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猜一下给方方写信的“16岁中学生”到底是什么人?

成都时代教育


我个人的意见是:把它看作是一个方面的看法,不用去猜是谁。许多事都因为猜而坏事。同样也把方方的日记看作是一种观察、一种想法。不贴作家的标签,大家就都“轻松”了。方方也没端着作家的样子,她只是发表了一些“坐家”听闻后的个人想法。


文游乐


那篇写给方方的信没敢找完整版来读,因为恐惧,即使看那封所谓“信”的片段已经引起了生理不适,恶心、脊背冒凉风,类似第一次看1962年版《画皮》的恐怖,看《生化危机》、《异型》和一切丧尸电影时感受的那种恐怖。

电影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现实版的活剧永远比小说家虚构的荒诞离奇,因为现实生活的数据量样本更大,不确定性更强,还不需要逻辑去演绎。

文如其人。在正常的文化世界里,十六岁是花季年华,一面是阳光,一面是羞涩。以自己是一个高中生——还十六岁作开场白已经很罕见,然后表面上小嘴挺甜,一口一个阿姨叫得肉麻。跟在阿姨两个字后面的话却阴阳怪气、挟枪带棒、冷气森森、指桑骂槐、每个字都恨不得把这位阿姨至之于死地,再踏上亿万之脚,让她永世不得翻身。

踏上亿万之脚,永世不得翻身,这是那人不可言说时代的热词,借助现代传媒,把这种伎俩搬到网上是新时代的发明,但怎么看都像借尸还魂。不错,该同学耍弄的是半个世纪前流行于下至16岁、上至25岁人的文风,这种文风不诉诸于统计数据和真实资料,不讲事实和逻辑,主攻非理性的感情世界,打黑棍、放冷箭,语不惊人死不休,其灵魂——如果有的话,游走于人妖之间,终其一生也无法聚拢成清晰的面目。

这封信的写手也许是高中生,也曾经历过16岁这个花季的年龄,但绝不是现在的高中生,而是批斗老师那个年代的高中生。此番不过是把老师称为阿姨而已。


欧比旺罗克


我是木子君,前来回答问题。

《方方日记》因为描写疫情下的武汉而大火,而她的视角和一些对于事件的描述以及态度,也带来了争议。

其中就有一个自称的16岁中学生给作者方方写信,对她的一些观点进行批驳,甚至置疑,她到底是不是一个作家!

这封信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支持者众,而反对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也并不少。

于是有人问,这个16岁的中学生到底是什么人?

网上众说纷纭,好多人都怀疑这个16岁的中学生是假冒的,因为觉得其观点暮气横秋,不似一十六岁高中生。

我个人认为,也很有可能就是一高中生。为什么呢?如果是一个大人,完且可以匿名,和一个专业作家探讨,直接辩论或者攻击即可,哪怕用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扫地工,一个一线工作人员,一个志愿者,不比一个高中生有说服力?

再看行文,观点比较主旋律,说方方的日记中比较灰调子,不够积极,不能家丑外扬。

再看里面的行文,动不动老师说,又强调自己是一个理科生等等。再加上比较幼稚的写法,很有可能是一个高中生。

并且,貌似高中的男生不太关心这些消息,更关注于王者农药及吃鸡,所以,我很怀疑是一个高中的女生,甚至是一个班干部之类的。因为文中一番说教的口气嘛。

当然,不管是谁,意义大吗,不管是谁,只要不踩红线的基础上,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声,不是吗?

作家方方可以写日记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描述疫情下的武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别人就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呢?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不管是不是一个十六岁的高中生,他写的文,我们为什么就是能看呢。我们未必同意他/她的说法,但是我们要允许她/他有说话的权利吧。

我是木子君,感谢您听到我的看法。


木子君的小屋


猜这个毫无意义!主次不分!我更想猜猜这个所谓的作家是想把日记当做小说发表,还是作为纪实作品发表?是想在疫情困住自己的情况下舒缓个人抑郁、颓废的情绪,还是借机在社会上散播负能量,影响抗疫大局呢?是真正心系抗疫工作,关心病患安危,还是找个手裂为借口,不愿到一线做个志愿者,更不愿亲身体验她所道听途说的一切呢?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但不需要拿个假消息假图片来危言耸听的所谓日记。如果她真的觉得自己所言无虚,要告别人的话,我倒真正欣赏她,也请警方尽快介入调查,还她一个清白!


清风明月91300


不赞成芳芳不看全国同心抗疫,只以自私,阴暗心理度人度事,以偏概全,以公职人员身份给敌人送枪送弹攻击本国的人


传海135


前两天,一篇中学生的文章火了。让我纳闷的是那些说:“社会中不能只有一种声音”的人,为什么容不下这篇“中学生”文章的声音?我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大家不要过多解读,社会需要更多声音,但是请尊重任何存在的客观声音。双方可以争论、谈论、辩论,恶意的诋毁、扣帽子有失人道。中学生可以给阿姨写,叔叔阿姨可以回,请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想客观表达自己。

今天,因为在某篇文章下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结果有人回复我:不能只有一种观点。我很想问他:我的观点不是观点吗?刚准备回复,我又收起了手,似乎我陷入了悖论。


逻辑学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看是同一命题或推理,却可以推理出两个对立的但又能自圆其说的结论。举个逻辑学悖论的例子:“这句话是错的”。

“这句话是错的”如果是事实,那么这句话(这句话是错的)就是对的,但是它是对的,就与所说的“这句话是错的”的事实(设定的)不符。“这句话是错的”如果不是事实,那么这句话就是对的,但这句话如果是对的,那么设定的“这句话是错的”的结论就被推翻了。“这句话是错的”本身就是矛盾的。(解悖不是本文章内容,略过。)

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

不能只有一种观点

不能只有一种观点和“这句话是错的”类似。甲表达了一个观点,乙对甲的观点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甲对乙说不能只有一种观点。如果甲真的认同不能只有一种观点,就不应该这样回复乙,因为乙发表的观点就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甲其实是想借此让乙接受自己的观点,而甲却不接受乙的观点,因此,甲并非真的认同不能只有一种观点。也就是,当有人用不能只有一种观点做回复的时候,本身就是在告诉别人我不接受你的反驳,你应该接受我的观点。

这个悖论怎么解?不能只有一种观点,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宣泄,它没有任何高深的内涵。

我们的确需要多种多样的观点,但不是什么样的观点是我们都需要的?有土壤的观点自然会生存下来,没土壤的观点自然会被消灭,而这土壤就是最纯真的人民。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有土壤,有没有土壤,需要经得起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神州上卿


中学生到底是什么人?话冲点,什么人你管的着吗?真的,你有权管吗?


用户9930561811633


我不纠结他的身份,身份就如同形式主义,这么多人问说明这个社会的确看重”身份”


请进来瞧瞧


“十六岁的中学生”可不是十六岁[捂脸][捂脸][捂脸]都是套路啊


四海一族01


就是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