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吊闹”,这样算酒?一款找不到文化信仰的恶俗产品!

“糊吊闹”,这样算酒?一款找不到文化信仰的恶俗产品!

昨天晚上,笔者一酒圈朋友从微信圈转发一张图片,并质问笔者“你们酒界,还能再乱些吗?中国白酒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前不久,仲呈祥教授曾在一次讲演中讲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百年中国,我们拥有最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有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有齐白石、黄宾虹。即使到了近代,我们依然有钱钟书、陈忠实、贾平凹、莫言······曾几何时,到了新世纪,文化偶像变成了韩寒、郭敬明等?

从《甄嬛传》的兴盛,到后宫剧充斥整个电视频道,从赵本山、小沈阳,到李宇春等等,文化偶像已经从鲁迅变成了赵本山了吗?我们的文化落差如此之大吗?一个民族的文化偶像从鲁迅、巴金、老舍、钱钟书这样的文学大家跌落到赵本山、小沈阳这样的小品演员,乃至现在的“网红”卖萌,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从上图,我感到我们中国白酒圈文化也在渐渐受到波及,虽不能说成为主流,但这种“畸形”文化,应该引起中国酒行业的警惕。

“糊吊闹”,这样算酒?一款找不到文化信仰的恶俗产品!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中国酒和酒文化渗透于整个中华发展文明史之中,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之一。

中国的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真正的酒文化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表达。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厚谊深情;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惬意欢快;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忧伤寂寥;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壮志豪情。

杜康造酒、仪狄造酒、猿猴造酒,美丽的故事承载着华夏儿女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有茅台、五粮液、洋河,有泸州老窖、古井、汾酒,这些传承有序的名酒序列;同样,我们一样拥有江小白、谷小酒这些创新发展的时尚序列。

然而,向上面的什么“糊吊闹”产品,我们不去考究生产企业出发点是什么,也不去考量市场销量大小,我就想问一句,当你有朋自远方来,谁敢用“糊吊闹”去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