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盟誓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

守望bb黎明


白马誓盟,应该指的是白马之盟,汉高祖刘邦为巩固汉室王朝所设立的盟约。至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看下事情经过就知道了。

秦朝末,天下苍生苦于秦的暴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群雄并起反抗,义军遍地都是,其中以刘邦、项羽最为强大。后来刘邦垓下败项羽,项羽败走,逃至乌江,霸王别姬后自刎乌江。此后刘邦便逐步一统天下,建立西汉王朝。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将领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刘邦征战天下统一全国,为建立大一统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其中韩信更是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功高盖主,所以这种情况下刘邦不得不延袭周时的做法分封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于是在秦时被废了的分封诸侯王的分封制再次被起用。其中封王的有先前齐王后改封楚王的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

在一统天下后,刚开始刘邦息兵养民,韬光养晦,兴修水利,造福苍生,鼓励农业生产,改革内政巩固江山。在刘邦一系列的仁政下,社会开始从秦末水深火热中转向欣欣向荣的发展,取得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功绩。但是刘邦到了晚年,唯恐自己死后诸侯王动乱,像周朝时瓜分周王朝一样瓜分汉室江山,加上封王都是异姓,越发猜忌各封王。于是刘邦吸取先朝前周朝的时的诸侯争霸,大乱姬姓王朝的教训,为了让江山稳居自己汉室子孙手里,于是开始借口诛杀异姓王,韩信首当其冲。就这样把这些人杀光后,并召集天下文武大臣,所有官员齐聚后,斩杀白马,立下盟约:

第一,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无功封侯者,天下共诛之。

第二,只要汉室王朝存在,天下文武百官及其后代就有高官俸禄。

立下此白马之盟,以此巩固汉室江山。

所以,我觉得白马之盟反映出,第一,人性都是自私的,君王也一样。第二,强大的私心欲望,会带来杀戮。第三,自古以来,就是为人处世的社会,伴君如伴虎,需要懂得领会君王的意思,若跟你分天下,说明皇帝想杀你了,别傻傻的还不知道,领下这份情,此时应该不领情,并装作没有贪图与帝王分江山的想法,只需要为他服务就够了,方能保全。

结语:伴君如伴虎啊!





春天来了啦


誓言都是假的。。。只有实力至上


明澈


【背景】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下,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刘氏诸王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起因】

楚汉相争时,刘邦藉着手下众多将领与背叛项羽的诸侯王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後不得不将功绩最高的一群将领封为诸侯王,但其却对异姓诸侯王心存疑虑,害怕其谋反,危及自己的江山,於是开始着手翦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以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例,刘邦在垓下之战获胜後即改封其为楚王,使其离开根据地齐地,并於翌年设计将韩信掳至长安,降为淮阴候,最後藉吕后之手斩杀韩信.

其後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荼、卢绾等王皆一一被其贬杀.其将异姓诸王清灭後,发现汉朝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然而随着吕后势力日大,其担忧汉室江山被吕氏夺去,因此在其晚年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以策万全.

【结果】

刘邦驾崩後,吕后要立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此加以反对,但是左丞相陈平、绦侯周勃认为吕后此举并无不可,结果吕后大封诸吕为王,吕氏的诸侯王直至吕后死後才被废.

在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弄权,被封为假皇帝,最後篡汉,将此盟约撕毁.其後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此盟约再被重提.直至东汉末年曹操称魏王,其後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并篡汉称帝後,白马之盟才被彻底撕毁.终汉之世「非刘氏不王」这个祖训除了在上述的三个时期以外,都被严格地遵守,因此可见此盟约对汉代皇帝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道理】

总结下来白马之盟的本意是巩固汉家天下,但却反而因为过於依赖同姓王而使其坐大.汉文帝时,先後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变;而汉景帝时更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最终这些叛乱皆被平定,而景帝亦乘胜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削弱了封国的实力.其後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实力被大幅削弱,变成一种虚衔.结果刘邦白马之盟的原意消失,只作为训言留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