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三国里,英雄都很伟大,但我更喜欢那三伙平凡的贼人。

三国时代,天下分崩,人才辈出。我们大家,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目光放在那些英雄人物身上。


比如曹操和刘备,他俩各种各样的性格,心思,行为,我们总是能从一个很新颖的角度,对他俩重新解读,重新认识。


他们辉煌,他们伟岸。但是从古至今,我们在他们身上花费的目光实在是有些多了。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在恢弘的三国时代里还有许多平凡的无名之辈,其实他们也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所以今天,我觉得我们应该把目光放低一些,低到那些平凡的人身上。因为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或许才是那个真实的三国世界。


比如,下面这三伙平凡的强盗。

乱世三国里,英雄都很伟大,但我更喜欢那三伙平凡的贼人。

第一伙:送贾诩归乡,不杀恩人。


贾诩,字文和,老家在今天的甘肃,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贾诩出道前,汉阳阎忠就称他:有良、平之奇。意思是称赞贾诩有张良、陈平一样的才干。


在东汉末年,甘肃省属于并州,是汉朝的边疆地带。因为当时边疆不断遭受少数民族骚扰,所以贾诩的家乡一直都不太平,经常有强盗出没。


贾诩最开始时,被乡里举为孝廉到地方做官,后来因为朝廷过于昏暗,遂称疾返乡。结果很不巧,贾诩在返乡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以至同行数十人皆被绑走。


但是贾诩,临危不乱,急中生智,谎称自己是太尉段熲(jiong)的外孙,请求强盗放过自己,并许诺日后重金答谢。


《三国志·贾诩传》:“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孰之。”


太尉段熲,是东汉末年的边疆守将,曾经威震西土,当地人民都对他敬仰不已。


于是,当强盗得知贾诩是段熲的外孙后,直接二话不说,就把贾诩放走了。


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

乱世三国里,英雄都很伟大,但我更喜欢那三伙平凡的贼人。

我们知道,强盗都是蛮横,嚣张,不讲道理。但是这伙强盗,在听说贾诩是段熲的外孙后,竟然直接就把贾诩放了,而且还恭恭敬敬的送走。


强盗为什么这么做呢?难道他们真会惧怕贾诩是段熲外孙的身份吗?他们真会傻傻的相信贾诩回头会重金答谢吗?答案肯定不是。


因为在那种年代,人人朝不保夕,强盗不可能会因为别人曾经的威名而畏惧,也不可能相信自己把人质放走之后还能回来报答的鬼话。


而他们最后之所以会选择放人,只是因为,他们心底还有善。


所以,他们哪怕身为强盗,也要对段熲心存敬意;哪怕明知贾诩的话不可信也要爽快放人。


其实说实在的,我觉得他们才更像是一个真正的人。没有吃的我就去抢,简简单单,纯纯粹粹,就是为了活着;遇到有恩自己的人,那我就爽快的放,哪怕是假,但我不错杀。


他们没有才能,没有谋略,也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甚至在历史的长河里,连名字都没能留下。但是,他们心底依然有善,有底线,有可为,有可不为。


所以,他们在平凡的同时,也同样伟大。

乱世三国里,英雄都很伟大,但我更喜欢那三伙平凡的贼人。

第二伙:还张范子侄,不难义士。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在今河南获嘉县。东汉末年,官至司徒,据说是张良之后。他性恬乐道,淡泊名利,不喜做官,在当时亦是清明之士。


曹操在官渡之战平定冀州后,深知张范为当地名士,故随即派遣使臣前去召见张范做官。可是张范拒绝了,他因自己不愿出仕而留在了彭城,然后让弟弟张承前去配合。


结果没多久,张范的儿子张陵和张承的儿子张戬被山东贼人掳走。于是张范,身为一方清明之士,立即修书一封送至贼营,希望贼人能送还自己的儿子和侄子。


待贼人收到书信,得知自己掳走的竟然是清廉名士张范的后人,他们当即就把张陵送还给张范,以表歉意。可是张范并未满意,因为贼人只送来了自己的儿子,而弟弟张承的儿子还依然在贼人手里,性命堪忧。


于是张范继续写书给贼人说:“谢谢你们对我儿子的厚爱,我妻子其实也喜欢我儿子,但是我更可怜我侄儿张戬还小,他还是个孩子,我不忍心他有什么不测,所以我现在愿意用我自己的儿子,换回我弟弟的儿子!!”


当贼人得知张范的这一请求后,不由得打心底深感佩服。心想,张范身为一方义士,果然名不虚传,现在为了保住他弟弟的孩子,竟然能忍心舍弃自己的孩子,可见张范真的是心怀大义。于是贼人最后一致同意,将张范的侄儿送也还给张范。


《三国志·张范传》:“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

乱世三国里,英雄都很伟大,但我更喜欢那三伙平凡的贼人。

张范

第一伙强盗,劫的是贾诩,可能大家还稍微有所耳闻。但是这个张范,估计没人听说过,可他大公无私的行为,却是令人赞叹不已。而最后,贼人也同样义气,把人质都毫发无损的送还,并且也没有索取什么财物。


所以,这一伙强盗也并不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他们能被张范感动,能最后选择放人,就足以说明他们还有良知,还有底线。


虽然,他们在史书上没有留下真实的名字,并且还挂了一个贬义的统称:山东贼。但他们的举动,却让我看到了三国世界里另外一群人。


他们是强盗,是贼人,是一群既平凡又普通的无名之辈,可是他们内心却崇尚正义,且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好人。

乱世三国里,英雄都很伟大,但我更喜欢那三伙平凡的贼人。

第三伙:收回屠刀,不害孝子。


这第三伙强盗,同样没有名字,劫的人,也不算是名人。


被劫者,名叫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在今河南温县。这个人在《三国志》里,同崔琰毛玠共处一传,可能在当时比较有名吧。


司马芝年少的时候,是一位书生,当时因为家乡不太平,遂带着老母亲到荆州避乱。结果到鲁阳山,不幸遇见盗贼,当时与他同行的人,见势不妙,皆丢弃掉父母孩子独自逃跑。


可唯独司马芝无动于衷,他没有独自逃跑,而是默默地坐在母亲身旁,用心守护着自己的母亲。


不久后,山贼赶至,贼人直接将兵刃横在司马芝脖子上,欲要杀害。而司马芝并没有贪生怕死求饶,只是不断叩头,向贼人诉说自己母亲年迈,希望自己死后,母亲能被厚待。


而贼人,见司马芝竟然如此孝顺,一时间亦被感动,遂收回兵刃,告诉同伴,这是孝子,杀之不义。于是放司马芝与他老母离去。


《三国志·司马芝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之,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

乱世三国里,英雄都很伟大,但我更喜欢那三伙平凡的贼人。

这伙贼人,估计也是屠人无数,但是当他们看到孝子时,他们手中的屠刀在那一刻竟然选择了放下。或许他们被司马芝的真情触动了,使他们想到自己也有母亲,且自己的生活也是不易。


所以,贼人不能接受自己杀害一个孝子,也不能接受自己是一个不义之人。于是他们说出了那句话: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可见贼人也有底线:不杀孝子,不做不义之人。


本人文笔有限,写不出来三国时代底层人民不平凡的感觉,但是我想说,我们大家不应该一直把目光聚焦在英雄人物身上,我们不应该片面地理解三国时代只有辉煌。


我们还应该关注,三国时代里有一群底层人,他们同样活的有正义感,有良心,有底线,哪怕身为强盗,不被世人认可,但他们在面对恩人、大义、至孝的时候,他们能够收回手中的屠刀,选择做一次好人。


最后,我再次为三国时代里的底层人、平凡人、伪坏人发一次声,我为他们说一句:你们平凡,但同样伟大。


同时,我希望当下可能是底层人、平凡人、普通人的我们,不要灰心。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可能做不了英雄,但如果能在路边安静地鼓掌,能在一朵花上安心做绿叶,我觉得这趟人间亦是值得。

乱世三国里,英雄都很伟大,但我更喜欢那三伙平凡的贼人。

本人是历史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历史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