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最新答疑!疫苗到底還有多久才會來?

3 月 17 日,杜塞爾多夫中國總領館的組織、邀請到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為近 200 位駐德國北威州華人同胞,包括留學生、家長、中資企業人員等,通過視頻方式對目前正在德國進一步惡化的新冠疫情進行了講座與答疑。以下是完整版紀要:


張文宏最新答疑!疫苗到底還有多久才會來?


張文宏教授:想要把日子過好,就不能糾結於互聯網(的各種新聞消息)。

目前(留學生們)是圍城:在 外面待著(覺得)危險,回國(覺得)沒勁。

所以,還是要對疫情有一個科學的預判,才是最重要的。

我大概不會回答大家,是買張機票回國,還是繼續在德國待著。

但下面我會和大家分享,基於哪些事實,可以幫助你們自己做出科學的判斷。(對於過去幾周歐洲的疫情而言),德、英德防疫措施相對是淺薄的。

但讓人比較欣慰的是, 雖然每個國家應對的策略不同,但都在採取越來越積極的措施。

首先我談一下新冠病毒到底是什麼,我首先要告訴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新冠是一種和 SARS 非常接近的病毒,但是沒有 SARS 厲害。

可是正因為它沒有 SARS 厲害,所以早期你識別不了,還到處跑,所以傳播的就很快。有些患者的低燒,可能連體溫計都測不太出。

而 SARS 一生病就是重症,你想跑也跑不出來了。所以,不太厲害的病毒,傳播性反而很厲害。如果給予最好的治療,SARS 的病死率是 10%,而新冠的病死率呢,在德國是小於 1%的,在中國也是。

馮總領事,我想問您還記得嗎,2009 年的大流感,也波及到了歐洲。(馮答幾乎沒有印象) 沒有印象,為什麼?因為它病死率低。

所以說新冠就是這樣一種病毒。但這個病的特殊性是,如果你管控不好,那麼後期是要很麻煩的。比如武漢,重症病人達到 20%。

如果病人很多,幾萬人同時生病,城市是對付不了的。到時重症病人住不進去了,那麼病死率就會變得很高。

我這裡有確切的數據,德國新採購了 10000 臺呼吸機。假如 5%的病人需要呼吸機。(此處是張教授以上海的情況類推的:上海有 350 個重症,25 人使用了呼吸機。)

那麼,我不考慮德國存量的呼吸機,就說這 10000 臺,對應的就是 100000 個重症病人了。而你看現在德國的病死率,是不到1%的。(此處表達了對德國的樂觀態度,關於醫療資源冗餘,後面還會提到。)


張文宏最新答疑!疫苗到底還有多久才會來?

德國疫情情況


所以差異就在於態度,在於對疾病的管理。

談到對疾病的管理,德國有Robert-Koch,這個研究所是地球上最好的疾病研究室之一---當然中國的現在也很好,但畢竟人家已經好了 100 多年了。

上海幾個禮拜悶下來就真的沒有(新增)了,但德國要不要也採取上海的策略呢?可是,德國一是沒有到中國(發病擴散)的程度,二是你也沒有趕上春節啊(春節假期對我國封城效果起到作用)。我認為目前德國的策略還是正確的,也就是出來一個(確診),就治一個, 而不是封城。

能不能封城呢?---杜塞爾多夫關掉了,而柏林沒關掉,那你問題就大了。

所以說,想短期見效,就必須採用激烈的手段---但這個激烈的手段必須統一。你德國封了,那歐盟都得封,你歐盟封了,還得看美國封不封。

中國做的好在兩方面,一是輸入人口的管控---這個全球都能做的到;二是社區的管控--這個可是除了中國全球都做不到的。

所以我提出的策略是兩個,一是 lock down,二是 slow down。德國現在做的就是 slow down。( slow down 是基於馮總領事介紹的,德國目前關閉了娛樂場所, 學校,非必要的集會等。)

這個疫情總體的態勢是,過一段時間到了夏天,就比較少發,或是散發(零散發病),那麼南半球就是冬天,再給我們輸入一點;再到冬天,我們又多了起來,就再給南半球輸入一點,所以搞個一兩年也正常。

唯一的解決方案是:別生病(別感染之意)。你肯定會問,那怎麼樣才能別生病?記住,這個病毒只有唯一一個感染風險,它只出現在“密切接觸”的情況下!

現在有人說,你避免不了不必要的 Social,那你還談想回國幹嘛呢?你回國了不就是主動斷掉所有和德國的 Social 了嗎?所以,你們吃飯自己吃自己的,不聚會或小範圍聚會,華人戴上口罩,減少接觸,勤洗手,通風,分餐。對於那些中資企業,可以要求華人戴上口罩,德國員工自願。


張文宏最新答疑!疫苗到底還有多久才會來?


問答環節:

馮:對於那些症狀很輕的人,要不要去急診呢?

張:不要。去了也不給你按新冠處理。這裡對於症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有沒有呼吸困難。怎樣知道有沒有呼吸困難,很簡單,你走兩層樓梯,一試便知。

馮:默克爾總理在日前發表的講話說,會有 60-70%的人感染,您怎麼看?

張:默克爾很高明,她不講這句話,德國的娛樂場所到現在也關不掉。

而且,傳染病理上講,不採取措施的情況下,這個疫情到最後最壞的結果,就是會達到 60-70%。比如,我和你馮總之間隔著10個人,而我是感染的,我就會傳給第1個人,接著第1個人傳染給第2個人,以此類推……但是傳染到第6個人時,也許就傳染不動了,因為他有抵抗力。(注:因此,感染率達到 60-70%,傳染會進入一種非常緩慢的狀態)。


張文宏最新答疑!疫苗到底還有多久才會來?


所以,默克爾把最壞的結果告訴給你了,只不過她沒有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政治家很厲害,將來如果德國只有 10%,那你看這就是她的政績。所以政治家比經商的厲害,經商的比我們做醫生的厲害。

馮:您能不能預估一下疫情的走勢。

張:我無法預測疫情的走勢。(和每個國家的防控措施有關)。但最壞的結局是可預測的,我們叫做免疫屏障,那就是60-70%。(相對最壞結局而言,)德國到目前的成果還是比較理想。

馮:這個疫情是否會如此新增下去,還是會突然爆發?

張:爆發是要有爆發點的,而在現有的措施下,我看不到有爆發點的存在。

但是仍會增加感染率,原因很簡單,病毒的轉播就是1傳2,2傳4,4傳8,8傳16……最近2周很關鍵,14天后如果效果不好,那麼德國的應對等級要加大,因為到那時重症會加多,資源配置(呼吸機等) 也會出問題。所以華裔自己也要提高應對等級。

馮:德國的醫療水平(條件)能夠應付疫情嗎?會出現超載嗎?

張:這個就得看重症數量與床位數之間的相關性。80%的確診是不需要住院的,住院主要考慮的是重症。我這裡有數據說,德國是 30000 張床位應對500個重症,所以德國的冗餘度比較大。以目前的態勢而言,我認為德國可以應付。

馮:關於檢測,在德國不是你想測就給你測,我們的同胞對此感到不解,為什麼德國要這樣對待呢?

張:我要說明,中國也不是都給你測。在中國也是隻測來自疫區的人口,只測疑似。

人人都給測,會產生巨大的醫療浪費,會帶來醫療資源的擠兌,那麼到時重症病人怎麼辦?北威州 1000 多萬人口,而只對應 2700 名確診的人,試想人人都去測,那是很昂貴的,那醫保系統是會崩潰的。所以我認為不要去挑戰它(德國的關於檢測的規定)。

馮:在德國一旦確診,就被要求居家隔離,這是否反而會推波助瀾?

張:如果不是居家隔離,那實際上就是是否需要治療的問題了。

如果是輕症,治療意義是不大的,80%的人最終還是自己痊癒的。居家隔離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看國情),中國居家隔離是不好,因為我們居住的地方小。而且,中國政府的決心是,2-4 個月內就控制住疫情。(每個國家的決心和措施都不同)。

馮:在德國許多留學生都是合租,這怎麼防?如果出現疑似怎麼辦?

張:這個沒有最好的辦法,只有更好的辦法。多讀書,少社交。

共用廚房不會感染,共用衛生間也不會感染,只有密切接觸才會感染。在杜塞爾多夫,感染率是萬分之一。你只要自己降低接觸,你在 10000 個人裡只會遇到一個感染者,而且你非要和他密切接觸嗎?

馮:大家都在關心的一件事:疫苗什麼什麼時候出?

張:1-3 年。從歷史上看,等到疫苗出來的時候一般傳染病都已經過去了。所以我們對疫苗的研製,實際上是為了下一次爆發做準備。

疫苗在實驗室裡的成功,不代表臨床的成功,不代表你可以使用到它。或許我們明年的這個時候再來討論這個問題更好。

馮:德國是限制中藥的進口的。而最近聽說一些中藥是有療效的,如連花清瘟等等。那麼中藥到底管不管用?為什麼德國不能特事特辦,在非常時期允許我們進口中藥?

張:這個大家要考慮一下對等原則---德國的藥在中國的使用,也不是想用就用的,都是要經過臨床研究的階段。(舉了瑞德西韋的例子)。

同理的,你無法要求德國政府放開對中藥的限制。如果你無法改變這些現狀,那你就不能通過私人途徑帶一點過來用嗎?

馮:為什麼就連最權威的Robert-Koch也只提倡醫護人員戴口罩,而不倡議普通人戴口罩?

張:首先我們說,戴口罩有沒有效?肯定有,沒有效醫生們幹嘛要戴?

但這裡有一個國家對風險評估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這件事好處足夠大(而代價足夠小)時才會要求你去戴。而德國為了萬分之一的感染率,要求全體人民戴口罩,一是德國人精神崩潰了,二是哪裡有那麼多口罩給你戴。(初期時捐給我國很多)。那你問為什麼中國接受的了,一是東亞的習慣問題, 二是效率高---中國政府就是要求2-4 月內高效的控住疫情。

馮:不戴,有感染風險;戴,會遭遇很多尷尬,左右兩難,有什麼解決辦法?

張:在一個疫情不高的地方戴口罩是效率低的,而且德國也沒有那麼多口罩。德國認為, 等發病率高的時候,生病的人戴不上才是最麻煩的。所以,不要試圖去改變德國人的思維,你能做的還是保持社交距離。

口罩的確是有效,但不要高估了。我在視頻中見過的,一群華裔聚會,一邊離得很近一起吃飯,一邊還罵著德國不給戴口罩,所以這就很不像話了。你改變不了德國,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