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雲、馬薇薇、邱晨接連翻車,《奇葩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如果不是詹青雲和邱晨等人的事件接連爆出來,大家對《奇葩說》的印象都還挺好。在國內的眾多綜藝裡,《奇葩說》堪稱現象級的節目,連續出了6季,話題和人氣一路看漲。但是隨著其中的主力股——奇葩之王的紛紛翻車,我們不禁對這檔節目產生了更多的思考。

詹青雲、馬薇薇、邱晨接連翻車,《奇葩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作為一個以辯論為主題的節目,《奇葩說》的許多辯題都值得關注和思考,但也有許多的辯題被人們嘲諷為“雞蛋裡挑骨頭”的無聊對立,甚至有些辯題本身的存在就非常的沒有意義,比如奇葩星球突然要徵收“顏值稅”,有一瓶“忘情水”該不該喝?這些脫離現實的議題,竟然還附帶空中樓閣式的辯論。

詹青雲、馬薇薇、邱晨接連翻車,《奇葩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很多人說在奇葩說裡能接受到許多新的觀點,聽到許多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但是回到現實中,人們還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即使不到《奇葩說》的現場,在屏幕前的觀眾們也能感受到,人們隨著兩方觀點的輸出而隨時改變著自己的立場。一方說出了一個新觀點,觀眾們馬上像牆頭草一樣倒過去,而另一方進行反駁或者取出或者舉出別的例證和觀點,觀眾們又隨即倒戈。

詹青雲、馬薇薇、邱晨接連翻車,《奇葩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記得在奇葩說第6季,關於“父母該不該在孩子高考前離婚”的議題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現場的年輕人的觀點一直在變,而中老年人的觀點幾乎是堅若磐石的穩定。有人說人老了就容易固執,對自己相信的東西有一種不可置疑的堅定;而年輕人思想開放,容易接受新的觀點。

詹青雲、馬薇薇、邱晨接連翻車,《奇葩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但是我們也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是不是也證明青少年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觀念,沒有在雙方辯論的情況下,形成自己的有效判斷,從而覺得誰說的都有道理,一個問題從這個方面看是對的,從另一個方面看又是錯的。

詹青雲、馬薇薇、邱晨接連翻車,《奇葩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而更奇怪的是,有時候辯手的發言根本並沒有多少“道理”,卻因為他的煽情,他的幽默而“佔到了理”。仔細觀察奇葩說辯手的發言,便看到一些奇怪的角度在平行的兩個時空裡互相的對峙著。他在講邏輯,她在講感性;他在擺數據,她在編故事;他在細細說理,她在快言快嘴地趕在木魚敲響之前多講幾句。沒事,反正就那麼幾分鐘,誰能那麼細心的發現呢,糊弄糊弄,忽悠忽悠不就過去了嗎?

詹青雲、馬薇薇、邱晨接連翻車,《奇葩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還有一點,大家也在隱隱地察覺到《奇葩說》在模仿一些歐美的聲音。他們鼓勵大家去追求自由,去尋求自己的權利。《奇葩說》給一些人們營造了一種錯覺,彷彿聽了這個節目,思想上就有了質的昇華,動輒就開始扯價值,動輒就有想去槓一槓的衝動。在“感興趣的工作總是996,我該不該996”的辯題中,蔡康永老師竟然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可以拿辭職作為和老闆談判的籌碼。

詹青雲、馬薇薇、邱晨接連翻車,《奇葩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讓我們去掉那些理想主義的濾鏡,回到現實來看一看,人們就真的敢像詹青雲奪得bbking那時的言論一樣勇敢地去裸辭嗎?就真的敢拿自己尚且賴以餬口的工作去搏一個無996的未來嗎?《奇葩說》描繪了詩與遠方,販賣了正面的焦慮,鼓勵著自由和勇敢,可當人們真的在嘈雜擁擠的車廂裡,坐著幾十塊的硬座,一身落魄地流浪,還會覺得那些話對嗎?何況大部分人聽了都忘了節目裡說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