰時期,由於技術限制,機艙內還是很冷的。飛機飛到25000英尺的高度後,氣溫非常低。那麼,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保暖就一種辦法,多穿衣服唄。有棉襖可以穿,但是棉襖太透風了。皮夾克是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外面是皮的,裡面是羊毛的,保暖又不透風。在那個年代,飛行夾克對於飛行員來說,至關重要。而且皮夾克是用拉鍊的,當時用拉鍊的衣服非常少,非常方便。

時間長了,各國飛行員都穿的皮夾克,時間長了,皮夾克就成了飛行員的標誌。當年美國飛行員的標誌就是皮夾克和雷朋太陽鏡。這兩個都是美帝飛行員的象徵。

不光空軍飛行員要穿皮夾克,所有飛行員都要穿。那個年代不比現在,現在客機飛行員穿短袖,就可以了。飛行員不光有皮夾克,還有風鏡和氧氣面罩,這些都是來源於高空中極其惡劣的環境。

而如今的飛行員,穿的都是連體飛行服,相比較皮夾克而言,輕便舒適很多。


軍武文齋


實際上,酷酷的皮夾克多是二戰電影裡面的飛行員形象。當今的飛行員服裝早就換成了使用複合材料的抗荷服,遠非電影中的那種單純的皮毛一體夾克。不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皮夾克的確是飛行員們的標配。一是防寒保暖又抗風;二是比較利落,如果真穿著臃腫的大棉襖上去,座艙空間那麼狹小,鉤住掛住哪兒什麼的,弄不好就會出問題,還有,萬一跳傘掉水裡,棉花一吸水,那飛行員也就直接沉了。

而且,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飛行員的皮夾克都是拉鍊式設計。這是為了防止衣服紐扣等零碎在關鍵時刻脫落,釀成事故。據說美國曾發生過這類慘劇,紐扣脫落下來卡在戰鬥機的設備上,導致機毀人亡......

(下圖,抗戰時期美國“飛虎隊”援華飛行員夾克上還多了個“裝備”——後背上縫上了一塊“Blood chit”(求救書),上面寫著“來華助戰洋人(美國),軍民一體救護”的中文,可以保證飛行員跳傘後,能被當地的老百姓理解和救助。)
其實,在上世紀初,飛機剛剛發明時,操作者穿著普通衣服就能直接上天。因為,當時飛機性能有限,高度低,速度也慢,就跟我們現在開摩托車差不多。

(1914年,日本飛行員)

到了一戰時期,飛機性能有了極大的提升,飛行最高能到8000米,速度達到300公里/小時,這個高度和速度,就需要皮製的專門飛行服裝了;二戰時飛行高度已達8000-10000米,速度超過700公里/小時。這時,攜帶氧氣面罩的厚重皮毛飛行服成了各國飛行員的標配,甚至,執行高空轟炸任務的飛行人員還需穿著電加熱的飛行服。

(電影《烈日長虹》中,二戰中,投奔英國的捷克籍飛行員裝備)


隨後的冷戰中,在兩個霸主瘋狂軍備競賽中,飛機性不斷地高速提升,飛行服也跟著與時俱進。像美國U2偵察機、蘇聯的米格25戰鬥機,都可以飛到近2-3萬多米的高度,顯然這已經達到人類生命承受的極限。因此,這類飛機的飛行員,要配給類似於宇航服的高空荷壓服,這種飛行服內部含有電加熱系統和單獨的供氧裝置,以保證飛行員的人身安全性。這樣,即使在高空、高速狀態下跳傘,飛行員也不會因氣壓、風力和高寒而喪命。
(第五代戰機F-22飛行員行頭,據說,精華是這個頭盔——JHMCS,除了普通功能外,不僅可以對目標進行瞄準,還能夠顯示各種火控和飛行參數,大大提高了飛行員獲取作戰信息的效率)


相比之下,普通的戰鬥機飛行服雖然沒有這麼強大,但也遠遠超出了普通的皮夾克的範圍,多選用複合材料,凝聚著眾多尖端科技,比如帶著排洩袋、有定位功能的衛星電話、充氣式救生筏等等。

看到這兒,有人會問了,為什麼民航飛行員不穿皮夾克,也沒有什麼保暖防寒的配置,只穿一身帥帥的制服呢?
主要原因是,民航飛機體積大,能安裝完善的空調設施,在這方面,講究機動性的戰鬥機自然沒有可比性。此外,戰鬥機通常是高空高速,活動更猛烈。還有,民航飛機一般出了事故都是要儘量迫降,斷然是不允許飛行員自行跳傘逃生的; 而戰鬥機則必須考慮到飛行員在高空、高速情況下跳傘會遭遇的各種情況。

不過,正如開頭所說,現在通用的是複合材料+高科技的連體的抗荷服,所謂的飛行員拉鍊式皮夾克早就成了歷史,大家對皮夾克飛行員的印象更多的是受了二戰電影的影響。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額,現在來看,飛行員穿夾克是因為這已經成為空軍的傳統了,而在以前飛行員夾克剛誕生那會,其作用就是用來禦寒的,為什麼?因為飛行員夾克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戰時期,那個年代也是空軍剛開始萌芽的時候,而在一戰時期,飛機還是這個樣子的,如下圖所示:

▲一戰時期的飛機

此時的飛機是開放式座艙,飛行高度可以達到5000~6000米,速度快一點的時速也可以超過200公里,再根據地理知識我們可以知道,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溫度就大概下降6℃,所以,在海拔5000~6000米的高空,溫度可能會比地面低30多度,而在零下幾度的環境中開著時速兩百多公里的敞篷跑車,不對,是敞篷飛機,試問如果不穿厚實一點,有幾個人受得了?別忘了此時飛機的速度也有200多公里,如果換成是今天那些不怎麼運動的死肥宅,別說讓他們開飛機了,就只是穿一件單衣在零下幾度的環境中站半個小時,怕不是都要當場去世,大冬天開車有誰試過開窗麼?那冷風鑽進來的感覺酸爽吧,這車速還是慢的,換成200公里試試?

▲20年代的美軍飛行夾克

所以,在那個時候為了保證飛行員不會“出師未捷身先死”,穿一件厚實的衣服來禦寒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1917年9月,美國陸軍正式成立航空服飾董事會,並開始分發重型皮質夾克飛行夾克,該夾克採用高環繞式衣領、帶風襟的拉鍊封口、舒適的袖口和腰部,以及毛皮內襯,比如上圖所示,就是上世紀20年代美軍飛行員穿的飛行夾克,當然,除了身上穿的之外,面罩也是必須要有的,注意圖中那個飛行員左手拿著的,就是和飛行夾克配套的面罩。

▲穿著B-3飛行夾克的機組成員

▲喬治巴頓將軍

到了二戰時期,雖然飛機的座艙已經是封閉式的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飛機就慢慢轉為封閉式座艙了),但是封閉式座艙也不能做到完全的禦寒,尤其是此時的飛機飛行高度相比一戰時期高了不少,像一些轟炸機的飛行高度基本上都在海拔8000米以上,此時外界的環境溫度已經是零下幾十度了,飛機內部和外界又並不是完全隔絕的,所以,機艙內部的溫度也不會高到哪裡去,給飛行員配備禦寒的衣服仍然很有必要,比如上圖所示,就是穿著B-3飛行夾克的轟炸機機組成員以及巴頓將軍。至於戰後,飛行員夾克這個傳統也就被保留下來了,下圖為美軍的G1飛行員夾克:




哨兵ZH


因為空軍興起的一戰時候...飛機是敞篷的啊~ 而且飛行高度也好歹能有個8000米了。加上電風扇往後吹的風,你不凍著啊~

而皮又是防風的首選,所以不但衣服得皮、帽子也得皮~

過分一點的還有帶電加熱面罩的

到了二戰,飛機的座艙到時全封閉了,然並卵的是密封性不咋地。而且爬個一萬多米和玩兒似的,但外邊零下30多度的,即便機艙內有個導入發動機熱量的加熱椅子也hold不住,所以必須穿內翻毛的。

至於為啥都是封閉艙了,還要穿皮的...

這個估摸著和一戰下來的傳統有關了,反正飛行員一個個都特麼尊貴,家裡也有錢,皮一下怎麼了?你看人家毛子穿呢的說什麼了?


瘋狗的輕武


讀者朋友們好,歡迎大家關注兵器知識譜,今天要帶給大家的精彩內容不是武器,而是介紹一種特殊的軍用服裝——飛行員皮夾克。大家都知道一個物理常識,在大氣層中海拔每上升一百米氣溫就會下降0.6℃,當我們在炎炎夏日吹著空調吃著冰棍降暑時,飛行在高空的飛機卻需要通過空調在加壓艙內給飛行員和乘客供暖,因為飛行在超過9000米高空時大氣溫度已經降到-40℃了,如果沒有供暖設施,飛機裡的人將會被活活凍死。在飛機還不能飛到接近萬米高空的時代,飛行員皮夾克的作用就是為了解決飛行員在空中的保暖問題。19世紀初飛機發明之初飛行員的保暖問題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那時候的飛機性能落後,實用升限不超過1000米,飛行員只沒有抵禦低溫的需求。隨著飛機技術發展不斷進步,飛機飛行速度越來越快,飛行高度從幾百米上升到數千米,解決飛行員的保暖問題越來越顯得迫切,飛行員皮夾克也就隨之問世。下圖為英國軍迷復原的“紅男爵”戰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機全部為“敞篷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座艙都是開放式的,也就是大家常言“敞篷”。在空中長時間飛行時飛行員會覺得越來越寒冷,尤其是在冬天,撲面而來的寒風常常把飛行員凍僵。最初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給飛行員設計了棉質飛行服(棉質厚手套和棉帽),這種棉質飛行服曾一度解決了飛行員的保暖問題,但是棉質飛行服也暴露出一些重大缺陷,那就是吸水、易燃和厚重。敞篷式飛機由於沒有艙蓋避雨,在飛行中遭遇降雨時雨水會被棉質飛行服吸收,一件原本只有幾千克重的飛行服在充分吸水以後重量就暴增到十幾千克甚至幾十千克,嚴重影響飛行員的舒適性和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棉質衣物遇到明火很容易燃燒,一旦燃燒起來還很難撲滅,飛機的油箱一般設置在機翼裡和座艙後面,為發動機供油的油路都從座艙經過,如果油路發生洩漏,座艙中的一丁點火星就會將洩漏的燃油點燃,棉質飛行服本身就是易燃材質,再加上吸水性,一旦發生這類事故,那麼身穿棉質飛行服飛行員將萬劫不復。最後是厚重問題,一戰時期的飛機不像現代戰機那樣有電子飛控系統、液壓系統,所有的操作都靠飛行員使蠻力,甚至投彈都需要人工手動操作,厚重的穿棉質飛行服不便於飛行員在飛機上開展各種操作,而且穿戴和脫下都十分困難。下圖為二戰時期著穿棉質飛行服的日軍“零”式戰機飛行員,由於日本資源匱乏,飛行員很少配備皮質飛行服。

基於上述缺點,人們發明了皮質飛行夾克。由於皮革材質不透氣,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關鍵是質量輕還不易燃,採用拉鍊夾克式設計,在穿脫也十分便利,即使跳傘落入水中也不用擔心服裝吸水而溺斃。皮質飛行夾克發明之後快速地全面取代了棉質飛行服,即使到了二戰時期出現封閉式座艙飛機,飛行員們依舊身著皮質飛行夾克執行飛行任務。封閉式座艙飛機雖然能夠為飛行員遮風擋雨,但是這個時代的飛機飛行速度和高度相較於一戰時期已經發生突破式的提高,戰鬥機和轟炸機都能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飛行。然而此時的飛機雖為封閉式座艙,但是並非密封和加壓,座艙內的飛行員仍然受到高海拔冷空氣的影響,所以皮質飛行夾克依舊發揮著它保溫的核心作用。下圖為美軍B-17轟炸機,座艙窗是可以打開的,艙內成員在高空飛行時仍然受溫度影響。

直到二戰末期,世界上第一種密封式加壓座艙飛機才被髮明出來,它就是著名的美軍B-29“同溫層堡壘”轟炸機。密封式加壓座艙飛機不受外界海拔氣壓和溫度變化影響,機上安裝有供氧和空調系統,機身上的多個機槍炮塔也不需要人工手搖操作,而是改為人工遙控操作。然而即便先進如此,B-29轟炸機的機組人員在執行飛行任務時還是喜歡穿著皮質飛行夾克,因為B-29轟炸機的飛行高度已經達到10000米,雖然在機上不受低溫侵蝕,但是飛機發生故障需要跳傘逃生時同樣要經受低溫考驗,10000米的高空已經處於-50攝氏度℃的低溫環境,如果沒有禦寒的皮質飛行夾克,在傘降過程中仍然有凍傷和凍死的風險,這也是客機不提供降落傘的原因之一。下圖為民航客機載客倉,世界上所有民航客機都不會為乘客配備降落傘,機組人員也沒有,客機巡航高度一般在8000~10000米高空,無防護跳傘會瞬間凍死。

現代先進戰機已經全部採用密封式加壓座艙設計,飛行員已經不需要擔心飛行時的保溫問題。現代戰機的飛行速度早已突破音速(音速約為340米/秒),有些飛機的最高飛行速度甚至超過3倍音速,飛行高度超過20000米。此時飛行員受到的考驗主要是飛機在高速度和高機動下產生的高負荷,高過載情況下身體會降低對腦部的供血,造成飛行員腦部缺氧而暈厥,因此飛行服又從皮質飛行夾克發展到抗負荷飛行服。抗負荷飛行服採用高分子材料製成,在具備“抗負荷”功能的同時阻燃、防水功能比皮質飛行服更佳(抗負荷飛行服對400℃高溫火焰的阻燃時間不低於10秒)。下圖為地勤人員正在救助暈厥的F-35戰機飛行員。

皮質飛行夾克在航空飛行史上已經佔據了100多年的重要地位,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徵。雖然現代航空已經不再需要皮質飛行夾克這樣的傳統飛行服了,但是其皮革材質帶給人們那種硬漢風格的視覺衝擊依舊不減,從皮質飛行夾克發展而來的皮質時裝仍然風靡全球。下圖為電影《壯志凌雲》劇照,皮質飛行夾克穿的不是功能,而是潮流與情懷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