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云、马薇薇、邱晨接连翻车,《奇葩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果不是詹青云和邱晨等人的事件接连爆出来,大家对《奇葩说》的印象都还挺好。在国内的众多综艺里,《奇葩说》堪称现象级的节目,连续出了6季,话题和人气一路看涨。但是随着其中的主力股——奇葩之王的纷纷翻车,我们不禁对这档节目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詹青云、马薇薇、邱晨接连翻车,《奇葩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一个以辩论为主题的节目,《奇葩说》的许多辩题都值得关注和思考,但也有许多的辩题被人们嘲讽为“鸡蛋里挑骨头”的无聊对立,甚至有些辩题本身的存在就非常的没有意义,比如奇葩星球突然要征收“颜值税”,有一瓶“忘情水”该不该喝?这些脱离现实的议题,竟然还附带空中楼阁式的辩论。

詹青云、马薇薇、邱晨接连翻车,《奇葩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很多人说在奇葩说里能接受到许多新的观点,听到许多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但是回到现实中,人们还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不到《奇葩说》的现场,在屏幕前的观众们也能感受到,人们随着两方观点的输出而随时改变着自己的立场。一方说出了一个新观点,观众们马上像墙头草一样倒过去,而另一方进行反驳或者取出或者举出别的例证和观点,观众们又随即倒戈。

詹青云、马薇薇、邱晨接连翻车,《奇葩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记得在奇葩说第6季,关于“父母该不该在孩子高考前离婚”的议题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现场的年轻人的观点一直在变,而中老年人的观点几乎是坚若磐石的稳定。有人说人老了就容易固执,对自己相信的东西有一种不可置疑的坚定;而年轻人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观点。

詹青云、马薇薇、邱晨接连翻车,《奇葩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但是我们也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不是也证明青少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观念,没有在双方辩论的情况下,形成自己的有效判断,从而觉得谁说的都有道理,一个问题从这个方面看是对的,从另一个方面看又是错的。

詹青云、马薇薇、邱晨接连翻车,《奇葩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而更奇怪的是,有时候辩手的发言根本并没有多少“道理”,却因为他的煽情,他的幽默而“占到了理”。仔细观察奇葩说辩手的发言,便看到一些奇怪的角度在平行的两个时空里互相的对峙着。他在讲逻辑,她在讲感性;他在摆数据,她在编故事;他在细细说理,她在快言快嘴地赶在木鱼敲响之前多讲几句。没事,反正就那么几分钟,谁能那么细心的发现呢,糊弄糊弄,忽悠忽悠不就过去了吗?

詹青云、马薇薇、邱晨接连翻车,《奇葩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还有一点,大家也在隐隐地察觉到《奇葩说》在模仿一些欧美的声音。他们鼓励大家去追求自由,去寻求自己的权利。《奇葩说》给一些人们营造了一种错觉,仿佛听了这个节目,思想上就有了质的升华,动辄就开始扯价值,动辄就有想去杠一杠的冲动。在“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该不该996”的辩题中,蔡康永老师竟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可以拿辞职作为和老板谈判的筹码。

詹青云、马薇薇、邱晨接连翻车,《奇葩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让我们去掉那些理想主义的滤镜,回到现实来看一看,人们就真的敢像詹青云夺得bbking那时的言论一样勇敢地去裸辞吗?就真的敢拿自己尚且赖以糊口的工作去搏一个无996的未来吗?《奇葩说》描绘了诗与远方,贩卖了正面的焦虑,鼓励着自由和勇敢,可当人们真的在嘈杂拥挤的车厢里,坐着几十块的硬座,一身落魄地流浪,还会觉得那些话对吗?何况大部分人听了都忘了节目里说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