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多少文人看史書、兵書?

手機用戶50670255640


古代的讀書人,文人都會看到一些史書,識字的人也可能沒有看到,既然叫讀書人,文人,那是肯定都會看史書的。不然就不會稱其為文人!致於兵書也應該看了一點,只是著重點不同,學科不同。《四書五經》是科舉考試取士的經典。文人的必修課,裡面的《尚書》《論語》《禮記》《春秋左傳》都記錄了歷史和人物。特別是左傳就是史書。也記錄了戰爭,軍事鬥爭的片斷。也就有了用人用兵之道。學而優剛仕,是古代文人奉行的法寶,金榜題名,然後做官,是古代文人的追求,夢想。齊家,治國,安天下也是真正文人志士的理想。

科舉考試取仕制度在唐朝最為盛行。科舉分文科,武科。文科應試的人最多。武科應試的人少些。武科當然要讀兵書,考兵法,戰陣,會使兵器等。古代,君王多半重文官,抑制武官。因為武將重臣,擁兵自重,容易奪位,政變。多受君王,文官猜忌。所以古代看史書的文人較多,讀兵書,研究兵法的人少些。而且,歷代對看兵書的人,也有限制,和顧忌,猜疑。搞不好會犯事,坐牢,殺頭。古代有個成語:叫窮文富武。就是窮人多半想到的是讀書習文,中舉為官,封妻廕子,光宗耀祖,來的方便些。餓著肚子哪能習武練功呢?談不上了。所以看兵書人就很少了。也沒有多少記載了。據我所知,中國歷史上有:姜子牙,孫武(孫子兵法),鬼谷子名家,孫臏和龐涓的用兵。劉邦時期,有項羽(史稱不好學),黃石公與張良。韓信是看了兵書的。孔明與馬謖看過。馬紙上談兵高!曹操註釋過兵法十三篇。唐朝,李世民,薜仁貴。抗金名將岳飛看過,明朝,劉伯溫(劉基),戚繼光。清朝有:左宗棠,曾國藩,林剛徐等。民國,孫中山,蔣介石。中共有:毛澤東,林彪,粟裕,劉伯承等看過兵書。以上所說的人,有的不算文人,但文武都出名,又有文字,事蹟傳世。不好區分。古代還有:吳起,尉繚子,檀道濟寫過兵書,不用說看了。兵書和看兵書,得兵書歷史上還蒙上一些傳奇,神秘色彩,一般讀書人家也少有。毛主席在長征時在房東家才真正看到《孫子兵法》呢!







忍無聲


中國古代文人有多少人看史書,有多少人看兵書這個問題,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古代所有的文人都讀史書,至於學習兵法的人不得而知,肯定要比文人讀史書的人要少的多得多。(倉頡像,李斯因而做《倉頡篇》)

為何說古代文人全部都讀史書。

我們按照現代人的觀點看古人,古代越早時期,讀的書越少,隨著歷史的發展,讀的書就會越來越多了。

一、啟蒙階段必讀科目。

著名的啟蒙讀物主要是識字、和啟蒙教育讀物。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還有更深一步的《弟子規》、《幼學瓊林》、《朱子家訓》、《千家詩》、《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聲律啟蒙》、《文字蒙求》、《增廣賢文》等。

注意,這些基本讀物也有年代的,《三字經》等出現在唐宋時期,至於以前的啟蒙讀物如下:

1、秦朝之前的啟蒙讀物:《史籀篇》;

2、秦朝的啟蒙讀物:李斯著《倉頡篇》、趙高著《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

3、兩漢時期的啟蒙讀物:《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急就篇》等。只有《急就篇》流傳下來,其他讀物有待考古挖掘發現了。

4、魏晉時期的啟蒙讀物:《悟蒙章》(《急就篇》改編)、《七誘》、《十醉》、《字統》、《字訓》、《幼訓》等。(《五經》之一的《春秋》就是記載魯國的歷史)

二、小學階段之後的必讀書目。

這裡的小學和現在的小學是不掛鉤的。主要的學習讀物主要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前朝修編的史書,這一書目是按照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學習的。

1、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中《春秋》就是史書。

3、諸子百家:《荀子》、《老子》、《莊子》等

4、二十四史。《史記》、《漢書》等24部史書。

年代越早,讀的史書就越少。

一般的文人最少也要讀《春秋》的,五經之一的《春秋》就是一部史書。故此,幾乎秦朝之後的文人都讀史書。

古代的十大兵書和讀者人群如何?

古往今來,戰爭也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中國有關軍事戰爭的兵書也非常多,隨著朝代和人類的發展,中國兵法也評價出了十大兵書,簡要介紹如下:

1、《六韜》、《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相傳為姜子牙所做,古代《武經七書》之一,六韜分別是:

文韜——論治國用人的韜略;武韜——講用兵的韜略;龍韜——論軍事組織;虎韜——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佈陣;豹韜——論戰術;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2、《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孫武所做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孫子兵法》有十三篇,如下:

《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3、《孫臏兵法》、《齊孫子》。齊國孫臏所做兵法,據傳是孫武的後人。

4、《吳子》、《吳起兵法》、《吳子兵法》。戰國時期衛國人吳起所做兵法。

5、《尉繚子》。秦始皇滅六國的戰略總指揮尉繚子所做。

6、《司馬法》。先秦時期的主管軍事的司馬所做。

7、《太白陰經》。唐朝李荃所做,太白金星主戰爭、殺伐,故取此名。

8、《虎鈐經》。宋代許洞所做,著名的北宋科學家沈括是他的外甥。

9、《紀效新書》。明代戚繼光所做,平定倭寇的經驗教訓以及治軍策略。

10、《練兵實紀》。戚繼光練兵所做,主要是如何訓練士兵。

這些兵書基本是在冷兵器時代的書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屬《孫子兵法》,與普魯士人克勞塞維茨所著《戰爭論》、日本人宮本武藏所著《五輪書》齊名。

其實古代的文人對兵書的閱讀還是非常少的,尤其是北宋之後,對軍隊將領進行遏制,文人集團大行其道,基本上文人是不太讀兵法書籍的。

不過有相當一部分文人在功成名就之後,會涉獵一些兵法書籍的,作為課外讀物來學習,自然人群也是相當少的了。

按照閱讀兵法的文人比例來看,北宋是一個分水嶺,之前閱讀兵法的人比例高,宋之後閱讀的比例相對要低一些的,畢竟科舉考試中是很少涉及兵法的。宋代時期很多武將為了前途,急於轉投文人,在考據考試中也有少量有關兵法的考試題目。

科舉考試製度和王朝政策的傾斜,決定了文人很少人讀兵書的。

不過文人讀兵書,而且精通的人物也有不少,明朝的王陽明、近現代的曾國藩、蔣介石、毛澤東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穿越再現彼岸


古人讀書從啟蒙教育就開始學習歷史了,比如啟蒙教材《三字經》《千句文》中就涉獵到很多歷史知識。講到文人那更不用說,如《尚書》《春秋》等史書不僅要知道,還要懂。古代說的“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文人通過讀史明是非,知得失,學修身。所以古代文人主要以學史為主。

關於兵書,古代文人也是必讀的,諸子百家中有不少就是兵家諸作,特別是先秦相國都是"出相入將”,文武全才,下面的不少文官出了緊急戰事,也要帶兵的,所以也要讀兵書,學點軍事知識的。


本昌談歷史


要準確計算古代多少文人讀史書、兵書這不可能。但可以說說大致情況,先說史書,宋以前的文人士大夫相對會全面一點,所學會雜一點,應該不少人都會讀史書,因為這時科舉制度還處在一個不斷完善的時期,考試內容不會太死板,就需要對各種書都有所瞭解。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限定《四書》《五經》範圍內,考試範圍越來越小,大多數文人都只是為考試而讀書,範圍有限,學的內容也少。當然任何時期都有例外的人,總有些人天資不凡或格外刻苦的人在四書五經之外對史學也會加以研習。

但歷代讀兵書的人都是極少的,因為在中國古代兵書是禁書,並不像現在這樣可以隨便讀到的。曹操就曾下令“科禁內學、兵書”,唐代也把兵書與天文 、讖書等列為禁書,違法閱讀的要流放兩年。宋代歷任皇帝也是禁止民間“私藏天文 、兵法之禁”。明清時期對兵書的管理也很嚴格,不能隨意閱讀。

古代禁止兵書主要原因是怕老百姓學習之後,萬一造反那就威脅王朝的統治了,所以一般都嚴格禁止。當然民間私下流傳的也會有,特別是宋以後隨著印刷技術發展,民間私下流傳範圍更廣。


烽火野史


古代文人史書,兵書大部分文人都會看,經史子集,文韜武略,只要是文字的東西,文人都會涉獵,那時講究的是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就是這個意思。很多私塾也是這樣教,所以古代文人看史書,兵書也是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學到一定程度,才會固定到學文還是學武,跟現在分科差不多。


般若自在


文人讀史書的還是不少的 ,經史子集四部當中,史部在古代被列為實學,也就是處理實務要用的學,解決實際問題要用到的學問。史書當中,質量最過硬的當然是前四史和左傳了。左傳筆法謹嚴,敘事條暢,讀之可以覽舊跡漲見聞增智慧,甚至可以當作兵書來閱讀。


喔喔喔喔喔喔喔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還有《弟子規引》。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 、《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二十二子》一書,由先秦兩漢魏晉二十二家典籍合集而成,書目分別是:《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黃帝內經》《竹書紀年統箋》《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說》《山海經》


好想吃頓肉


不看史書,兵書的文人,就是酸腐文人,無法開闊視野,只能生活在自已的小圈子裡,過一種井底之蛙的生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如何又能做到治國,齊家,平天下,學為致用才是讀書的目的,做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既無法實現對自已品德的修養,也無法體現知識的價值。


上帝的救贖一夜鶯


首先,我們要明白,古代文人讀書是為了什麼?學而優則仕,讀書考試是下層人上升的唯一途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文人除了四書五經是必讀之外的,史書也是必不可少的。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足見史書在古代讀書人的地位。史書是古代文人必讀書。

至於兵書,古代文人看的比較少。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墨義、帖經、策問、詩賦和經義。只有武舉對兵法有要求。況且,兵書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實用性。所以古代對於有些兵書是禁讀的。文人看兵書的是少數,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南宋的辛棄疾,這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呲牙哼的那些年


少之又少!識文斷字的沒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