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这句诗不但美,而且饱含了人类共有的感情体验:离别。离别是一种既美丽又伤感的情感经历,是每个人都会有过的体验,所以几乎每个读者都能从这一句诗里找到自己曾经的离愁别绪。

古道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柳永的名篇《雨霖铃》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朋友亲人送别,在长亭里,互诉衷情,举杯相嘱,依依不舍,所以长亭在古诗里成了离别的一个符号。

长亭外是什么?古道。遥远的道路,意味着今日一别,远隔天涯,不知何日才可再见。古人交通、通信落后,亲友一旦远行,几乎是音书两茫茫,再会渺无期,如逢乱世,更不知有没有再见之日,所以,古人离别时那种深深的悲伤,可不是今天的我们所能容易体验的。我们有飞机、高铁、手机,思念了,就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视频,甚至坐个高铁、飞机,无论多远,基本上一天就能够相见。

芳草连天,说明这是一个春天。在春天这个草长花开、燕飞蝶舞的美好季节离别,倍令人伤感。古道两旁碧绿的春草,无穷无尽,连接着天际,而人即将随着芳草而渐行渐远,直至行到天边地角。“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相见无期,怎不令人伤感落泪?今日一别,不知明天的春天,能不能再与你相见?“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离别真是人世间最美好又最伤感的事。

古道长亭芳草,传统诗句的意象感动人的魅力,真是不可思议。如果放在今天,在车站、在机场送别,有没有这种深远的的意境呢?我实在想象不出。车站就像长亭,铁路就象古道,可是车站和铁路远不如古道长亭的意象带来的感动更深。为什么呢?

古道的“古”字,自有一种荒凉、遥远、苍茫、凄清的感觉,就像“古道西风瘦马”,离人将要在这样一条路上独自远行,这样的环境令心里的悲伤加深。读诗一定要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细细体会。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但偏偏要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离别。正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杨柳依依的春天离别,这种对比和反差令情绪得以加深。

整个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了在一个春天,长亭旁花开絮飞,荒凉的古道长满碧绿的春草,一直连接到遥远的天边,而人即将从这古道远去。执手相看,依依话别。每一个意象都很典型,可以说是传统诗词中离别的典型场景,引发读者对于离别的无穷的想象,烘托、加深着离别的悲伤。

或者我们把整首歌词读一下,对于这种典型意象引发的感情触动体会更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人生苦短,好好珍惜那些相聚的时光吧。


大晟府小书僮


每次读起李叔同《送别》 ,总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这种心情还真难以形容,这是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河边分手、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无限愁涨,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也许《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李叔同的《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头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虚幻的感觉,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要出家离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和听这首歌,总是感觉人生虚无缥缈,分别就像永久的分离,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淡淡的思念挂上心头,无穷无尽和无边无际的宇宙让人觉得人类太渺小,叹息人生短暂苦难多。


历史的循环


每每听到《送别》或者拉起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怀旧,深深的叹息,深深的感动,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的轻狂不羁,更怀念起歌词主人一一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出生于天津,家族世代经营盐业,开设钱庄,家世显赫,可谓津门巨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乐善好施,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且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字好文华,成年后,关心国事的李叔同思想进步,开办过文学社团,着墨并出版过大量诗歌剧本。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更开阔了视野,回国后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专事音乐,其间创作《送别》不朽之词作。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送别》,曾被八十年代著名电影《城南旧事》选作主题曲,在中国传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送别》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有机结合,堪称完美,大众垂青。语言精美,感情真挚,词境深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百感交集,引起万千共鸣,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和时代感,如此这般,弘一大师的心血之作读来上口入脑融心怎能不泪流满面呢?!



闲庭信步206252415


犹记得当时年纪还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并肩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彼时还不识愁滋味,只觉得曲调悠扬、歌词婉转,异常动听。


看不懂两鬓风霜的老师眼角泛起的泪花,听不懂哽咽嘶哑的歌声下隐藏的黯然。


然后我们就一天天长大了。


我们和童年的自己告别,和少年的自己告别,和青年的自己告别,终于有一天,来到了中年。


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当初的人,镜中的人也已不是当初的自己。


我们很少想起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经的自己。


遍地鸡毛的生活里,谁还记得年少懵懂时一起牵着手唱过的歌呢?


日子平静地,如水一样地流过。


突然有一天,你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静地站在那里。

熟悉的曲子响起来,他低垂着眉眼,无比虔诚地唱起这首歌。


记忆的闸门打开,潮水一般向你涌来。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还很年轻的父母怀里,开心地指着天上的风筝,笑。

你看到青涩的自己,偷偷写了小诗,塞到那个令你现在想起似乎还会心跳加速的人的书里。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却在毕业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


而电视里的那个人,突然开始失控,哽咽,泣不成声。


你捂住脸,用力地哭出了声。


碧桃花下美人过


有一天和女友在会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处展位的时候,他们在放这首曲子,顿时浑身起鸡皮。女友当时在挽着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变化,问:你怎么起鸡皮了?我说没什么。她想了一会说,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听到这首音乐觉得感动。我“嗯”了一声。现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还想起那个瞬间……


叶梓风云


这是我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听到就想起母亲,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时一人独自去母亲的墓前,用手机反反复复的放这首歌,虽然她听不到,但此时此刻,在歌声中,仿佛母亲仍与我同在。弘一法师这样的大师再也不会有了,但他所作的这首歌词将留芳百世。


深泉116


我也读到这里时我也会流泪,这句诗包含着太多太多,长亭外,古道边,这句不知你们会想到什么嘛?我想到的是这些都是我族繁华的证明,都是我族伟大的痕迹。而芳草碧连天就是急转直下,说明这些已经过去,一切变得萧条。场景带入的话,你能想象的到一个人站在这样的地方,不知去往何方。一般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当第二遍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站在那里,又将去往何方。

接着就是自从大难平地起,烧杀掳掠奔他乡。我们就能想到作者站在那里是因为逃难。

我们的民族自从周朝以来就遭受着蛮族的窥伺,使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几经繁荣衰败,为此失去的生命不知凡几,而生不如死的古人先辈如天上的星辰之多。

我们的文化底蕴举世独尊。我们的文明也几经灿烂,可就是这样还是被外地欺辱,到了作者那代只能在平地起的大难下奔他乡。

可是,作者也是谁的孩子,也许是谁的丈夫,更也许是谁的父亲。在这个国破家灭的时刻,现在这曾经繁华,如今荒凉的地面上,去选择去往何方。


宋云衫


我曾经多次说过,一首诗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认同,获得持久不衰的影响力,它必然是写出了人类所有的共同的情感。也就是说,诗歌作者所营造的情感意境,与读者所期待的情感意境,达到了高度融合。诗人的心与读者的心,实现了与我心有戚戚焉,这样,一首诗就完成了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塑造。



李叔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他在书画、音乐、佛学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

他写的一首送别,配上曲子,成为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那么,这首曲子到底为什么能备受喜爱?好玩的国学从这首曲子的歌词来分析一下。

先说一下送别。佛教中有七苦或八苦之说。如生离死别等,其中就讲到离别的痛苦。可见,亲人爱人朋友之间的离别,历来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离别诗占的比重最大。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诗词,始终飘荡在中国文学的天空。

所以,一般谈到离别,人往往会鼻子发酸,往往会心底有情眼里有泪。这是我们共同的情感。这也就是这个问题的题主,所谈到的,一看到听到这首曲子,就泪流满面。

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诗歌的意境艺术与中国文化形成了语码艺术。所谓语码,就是诗歌中所用的某些意象,它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意思。特别是在离别诗词中,有些语码一出来,读者就会心领神会,共同指向某种文化内涵。

李叔同的这首曲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他集中了所有关于离别的语码。


一是长亭。古人送别都是在长亭外,一杯酒,一次离别,也许从此就天涯陌路,从此不见。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所以长亭是离别的语码。

二是古道边。行人总是沿着古道离去,这也是离别的语码。

三是芳草。芳草是古人写离别最重要的语码。一般来说,古人写离别,必然要写到芳草。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范仲淹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等。

所以我们看,李叔同开头就写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用到了三个离别的语码。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到了离别的意境之中。

四是柳树与笛声。柳树是写离别的重要语码。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周邦彦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再到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再到李叔同的“晚风拂柳”,都是如此。笛声也是如此。“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同时写到了柳树与笛声。

所以我们看,李叔同的这首曲子的上半片,全是写到离别的语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下半片抒情。谈到与知己之间的离别。你在天涯,我在海角,大家从此不再相见。想到以后知交零落,那么我们就喝一杯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综上所述,李叔同的这首送别,谈到了中国诗歌中所有关于离别的语码,下半片的抒情,更具有悲剧的感染性,所以,我们每一次听到这个曲子,会不禁泪流满面。


好玩的国学


朴树曾在某音乐节目录制现场唱一首歌时突然情不自禁,嚎啕大哭。他说:“如果歌词是我写的,当场我死那儿都可以。”到底是哪首歌这么有魅力?就是这首《送别》,词作者是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一)关于《送别》这首词

李叔同:字惜霜,号叔同。民国五年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多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精通数国文字。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著有《弘一法师文钞》。诗作奇趣洋溢。词风豪放婉约兼具。

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长亭是送别的代名词。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道烘托出了送别的悲凉之境。

“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芳草碧连天, 草色连向天边,人却海角天涯。目送友人远去,已经看不到背影, 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读来怎不让人无限惆怅。


(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读了这句诗词,又想起了《神雕侠侣》中爱而不得的郭襄。


最后在华山之巅,看着杨过携着小龙女下山,她终于忍不住,风吹花落泪如雨。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瞬间。可忘记一个人,却需要一辈子。

后来襄阳被攻陷,父母双双殉难。郭襄便带着倚天剑,骑着小毛驴,开始浪迹天涯,四处追寻杨过的踪迹。


她去终南山,终南山古墓长闭; 她到万花坳,万花坳花落无声;
她下绝情谷,绝情谷空山寂寂; 她回风陵渡,风陵渡凝月冥冥。

终其一生,她都没能忘记风陵渡口的那场相遇,还有十六岁那年的烟花······


我走过山时,山不说话; 我路过海时,海不说话; 小毛炉滴滴答答, 倚天剑伴我走天涯。 大家都说我因为爱着杨过大侠,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 其实我只是爱上了峨眉山上的云和霞, 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


人们在面对离别时,感情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失魂落魄,同样的痛彻心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听过一段话: “有一天你会发现,删掉的人可能曾经有过几百页的聊天记录,街上碰见了也不打招呼的人,可能曾经也整天腻在一起。 身边的人总不断更替关系,有时候断得悄声无息。 其实人都差不多,新鲜感和热情消失得很快,有人离开也会有人来。”


事实正是如此,你以为能陪伴你一生的人,最后却意外地在中途下了车,头也不回地留下你一个人在原地,孤独地眺望着风景。 你和他(她),也自此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不同的诗词,相同的悲伤,从古至今,我们国人都是那么重情重义,义薄云天,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作品,感人至深。这些宝贵的文化作品,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人世间所有的美好情感,让人生更加充盈丰盛!

我是水木霖霖,既有体制内工作经验,又有创业经验,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带来超实用干货,一起成长进步!

水木霖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伤感很不舍的别离!人活世上,就得面对越来越多的离别。

伤感的是,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不舍的是,不能在彼此身边陪伴,不能随时约会,不能江湖救急,不能伸手拥抱。

有些重逢,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还有些人说了“再见”,可能一辈子就不会“再见”。

无论是哪一种终结,隔在“重逢”与“离别”之间漫长岁月里的是“想念”。

离别的滋味有多复杂,想念的滋味就有多五味杂陈。

你的心里是否有一个想见却不能天天见,想见却不能再见的人呢?

今天,此时,此刻,你在想念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