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为了报仇,狠心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为何不被后人指责?

lianzichen


首先要说明的是,冯太后自己没有孩子,拓跋弘只是她的养子;后来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杀,只是一种传言,并没有实际证据,就如同传言光绪是被慈禧太后毒死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拓跋弘和冯太后的经历,与光绪和慈禧太后的情况基本类似。

最初,文成帝拓跋浚在去世前,给11岁的太子拓跋弘留下的辅政班子里,并没有冯太后的位置,而是以乙浑等大臣为主;同样,咸丰帝在去世前,给小皇帝同治留的辅政班子,也没有慈禧太后的位置,而是肃顺等八位大臣。

结果,咸丰皇帝刚死没多久,慈禧就联手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杀顾命八大臣,并趁机夺取政权,从此开始以太后身份垂怜听政;同样,在拓跋浚去世后不久,冯太后就联合皇族亲王拓跋丕发动政变,诛杀了辅政大臣乙浑等人,随后也开始以太后身份执政帝国朝政。

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后执政通常意味着帝国进入双头政治之中。这种政治格局,实际上对各军政大佬非常有利。因为太后不能让军政大佬们满意时,大家就可以打着尊崇皇帝的旗号压制太后;当然,如果小皇帝不能让大家满意,大家也可以通过支持太后去压制小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太后,还是小皇帝,都会尽力讨好军政大佬。如果不能取得他们的支持,那太后的执政位置就可能会消失,因为到时人们会支持皇帝亲政。同样对于小皇帝来说,如果不能取得他们的支持,那他就会无法真正掌握权力,因为在小皇帝长大后,人们也不会卖力呼喊应该让小皇帝亲政的。

事实上,许多时候,小皇帝虽然长大了,却无法取得亲政的机会,主要就是因为人们普遍对太后的工作表示满意,所以呼喊小皇帝亲政的声音并不会十分响亮。许多时候,小皇帝还未成年,人们就急不可耐的支持小皇帝亲政,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太后的工作不满意,所以想方设法想让小皇帝亲政 。

当然,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冯太后在执政十八个月后,因为她的工作并不能让各军政大佬都满意,所以才刚满十三岁的小皇帝拓跋弘,虽然还没有到亲政年龄,但军政大佬们却借拓跋弘当父亲这件事,硬生生把冯太后给逼得交出了政权。

至于慈禧呢,她的工作显然还做得不错,所以虽然同治皇帝早已成年,却始终无法亲政,直到后来光绪成年后,随着政局的不断变化,慈禧的工作终于开始让各军政大佬们不能满意,于是光绪终于有机会跳到前台来正式亲政。



问题是,光绪刚亲政,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总而言之,顺我者昌,逆我则亡,谁敢阻拦我改革,不管你是谁、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高,我一律撤你的职,甚至把你关进监狱。虽然光绪的改革,表明上看是救国救民,但在各大军政大佬看来,这明显是光绪想加强中央集权的节奏。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的各大军政大佬自然会各种抵触和反对,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既然你光绪不肯尊重我们的既得利益,那我们就再找一个能代表我们利益的人出来。于是乎,大家又把慈禧给抬出来,结果就是光绪再次成为傀儡,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

至于拓跋弘,几乎和光绪是一样,执政后也是雄心勃勃,在他十六岁时,曾试图制订了一条法律:“受贿超过一头羊,或一斛酒的,都判死刑。行贿者以同谋罪论处。检举者则可以因此得到相应的官职。”

皇帝立法严惩贪污受贿,这自然不错。但法令定得如此严酷,如此不尽情理,显然就是皇帝想趁机加强中央集权。因为法律定得如此重,如此不近人情,实际上只是方便了皇帝打击任何一个官员。因为用这种罪名打击哪个官员,恐怕也是百发百中的。



当然,也正是因为大家悉知拓跋弘的目的,所以帝国的军政大佬都对这条法律给予强烈反对,导致这条法律最终没有成功颁布。

但是,拓跋弘的雄心壮志显然不会就此止步,所以不久后,拓跋弘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了慕容白曜,李敷这两位帝国最显赫的权贵,同时还把冯太后的宠臣李弈给杀了。

再后来,拓跋弘为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就让自己年仅5岁的儿子继位当皇帝,自己则当太上皇。这样一来,皇帝年幼,该由谁来辅佐呢?是太上皇,还是冯太后?

答案显然应该是太上皇!因为从哪个角度而言,小孩子的父亲活着,而且愿意成为小孩子的监护人(也有监护的能力),小孩子的监护人自然就只能是孩子的父亲,至少从情理上是如此的。

在这种背景下,拓跋弘就可以名正言顺把冯太后给清理出局;而且,拓跋弘虽然成了太上皇,但没有退出政治舞台。他依然以太上皇的身份去处理国家大事。而且直接把手伸进了帝国的军事领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太上皇一再亲自率军争战看出来。



对于拓跋弘的这种加强中央集权的行为,帝国的普遍军政大佬,显然都是持反对意见,总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既然你拓跋弘不肯尊重我们的既得利益,那我们就再找一个能代表我们利益的人出来。于是乎,大家开始全力支持冯太后,而拓跋弘也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

对于拓跋弘的去世,大家都说是冯太后毒死的,问题是,冯太后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帝国政府的追究,相反直接就跑到幕前来执政。

从这层意义上,与其说是冯太后杀死了拓跋弘,还不如说是整个上层社会抛弃了拓跋弘,所以冯太后才敢做这种大逆不道事。从这层意义上说,冯太后和慈禧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只不过,因为冯太后之后的北魏帝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而慈禧之后的大清帝国,很快就在各种屈辱终走向灭亡。所以大家再来看这段历史时,自然认为慈禧那就是为权力而祸国殃民的老妖婆;冯太后呢,则是为了国家百姓的繁荣富强,才不得已执掌政权,大家自然就不会对她进行指责。


我是赵帅锅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冯太后沦落为太武帝拓跋焘掖庭中的一名奴婢。

这人生的苦和甜总是交错出现的,太武帝遇害后,南安王拓跋余被中常侍拥立即位。后来拓跋余被杀,太武帝的长孙拓跋濬被拥立即位,是为文成帝。


文成帝即位后,冯太后被选为贵人,四年后即被册立为皇后。文成帝病逝后,其长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

献文帝的生母为李贵人,北魏规定,儿子贵母死。所以献文帝被立为太子时,他的生母李贵人就被赐死了。冯太后只是献文帝的嫡母。

献文帝这个人信佛而且对中原文道甚是推崇,再加上冯太后长期摄政,献文帝有所不满所以后来就打算把皇位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但最终被群臣劝止。

献文帝的儿子便是北魏最有名也最有作为的皇帝孝文帝了,孝文帝还在襁褓中就被立为了太子,献文帝没死五岁的孝文帝就受禅登基了。

献文帝其实就是比较推崇中原文化,另外信佛,其实他还是比较有游牧民族男儿的血性的,曾亲征大败柔然,逼迫柔然后撤几千里。

可能因为和冯太后政见不同吧,476年献文帝突然就去世了,因此被怀疑是冯太后下了手脚。其实这件事也没有十足的证据留于史册,而献文帝也并非冯太后亲生儿子。

至于冯太后为什么没有因为这件事名声受损,大抵还是因为她与孝文帝关系处理的不错,并且冯太后本人对北魏也是有很大贡献的。孝文帝也是冯太后一手带大并培养出来的,或许也因为孝文帝的缘故,所以冯太后在后世的评价还不错。


猫爷历史观


冯太后,汉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是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太后一生 出格的事做了很多,如她养男宠、杀了自己的儿子献文帝、重用宦官集团、擅权专政等,但却很少受后人谴责。原因在于,她做的这些事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她絭养男宠,可这些男宠都成了国家栋梁;她擅权专政,却能实现群臣手,诛杀了乙浑、推动了太和改制。大臣都尊之为“圣”;她重用宦官,却从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现象等。

1.冯太后寂寞难耐。

文成帝死时,冯太后才24岁,风华正茂,却红颜守空枕,孤寂与冷清难耐,而北魏乃是少数民族精英组成的政权,冯太后开始留意身边的美貌男子纵自己作伴以慰生理之需。李弈出生于官宦之家,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又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在朝政享有一定的威望。深得冯太后宠爱。事久,风言风语骤起,弄得献文帝很不爽。


2.献文帝其人。

献文帝借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发事件。将李弈杀死了。李弈死后,冯太后失去了一位知冷知热的情人和熟悉政务的宠臣,心中极难平静。后来,献文帝又把李欣升为尚书。使冯太后(李弈之死是李欣为减轻自身罪孽,告发的结果)更无法容忍。冯太后一怒之下,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这个做法偏颇,有明显的公报私仇的意思。但,冯太后是当李欣为近臣与情人的。为了自己的声望,为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政治势力,她也只能这样做。

献文帝本人尽管刚毅有断,年少时就有积累了政治经验。但他生性喜好黄老之道、佛学,常常与朝中士大夫、僧人畅谈玄理,也给人一种雅薄富贵、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印象。献文帝在冯太后的打击下,曾想传位给素有美誉的叔父拓跋子推,由于遭遭到朝中文武的反对。只得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魏书·天象志三》:“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于是太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同时,年仅18岁的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


3.冯太后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儿子?

孝文帝年幼,太上皇献文帝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北魏的军国大事依然是献文帝在处理。这期间,他还屡屡颁布诏书,甚至多次亲自率兵南征北战,并且取得过一系列胜利。延兴五年(公元475年)冬十月,献文帝在平城北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由于规模空前,军威彰显,展示了帝国的实力,对维持国家声誉是有利的。同时,也引起了天下震动。

冯太后骤然心生忧虑,她认为,自己已经废黜了献文帝的皇位,而献文却丝毫没有失去政治光芒,照样在政坛上风生水起,这不仅让她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且,任其发展下去,献文的势力会日益坐大,这对自己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她再次出面执掌朝政,以防献文帝今后对自己有不测的行为。

长袖善舞的冯太后,不动声色,悄然策划了一场宫廷事变。承明元年(476年)六月的某天,朝廷突然宣布戒严,宫禁气氛紧张。冯太后召太上皇献文帝晋见。献文帝入官后,被逮捕并强行软禁起来。随后,死于平城永安殿。当时人们都认为冯太后杀死了献文帝。




冯太后为了报仇,狠心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为何不被后人指责?

1.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迅速成为了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时的冯太后,年过而立,稳重而成熟,拥有胆识与气度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平添了个人魅力,易被人亲近。

2.冯太后对当初捏造事实诬陷李弈的李欣下了杀手,这有杀一儆百的作用。不仅为心上人报了仇,而树立了朝廷整顿吏治的良好形象。其他的违法乱纪者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而为官清正廉洁者,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她执政,你找不到茬,令人服气。

3.为了大权独揽,她不惜大开杀戒。以谋叛罪诛杀南郡王李惠及李惠的弟弟、儿子和妻子。为清除隐患,她狠下心来,凡自己猜忌嫌疑的对象,她动用武力覆灭了十余家,死者达数百人之多。让人们感觉这个女人不好惹。

4.冯太后对那些明显没有政治野心者,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加以安抚笼络。如献文帝心腹娄提,因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冯太后并没怪罪他,反而下诏旌其节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不安定因毒。


冯太后运用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在北魏政坛上纵横捭阖,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世人所称赞!不受谴责是因为她有政绩。


希望星晨58298869


冯太后是十六国中的北燕皇室的后人。北魏在统一战争中,灭掉了北燕,冯氏便作为俘虏,被掳进北魏的后宫之中,成了一个婢女。

不仅如此,由于担心北燕后人造反,北魏皇帝太武帝还杀掉了冯氏的父亲,诛灭了冯氏家族很多人。

(冯太后剧照)

可以说,冯氏真正称得上是家破人亡的。一般来说,这种家破人亡的女子,只能在男权社会里逆来顺受,任人摆布地过完一生。但是这个冯氏却不一样,她自己的家国虽然被灭了,但是,她却用独特的方式,把作为“敌人的”北魏朝廷控制起来。北魏整整三代皇帝都在她的控制之下。可以说,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她的家族实现了复仇。

为了能讲明这句话,我们来看看冯氏有怎样传奇的一生。

冯氏最早被俘虏到北魏后宫后,她只是一个婢女。不过,最终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魅力,俘虏了当时的小皇帝文成帝。文成帝13岁登基的时候,立12岁的冯氏为贵人。在文成帝16岁的时候,就把15岁的冯氏立为皇后。

冯氏被立为皇后以后,用自己出众的政治才干及协调能力,获得了文成帝的信任。以至于文成帝但凡朝中大事,都要与冯皇后商量。

后来,文成帝的妃子李妃给他生了长子拓跋弘。随即,拓跋弘被文成帝立为太子。当时的北魏,有一个怪异的制度“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后,拓跋弘的生母李妃就必须被赐死。因此,拓跋弘过继到冯皇后的名下,成了冯皇后的养子。

文成帝与冯皇后两人琴瑟和谐,整个国家也安宁太平。可惜文成帝25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拓跋弘继位,他也就是献文帝。这样,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也就成了冯太后。

(文成帝剧照)

献文帝继位的时候才12岁,是个小皇帝。朝中权臣乙浑看见冯太后母子孤儿寡母,认为他们无法掌控朝廷,因此便准备造反,自立为帝。

而冯太后就在这时候,体现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她联合其他大臣,很快就拿下了乙浑,并且铲除了他的党羽,让拓跋氏的皇位稳固起来。

一开始,冯太后临朝称制,由自己处理朝廷的各项事务,献文帝在一边学习临摹。不过,当献文帝生了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著名的魏孝文帝)以后,出于女人的天性,冯太后非常喜欢这个乖孙子,因此担任起了抚养照顾这个乖孙子的工作。朝廷中的很多事情,她就交给了献文帝来处理。

献文帝开始处理政务以后,性格激进的他,做了两件让冯太后很不满的事情。

一是冯太后在临朝称制的时候,对朝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那些贪腐的无能的,或者不顺自己意的大臣,都给予了罢斥。献文帝当政后,马上就进行“拨乱反正”。那些被冯太后罢黜的大臣,他又把他们召回朝廷,重新给予重用。

二是献文帝打击了冯太后的男宠。当时冯太后也只有20多岁,活力四射,特别喜欢俊美男子,因此养了不少男宠。献文帝认为,这是淫乱后宫的表现。他不好对冯太后发作,于是就打击冯太后的那些男宠。

(献文帝剧照)

冯太后越来越不能忍受献文帝的做法,于是就逼迫他禅位。献文帝没办法,只好禅位。但是他又不愿意把权力交给冯太后,于是准备禅让给自己的叔父。但立刻就遭到了冯太后的反对。最终,献文帝不得不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才5岁的儿子拓跋弘。拓跋弘就成了孝文帝,冯太后也就成了太皇太后。

不过,献文帝虽然禅位了,但是他并没有交出权力。他作为一个太上皇,还四处指手画脚,对朝廷的事情,也经常揽过来做。这使得冯太皇太后非常不满,于是把献文帝囚禁起来。而且很快,献文帝就死掉了。怎么死的,谁也不知道。

这样,冯太皇太后第三次掌控了朝廷。

孝文帝渐渐长大,虽然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反叛的事情,但是冯太皇太后却感到了恐慌。她常常对孝文帝非打即骂,甚至一度把孝文帝关起来,关了三天,不给他饭吃,试图把孝文帝饿死。

好在孝文帝对冯太皇太后非常柔顺听话,不管冯太皇太后怎么整治他,他都毫无怨言。这也让冯太皇太后改变了态度,悉心照料起孝文帝来。而孝文帝也在冯太皇太后的严格管教和悉心教育下,具有了卓越的政治才干。

490年,控制过北魏三代皇帝的49岁的冯太皇太后,终于寿终正寝,从而把权力让给了孝文帝。


张生全精彩历史


冯太后一辈子做了很多“错事”、“坏事”,甚至是倒行逆施的事,但奇怪的是,她的每一件事,结局都出奇地好。比如她养男宠,这些男宠都成了国家栋梁;她擅权专政,大臣都尊她为“圣”;她重用宦官,却没有出现宦官专权;她杀了儿子献文帝,却几乎没人指责她。

似乎,冯太后有一种无穷的魔法,总能把那些,在别人眼里泥沙俱下的东西,凝练成璀璨的珍珠宝石。这个神奇的女人,到底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走进她的生活看一看。

从女奴到皇后

冯太后本是北燕皇族出身,被北魏灭国后,入宫为奴。不过她太幸运了,她的姑母在宫中为昭仪。有姑母的照应,冯氏少了一分磨难,多了一份感恩的心。

十二岁那年,文成帝即位登基,她以贵人身份,成了文成帝的嫔妃。文成帝虽是鲜卑人,但非常热衷于汉学,汉化倾向非常严重。其实,孝文帝全盘汉化不是没有根基的,北魏几代君主,都很很深的汉学功底,都有强烈的汉化意识。

冯氏这个鲜卑化的汉人,她出身皇族,自幼生在宫中,对宫里的人情世故非常熟悉,加之个人突出的才貌,很得文成帝的宠爱。十五岁那年,她被立为皇后。

三年时间,从一介异族奴隶翻身为皇后,也只有在北魏这个思想开放,汉化倾向严重的朝代才可能出现,冯氏真够幸运。

从女人到女主

冯氏与文成帝度过了琴瑟和谐的九年生活,这段时间,她一边以自己的体贴,给文成帝以慰藉,一边从文成帝大开大合的功业中,默默地汲取治国理念,以治理中宫,锻炼着自己的领导才能。


唯一遗憾的是,冯氏没有孩子,文成帝将不到两岁的太子拓跋弘,交给冯氏抚养,拓跋弘的母亲李氏,刚刚被赐死!

并非李氏犯了什么错,错就错在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了!这是汉武帝当年创下的先例:立子去母!儿子被立太子,母亲就得被赐死,北魏自道武帝始,这条规矩就是一条铁律!

假如拓跋弘是冯氏亲生,真不敢想象,文成帝如何对待冯氏。不幸的拓跋弘又是幸运的,冯氏对他视如己出,精心抚育。

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快,一晃九年,二十四岁的冯氏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巨变——文成帝拓跋睿驾崩了!伤心欲绝的冯氏,做出了一个旷古未见的举动,她突然投身火海,以死殉夫!亏得众人眼疾手快,把昏死的她从火堆里救出来。

离开了文成帝的护佑,冯氏成了年幼的献文帝拓跋弘的唯一保护神,从此,冯氏走向政坛前沿。完成了从一个小女人,到政治家的转变。

母子决裂

文成帝留下了一个祸害乙浑,此人官居车骑将军,封太原王。这家伙在文成帝死后,祸乱朝政,矫诏滥杀大臣,弄得朝堂人人自危。乙浑的胆气来自于皇帝年幼,势单力孤,他觉得北魏就是他的天下了。


冯太后不动声色,悄悄地联络了乙浑的反对派,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诛杀了乙浑。接着她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用了一年半的事件,稳定了朝局。一年半后,她宣布归政,因为她当奶奶了,她要享受含饴弄孙的快乐了。

母子间的裂痕,就从拓跋弘亲政的第一天开始,他大肆贬黜冯太后留下的臣僚。原来,这位曾经为爱殉情的冯太后,在文成帝驾崩后不久,不甘寂寞,接二连三地保养起男宠了!实在让人感慨,人心变化太快。

拓跋弘虽不是冯太后亲生,但毕竟由他抚养大,情同母子。现在母亲公然包养情夫,拓跋弘难以接受。加之正值叛逆期的年龄,他把自己的情绪,全部转嫁到政治上,直到有一天,他杀掉了冯太后的心头肉李弈,母子间关系彻底决裂。

客观说,拓跋弘还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帝王,起码一点不昏庸。虽然母子关系冰冷似铁,但冯太后还是忍了。但拓跋弘很快沾染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流行病——玄谈!一帮人像三界外的隐士,追求黄老玄幻之术,那趋势就是奔着青灯黄卷,或者山野游道而去。

大臣们很担心,这么下去国政非荒废了不可。在大臣们和冯太后的压力下,拓跋弘决定禅位给年仅五岁的儿子拓跋宏(孝文帝),自己当起了太上皇,那一年他才十八岁。

表面上看,似乎拓跋弘做出了让步,其实,大权依然在他手中。禅位,让母子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拓跋弘甚至大搞军事演习,对冯太后示威。母子间就在这种相互不满,相互提防中度过了五年,冯太后终于率先打破表面的平静,她突然发动政变,强行软禁了拓跋弘。

不久,拓跋弘驾崩于软禁地平城永安宫。历史上偏向于认为,是冯太后杀了献文帝拓跋弘。

冯太后的神奇手法

政变后,北魏很平静,太皇太后冯氏再度临朝听政,开始了堪称神奇的治国旅程。

一、杀人立威,却越杀越让人尊敬

冯太后身上,有着政治家特有的果决与杀伐,杀起人来毫不手软。第一批倒在她屠刀下的就是献文帝旧势力,包括当年害死她情夫的李欣等。不过,奇怪的是,她的行为不但没受到诟病,反而让人尊敬。

原因就在于她不滥杀,这些旧臣只要不形成政治势力的,她不光不杀,还大力表彰他们对献文帝的忠心,让他们为己所用,这一招臣服了一大批旧势力。

其次,她不否决献文帝的善政,甚至继续强化。比如惩治贪污腐败,她一狠心,连孙子拓跋宏的外戚家族,被她杀了几百人。这个举动既显示了她不徇私情的公正,同时又以博大的胸怀,赢得了朝野的赞誉。

二、起用宦官,却没有宦官专权

大家一听到宦官干政,头就大,一个王朝最黑暗的时期,基本都伴随着宦官干政,宦官一干政,王朝也就基本接近奔溃了。

冯太后就不信这个邪,她重要宦官,一年内提拔了三公一王。整个中华史,被封王拜爵得都寥寥无几,冯太后一年就封了四个。

你要是看这几位宦官的传记,除了题目《魏书列传宦官》的字样有点扎眼,读其中的内容,跟正直的大臣没什么两样,充满溢美之词。

这就是冯太后的手段,她重用但不放纵,反而因为重用,对他们的管束比一般人都要严厉。史书说,只要宦官犯错,哪怕是小错,她也要杖责。不过,她不会因为谁受过处罚,就揪住小辫子不放,而是时时刻刻生活上,对他们施以宽仁和恩赏。

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女人都难做到的,情绪化几乎是女人的通病,冯太后的豁达就是人格魅力之一。她对别人赏赐不吝啬,对自己的用度却非常“抠”,吃饭的案几就一个小长条,菜多了放不下。包括穿着用度都很简朴,连死后的葬礼也简朴得不像话,以至于孝文帝宁可违抗遗言,也不能按她的要求做。

三、大肆包养情夫,很多情夫成了国家栋梁

这一点,不知道该让人羡慕,还是让人哭笑不得。

最典型的有两个人,一个叫王叡,有一次孝文帝游园,被猛虎所困,是王叡救了他。王叡还多次向孝文帝进言,为朝臣所尊敬。

另一位叫李冲,冯太后曾经想废掉孝文帝,将他大冬天单衣关在一间小屋,三天不食。李冲竭力劝谏,使冯太后回心转意,被孝文帝誉为“君臣之间情谊莫二”。李冲死后,孝文帝悲痛:“司空文穆公,德为时宗,勋简朕心,不幸徂逝,托坟邙岭,旋銮覆舟,躬睇茔域,悲仁恻旧,有恸朕衷。”

想想历史上的男宠们,几乎跑不掉一个恃宠作乱的怪圈,赵太后的嫪毐、吕后的审食其、武则天的张宗昌、张易之、薛怀义,到头来无一不是身首异处,无一不是遗臭万年。

而冯太后的这几位情人,历史给他们留下的标签,却是朝廷重臣!真不知道冯太后哪来的识人标准,连找个情夫都是多功能的。实在怀疑,卧榻上,他们谈的都是什么。

不失母性

女政治家最大的诟病,往往是母性的丧失,伴随的只有无情的杀伐。例如吕后,例如武则天,但在她们脚下的很多都是亲人,包括儿女。

冯太后杀了“儿子”献文帝拓跋弘,本该也被历史诟病,但历史对她似乎格外宽容,很少提及这件事,杀子之说,史书干脆不做记载:“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上尊谥曰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云中金陵。”

武则天则很不幸,《旧唐书》明明没有记载她杀女,此后的史书愣是给她加了个杀女杀子的帽子。不是后人偏爱冯太后,而是冯太后杀伐中,不失母性。

冯太后对孝文帝的悉心教育培养,任何一位母亲都无法与她相比。孝文帝一出生,就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除了抚养外,最关注的对孝文帝的文化教育,及政务处理能力培养。谁能想到,这些都是冯太后亲自培养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推给老师。

这是由于这些恩情,纵然孝文帝与冯太后有杀父之仇,自己也曾经受到冯太后“虐待”,但孝文帝对奶奶的感情,至深至烈!

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悲痛得五天水米未进,形容枯槁。他不顾奶奶临终简葬的遗言,以帝王之礼安葬了冯太后。并且将自己的陵寝,就建在奶奶的身边。

这就是冯太后,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虽行“恶事”却又能赢得赞誉的政治家,一位杀子却又不失母性的政治家!后人又有什么理由,对她横加指责呢?


寻根拜祖


冯太后是北魏历史上甚至整个古代历史上都是一位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冯太后的五十年可谓真正的跌宕起伏,从皇室宗亲成为掖庭婢女,在成为文成帝的妃子,然后成为皇后,在皇后的位子上坐了十年,文成帝去世后,冯太后深度参与朝政,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其高超的政治手段和恩威并重、杀伐果决的作风让她在稳定北魏政局和推动孝文帝改革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冯太后也并非完人,她在政治上是强悍的,但是她却又两个硬伤,一个就是她一生无子,另一个就是她的私生活比较混乱,而关于她将献文帝逼下皇位并在后来除掉献文帝的事情,表面上来看就是和冯太后的男宠有关。

冯太后的一生似乎都和皇室有关系,她本身就是北燕皇族之后,在很小的时候,其父冯朗因事被北魏太武帝处死,冯家人都被处死,而冯朗的女儿冯氏因为是个年幼的小女孩,得以存活下来,但是活着也是有代价的,冯氏被没入宫中为奴,幸亏宫中有其姑母照应,所以冯氏在宫中的生活虽不算太好,但也不被人欺负。

而且,这样的生活经历在未来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在文成帝继位之后,12岁的冯氏就成为文成帝的贵人,这其中固然有其姑母的帮助,但是她在宫中摸爬滚打的经历也帮了大忙,而且后来她能成为皇后更是得益于这段经历,让她很容易就铸成了金人,而被封为皇后。

冯皇后是一个学习欲很强的人,她在文成帝身边做皇后的十年,为她后来摄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很奇怪的是,冯皇后十二岁就成了文成帝的妃子,但是在两人十几年的相处中,冯皇后竟未生一子,这是一个遗憾,但也未必是坏事,因为文成帝对继承人实行的是“去母留子”。

所以即便冯皇后生了儿子,那么文成帝也不会让她的儿子成为继承人,有意思的是,冯氏被封为皇后不久,文成帝就将李氏的儿子拓跋弘立为太子,然后李氏被赐死,当时的冯氏只有十六岁,然后就成了拓跋弘的抚养人。这对母子自然在利益一致的时候是相亲相爱的,冯氏将其视若己出,后来文成帝去世,十二岁的拓跋弘继位。

成为太后的冯氏采取雷霆手段,果断解决了可能会有的内乱,考虑到拓跋弘尚年幼,冯太后摄政。冯氏摄政一年多,在其间的政治方针大部分是文成帝的遗产,而冯太后自身杀伐果决、恩威并重,因此摄政是很成功的,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极重。

这种影响力一直没有消退,等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出生之后,冯太后归政于献文帝拓跋弘,于是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出现了。献文帝也是一个有志皇帝,能力更是不错,因此他不愿意受制于冯太后,所以和冯太后之间就有了矛盾。

而冯太后自从文成帝去世之后,私生活方面让献文帝很不能忍,她有男宠,并且有的男宠因为能力不错还在朝廷为官。冯太后想把控朝廷,献文帝想夺回皇权,两人之间展开拉锯战。而且两人的能力都是很强悍的,但献文帝弱在年龄小,稍显稚嫩了一些,在和冯太后的斗争中,献文帝有时候难免心灰意冷。

所以我们看献文帝在位期间,有时候堪称明君,有时候似乎又是一个无欲无求想要脱离红尘的消沉之人,所以朝臣对他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

后来献文帝抓住机会将冯太后的男宠李奕处死,实际上李奕并没有什么错,他只是被牵扯进兄长的事件中,算是连坐。事后,献文帝又提拔导致李奕被处死的元凶李欣,冯太后忍无可忍,在她看来,李奕的死,正是献文帝公开和她叫板,这如何能忍?

于是冯太后逼着献文帝退位,本就有些心灰意冷的献文帝只好让位于五岁的儿子拓跋宏。但是即便是成为太上皇帝,献文帝也没有真的将权力全部让出,他仍旧把持朝政,和冯太后相互牵制。

献文帝做太上皇帝的时候才18岁,还很年轻,他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实现。所以还在发挥余热,但他在475年冬天的大阅兵又让冯太后看不下去了。没想到退了位还在折腾,那弄死行不行?于是第二年的夏天,二十三岁的献文帝离奇死亡。关于献文帝的死亡,多认为是冯太后所为。

那么,为什么冯太后将嫡子弄死,却没有被指责呢?原因其实也是很简单的:

其一,当时的拓跋弘已经是太上皇帝,而皇帝是拓跋宏,太上皇帝死不死对朝廷构不成大的动荡,所以冯太后并没有被大为指责。

其二,拓跋弘去世之后,冯太后雷霆手段控制了朝堂,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该处理的处理,该抚慰额抚慰,尽可能避免了动荡。

所以即便冯太后真的弄死了拓跋弘,也没有遭到指责,况且后来她又教导出了一个优秀的皇帝,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献文帝去世之后,冯太后再次摄政,所以北魏在冯太后时期基本没有出现动荡,一直是平稳向前的,这为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尚宫女史


那个拓跋弘又不是冯太后的亲儿子,怎么没指责,只不过冯太促进汉化厚侍孙子,给士绅的印象相当好。所以史书评价比较好。不象胡太后那样,实在是祸国殃民。

北魏是有传统的。只要被选上太子,他的亲生母亲必须要死。

拓跋弘的母亲李氏,据说是个相当漂亮的女人,走路姿态也优美。

当时文成帝闲着没事站在城楼上往下看,就跟现在那些男人看美女一样。就看见了李氏走过。这么远远看见,立马鼻血长流,欲火上窜。色眯眯地对左右说。“此及佳妇”马上跑下楼。

欲火难焚,立马抱起李姑娘,实在找不到地方,跑到仓库里面,连铺盖都没有。就临幸上了,若现在这厮绝对是个强奸犯!



然后李姑娘就变成了李贵人了!

然后不久就怀孩子了了,然后就生下了拓跋弘,李姑娘可能是太年轻了,她不了解北魏这段历史,立太子杀其母,要是一般嫔妃怀了孩子都想方设法的打掉,她却傻乎乎的把娃生出来了。

准确说李姑娘就是一个胸大无脑的美女!

太武帝太安二年,李姑娘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太武帝的保姆当时被封为宝太后的常氏勒令她自尽。

临死前李氏给自己的兄弟写信,嘱咐后事。

死前一讲的兄弟两字,李氏就嚎啕大哭,悲伤不已,看者无不伤心落泪。她对生,有无限的留恋。对自己的亲人,更是牵挂不已。却没有能力看着自己孩子慢慢的长大,给自己的兄弟做姐姐的照顾,带着无限的留恋了,上吊了!
献文帝上台以后,追谥生母为元皇后!



而年轻的冯太后没有生孩子,反而平安的逃过了一劫,又坦然了坐上了太后之位。当时献文帝拓跋弘只有12岁,立马垂帘听政了!

冯太后也是也相当厉害的一个女人。

当时主少国疑,奸臣檀权,冯太后显示出个人的机智和胆识,经过短时间的周旋后,她杀掉了乙浑,临朝听政。

冯太后当时好像还不到30岁。年轻貌美的女人,守寡难熬啊,就和风流倜傥了臣下李奕有了那么一腿。

献文帝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好面子听到外面有人议论纷纷,心中有气,其实对于他们胡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又是个受汉文化影响的孩子。觉得你给自己死去的父王戴上大绿帽子,愤怒之至。

恰巧李奕的弟弟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受贿,被人告发,献文帝趁机穷追此事,与法连做,杀了李氏兄弟两家。

冯太后年轻的情妇被杀,那种愤怒可想而知。因为母子失合,又摒弃富贵,信仰佛法,心烦意乱的小皇帝,一年后要把帝位传给了自己六岁的儿子拔跋宏。当上了最年轻的太上皇!

虽然是禅让给了太子,献文帝仍然大权在握,他勤于政事,赏罚严明,慎择官员,进廉退贪,尤其在事关人命的大案判决方面,慎之又慎,救了不少人命。

冯太后觉得拓跋弘越来越英明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母子两人却一天比一天疏远,相互猜忌之中,激起了冯太后的杀心。

在夏天的某个夜晚,冯太后派人在继子酒中下毒,毒死了这个二十三岁的太上皇!


虽然冯太后毒死了自己的继子,但是对自己的孙子还是非常不错的。他的孙子对她也不错,也没有记她记恨他杀父之仇。

而且以后冯太后的私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其中王睿,李冲最受宠。

而这两个入幕之宾。在历史上表现得很不错的。尤其是李冲,人品相当的不错。冯太后死后,他与孝文帝君臣之间关系相当好的

孝文帝汉化迁都↓

历史总是幽默的。北魏整个一朝,怕儿少母壮,生母执政学汉武帝,一直是立其子杀其母,偏偏到了世宗一代。群臣力保胡太后。没让她死成。

这个太后也年轻貌美,也乱搞男女关系。她儿子也很反感。最后在她情人的枕头风吹拂下,把她亲儿子给毒死了。

后果直接造成了北魏灭亡!

魏国大将杨大眼的儿子杨华勇武过人,相貌堂堂被胡太后见后强逼上床。

事后杨华跑回自己老家,率部曲逃至南梁,胡太后还得了相思病,写诗歌一首。《杨白华》

阳春二月三,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闰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天天让宫女吟唱,惹得全国人民一片欢声笑语,喜欢在背后讨论绯闻,这是全世界,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爱好。


蓉儿是妹纸


北魏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的妃子,后立为皇后,在成为皇后不久,冯太后成为了北魏实际上的掌舵人。

说起历史上著名的几个皇后,必然少不了汉高祖刘邦的发妻,吕雉,唐高宗的皇后,也是后来封建王朝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北宋时期辽国的萧太后,清朝末年,咸丰皇帝的贵妃,慈禧太后。


能够掌握朝权的女人,没有一个善类,不管是否将天下治理的妥妥当当,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噬杀。此外,他们的儿子下场通常也不会太好,毕竟母强,又有权利欲望,虽然不是皇帝,但却是真正掌握权力的人,对儿子有威胁是必然的。

北魏冯太后正是如此,做文成帝皇后做了十年,韬光隐晦,积蓄力量,等到文成帝去世,又开始把持朝政。

主少立国,少不了的便是这种皇后的垂帘听政,冯太后凭借着垂帘听政的优势,很快抓紧了权利,冯太后的儿子,献文帝是任人揉捏的吗?非也,献文帝曾经做过激烈的反抗,不过最终却是失败了。

冯太后好养男宠,这基本也是所有大权在握女性的标配,但冯太后毕竟身份上只是太后,圈养男宠这种事,毕竟不光彩,但冯太后却是大行其道,毫不在乎,献文帝试图与冯太后争夺权力,明里暗里互相较劲,奈何献文帝毕竟太年轻,争过冯太后是不可能的,若是再过个十来年,或许形式还会有变化,可以献文帝先一步触怒了冯太后,直接导致了一个结局,那便是冯太后逼迫献文帝禅位,禅位,说起来简单,要知道,当时的献文帝不过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如此年纪就要做太上皇,也是难为他了。


毕竟势不如人,献文帝只好乖乖退位,做好自己的太上皇,而冯太后也改立自己的所以,孝文帝即位。

做了太上皇,若是献文帝安安稳稳的度过自己的小半辈子,或许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冯太后杀自己儿子的事情,谁让献文帝不甘寂寞,继续与冯太后较真,最终暴毙,死因不明,大概便是被冯太后暗中杀害的。

献文帝这么一个太上皇,死就死了,死的也不是当朝皇帝,自然不会有足够多的人重视这件事,再加上,冯太后把持朝政数十年,早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势力,就像是清末的慈禧太后,只要有慈禧在,就没有人敢动手,威慑力在那里放着,没人敢管也是正常。


魏青衣


冯太后是中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一生共辅佐三代君主,即有与文成帝琴瑟和谐举案齐眉的爱情,又有狠心杀死儿子献文帝的恶毒,还有尽心培养孙子孝文帝的慈爱,冯太后能在征战不休的北魏执政长达二十多年,把北魏改革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度,靠的就是她高超的政治手段。

婢女到皇后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不过她出生的时候北燕已经灭亡几年了,也因为她的北燕皇族的身份而没入北魏宫中当了婢女,她的父亲冯朗曾是北燕王子的身份遭到了横祸,牵连进一桩大案被北魏太武帝下令诛杀了,年幼的冯氏就这样入了宫成了一名婢女,幸运的是她的姑母是宫中的左昭仪,把她收养使她免去充当婢女或苦工的境遇。

在她姑母谆谆教诲下,冯氏得以研读儒家经典,并深入了解北魏后宫的宫规戒律,在她11岁那年以其才貌出众被登基不久的文成帝选为贵人,并且深受文成帝的宠爱。

冯氏14岁的时侯被册封为皇后,这跟她深谙宫内诸多关节有关,北魏有个特殊传统,册立皇后需在嫔妃中挑选数人,让她们铸造金人,以能铸成金人者为吉,冯氏在后宫时间长,可能早有准备,因此一举成功,被立为皇后,从而母仪天下。


北魏虽是鲜卑族,却崇尚汉学,文成帝时期更是不拘民族成份,重用汉族大臣,这对于冯氏以后当政吸收汉法、重用汉人、推行汉化等措施有很大的影响。

冯皇后与文成帝二人琴瑟和谐,冯后在文成帝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文成帝即钦佩又爱慕,文成帝英年早逝,冯后悲伤不已,在焚烧文成帝生前御衣等器物时,悲哀不已的冯后竟然跳进火中想要殉夫,幸得边上众人相救及时,冯后才没有被烧死。

被杀的献文帝是冯后的养子

北魏有个残忍的规矩,这可能是跟汉武帝学的,就是“立子杀母”,当年汉武帝在太子刘据被逼死后,为了嗣君问题大伤脑筋,最后想要立晚年所得的幼子刘弗陵,其时刘弗陵才五、六岁,害怕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专权,于是就盟生了立子杀母的念头,而这种规矩在北魏却流行起来。

献文帝拓跋弘在两岁的时侯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李氏因此而死,于是刚被封为皇后的冯氏就担起了养育之责,对献文帝也是视若己出,慈爱非常。


文成帝英年早逝,驾崩时年仅26岁,在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拓跋弘即位,这时候大将军乙浑坐不住了,欺负冯太后和献文帝这对孤儿寡母,先是杀了尚书一干政要,接着自立为王,阴谋篡位。

冯太后在这时候就展现了她高超的政治手腕,一边示敌以弱一边联络皇室成员和乙浑的眼中钉,任乙浑放纵,使朝野上下对乙浑怨声一片,随后以雷霆之势捕杀了乙浑,夷灭三族,稳定局势后宣布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

在掌控朝政一年半的时间里,凭借着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在献文帝的夫人生下儿子后,冯太后宣布停止临朝,还政于14岁的献文帝,自己则开始尽心抚养皇孙拓跋宏,献文帝亲政后也算颇有作为,只是献文帝亲政后,母子间的裂痕就开始出现了,冯太后虽然对文成帝情深意重,甚至还跳进火堆想要殉夫而去,只不过在她当政后,耐不住寂寞养了一些男宠,或许是看不惯母亲的所作所为,献文帝在亲政后就开始跟冯太后对着干,提拔一些冯太后不喜欢却有才能的人,这些冯太后都忍了,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冯太后忍无可忍。


冯太后有一个男宠李弈,深得她的宠爱,李弈的哥哥李敷被相州刺史李欣告发,献文帝借机将李敷和李弈杀死,心头肉李弈被杀,让冯太后非常恼火,献文帝还将李欣提拔为尚书,冯太后更加无法容忍,于是利用自己的声威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恰巧献文帝喜好玄学,常与僧人高谈玄理,朝中大臣觉得献文帝这样下去对国政不利,于是和冯太后一起逼迫献文帝禅位。

在强大的压力下,年仅18岁的献文帝传位给年仅5岁的拓跋宏,自己当了太上皇,冯太后也变成了太皇太后。献文帝交出皇位后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依然掌握着北魏的政权,这使得冯太皇太后很不安,于是导演了一场宫变,召太上皇来晋见,随后将他软禁起来,没多久献文帝死于平城永安殿,明眼人都猜到是冯太后害死了献文帝。

杀了儿子的冯太后不被后人指责,有几个原因

一、献文帝死后,冯太后又再次掌握朝纲,这时候的她已过而立之年,处理政治事务也更加成熟,先是杀了一批政敌和贪赃不法者,表彰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树立朝廷整顿吏治的良好形象。将认为有隐患的孝文帝外祖父李惠一支杀了几百号人,对认为没有政治野心的人却大加安抚,就算是献文帝的亲信也得到嘉奖,冯太后娴熟的使用着恩威并施的政治手段,让那些心怀不满的大臣也被她的举动所感服。


二、培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也很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而这些效忠于她的领导核心有拓跋氏的贵族、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宦官和她的男宠。说道男宠和宦官干政,往往让人感觉都是些祸乱朝政的人,而冯太后所提拔的宦官和男宠不仅没有出现专权的现象,对冯太后尽职尽责,对孝文帝也能竭忠尽事,这缘于冯太后不是盲目提拔,也对这些受宠的人绝不放纵自流,有错就责罚,罚过之后仍待之如初,不会揪着小辫子不放,宽严相济。

三、冯太后对待孝文帝,也是亲自悉心培养,孝文帝过于聪慧,还受到过冯太后的虐待,冯太后怕孝文帝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曾经在寒冬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在一间小屋里三天没给饭吃,幸亏冯太后的男宠李冲和拓跋丕等人劝阻,她才改变主意。后来有宦官说孝文帝的坏话,盛怒之下她又将孝文帝痛打了一顿,而孝文帝却没有丝毫的怨言和不满,自此之后,冯太后对孝文帝再没动过火气,以慈爱之心悉心培养这位皇孙,孝文帝在她的亲自教育下,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仰赖!


四、冯太后在生活方面尽可能的节俭,对下人也仁慈和善,一次有个厨子端来一碗米粥,却没注意粥里有一只虫子,冯太后舀起时才发现,孝文帝刚要发怒,冯太后却笑着摆摆手,放过了那位厨子,这些都深深的影响着孝文帝。

五、冯太后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推行“三长制”;加速北魏汉化的进程,改变了鲜卑族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公元490年,49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内滴水未进,还违反冯太后的遗旨,坚持将冯太后的坟陵拓宽六十步,以帝王之礼安葬,还将自己百年之后的安身之地选在了冯太后陵墓边上。




冯太后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敏锐的政治眼光,为北魏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位杀子却又不失母性,在宫里为奴却让仇人爱上了她,包养的男宠还成了辅佐她的后继人的重臣,培养的宦官都成了对朝廷有用的人,对于这位杰出的女性,人们又有什么理由对她横加指责了?


历史红尘


这题得先了解,冯太后是谁,她儿子又是谁?

北魏献文帝: (454年-476年;在位465年-471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 系本文中冯太后杀的那个儿子。


(献文帝)

冯太后: 冯氏(生卒年,公元442年—490年),美女,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五胡乱华后的北地汉人。

(冯太后)

14岁时,被选入宫侍奉文成帝,成为一名普通贵人,后被册封为皇后。

文成帝死后,冯氏晋级皇太后,趁继位的儿子年幼,得以操弄政权。

时光流逝,献文帝拓拔弘,已经长到十六岁了,冯太后仍然垂帘听政,不肯归政。

渐渐懂事的年轻皇帝,为此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他们母子间的矛盾越发加深,后来更因为太后那点私事,私生活不检点的行为,更加冲突起来。

(小献文帝和冯太后)

太后呢,平时虽品德贤惠,生活节俭的。但偏偏就有一个癖好:垂涎“男色”。

  这也难怪,她年纪轻轻便守寡,自然寂寞难耐,她瞧上了朝臣中,有三个小鲜肉,甚合欢喜:吏部尚书王睿,南部尚书李冲,以及宿卫监李奕。

遂,经常用协商政事为借口,召他们入宫,轮流陪她组队开黑。

此三人,又正值热血年轻,遂欣然同意共同服侍太后。

(太后和三个男宠)

此事搞得满城风雨,外廷内朝人尽皆知,免不了起流言蜚语。

这些流言在宫内传播,献文帝亦有所耳闻,此事令他面子大失,帝皇尊严荡然无存。

这三人又极其无耻,小白脸当得甚是得瑟,经常狐假虎威,丝毫不把年轻的皇帝瞧在眼里,更引起其愤恨。

一天,皇帝老丈人李惠,悄悄找到献文帝,悄悄的提醒他: 李奕那伙小白脸,他们四处拉人头,搞小团队,图谋不轨。 请皇帝尽快处理此事。

(献文帝愤恨剧照)

皇帝应以此事为由,将小白脸党一网打尽,趁机剪除毒瘤,令太后收心,同时逼其归政。

不久,在皇帝的安排下,有人上书,弹劾李奕,说他的党羽李欣,贪赃枉法,希望皇帝处理。

皇帝心喜,欣然应允,立马派出李惠,找到李欣,要他告发李奕与他同谋,就可免去死罪。

李惠辛勤四处跑腿,帮李欣收集资料。 过了几天,献文帝亲审李欣,李欣赶忙按照约定,告发了李奕,及其党羽的三十条罪状,如纳贿贪污,买卖官爵,私纳宫女为妾等。

在皇帝的干预下,快速的定罪, 于是小白脸一党的李奕,及其党羽皆被斩杀菜市场。


(干预)

冯太后事前不知,待知道后又营救不及,遂对此事的参与者们怀恨在心。

承明元年,冯太后在王睿、李冲等一干人的拨弄下,趁机毒死了献文帝,并大开杀戒,四处捕杀帝党,报了男宠被杀的旧仇。(小鱼认为,这太后就像后世的慈禧,皇帝要跟她争夺大权,所以被弄死了)

献文帝被害死后,冯太后清扫余孽,数百隐藏的献文帝嫡系被处死,并再次出来强势临朝听政。 一直到其死亡。


(再次临朝)

献文帝归天后,冯太后再无顾忌,大肆收罗小鲜肉,充进男宠团,夜夜笙歌日日醉,风流上瘾。

在她掌权期间,不仅直接带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百姓们生活得亦还不错,还提高了当时胡人统治区的汉人地位。

而且国力也是蒸蒸日上。

她在位期间,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推广先进的汉文化,使少数民族快速汉化。

极大提高当时北魏境内汉人豪门世家的地位。


(南北朝地图)

而掌握舆论和编写北魏史的那群人都属于这个阶层,刚好属于改革汉化后的既得利益人群,他们自然要为冯太后说好话。让其青史美名。毕竟,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在史书上,对于冯太后,杀死自己儿子这种污点事件,在他们眼中,发生在皇家并无不妥,后人因此也就没有指责和谩骂她。

历史上皇家相残的事情还少吗?看李唐、看宋初。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