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的歷史給人感覺安史之亂後就結束了?

飛龍在天9783


安史之亂後,唐朝還有150年哩,其中許多故事其實極為曲折精彩,只是大家知道不多罷了。

一、安史之亂徹底打亂的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讓人感覺一前一後像兩個朝代

從政治上說,安史之亂前,唐朝是完全統一的,是世界的第一強國,是東方萬國的宗主。而安史之亂後,唐朝實際上是分裂的,時強時弱,只是名義上的萬國宗主罷了。

從經濟上說,在財稅上,安史之亂前後,唐朝完全實行兩種不同的財稅體系,漕運和食鹽專賣成為唐朝中後期越來越重要的生命線。

從文化上說,唐朝文化對中亞、西亞乃至於對世界的廣泛影響,安史之亂之後就戛然而止了。

二、雖然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讓人有些失望,然而僅僅從故事上說,依然是紛繁複雜的,帝王、藩鎮、百姓、亂賊都為了生存而耗盡心力

唐肅宗、唐代宗父子(玄宗的兒孫)經歷兩代人終於平定了安史之亂,代宗時期發生了吐蕃攻入唐都長安的事件,靠著郭子儀的努力這才收復長安,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於是醉打金枝的著名故事有了來源。

唐德宗(代宗兒子)是牛黃丸,他在位初期就發生了河北藩鎮聯合造反的事件,涇原兵變的亂兵攻下長安,唐朝皇帝再次出逃,還被迫下了罪己詔。到他統治後期,最愛的是錢,因為漕運出了問題,差點把德宗逼死。

唐順宗、唐憲宗父子(德宗兒孫)。順宗是個有追求的皇帝,在位時間很短,到底怎麼死的很有問題。他兒子唐憲宗成了唐朝中興的英主,在位十五年,完成了唐朝的再次統一,在他被弒後,這種統一局面迅速瓦解。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父子兄弟時期(穆宗為憲宗之子,後三個都是他兒子)。大概是唐朝極為混沌的一個時期,唐穆宗被懷疑有弒父嫌疑。唐敬宗因為愛打狐狸被弒而死。唐文宗時期發生甘露事變,朝臣被宦官大肆砍殺,文宗成了宦官們的傀儡。直到唐武宗時期,任用名相李德裕,史稱“會昌中興”,武宗是滅佛的三武之一,爭議很大。

唐宣宗、唐懿宗父子(宣宗是穆宗的弟弟)。宣宗被稱為小太宗,大概他的權謀最像太宗,統治時期基本穩定,正好是唐朝最大對手吐蕃的衰落期。張議潮從吐蕃手中收復了河西、隴右之地。史稱“大中之治”。他兒子懿宗一繼位,國家就亂了,南詔開始大肆進攻唐朝,而桂林發生了龐勳兵變,千里北上,差點割據徐州。

唐僖宗、唐昭宗兄弟(都是懿宗的兒子)。唐僖宗是個類似於明朝天啟帝似的人物,但比天啟帝單純愛木工來說,僖宗簡直是個玩兒家,結果他在位時黃巢起義爆發了。而唐昭宗是個崇禎帝似的人物,命運稍與崇禎不同的是,崇禎至少曾經獨掌大權,而昭宗空有雄心、卻完全沒有實力,結果被朱溫害死。

唐哀帝不過是朱溫手中的傀儡,不值一提。

三、唐朝後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肅宗到德宗時期。是唐朝安史之亂的平定及休養期,政治上的主角是皇帝和河北三鎮,吐蕃帝國是唐朝最強悍的敵人。

順宗到武宗時期。是唐朝下猛藥振興到混亂的時期,政治上的主角先是皇帝和諸多藩鎮的鬥爭,憲宗幾乎耗竭國家的財力、民力才完成了再度統一,他死後,唐朝迅速混亂,後來演變到宦官與朝臣的爭鬥,還有朝臣間的牛李黨爭。

宣宗到唐朝滅亡。唐朝的迴光返照期和滅亡期。宣宗時代,因為周邊強國比唐朝更先衰落、滅亡,因此讓唐朝顯得平穩強盛。但宣宗一死,唐朝就迅速墜落下去。黃巢起義後,朱溫、李克用等人起來了,歷史即將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星火辰


這是因為初唐盛唐的歷史過於輝煌,掩蓋了中晚唐的厚重、悲涼。文學著作和影視作品也願意把初盛唐歷史當做熱點來追捧,使得普通人對中晚唐的歷史更加陌生,實際上中晚唐的歷史同樣精彩。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有著三起三落

第一次起落,是安史之亂後的國力恢復,抵擋住極盛時期的吐蕃入侵,維持了地方藩鎮割據局面不再惡化,時間持續了大約20年,包括唐代宗時期和唐德宗初期。最後因唐德宗的戰略選擇錯誤,造成藩鎮集體反叛,長安被叛軍佔領;

第二次起落,唐德宗重新安撫了各地割據藩鎮,並用了二十年時間削弱了吐蕃這個唐王朝的大敵,中央禁軍被重新建立,國家財政恢復。唐憲宗時期平定各地藩鎮,基本上解決了藩鎮的問題,唐王朝重新恢復一統。但之後的唐穆宗、唐敬宗延續了重用宦官的弊政,到唐文宗時又有文官的牛李黨爭,朝政幾乎被宦官集團掌控,甚至可以決定皇位繼承人。這個時期持續了60年,包括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位皇帝,一直到唐武宗繼位;

第三次起落,唐武宗和唐宣宗是晚唐最優秀的兩位帝王,雖然沒有完全解決宦官干政的問題,但都能夠控制局面。這段時間唐王朝國力恢復,對外也取得了消滅回紇等戰績,這對一個已經存在了二百多年的王朝來說是很少見的,這段時間也是唐王朝最後的輝煌。但之後的唐懿宗是個絕對的昏君,說是唐王朝最差的帝王毫不為過,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徹底破壞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之後就有南方裘甫、龐勳農民起義,尤其是龐勳,縱橫江南,隊伍發展到二十萬人,極大的破壞了南方唐王朝稅賦的主要來源。從此,唐王朝進入末世,僖宗被宦官控制,黃巢起義徹底給了唐王朝最後一擊,到了昭宗時期已經迴天無力,被鎮壓黃巢起義過程中興起的藩鎮朱溫滅亡。這段時間一直持續到唐亡,約70年。

中晚唐的主要看點

涇原兵變,唐王朝帝王又一次逃離長安;

頂著史書惡評實行兩稅法改善國家財政、重建中央禁軍的唐德宗;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房產稅,唐德宗時期的間架稅;

唐德宗時期,與吐蕃波瀾壯闊的二十年戰略決戰,吐蕃再也不是唐王朝的大敵;

唐王朝千古疑案之一,唐順宗永貞內禪;

中唐的戊戌變法,永貞革新;

藩鎮問題的解決,唐憲宗時唐王朝重新回覆一統;

唐王朝千古疑案之一,唐憲宗暴亡之謎;

牛李黨爭,唐王朝文官階層的崩潰;

甘露之變,唐文宗絕望中的掙扎;

唐武宗滅佛,會昌中興;

李德裕,晚唐最偉大的政治家;

唐宣宗大中之治,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王朝最後的輝煌;

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

晚唐藩鎮爭鬥,唐昭宗的悲慘經歷;

朱溫篡唐,唐王朝滅亡。

這是中晚唐時期一些典型的歷史事件,有戰爭、有政治、有宮鬥,與初盛唐相比同樣精彩,卻更加厚重,更加充滿了悲涼的色彩。而且結局也是相同,都是被戰爭所終結。

(唐懿宗供奉佛祖舍利的八重寶函)

總之,對於一段時期的歷史瞭解要全面,至少要理清整個時期的基本脈絡,這樣才能對某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功過成敗有準確的定位,尤其是典型人物和事件,可能會對幾十年上百年後造成嚴重影響。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唐朝的歷史,被安史之亂分成了兩段。

甚至,整個中國的歷史,也因為安史之亂,被分成了兩段。原因就是:安史之亂,在內結束了豪族社會,在外也結束了帝國雄心。

安史之亂後,可以說,唐朝的生命就已經結束了。唐朝餘下的時間,只是靠著南方新財源的輸血,勉強維持著。

暫且不論中國歷史,只說唐朝歷史,在安史之亂後,唐帝國從政治到社會,從軍事到外交,完全是質的變化與跌落。

1.政治從有序到無序,豪族被擠出權力的遊戲

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權力格局,始終進行著有序的變化。

武則天之前,就是關中貴族壟斷朝堂;武則天之後,關中貴族被打壓,山東豪族興起;玄宗執政後,關中貴族再崛起,山東豪族被排擠。

玄宗執政後期,發生了一個大變化,成為安史之亂的重要誘因。為了壓制崛起的關中貴族,唐玄宗李隆基開始重用胡人將領,也就是安祿山、史思明這夥人。

安史之亂後,唐朝有序的朝堂鬥爭,就徹底無序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宦官勢力崛起,宦官依託神策軍,不僅掌握了朝中大權,而且能夠干預皇帝繼承。政權和皇權,宦官全面插手,比明朝的太監牛多了。甚至,因為宦官的權力實在太大,所以宦官裡面還產生了派系,如神策軍派、內諸司派、樞密使派等。

二是持續了四十多年的牛李黨爭,直接導致朝政和國家的風氣敗壞。黨爭,源於科舉,但也與宦官派系勾結在一起。直到唐武宗繼位,黨爭才算結束,但是皇帝與朝堂已經徹底割裂。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也不信任皇帝。

三是地方與中央的持續鬥爭,甚至說是戰爭。安史之亂後,唐朝苟延殘喘了150多年。就在這150多年裡,由將領和節度使發起的兵變和叛亂,竟有200多起。可以說,帝國早已不是一個完整的帝國,挑戰中央和分裂割據才是天下大勢。

而豪族呢?那些關中精英和山東豪族去哪了?基本上都被安祿山和史思明給解決了。安史之亂主要活動於河北、中原和關中地區,而這兩個地區就是豪族的根據地。

那豪族就不會跑嗎?有錢有馬有車的豪族,就不能學習兩晉,也衣冠南渡啥的。關鍵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太突然,根本就來不及跑。平民輕衣簡從全跑到南方種地了,而豪族要麼被幹掉、要麼變成平民。後來有來了一個黃巢起義,基本上豪族就完蛋了。

而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對朝廷大臣徹底不信任,皇帝信任的是宦官,這是中央。地方呢?地方基本上就被幾十個節度使把權力給壟斷了。所以說,豪族已經沒了生存空間,他們被擠出了權力的遊戲,以後也別想出來玩了。

2.社會徹底失控,地方分裂而且走向軍事化

唐初實行的是均田制和府兵制。

這兩項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中央帝國能夠以低成本實現對地方的控制。

州縣的老百姓得靠帝國分田,633個軍府拱衛著帝國安全。但是,安史之亂前後的一段時間,均田和府兵,基本就被瓦解了。國家無田可分、府兵也不再重要。

關鍵是大唐帝國走向了徹底的分裂,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

唐帝國首先喪失了對河北地區的控制,河北三鎮就是國中之國,自己招募軍隊、自己任命官吏、自己收取賦稅。

其次就是河南和山東地區,先是被平盧節度使控制,後是被分割成三個小節度使,但都是獨立性極強的地方軍閥。

第三是關中地區,關中地區的節度使,規模小、財力弱,但也是一種牢固的世襲制,而且也發揮不了拱衛朝廷的作用。

唐初,帝國的統治原則是把行政區域能劃多小就劃多小,目的就是為了實施控制。最重要的行政層級是州,也就十幾萬人口。

但是,為了平定安史之亂,邊境和前線地區建立了藩鎮,內部劃分了40個道,基本上就相當於今天的省級單位。所以,地方勢力已經具備了對抗中央的實力。唐朝後期又任命了大批壟斷軍權和地方財政的節度使,所以真正掌握帝國權力的是50個藩鎮節度使。而朝廷,開始是要兵沒兵,後來則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

唐初的地方權力,名義上掌握在那些中央命官手中,也就是朝廷任命的行政長官,但實際上卻控制在吏的手中,同時地方豪族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安史之亂後,就不能在這樣人理解地方了。

地方的權力,掌握在節度使手中。而節度使要打仗,地方又殘破、百姓又流離,於是地方逐漸走向軍事化。以前的府兵,徹底被募兵所取代,而且逐漸形成了一個職業軍人群體。如果更形象點,可以稱其為軍人階級。這夥人在唐朝極有力量而且極有發言權。承接唐朝的是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權力秩序就是皇帝聽將軍的而將軍聽士兵的。這些全是因為安史之亂造成的社會格局。

3.對外戰略全面收縮,帝國被打了回來,而且難再有雄心

說安史之亂把中國歷史分為兩段,就是因為以後的中原帝國已經不再有對外征伐的雄心了。能力或許還有,但是真得沒心思思考草原和西域的問題了。只有元清兩個草原政權,還有這份雄心。

公元790年,吐蕃佔領安西和北庭,唐帝國基本上結束了對西域的控制。之後,甘肅、關中地區,也因為戰亂和自然環境的變化,逐漸由農耕的生活方式向著草原的生活方式轉變。所以,唐帝國以及後世的中原帝國,很難再以關中和甘肅為基地,實施對西域的控制。

因為河北三鎮基本獨立,邊境藩鎮也基本不聽帝國號令,加之財力只能勉強維持,所以唐帝國在後期已經沒了對外征伐的實力,當然也就沒了野心。草原也就不會得到帝國的關照了。

之前,李世民自稱天可汗。而安史之亂後,為了能夠平定國內叛亂,帝國中央不得不借助於回鶻騎兵,酬勞則是放任其在帝都燒殺搶掠。

所以,在對外關係層面,安史之亂的唐帝國,已經沒有了唐初的雄風與驕傲,甚至就是像漢初那樣玩和親,也換不回尊嚴。

4.唐帝國為何能夠苟延殘喘150多年

因為帝國皇帝獲得了一個新財源。這是從隋煬帝開始的歷任皇帝都在追求的東西。

歷史都是極為相似的:

北魏孝武帝遷都,隋煬帝也遷都;北魏孝武帝打南朝,隋煬帝打高麗。結果六鎮起義,北魏滅亡;結果關隴洗牌,隋朝結束。而唐朝呢?唐朝也差不多。

武則天建都洛陽,跟孝武帝遷都、隋煬帝遷都,都是一個目的:擺脫既有貴族集團對皇帝的控制。到了唐玄宗時期,為了擺脫既有關中貴族的控制,他實施的手段則是重用胡人將領。但是,卻引來了跟六鎮起義、關隴洗牌一樣的結果:安史之亂。

皇帝一直在尋求獨立自主,一直在試圖擺脫關中軍事貴族和山東豪族的控制。但是,他們一直都做不到。原因就是錢,就是物質財富,沒錢啥也玩不轉。

但是,安史之亂卻打出了這個新財富。

南遷的中原百姓與江南的肥沃土地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在關中、河北以及中原之外提供了又一財源。

唐初,關中已經養不起帝國中央了,所以財源在河北,肥沃的華北平原為帝國輸送著財富。而安史之亂後,擔當這個任務的則是江淮富庶。韓愈說江南財富佔到了帝國收入的九成。足見,南方對唐帝國的重要。

也正是因為南方財富的大量輸血,才讓唐帝國苟延殘喘了150多年。之前說社會失控,唐帝國邊地是藩鎮,關中是藩鎮、河北是三鎮、中原和山東是藩鎮,但是唯獨江淮沒有藩鎮。因為江淮地區在中央朝廷的努力之下,建立了一種民政官的局面,沒有形成地方軍事主義。

除了江南財富,唐帝國還實施了兩稅法、鹽鐵專營以及貨幣稅收,在經濟上建立了一種優勢。

但是,安史之亂造成的政治失序、社會失序,使得帝國中央已經無力把南方財富和北方軍事組織起來。南方財富的唯一作用就是給帝國續命。因此,可以說在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已經亡了。


減水書生


實際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皇帝比安史之亂前還多,如果把唐朝以安史之亂分為兩段,前後的時間都差不多130-150年,之所以給人這樣的感覺,大概是因為中央政府沒有權威,皇帝們都沒有存在感吧。

一、奇怪的結局

安史之亂給唐王朝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場戰爭,還有李唐皇帝們的猜忌的心。

安祿山叛亂之初,在潼關這個地方,唐玄宗趙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後強令哥舒翰出戰以至戰敗投降。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在北部開展戰鬥,直逼范陽。因為安祿山的叛亂和王忠嗣的事,加上身邊人的挑撥,唐玄宗已經展現出對大將的不信任。這樣,唐玄宗葬送了第一次平叛勝利的希望!

其實安祿山叛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長安已經是安氏兵鋒的極限。安祿山佔領長安之後,派兵進攻南邊的江淮財富之地,並沒有追擊向蜀中逃竄的唐玄宗。

從這時開始,安史之亂看著越來越不像一場戰爭,而像一場政治鬥爭。

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亨的身邊已經聚集了當時大唐帝國最能戰的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還有西北強悍的邊軍。

第二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等在洛陽擊敗安慶緒,安慶緒退守鄴城。然而,一年之後,唐軍才追到鄴城,給了安慶緒補充防衛的機會。即使這樣,唐軍9節度使60萬大軍還是將安慶緒包圍在鄴城。

安史之亂平定日可待。然而,這場戰鬥讓安慶緒打成了以少勝多。為什麼呢?因為唐軍9節度使相互不統屬,而李亨也不信任他們,派了一個魚朝恩為觀軍容使,實際上作為監軍。這樣也就罷了,好歹有個領導總比沒有強,可惜,魚公公不懂軍事。因此,60萬大軍被安慶緒擊破,安軍重新佔領洛陽。

這裡暴露了一個唐朝後期極嚴重的問題:因為安祿山的叛亂,皇帝對於武將們已經十分不信任,總害怕給了軍權又要造反。這是導致唐朝後期宦官專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過反覆的戰鬥和休息,準確的說,不如是皇帝、大將、安史兩家的博弈。安史之亂的當家人從安祿山變成了安慶緒,又從安慶緒變成了史思明,再從史思明變成了史朝義。唐朝這邊,皇帝已經換成了唐肅宗李亨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孫,唐代宗李豫;統兵大將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垂垂老矣,剝奪了兵權。

公元762年,唐軍統帥僕固懷恩再次擊敗洛陽的史朝義。次年,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據州投降。唐代宗看起來很大度,好像唐軍也有些打不動了一樣,三人分別被授予魏博、盧龍、成德節度使,幾乎連窩都沒挪。

實際上,唐廷此時那麼衰弱嗎?不然,而是皇帝們的老毛病又犯了:對僕固懷恩不信任,擔心軍功太大,自立了。

於是,唐朝中後期形成了一個怪圈。對於忠於唐帝國中央政府的大將,皇帝們總是不怎麼信任,所以往往大將們有那麼一兩場閃光的戰役,卻在也沒有像中前期那樣,湧現大批的優秀將軍和元帥。而另一方面,對於投降的河北諸鎮,對中央有戒心,總是不能全力效忠,唐帝國中央卻對他們很縱容,即使有少部分能控制局面的,但是藩鎮割據始終沒能從根本上解決。

二、在夾縫中生存的中央政府

中後期的唐朝中央鬧得是不可開交,沒有一刻調停的。

公元783年,著名的涇原兵變發生,唐德宗李適再次逃離長安。這件事並不能完全怪朱泚等人,但是後果不容改變。從此,皇帝與武將們的信任降低到了冰點。

在唐德宗的佈置下,另一類人徹底崛起了,唐德宗以神策軍為中央禁軍,任命宦官為監神策軍左右兵馬使。從此,宦官們憑藉這支軍隊的控制權,屢屢干政,甚至廢立生殺皇帝。唐德宗以為找到了可以信任的好幫手,沒想到給自己找了個太上皇。

於是,皇帝們又找來朝臣,想要從宦官手上奪回軍政大權,甘露之變慘遭失敗。後來的牛李黨爭更是讓皇帝看到朝臣們也不是善茬。本來權力就十分有限,還要爭權奪利,相互傾軋。對於皇帝們來說,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同時,安史之亂的河北諸鎮越來越亂,藩鎮之亂不僅沒有逐漸消弭,還越演越烈,逐步擴展到了唐帝國的經濟中心江淮。到了晚唐,幾乎全天下都是藩鎮的地盤。

因此,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中央政府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臣黨爭的夾縫中想要求得生存,本想左右逢源,卻不想扶持起來的都不是善茬。這樣的情況下,唐帝國的中央政府確實沒什麼存在感,除了憲宗、宣宗等少數皇帝又說作為,平衡了三方的勢力以外,其他皇帝如走馬燈,鮮有作為。

題主所說,好像滅亡了,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多有疏漏,歡迎指正!

我是子彧,歷史如鏡,多讀明智,期待您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這個問題可以從知識普及、公眾喜好和安史之亂的影響三方面考慮。


關於唐朝歷史知識的普及

關於歷史知識,一部分人在學生時代從書本習得,一部分人從影視劇中瞭解,還有一部分歷史愛好者從歷史參考書中獲得。雖然現在歷史愛好者很多,但是絕大部分人還是靠前面兩個方式。


然而,在書中,盛唐之後的歷史,都被一筆帶過。至於普及率最高的影視作品,很少有講述“安史之亂”後期的故事,這就成了大部分人的歷史空白。再加上“安史之亂”的強烈衝擊,給人們感覺就是,唐朝經此劫難就玩完了。

(唐朝時期影視作品)


公眾喜好

人們總是喜歡追求美好的東西,偉大的王朝才能帶給人們自豪的民族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極端,就是昏庸的末代君主也是備受矚目的對象。其實,這也是因為下一個偉大王朝的連帶作用。


因此,人們熟悉的歷史,要麼是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要麼是一個狗血淋頭的末代君主,像唐朝“安史之亂”後近150年“裹腳布”般的歷史,基本無人問津。尤其是唐朝後又是一個混亂的五代十國,因而唐昭宗的事蹟都很難被人熟知,更何況在此之前、自唐肅宗後的11位唐朝君主。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影響


  • 藩鎮割據問題

不得不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的重創,雖然在此之後,也有中興之治,但是比起盛唐簡直不是一個級別的。“安史之亂”的最大弊病就是藩鎮節度使的強盛,他們不但擁兵自重,還掌控所在藩鎮的所有人口、財政和一切經濟命脈,到了後期儼然是一個獨立國,唐朝徹底失去了政治中心。這種趨勢就是在“安史之亂”時開始形成的,且愈演愈烈。

(河朔三鎮)


  • 宦官掌權問題

中晚唐時期,表現最突出的是唐代宗李豫和唐憲宗李純。唐代宗平定了安史餘孽,但是他卻將安史舊部安排在了河朔三鎮地區,繼續擔任節度使,這就為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直到唐憲宗繼位,他力挽狂瀾,招降了河朔三鎮,平定了淮西節度使李希烈,這才挽回了大唐一些顏面。但是李純為了壓制藩鎮,開創了宦官掌管神策軍軍權的先河,這就又加劇了唐朝內部的矛盾。

(唐朝宦官劇照)


李純死後,河朔三鎮再次復叛,直到唐朝滅亡,藩鎮問題都沒有解決。更加要命的是,還多了一個官宦掌權的問題,大唐就在這兩方勢力的拉扯下,日薄西山了。由此不難看出,“安史之亂”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大家認為“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完了,也是很有道理的!


歷史裡的女人


唐朝享國289年,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幾個朝代之一。整個唐代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是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盛唐是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中唐是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晚唐是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安史之亂髮生在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歷史8年,安史之亂是唐朝從盛唐進入中唐的標誌,也是大唐國勢急轉直下的一個轉折點。安史之亂後,唐朝依然頑強的存在了144年,將近一個半世紀,那為什麼會給人一種感覺,安史之亂後唐朝的歷史就結束了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初唐、盛唐時期,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全面壓過了安史之亂的中唐和晚唐。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唐朝迎來了貞觀之治,國力大漲,後來雖然出現了武則天取代李家,改國名為周,史稱武周,但一般不把武周當成一個獨立的朝代,依然屬於唐朝的一部分。況且,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並沒有出現衰落的跡象,國力依然得到了維持。接著就是唐玄宗繼位,開啟了開元盛世,將大唐推向了巔峰。杜甫在詩中就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經濟上的繁榮,帶來的是文化、軍事上的興盛。

盛唐中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課本里需要背誦的詩歌,他們幾乎佔了一半,就算對歷史在不瞭解的人,通過這些詩歌,對這個時期的唐朝也有一定的瞭解。然後就是軍事,安史之亂前的唐朝對周邊的少數民族和國家是一直保持著攻勢的狀態,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北朝鮮,西達中亞鹹海,南面包括瞭如今的越南北部,北面則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西域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單于)、安東、安南、北庭五大都護府。但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光是應對國內的藩鎮勢力尚且自顧不暇,更不要說對外保持攻勢了,安西、北庭都護府被吐蕃攻陷,安東都護府被主動放棄,其他幾個也基本上處於無力控制的狀態。

可以說,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各方面都在倒退,自然也就不容易讓人記住了!

影視劇的影響。

有關唐朝的電影和電視劇,基本上描述的都是安史之亂前的歷史。比如《隋唐演義》、《大明宮詞》,以及前一段時期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等。其實這也正常,這段時期的歷史題材是在是太豐富了,隋末唐初各路諸侯的混戰,之後的玄武門之變,武者天篡位,唐玄宗與楊貴妃,這些事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其實,應該這樣說,因為大家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所以被反覆搬上熒幕。

而安史之亂後的歷史,有幾個人熟悉?反正就知道大概是中央和藩鎮打來打去,至於哪些藩鎮,不清楚,有哪些著名的將領,好像也沒有?有人可能知道一個叫李愬的,因為以前有篇課文叫《李愬雪夜入蔡州》,講的是討伐藩鎮吳元濟的故事。至於比較熟悉的黃巢、朱溫、李克用,對不起,這已經開始進入五代時期了。

窩囊的皇帝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沒有存在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的權力被大大削弱了,皇帝也鮮有作為。

公元783年,發生了涇源兵變,叛軍逼得德宗逃離長安,從此,皇帝再也不信任武將了。那怎麼辦?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直屬部隊,於是以神策軍為中央禁軍,任命宦官掌管神策軍,可是沒想到,這不是給自己找了幫手,而是給自己找了個太上皇。晚唐宦官之禍,超過任何一個朝代,宦官田令孜甚至可以公然廢立皇帝。武將、宦官都靠不住,那只有向文官尋求幫助了,可是文官又陷入黨爭,典型的就是牛李黨爭,相互攻擊、傾軋,誰也不服誰,對方不管說什麼,錯的反對,對的也反對,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

晚唐的皇帝當得真是窩囊。同時,安史之亂後的河北各鎮越來越亂,中央的政策幾乎就是用一個藩鎮去鎮壓另一個藩鎮,這樣藩鎮不僅沒有消弭,還越演越烈,到了晚唐時期,中央政府就剩一個名義了,幾乎全天下都是藩鎮的地盤。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就算想要有所作為,也是難於登天。憲宗、宣宗算是能力比較強的皇帝了,但也只是平衡住了各方勢力而已,其他皇帝如走馬燈一樣,幾乎沒有存在感。


歷史風暴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外交的巔峰。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一個巨大的滑坡,唐朝盛世建立的一切繁華都毀於一旦。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

一、政治上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再到唐玄宗,唐朝國力空前強盛逐漸步入盛世,史稱開元盛世。

二、經濟上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與技術較前代有新的進步,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三、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唐朝手工業較前代有很大的進步,商業也比前朝發達。手工業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有益的作用,商業的發達刺激著手工業進步,也加強著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同時出現了自己的鑄幣政策體系。

三、文化上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三元及第都誕生在唐朝。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謂是唐詩,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美術、書法、科技、宗教更是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

四、民生上:

唐高祖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戶數9612萬,口數5288萬,為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

五、外交上

唐朝經濟發達,社會、科技、文化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朝鮮、日本等附屬國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洛陽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 向唐帝國朝貢的國家多達三百餘國,至唐玄宗時期有七十餘藩屬國。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安史之亂是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利不斷爭扯。

三、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因為安史之亂,唐朝的繁華和唐朝的混亂顯得就如同兩個朝代,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一個完整的王朝嗎。


不務齋


可能是因為唐朝在安史之亂前後給人的印象反差太大了吧?

安史之亂前,唐朝給人的印象是什麼?

兩個字——強盛。



誰不服就盤誰,打遍周圍無敵手。當然事實上也沒這麼誇張,即便是最鼎盛時期,唐朝也吃不過不少慘敗。不過這不重要,因為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確實是東亞範圍內的頭號強者。只有它能揍人,沒有誰能揍它。

在當時,唐朝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大唐天子是“天可汗”,各國甘願為大唐效命,以為大唐出戰為榮,爭相成為大唐的屬國。

在當時,長安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巔峰時期人口多達100萬,第二名的君士坦丁堡只有區區30萬,長安城的街道上各國商人使節絡繹不絕,妥妥的國際大都市。

在當時,唐朝是東亞文化中心,猶如現如今“燈塔國”般的存在,日本是最好的學生。

在當時,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李白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王勃埋葬在越南,大唐的通關文牒好用到無法想象。玄奘西行取經,一路經過多個國家才到達目的地,但等他取經結束歸唐的時候,他去時經過的國家貌似都已成為了大唐的領土。

這樣的唐朝,“活”在了大家的心中。

而安史之亂後,唐朝給人的印象是什麼呢?

四個字形容——半死不活。

首先,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不復存在,好多小國家都變成了吐蕃的小弟,而且這些小國家也開始蹬鼻子上臉,故意挑釁唐朝。

其二,長安城被禍害了四次,昔日世界第一大城市最後被朱溫一把火燒成了歷史遺蹟。

其三,疆域大幅度縮水,西域丟了,朝鮮半島丟了,遼西丟了,河西丟了。


其四,內訌不斷,好多皇帝是被太監扶持上位的。即便有個別皇帝勵精圖治,比如唐憲宗就是中興之主。但是這種中興無法得到延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的歷史,讓人感到窒息絕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其實,沒人來進貢了,天天被人欺負,國土淪喪,這都沒什麼。因為有得就有失,失去的東西再找機會奪回來就好了。只要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還能復興振作,大家並不會覺得唐朝“死了”。

但關鍵問題就在這裡——安史之亂後,唐朝始終無法復興,雖然此後唐朝又硬挺了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這一百多年中,唐朝由虎變犬,讓人扼腕嘆息。

這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唐朝。

所以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在很多人心裡其實已經“死”了。

這就好比董卓之亂後的東漢一樣,其實東漢沒有因為皇帝喪失權力而滅亡,東漢在董卓之亂後又延續了30年。諸如曹操、袁紹、袁術、孫策、公孫瓚、劉表、馬騰等當時軍閥其實都是東漢人,而不是三國時代的人。

但大家還是會覺得,東漢已經“滅亡”了。


Mer86


確實是這樣,雖然安史之亂後,唐朝仍然存在了150年左右,但這150年的唐朝“餘生”,卻並沒有給世人留下什麼印象深刻,以至於讓人有這種錯覺,那就是安史之亂後就唐朝就結束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錯覺,核心當然是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完全不一樣。如果說安史之亂之前的唐朝是強盛、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那麼安史之亂的唐朝,就是頹廢、衰敗、萎靡不振的。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給人是完全是兩個朝代的感覺。

從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到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這一時期的唐朝,可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萬邦來賀、四方來朝。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唐朝都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

但是安史之亂一爆發,讓唐朝迅速由盛轉衰,而且衰落的態勢非常迅速。其實在安史之亂前夕,還有個怛羅斯之戰,算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前奏了。安史之亂徹底打亂了唐朝,讓唐朝永無寧日,經濟社會全面倒退。唐朝的萎靡態勢非常明顯。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陷入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政的兩大困局中,無法解脫。而最終,唐朝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走向了自己的墳墓。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呈現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態勢,安史之亂後,唐朝頹廢、衰敗,被人無視也在情理之中。


袁衛宇


盛唐之盛,在安史之亂中戛然而止,為歷代史家所感嘆和唏噓,倘使盛唐再延續個一兩百年又是何等局面?

唐朝從李淵開國到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再到武則天稱帝,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李隆基晚年還有個馬嵬兵變和李亨奪位,即便有所謂的盛唐,但實際上內部幾乎一直處於動亂之中,每安定一段時間便又會動亂一次。

安史之亂後更慘,不但沒能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還多了個宦官掌權干政,宦官干政之嚴重堪比漢末之時,幾可廢立皇帝。

唐朝始於618年,安史之亂髮生於755年,此時距離唐朝建國已經過去了137年,但李隆基也只是唐朝的第五代皇帝。

安史之亂結束於763年,之後唐朝還延續了144年,可是為什麼卻讓人產生了唐朝自安史之亂後便結束了的錯覺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可從宏觀的角度去看,也可從微觀的角度去看。

從宏觀的角度去看的話,也再分為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幾個方面,晚唐不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在軍事和文化等方面顯然不如盛唐。

拿軍事來說,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唐朝不斷向外擴張,版圖更是極盛於高宗時期。唐玄宗上臺之後,雖然版圖和高宗時期一比略有不如,但也一樣在一直對外用兵,向西直抵中亞,後來更是和阿拉伯帝國打了一場遭遇戰——恆羅斯之戰。

雖然說唐朝輸掉了恆羅斯之戰,可是卻仍然穩坐“世界霸主”的位置,阿拔斯王朝還得趕緊來和唐朝講和,也不斷地派人出使唐朝。

可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內部陷入了一個尷尬局面,尤其是對皇帝而言,皇帝弱而藩鎮強,皇帝手裡幾乎沒有直接可控制的軍事力量,藩鎮節度使又各懷鬼胎或野心,唐朝根本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樣擰成一股繩,所以唐朝以軍事繼續擴張版圖的路便不得不放棄了。

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同樣也是如此,因為“君瘦臣肥”的緣故,這幾個領域和盛唐相比,也出現了明顯地收縮,拿經濟來說,晚唐的財政一度陷入了崩潰的境地。

因為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宏觀上和盛唐相比,無不是出現了明顯或者說較為嚴重的收縮,這才讓人們產生了唐朝自安史之亂後便已經結束的錯覺。

從微觀的角度去看的話,則可以從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去看晚唐之所以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原因。

一個人,是皇帝。

一個群體,是藩鎮,是宦官,也是文官集團或者說掌握筆桿子的讀書人。

唐玄宗之後的唐朝皇帝沒哪個出色一點,從李亨重用李輔國開始,唐朝的宦官們開始抬起頭來了,李亨的兒子李豫即位之後一度受制於李輔國,李輔國還一點不客氣地對李豫說,你乖乖待在宮裡便行了,政事讓我來!

好不容易出了個唐文宗李昂想要消滅宦官集團,可是呢,計劃還沒實施便被宦官集團給截獲了,結果怎樣?被宦官集團來了個反殺,死了一千多人,唐文宗自己也被宦官給軟禁了起來,還沒來得及撲騰便已經被宦官給踩到腳底下了。

當時說是隻知有宦官,不知有皇帝,恐怕也不為過吧?唐武宗原本有望中興,可是耐不住他才活了32歲,才當了六年的皇帝呀!

藩鎮也是如此,他們看似還是唐朝的藩鎮,但說白了皇帝能叫得動的有幾個?藩鎮自己控制著軍政和財政,誰還樂意搭理皇帝?他們之所以還繼續承認唐朝,缺的只是一個契機和一個帶頭人而已,黃巢一起,朱溫篡唐,唐朝瞬間土崩瓦解。

更何況,玄宗之後的唐朝皇帝也沒幹出點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所以存在感不高,皇帝的存在感都沒有宦官高了,晚唐還能有多少存在感?

許多人對於一個朝代或者說一段歷史的瞭解,往往來源於文學作品,而不是正兒八經地去看史書,因為史書對於多數人而言枯燥並且晦澀。

唐有唐詩,但是唐詩的巔峰在什麼時期呢?李白、杜甫是在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後杜甫寫了一座破茅屋也讓唐詩和唐朝一起走上了下坡路,唐肅宗之前的文人們寫文寫詩是為了歌頌盛唐壯景,唐肅宗之後的文人呢?他們還是在寫盛唐,盛唐好呀,盛唐牛呀,好想活在盛唐呀,然後筆鋒一轉才來個“借古諷今”。

讀完他們的作品之後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是他們筆下的盛唐。

史家們也是如此,他們的筆墨也多著於盛唐,梁啟超說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姓之家譜,或許這話有點極端,可是史書確實得講政治,講政治給誰看?給皇帝看,所以史家們當然得著力渲染盛唐,用最好的詞語去描寫盛唐,讓後來的皇帝們好好學學盛唐的皇帝,總不能讓他們學晚唐的皇帝吧?

所以,後來之人一旦論起唐朝則言必盛唐。

於是,晚唐的存在感變更加弱了,這也讓許多人會對晚唐歷史幾乎一無所知乃至不知道晚唐皇帝姓甚名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