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盛开的白鹤


“一门三方为冠,天下荣之。”

三国鼎立,诸葛亮与长兄诸葛瑾、从弟诸葛诞分别事于吴、蜀、魏三国,位列将相。他们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君臣大义,从来不以兄弟私情妨碍国家利益。可以说,三兄弟分别事于三个国家,这是三国时代比较奇特的一个现象,人们还将三兄弟分别比做“龙”、“虎”、“狗”。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当时,诸葛瑾在东吴是为大将军,被封为宛陵侯;诸葛诞在魏也是大将军,扬州刺史;而我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出山为蜀军军师,助刘备得三分之一天下,后被封为涵相。我们回到问题,也不能说诸葛兄弟一分为三,各事其主有什么目的,对于他们来说大概就是“鸟择良木而息”,只要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负,选择自己心仪的主公这都是很正常的;而对于统治者来说,三国的纷争实际上是一场人才战,大家深谙:“得人才者兴”这个道理,谁善于用人,谁就能够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总而言之,对于当时有理想抱负的人来说“鸟择良木而息”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统治者来说便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蜀得其龙”,三分天下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东汉末年,隐居于隆中,他虽有管仲之谋,却不被赏识。直到刘备慕名而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的才能才逐渐在这乱世之中充分的挖掘出来。在诸葛亮被刘备取得三分之一的天下后,刘备在益州建立政权,成为西蜀帝王。


在刘备临死前,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的才能值得辅佐,那就请诸葛亮辅佐刘禅一统天下;但如果刘禅“烂泥扶不上墙”的话,诸葛亮可以自己称帝。但是即使有先帝“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诸葛亮仍然毫无二心,力图中兴,为了蜀国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说,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也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他忠心尽力的辅佐刘备,战赤壁、夺荆州、进西川,决策隆中、以法治蜀,在帮刘备取得三分之一天下的同时,也在一步一步的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

“吴得其虎”,忠心耿耿诸葛瑾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长兄。他从老家琅琊琅浪迹到江东,只为寻找明主,之后被人推荐给孙权,孙权一直以礼相待,并且对其信任有加,在诸葛瑾死后,认他的儿子诸葛恪为辅政大臣,托以重任。


虽然说诸葛瑾的才能不及诸葛亮,但是他对孙权极其忠诚。建安二十年,诸葛亮为了说服孙权结盟抗衡曹军而出使东吴的时候,孙权目睹了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便授意诸葛瑾挽留诸葛亮。于是他便告诉孙权自己不可能挽留诸葛亮,也表明了自己绝不会背叛吴国的忠心:

“弟亮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诸葛瑾

“魏得其狗”,以死报国诸葛诞

诸葛诞,字公休,一直在曹营为将。当时司马昭密谋造反,为了拉拢手握重兵的诸葛诞,便派了贾充以镐军为名,去探虚实。在他知道司马昭想要代替曹氏政权之后大怒到:

“朝廷有难,吾当以死报之”。

最后,由于反司马昭被杀,死于乱刀之下。但是在他死后,他的手下数百人,都没有一个人投降。司马昭都不相信这群人是视死如归的硬汉,他让将士们将这群人拉到城外问一个,杀一个,问他们愿不愿意投降,但是令司马昭意外的是诸葛旦手下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投降,都说:

“为诸葛公死,不恨。”

对此,司马昭感叹不已,命令将士们将死者好生掩埋;同时也反应了,诸葛诞能得人心,其才能虽然比亮、瑾稍逊一筹,但是其人格魅力却是实实在在的令人折服的。



小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诸葛三兄弟的故事时,他们的那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让后人摩拜,他们忘却了私情,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拥有者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准则。无论何时何地,这些东西,他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时,三国时期统治者用人之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借鉴经验。诸葛三兄弟分别在三个国家位列将相,在三个国家都得到了重用,这都体现出了统治者“求才若渴,用人不疑”的用人之道。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才”无疑是推动社会前进必不可少的助力器,三国的用人之道,为我们后世如何识才、留才、爱才、用才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苏木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都别抢,我来答。

诸葛亮一门三兄弟,分别投靠了三个不同的国家,诸葛亮出任蜀国,诸葛瑾出任吴国,族弟诸葛诞出任魏国。乍一看,既然诸葛亮投奔蜀国,而且又深得刘备信任,其他人都应该到刘备麾下一起效力才是。

或者早年诸葛亮应该跟随诸葛瑾一起到吴国入仕,却为什么会选择到不同的三个国家呢?

从阴谋论来看,这是世家大族一种非常精明的人才投资,说白了,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箩筐里,箩筐要是漏了,三个鸡蛋全都毁了。

把三个鸡蛋放在三个箩筐里,坏了一个还有其它两个。一个不成器,还有其它两个,三个只要有一个深居高位,世家大族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诸葛亮家族是官宦世家,别看人家是在南阳种地的,但人家背景大的很,从他祖父再到从父,那都是在朝廷里做官的,尤其是他从父诸葛玄,官至太守,妥妥的市长家庭出身的官二代。

不过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毕竟也有把好几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情况,譬如司马懿八兄弟,都在曹操手底下做事。

归根结底来看,诸葛亮一家三兄弟之所以会选择不同的国家效力,这很大部分是一种巧合。譬如一个巧合就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时候,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为了躲避战乱跑到了江东。

结果在这里他得到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的推荐,于是就成为了孙权的幕僚。后来宦海沉浮,孙权称帝以后,他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官做的相当大。

而在建安六年(201年)的时候,诸葛亮也迎来了仕途的转机。

诸葛亮是个比较孤傲的人,一般的人他看不上,所以一直不出来做官,就待在南阳这个地方种地,经常自比管仲,大抵有一种不遇明主不出山的准备。

也就是在这一年,刘备让曹操给打败了,只好跑到荆州来投奔刘表,又结识了司马微。对方很看得起刘备,所以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这才有了三顾茅庐。

在刘备的诚心邀请下,诸葛亮最终投奔到了刘备麾下。

所以你看这都是两兄弟不同的人生轨迹,很难说是因为家族故意为之的缘故,如果没有遇到刘备,诸葛亮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出山。

按照诸葛亮的心性,大概当世之人,还没有几个他能瞧得上的。

而像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可能比较看好魏国,所以就跑到魏国去当官了,因为当时魏国占据中原,那里又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手中又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

当时还是吸引了不少谋士出山到曹操那里,诸葛诞后来还当上了征东大将军,司马家族专权时,诸葛诞对此不满,于是举兵叛乱。

其实如果说诸葛家族是为了投资需要,那么诸葛诞就不应该造反了,毕竟谁出来当皇帝并不重要,关键能不能保住家族的权势。

如果说是为了投资需要,那么诸葛亮也就断然没有造反的理由了。

所以说他们三兄弟之所以会投奔到不同的国家,除了说是一种巧合,也是各自的政治观念不同导致的结果。

关于他们三人,《世说新语》是这样评价的:

(诸葛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诸葛亮),吴得其虎(诸葛瑾),魏得其狗(诸葛诞)。

这就是“龙虎狗”的来历了,既是指他们的能力,相对来说也是指他们的地位,其中肯定是诸葛亮最高,毕竟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从刘备到刘禅时代都是蜀国最重要的谋臣。

而且他们各为其主的时候,从来并不会因为兄弟在其它国家效力而有所顾忌。像赤壁之战时,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哥哥诸葛瑾基本上没有在这件事上给予过他什么帮助。

夷陵之战以后,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蜀国,当时接待他的就是诸葛亮,两兄弟各为其主,也不谈私情,最终达成了吴蜀和谈。

可见这三兄弟的关系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围炉谈史


诸葛三兄弟在历史上被称呼为“龙虎狗”。龙自然就是诸葛亮了,他追随刘备当上了丞相,诸葛瑾为虎,追随孙吴拜为大将军,诸葛诞为狗,追随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当然这里的狗意思是有功的战将。这三个人分别效力于蜀吴魏,三方势力。

三国时期大家族占有着领导地位,而这同一个家族三个兄弟分别在三个势力中很是少见,这是为何呢?有何目的呢?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甚至有人还猜测是不是诸葛家在下一盘大棋。和诸葛家不同的是司马家,司马家族没有分散,都效力于曹魏,最后司马家也得到了曹魏,得到了天下。很显然司马家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诸葛家却湮灭在了历史中。

诸葛三兄弟虽说在不同的阵营,但是他们却都有了各自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他们并不互相勾结,反而都是忠心耿耿,当然也没有因为阵营不同反目成仇。他们之所以会选择不同的阵营,其实是因为一个道理“伴君如伴虎”。

当时三国中有名气的人基本都是世家子弟,都出自于大家族,比如袁绍,从高祖起后面有四代为三公,也就是所谓的四世三公,后来因为他的身份被推举为了关东联军的首领。这些大家族的人基本上不会抱紧一棵树,司马家是个例外。

曹操的首席参谋荀彧,他出身于颍川的荀氏,这是一个大家族,汉晋时期主要的士族之一。荀彧的兄弟荀谌就效力于袁绍,而不是曹操。荀氏兄弟和诸葛兄弟的做法,其实只是为了让家族能够延续下去,毕竟假如一方灭亡了,还有另一方存活。

假如诸葛三兄弟同在一朝为官,那他们中必定有人会默默无闻,如果都有自己的权势了,对君王来说就是莫大的威胁。因此,诸葛三兄弟才会选择三个势力,这样的话不至于全军覆没,还有可能成就不一样的辉煌。


理科男读历史


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家的想法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即可保诸葛家立于不败之地!

各有所成的诸葛三兄弟

诸葛三兄弟被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这三位兄弟分侍三主,且都有所成就,其中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官至蜀汉丞相,掌管一国实权,是龙;诸葛瑾在东吴服务于孙权,成为其重要谋士,是虎;诸葛诞选择了曹丕,官拜曹魏大将军,是狗。狗乃“功狗”的意思,可不是骂人啊!是指有功的将军。有此可见,虽然三兄弟成就不同,但是功劳却都不小,在三国各有地位,也基本上都完成了家族使命,只是诸葛家的运气不是最好,如果最终成就一统的国家是蜀汉,那诸葛家才是最大赢家了。


诸葛家的抉择

诸葛家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三兄弟共事一国;另一个则是三兄弟各事一主,显然诸葛家选择了后一种。

三兄弟共事一主,需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家族愿意赌一把,不富贵则覆灭,但是当时天下大乱,局势极为不明朗,诸葛家不敢做这样的豪赌,诸葛家输不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无法达成三兄弟共事一主,这个关键的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看天下局势极准,他“躬耕于南阳”即知三个天下的大势,所以他看到了未来,他深知曹操定有所成就,但是他没选择曹操,第一,曹操是汉贼,诸葛亮与曹操不能共处,第二,诸葛亮在曹操之处,并不会受到重用,不可能掌控魏国实权,难达成他的大志,也满足不了他的抱负,于是他选择搏一次,跟了刘备,争霸天下,完成抱负,但是结局不如人意,正是“得其主,不得其时。”由于这个原因,三兄弟共事一主也很难达成共识,至少诸葛亮是不愿意。所以,从大局出发,三人各事一主,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但是最稳妥。


诸葛家的运气较差

诸葛家的折中之法,虽然是中庸,但是也有好坏之分,“龙虎狗”三兄弟,最后称雄的国家是“狗”所在,而诸葛诞却是三兄弟里压的最差的那个宝。如果是蜀汉赢得天下,诸葛家崛起是必然了,如果是东吴成就霸业,诸葛家也地位超然,结果却是最差的那个,诸葛诞虽然成就也不小,只是可惜司马氏对曹氏的架空,让诸葛诞的努力化为泡影,不过,诸葛诞的忠义之心却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历史就是这样留有遗憾,才有了这无数英雄传奇、叹息与佳话!

诸葛家的策略在我看来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的选择完全符合一个乱世家族该有的选择,我觉得这是正确的,毕竟存活下去,才是一切崛起的基础。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


野史日记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各在魏蜀吴三国只是巧合而已,谈不上有什么目的。

他们三人是徐州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诸葛氏是当地的望族。其中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诸葛诞是他们的族弟,和他们的关系较为疏远。

诸葛瑾为何在东吴

诸葛瑾比诸葛亮年长7岁,是家里的老大。他10岁时母亲去世,15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于是衰败。而长兄如父,他还有2个弟弟和2个妹妹需要抚养,这让诸葛瑾压力无比巨大。

好在他的叔叔诸葛玄还算对他们不错,一直照顾他们兄弟姐妹几人。但不久后诸葛玄要远离家乡去豫章郡做太守,为了不让自己的侄子侄女受罪,便说要带他们一起走。

而诸葛瑾当时已经成年,认为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可能也出于继承遗产的想法,便没有跟随叔叔,而是留在了家乡。于是诸葛瑾和他们就此分离。

而当时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战火不久波及到了琅琊,诸葛瑾为躲避战乱便避难江东。由于诸葛瑾早年曾在洛阳游学,饱读经书,因此很快在江东显名。200年的时候,他被孙权姐夫弘咨所推荐,孙权惊异他的才华,于是受到重用,并最终做到了东吴的大将军、豫州牧。

他的长子诸葛恪成为孙权的托孤大臣,后来被政敌击败,全家被诛。他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子,后来死在了蜀汉。诸葛恪被平反后,诸葛亮便让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回到东吴延续诸葛瑾的香火。

诸葛亮为何在蜀汉

189年,诸葛亮和姐弟四人跟着叔叔诸葛玄南下前往豫章,但诸葛玄没在豫章站稳脚跟,又去投奔他的好友荆州牧刘表,不久诸葛玄去世,于是诸葛亮便在荆州定居下来。此时20岁左右的诸葛亮便躬读于山野之间,还广泛结交荆州士人,和徐庶、崔州平等人交好。因其胸怀大志,被庞德公称为“卧龙”,在荆州也算小有名气。

此时,刘备被曹操击败依附荆州牧刘表,徐庶前来投奔刘备。207年,徐庶、司马徽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于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此后,诸葛亮展示出其过人的才干,更是对刘备忠心不二。刘备驾崩时任命诸葛亮为托孤大臣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诞为何在曹魏

诸葛瑾和诸葛亮是因为父母双亡、躲避战乱而离开了家乡琅琊,不过诸葛诞却没有如此,而是一直待在家乡。而徐州最终归属曹魏,所以诸葛诞自然就在曹魏了。

诸葛诞的年纪应该要比两人小很多,他在曹魏中期开始显名,展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因此被司马懿、司马师重用,帮助其平定两次淮南之乱,并最终做到了征东大将军。

虽然诸葛诞被司马氏重用,不过他对曹魏还是忠心的,当他看到司马氏权倾朝野,架空曹魏皇室,又诛杀其好友夏侯玄等人,便决定起兵反对司马昭,是为第三次淮南之乱。

但诸葛诞因为和文钦发生内讧,最终失败,被司马昭诛灭三族。


石头说历史


诸葛亮兄弟共有三人,除了诸葛亮自己,还有长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均,另有一个族弟诸葛诞,四人里面,诸葛瑾效命于东吴,诸葛亮和小弟诸葛均则投奔了蜀汉,诸葛诞与诸葛亮兄弟素无来往,一直在魏国为将。

为什么诸葛亮四兄弟会分别效命于三个国家?其实,这也不是他们约定好的,更谈不上有什么目的,古人云“良擒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适”,诸葛亮兄弟分事三主,不过是各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做出的选择。

诸葛亮兄弟的父亲诸葛珪(汉末任兖州泰山郡丞)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才八岁,弟弟诸葛均则只有四岁,兄长诸葛瑾已经十五岁。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在父亲病逝后,便随叔父诸葛玄一起投奔荆州刺史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与幼弟在南阳卧龙山的隆中结庐隐居。而此时的诸葛瑾,他又在何处?

诸葛瑾早在建安五年(200年),便因中原战乱而避乱于江东,因为年龄上的差距,在父亲去世后诸葛瑾并没有尽到“长兄如父”的责任,而是早早出仕,扎根于东吴。

在江东,诸葛瑾以其博学多才,得到了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的欣赏,被他推荐给吴侯孙权,至此便在东吴平步青云,两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孙权形容与诸葛瑾的君臣关系的是“神交”,曾经公开在别人面前动情的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可见诸葛瑾在孙权心里的分量之重,贤臣得遇明主,诸葛瑾是感激涕零,又岂敢不“竭肱骨之力效忠”。

魏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受封吴王,诸葛瑾被封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成为东吴的辅国重臣,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他的长子诸葛恪,后来成为吴大帝孙权的托孤重臣,辅佐太子孙登继位,被拜为丞相,领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东吴头号权臣,其在东吴的地位与叔父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不相上下。

既然诸葛瑾在东吴如此受重用,而弟弟诸葛亮的才学又胜于己,诸葛瑾为什么不推荐自己的弟弟诸葛亮一同为孙权效命呢?笔者以为,与诸葛瑾早年离开家乡投奔东吴有很大关系,诸葛瑾离家早,与二弟诸葛亮,三弟诸葛均的兄弟之情比较淡薄,而且二弟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吞吐宇宙之才,不管是出于于私心也好,还是兄弟之间真的感情变淡了,总之,诸葛瑾绝对不会邀请二弟诸葛亮到东吴辅佐孙权,以免威胁到自己在东吴的地位和好不容易和孙权建立起来的“神交”之情。

而即便诸葛瑾邀请二弟诸葛亮到东吴辅佐吴侯孙权,我想诸葛亮也断然会拒绝,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既传统,三观又很正的经世大才,他要等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汉室后裔刘备。

诸葛亮在隆中结庐而居,日耕夜读,虽远离政治,却对天下大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远见。诸葛亮与徐庶、崔均等人是好友,徐庶曾短暂做过刘备的军师,崔均是东汉太尉崔烈之子,崔烈后来为董卓所害,崔均便与袁绍一起在山东起兵讨伐董卓,此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士,以效忠汉室为宗旨,诸葛亮与他们二人相交,说明他的政治理念和抱负,就是通过自己所学,来尽已所能助刘备夺取天下,恢复汉朝江山。

当时,汉室地方诸侯不止刘备一人,还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焉,刘璋父子等,诸葛亮为什么独对刘备另眼相看呢?

因为刘备的起点实在是太低了,刘备虽然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经褪去了皇族的光环,成了靠织席贩履为业的平民,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汉末,刘备这样的寒微之士要想成功其实是很难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乐毅当年辅佐弱燕连陷强齐七十余城,差点使齐国灭亡。刘备的形势就如当年备受欺凌的燕国,以诸葛亮之才,辅佐刘表、刘焉这样的庸碌之人,还不如辅佐“潜力股”刘备,最为关键的是,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诸葛亮向他陈说的三分天下之计,便是为刘备将来建立蜀汉基业,与魏、吴成为鼎足之势所打造的宏伟蓝图。

最后说说诸葛亮的族兄弟诸葛诞吧,这也是个狠角色,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与诸葛亮同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但他们的关系显然因为分事三主而极度疏远,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交集。

既然没有什么交集,那么世居北方的诸葛诞入仕曹魏便显得再正常不过了。诸葛诞在魏国同样得到重用,而且对魏国很忠心,齐王曹芳继位后,大将军曹爽专擅朝政,诸葛诞得到曹爽的重用,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诸葛诞与诸葛亮家族之间唯一的交集就是吴国和魏国的东兴之战,吴国的主将是诸葛瑾之子,太傅诸葛恪,东兴之战中时任镇东将军的诸葛诞与镇南将军毌丘俭、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东兴之战最后以魏国的惨败结束,此后诸葛诞与诸葛亮家族再无任何交集。

诸葛诞曾协助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为好友夏侯玄、王凌等人被诛,心自不安,于甘露二年(257年)起兵反对司马昭,并求援于东吴,东吴两次来援都被打退,诸葛诞最后被胡奋所斩,并夷灭三族。

诸葛亮三兄弟中,诸葛亮与幼弟诸葛均的感情最深,诸葛均从小便由二哥诸葛亮悉心照顾,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时候,诸葛均陪着兄长在南阳隐居晴耕晚读,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诸葛均积极留在隆中种田度日,直到后来兄长诸葛亮把他引荐给刘备,蜀汉建立后诸葛均出任长水校尉一职,蜀汉灭亡后,诸葛均随后主迁往洛阳,途中病逝。

诸葛亮兄弟的不同人生,都是他们各自的选择,志趣不同,理想不同,自然无法走到一起共事一主,他们各奔前程,在不同的阵营里面效命,也是尽到了人臣应有的本分,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所得到的待遇,可谓是空前的,这绝对属于智商、能力都爆满的兄弟。


大国布衣


在社会历史上往往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同一个大家族内部的这些兄弟为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不同的军事政治集团服务。比如说诸葛亮及其兄弟诸葛瑾、诸葛诞他们三个人分别辅佐的是蜀汉、东吴和曹魏三个政权。

还有一种倾向是同一个家族内部的亲戚朋友,互相介绍,互相引荐,为同一个军事政治集团服务,这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就像现在,民工外出打工一样,一个人出去找到了一份工作,就会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同村里的乡亲介绍去打工,甚至在一个工地上形成一个打工集团。

在三国时代这样的家族也不少,比如说司马懿家族就一直就辅佐曹魏政权;还有荀彧、荀攸叔侄两个也都是曹操的高级幕僚、得力助手。

像诸葛亮家族的三兄弟选择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分别辅佐刘备、孙权和曹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首先来说诸葛瑾,诸葛瑾的年龄比较大,诸葛瑾15岁的时候,他们的父亲诸葛圭去世,当时诸葛亮只有8岁,诸葛均更小。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就跟着他的叔叔诸葛玄生活。

而这个诸葛瑾呢,因为年龄比较大,就独立生活。当时是国家动乱,为了避乱诸葛瑾就到江东居住生活,但是诸葛瑾这个人才能很突出,当时孙权正在招贤纳士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所以就把诸葛瑾纳入自己的麾下。

诸葛瑾就成了孙权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后来,诸葛亮长大成人,诸葛亮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对天下形势分析的很透彻,他很清楚自己虽然才华非常了得、非常出众,可以干出了一番事业。

但是不可能完成匡扶汉室、扭转乾坤的大业,尽管如此他也绝对不想去做乱臣贼子的帮凶,所以他就选择了辅佐刘备。

跟随刘备从火烧博望、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靠着自己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下了一片江山——蜀汉政权。

这时候的诸葛瑾呢,也已经在东吴迅速崛起,成为了东吴的大将军,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诸葛亮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不可能靠着自己的哥哥去谋一份差事,当年他和庞统并称两位杰出人才,他给庞统写了一封推荐信,庞统去找刘备没有拿出这封推荐信,更何况诸葛亮雅量高志,才华出众的人,他更不可能依靠别人的推荐去获得一一番事业的成功,他必定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江山。

所以,诸葛亮必然要走上一条与他的哥哥完全不同的道路。

再说诸葛诞,诸葛诞比较年轻,诸葛诞的年龄比诸葛瑾和诸葛亮要小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远祖就是诸葛丰,距离他们生活的时代200年。所以说,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的亲戚关系已经很疏远了。

诸葛诞一直生活在北方,是曹魏政权的实力范围,诸葛诞有一定的才华,再加上他和夏侯玄的关系很好。在夏侯玄的提携之下官越做越大,成了征西大将军。

在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有一种非常落后的制度叫门阀制度,看一个人首先要看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门第的高低——是豪族还是寒族。

由于诸葛亮和诸葛瑾在三国时期名声太大、影响太大,正面的促进了诸葛诞人生和事业的发展。

在历朝历代封建家族为了避免政治上军事上的风险,往往会把自己的子弟引向不同的发展道路,为不同的军事政治集团服务,避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而使整个家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一种惜福保家的智慧。


小小嬴政


我是99随便,我来为您解答。

三国时期大家族的公开秘密,拼命培养精英弟子,凡是有机会当皇帝的人,都要送一个弟子过去辅佐,这就是“大家族的生存之道”。

三国时期的诸葛氏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诸葛氏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虎”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狗”是曹魏司空诸葛诞。

三国诸葛氏,祖籍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

诸葛氏是琅琊望族,先祖诸葛丰西汉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让我们来看看,三位诸葛如何成为魏蜀吴三国的重要大臣?

诸葛瑾(诸葛亮胞兄):

史书记载,诸葛瑾为避战乱迁到江东,公元200年前后,诸葛瑾大约26岁,一说由鲁肃推荐,另一说是由孙权的姊婿弘咨推荐,总之是找到了一个有地位的人,把自己推荐给孙权,成为东吴帐下一员。

诸葛诞(诸葛亮堂弟):

由于他父亲诸葛丰是名医,诸葛诞年轻时就做了荣阳令,自然而然是魏国臣子。

诸葛亮:

史书记载,诸葛亮“隐居”在襄阳隆中,但他这个“隐居”很奇怪,不仅结交名士,品评时事,而且还获得了“卧龙”的雅号,然后在徐庶的推荐下,由刘备“三国茅庐”请他出山。

关于诸葛亮成功进入刘备帐下,确实很古怪!

无论怎么看,刘备的“三顾茅庐”都是诸葛亮刻意造成的结果,就是设了个局,故意勾引刘备上钩,然后装作风雅之士,来了一句“窗外日迟迟”。

无论哪路诸侯当了皇帝,诸葛氏都是有功之臣。

仔细想来,诸葛氏的三位精英弟子,分别投靠了魏蜀吴,应当是精心策划好的计谋,完全符合大家族的生存之道,多方下注,无论哪一边最终赢了,诸葛氏都能得到好处。

不过,三国诸葛氏的做法虽然聪明,但结局却很失败。

诸葛亮死后,他儿子诸葛瞻虽然迎娶了蜀汉公主,却战死在绵竹!

诸葛瑾死后,他儿子诸葛恪败给魏国,被灭三族!

诸葛诞在魏国起兵,被司马懿所杀,灭三族!

话说,三国诸葛氏的一时三鸟之计,结果挺倒霉的,三位精英弟子“龙虎狗”虽然都当了大官,但结局都不好,各自的子孙都死了个干净,算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大家族生存之道”。

三国时期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三国时期著名的颍川荀氏,荀彧为代表的"荀氏八龙”很有名气,都在曹操手下当官,但荀彧的哥哥(一说弟弟)荀谌,却偷偷跑去袁绍手下当了幕僚。


99随便


俗话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就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精髓,在曹魏、蜀汉、东吴都发展了自己的家族势力,蜀汉丞相诸葛亮、东吴大将军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这三兄弟分别在各自效力的国家受到重用。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国家最终无论哪个国家统一天下,诸葛家族都是大功臣,他们的家族自然显赫,然而让诸葛家族没想到的是,三家归晋,三个篮子都破了,诸葛家三兄弟都是人中之龙,那么他们三兄弟如果非得进行一个能力排名,他们之间的排名会是怎样的呢?

TOP1:“天下奇才”诸葛亮

刘备在请出诸葛亮之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诸葛亮通过“隆中对”,为刘备指出一条明路,使得刘备开始拥有自己的战略规划。曹操南征之时,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兵败长坂,危急之际,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抵抗曹操。诸葛亮长于内政,在刘备东征西讨时,主要承担后勤工作。

益州之战,诸葛亮奉命带张飞、赵云率军渡江,分定郡县,与刘备在成都城下汇合,白帝城中,刘备托孤诸葛亮,留给诸葛亮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与东吴联盟破裂,南中四郡反叛,蜀汉精锐丧失殆尽。而诸葛亮力挽狂澜,对外恢复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对内平定南中之乱,又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挽救了濒临灭亡的蜀汉政权。平定南蛮叛乱以后,先后五次出兵北伐曹魏,虽然未能恢复中原,但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术性胜利,夺取了武都、阴平二郡,减低了蜀汉与魏国的国力差距。

在选贤举能方面,诸葛亮推举了蒋琬、费祎、董允、向宠、姜维等人才。其中蒋琬、费祎、董允与诸葛亮并称为“蜀汉四英”,姜维则继承了武侯遗志,被称为“蜀汉最后的守护者”。诸葛亮病逝以后,司马懿来到诸葛亮留下的军营处,感叹道:“天下奇才也!”诸葛亮死后,蜀汉百姓无不为之痛哭流涕,晋武帝司马炎发出:“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的感叹。

TPO2:“宽宏高雅”诸葛瑾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东吴重臣,诸葛瑾主张联刘抗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孙权与刘备针对荆州归属签订的湘水之盟,就是诸葛瑾促成的。他性格宽宏高雅,深受孙权敬爱,多次委婉的劝谏孙权,而孙权也乐于接受诸葛瑾的劝谏。诸葛瑾随吕蒙一起讨伐关羽,在吕蒙病逝后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起兵讨伐孙权时,孙权派诸葛瑾作为使者求和,诸葛瑾对刘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试图说服刘备分清楚轻重缓急,停止进攻孙权,然而盛怒的刘备拒绝接受和谈。孙权称帝以后,任命诸葛瑾为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后成为东吴托孤大臣。

TOP3:“严毅威重”诸葛诞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官至曹魏征东大将军,曾率军平定反抗司马氏的毋丘俭、文钦叛变,然而诸葛诞发觉司马氏意图篡位以后,决定起兵勤王。公元257年,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又求援于东吴,很快被平定,诸葛诞身死,被夷灭三族。诸葛诞如果一开始就跟着毋丘俭、文钦一起反抗司马氏,诸葛诞、毋丘俭两大名将强强联手,也许还能成功呢!可惜诸葛诞偏偏要助纣为虐,帮助司马氏去剿灭忠于魏室的毋丘俭,最终身死,难道不是咎由自取么?他比起诸葛亮和诸葛瑾,真是差远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亭殿阁


这个说法不严瑾。诸葛亮的三兄弟分别是:诸葛瑾、诸葛亮与诸葛均。其中诸葛瑾是效力于东吴,诸葛亮与诸葛均都效力于蜀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效力于曹魏的诸葛诞,并非诸葛亮的亲兄弟,而是其族弟。

在三国时代,诸葛氏家算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家族,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诸葛瑾是东吴的大将军,诸葛诞是魏国的征东大将军。三人同出于一家族,为何分别效力于三个国家呢?

我按照出场顺序,来说说三人何以走上不同之路。

第一,诸葛瑾出道最早,他为何跑到东吴?

这得从诸葛瑾与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说起。诸葛家族本是琅邪郡的一个望族,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公元187年,诸葛珪去世,当时诸葛瑾十五岁,诸葛亮八岁。由于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年龄尚小,便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而诸葛瑾年龄比较大,就早早开始独立生活。

建安五年(200年),由于中原战乱不断,而江东则比较安定,于是诸葛瑾便避乱于江东。由于诸葛瑾才华横溢,博览《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等典籍,当时也比较有名气。后来有人把他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对诸葛瑾的才华十分欣赏,诸葛瑾也因此步步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要人物。

在孙权与刘备结盟后,由于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因此成为孙权与刘备之间的一条纽带,地位更加重要。后来孙权与刘备反目,刘备大举进攻东吴,孙权派诸葛瑾前去与蜀汉交涉。当时有人站出来造谣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心怀异志,表面上与刘备议和,暗地里却打算投降刘备。对于这些风言风语,孙权的答复是:“我与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会负我的,就如同我不会负他一样。”

孙权与诸葛瑾相识既久,交往甚密,对他的为人知道得一清二楚。诸葛瑾为人正直,不合道义的事他不干,不合仁义的话他不说。孙权曾经想让诸葛瑾说服弟弟诸葛亮归顺东吴,诸葛瑾答道:“我弟弟已经投奔刘备,就有了君臣的名分,从道义上说不能再有二心。弟弟不留下来,跟我不会投奔刘备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诸葛家的家风,为人臣者止于忠,兄弟两人效忠于不同的君主,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到自己的本分。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效忠于蜀汉?

诸葛亮在八岁时,由于父亲去世,就跟着叔叔诸葛玄。当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又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就跟着叔叔,从豫章到了荆州。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哥哥诸葛瑾呢?从史料分析,有几个原因:其一,诸葛亮与诸葛瑾的关系,似乎很一般,两人并没有深厚的兄弟感情。毕竟诸葛亮年龄尚小时,就跟哥哥天各一方了。其二,诸葛亮志向远大,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种人,只能做大,不能做小。当时诸葛瑾在东吴还不是重量级人物,诸葛亮去投靠哥哥,只能从更低的位置干起,这不符合他的个性。

幸运的是,诸葛亮遇到了刘备,当然,这也是刘备的幸运。从诸葛亮出山那刻起,他就是刘备集团的重要人物,他不是从底层摸扒滚打上来的,而是一步到位。为此,诸葛亮内心深处,是十分感激刘备。

后来诸葛亮回顾往事时,这样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那个时代,“士为知己者死”。刘备无疑是诸葛亮的知己,诸葛亮对他的报答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不可能再去投靠东吴或曹魏。同样,孙权也是诸葛瑾的知己,一手提拔了诸葛瑾,因而诸葛瑾也坚定不移地辅佐孙权。

第三,诸葛诞生活于魏国,效力于魏国是很自然的事

诸葛家族本是在琅邪郡,但诸葛瑾、诸葛亮却早早离了家,因而一个选择去了东吴,一个选择去了蜀汉。但诸葛诞则不同,他一直生活在北方,而这里是曹魏的地盘。

其实诸葛诞与诸葛亮兄弟虽然同出一族,但只能算远亲。他们的共同先祖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那都已经是两百年前的事了。

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年龄似乎比他们要小很多。在诸葛亮与诸葛瑾去世后,诸葛诞才在魏国军界崛起。那么,诸葛诞的崛起,与诸葛瑾、诸葛亮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他们可能从来也没见过面。

我们知道,从魏国时代开始,兴起了一股社会风气,就是极其重视门第出身。在诸葛亮、诸葛瑾之前,诸葛家族虽然也算是名门望族,诸葛珪、诸葛玄也当过郡丞、太守等,但是比起袁氏、曹氏等望族,相差太远了。但是,在诸葛瑾、诸葛亮之后,诸葛家族声名大噪,一举成为天下最负盛名的家族。

应该说,诸葛诞是沾了诸葛亮的光,如果不是诸葛家族的背景,我怀疑他仅靠自己的实力,能否当上魏国的征西大将军。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诸葛诞能交上好运,主要是与夏侯玄的关系特别好。曹爽专权后,重用夏侯玄,而诸葛诞就水涨船高了。他与夏侯玄交情那么好,这里是有门第的因素,这是一个入门槛。如果诸葛家族没出诸葛亮、诸葛瑾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可能就衰败了。失去门第优势的诸葛诞,就不具备结交高层人脉的机会,只靠自己的奋斗,是很难登龙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