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援朝,大戰之後的李如鬆,為何痛哭不止?


在李如松出征的第一次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他只有一次落淚,那就是在碧蹄館戰役之後。

碧蹄館戰役的經過,之前小院已經有詳細文章描寫過,這裡再簡要說一下。

李如松統兵入朝,第一次大的戰役是平壤之戰。這是一場攻堅戰,駐守平壤的是侵朝日軍的第一軍團,指揮官是戰國名將小西行長,兵力有15000人。平壤戰役中,日軍中了李如松的調虎離山之計,祖承訓率領遼東兵打扮成朝鮮兵進攻西門,明軍的偽裝麻痺了城頭日軍,以為李如松的主攻方向是東門,西門只是派戰鬥力孱弱的朝鮮兵來牽制策應,所以把守城的日軍都調去了其他城門,只留下朝鮮偽軍防守,等祖承訓兵臨城下,掀去朝鮮外衣,露出明軍服色,日軍已來不及調兵增援,城門遂被攻破。

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在平壤之役損失慘重,只剩下五六千人逃回王京,幾乎不成編制。

平壤被克復後,李如松下一個目標是朝鮮王京,與此同時,侵朝的日軍震驚於小西行長的失敗,紛紛從駐地集結到王京,企圖集中兵力同明軍決戰,這是碧蹄館之役發生的背景。

李如松推進到義州,派出前鋒查大受、祖承訓率領2000多名騎兵先行出發,去王京附近偵查地形。在王京城外的礪石嶺附近,明軍與日軍偵察隊,勇將立花宗茂率領的3000多人不期而遇。

兩軍突然遭遇,沒有廢話,沒有過多考慮,直接就是正面硬剛,戰鬥結果是號稱“西國無雙”的立花宗茂敗下陣來,率軍退到小丸山後喘息,立花宗茂本人盔甲上掛滿了明軍的箭支,被射得像只刺蝟,如果不是甲厚防高,早已陣亡。

不過,查大受、祖承訓獲勝之下,有些輕敵,沒有及時撤退,被王京城內聞訊蜂擁而出的日軍主力三路包抄,只得且戰且退。


與此同時,李如松接到了前方查大受傳回的消息,說王京日軍不堪一擊,請提督速速進兵,倭賊旦夕可破,李如松隨即點起人馬,向王京出發,這時,他收到的信息是查大受在擊破立花宗茂後的報功消息。

走到半路,又接到第二波消息,這次是查大受派來求援的消息,此時,前方明軍已快被日軍合圍,危在旦夕。

李如松當機立斷,親自率領1500多精兵,包括最精銳的幾百家丁,立即馳援,解救被圍明軍。等他快馬加鞭趕到,查大受、祖承訓正好退到碧蹄館,李如松當即率部加入戰場,層層疊疊趕到的日軍隨即把他們都包圍在碧蹄館。

這時候,兩軍的兵力對比是明軍大約3500多人,出動的日軍達4-5萬人。

李如松指揮明軍,依託防禦抵禦日軍的攻擊,明軍都是遼東精銳,人數雖少,戰鬥力很強,還有大炮等重型火器,明軍靠這些裝備逐次抵抗日軍。

日軍畢竟人多,久戰之下,明軍防線逐漸被突破,陣型也開始散亂,甚至有一隊日軍,在一名金甲倭將的率領下,直衝李如松,想要斬將奪旗,畢其功於一擊,關鍵時刻,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從旁射出一箭,將倭將射於馬下,頭目被射倒,旁邊的倭兵不敢再衝,只將主將搶回陣中。那員金甲倭將,正是立花宗茂軍中勇將安東長久,由於箭傷嚴重,回營不久即死去。

明軍這邊,損失同樣不小,李如松帶來的都是跟隨自己多年的精兵,尤其是300多家丁,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哪一個都有成為將官的能力,比如此時已擔任副總兵的祖承訓、查大受,以後升任總兵的祖寬,都曾經是李家的家丁。


激戰中,遼東精銳和李如松家丁不斷遭受損失,每個人倒下都令李如松心痛不已,連跟隨他多年,最親信的家將李有升,為了保護李如松,以身體作掩護,被日軍的鉤子鉤下馬來,慘遭亂刃分屍,更是令他目呲欲裂。在關鍵時刻,副將楊元率領的1000多騎兵終於及時趕到,從後面突入日軍陣地,打開了一個缺口,趁日軍腹背受敵,還未搞清楚狀況之時,李如松率部突圍,衝出了包圍圈。

日軍當然不肯就此罷休,繼續追擊,不過此時明軍的旗幟已經在山後出現,這是從義州出援的明軍大部隊到了。日軍以十倍兵力,尚且沒能吃掉李如松的幾千人馬,如今明軍大軍到達,知道更加無法討得好處,只好撤退回王京,李如松由此得以死裡逃生,重回生天。

大戰過後,李如松也不禁潸然落淚,悲痛不已,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作為當世名將,出生入死是家常便飯,打仗不死人才是奇怪的事情,不過李如松的眼淚,並非為自己而流。

碧蹄館之戰,犧牲的都是李如松身邊最親近的將士,300家丁幾乎死傷過半,這種損失前所未有,對他打擊極大,尤其是李有升,幾乎與他一起長大,近似發小,從軍後也一直作為親兵在身邊護衛,李有升的陣亡,令他悲從中來,回到大營之後,他親自手撫著李有升兒子背說:“我對不起你啊。”可見他內心的悲痛與歉意,這種情況下,流下英雄淚實在正常不過。

關於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小院有專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


小院之觀


因為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差點被日本人砍死啊。

其實碧蹄館之戰的過程,沒有現在的小說裡那麼精彩,也沒有《明朝那些事兒》裡那麼牛掰,說白了,就是一場雙方都沒有料到的遭遇戰而已——李如松沒料到會撞到日本軍隊主力,日本人沒料到會撞到李如松。

按照當時隨同明軍入朝的南兵將領錢世禎後來寫的《徵東實記》裡記載,在碧蹄館之戰前李如松偷偷帶著親兵脫離了部隊主力,被錢世禎發覺。錢世禎追上去詢問,李如松卻支支吾吾說自己去查探路況,結果第二天到了升帳的時候主帥依然不見,直到敗軍回來以後,錢世禎才知道李如松其實是搶功冒進在碧蹄館中了埋伏。

在錢世禎打聽到的消息裡,碧蹄館之戰明、日兩軍互有傷亡,陣亡總數加起來也就二三百人而已,不算什麼大仗。明朝方面的史料也認為是李如松輕敵冒進中了埋伏,導致明軍在入朝初期的勢如破竹之勢被日軍破解。

李如松哭是因為碧蹄館合戰時情況非常危險,日本人幾乎都殺到李如松跟前了,李如松的親兵傷亡慘重,他自己也是虎口逃生,事後痛哭發洩沒什麼不滿的。另外,這件事其實是朝鮮友人記錄的,也不排除朝鮮人幸災樂禍故意抹黑李如松的可能。

碧蹄館之戰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敗仗,所以日本方面的史料將這場戰鬥描寫成是大戰,恨不得幾萬日軍埋伏了明軍幾十萬大軍。然而實際上也就李如松冒進中伏,而且李如松的部下大多數都是騎兵,也順利逃走了,把這場戰鬥認為是大戰津津樂道的,實際上是中了日本人的套路了。


指尖看日本


李如松,李成梁之子。屬於將門之後,李成梁家族鎮守遼東很多年。明末家軍盛行,可以說遼東明軍是李家的私家軍。萬曆朝鮮戰爭規模極大,傷亡對於明朝日三國都極其巨大,且耗時將近八年,在八年中雙方打打談談。終於在豐臣秀吉死後徹底將日軍逐出了朝鮮半島。

雖然中朝軍隊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傷亡,明軍傷亡逾6萬餘人。可以說是殘勝了,傷亡的兵士中有很大部分是李如松的遼東軍。面對遼東軍的巨大傷亡,李如松心情自然不好。

再就是李如松帶兵非常得人心,平時關心兵士,士卒都非常擁戴。可以說是將兵一心。所以在遭受慘重傷亡是李如松心情非常沉重。





探古覓今


李成梁的兒子們真正堪稱將才的只有李如松,其餘李如梅如柏輩皆庸才。

這就是李成梁的悲哀,能夠繼承家業的兒子李如松一死後繼無人,李如柏等並無能力,無法挑起鎮遼重擔。最後李成梁不得不在年過76高齡再次鎮遼,同時也是為了撐起李氏家族的地位。

“是時,土蠻、長昂及把兔兒已死,寇鈔漸稀。而開原、廣寧之前復開馬、木二市。諸部耽市賞利,爭就款。以故成梁復鎮八年,遼左少事。以閱視敘勞,加至太傅。”

明史這段說遼左少事並不準確,事實是多事,努爾哈赤在這期間即開始了統一女真之路。只不過他很聰明的一邊對明朝表示恭順,另一邊甚至對朝鮮也表示恭順求封,總之就是埋頭髮大財。

李成梁畢竟年老,力不從心,對征伐之事缺少動力,其本人及他手下家將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等皆已富貴,變得暮氣難鼓,建功立業已經不是這些人的目標。因此李成梁76歲至90歲這期間事實上是躺在功勞簿上碌碌無為的,他即不需軍功來證明自己,又無進取之心,只剩下斂財而已。

至此遼事糜爛,軍備廢弛,到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前,在遼可戰之兵不足一萬,根本無力抵禦野豬皮的進攻。

明人對李成梁有個評語,養虎為患和養寇自重。我認為並不為過,努爾哈赤與李成梁和李氏家族錯綜複雜的關係,李成梁在野豬皮發跡之路上的作用,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在為自己的兒子們培養一個建功立業的對手,只不過李成梁失算了,他養的這隻虎太厲害,自己和子孫們反受其害。


鑑史SHOW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不是慘勝,而是僥倖逃生。

平壤被明軍攻克以後,日軍各支部隊全面向王京收縮,從明軍方面來講,碧蹄館之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李如松派遣祖承訓、查大受率領兩千人去探路,結果遭遇日軍主力陷入重圍。

第二階段李如松僅帶一千多人趕來救援,在趕去碧蹄館的路上,李如松就馬失前蹄栽下來差點摔死,到達戰場就陷入數萬日軍的重圍,明軍陷入苦戰,日軍有一個金盔金甲武士身高過丈異常兇猛,李如松、李如柏等數人都打不過,險象環生,幸虧李如梅張弓搭箭射中日軍金甲武士面門,才殺死此人。

第三階段楊元率領一千多明軍趕來救援,拼死奮戰才掩護李如鬆脫離戰場,碧蹄館之戰李如松輕敵冒進陷入重圍,差點鑄成大錯,如果李如松被日軍擊斃或者俘虜,那明朝的臉面可就丟大了,他可是主帥呀!幸虧遼東軍此時戰鬥力甚強,才能夠化險為夷逃出生天。

碧蹄館之戰是中日雙方都始料不及的遭遇戰,中日雙方記載的傷亡人數差別很大,明軍方面陣亡兩千多人。碧蹄館之戰李如松折損心腹家丁李有升等170多人,在回程的路上李如松就開始哭鼻子,日本戰史記載回到大本營的李如松徹夜痛哭,大帳燭光一夜未熄滅哭了一晚上。


西賊聞之心膽搖


明萬曆二十一年 (1593 )抗倭援朝的明軍將士在李如松率領下獲得了平壤之戰的大勝,眼看已快殺到鴨綠江畔的日軍被迫退回南方的漢城。旗開得勝的李如松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隨即親率精銳向漢城攻去。一月二十七日李如松抵達漢城附近的碧蹄館,此時一路急進的他已將主力部隊遠遠拋開,麾下只有李寧、孫守廉、祖承訓三人率領的3000人。

此時漢城的日軍守將立花宗茂已運動到位於碧蹄館南六里處的礪石峴。隨即兩軍爆發了遭遇戰,因為雙方兵力相當,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戰鬥進行到最激烈之時立花家大將十時連久、池邊永晟陣亡,主將立花宗茂的鎧甲上也插滿了箭支。就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日軍的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兩大軍團陸續抵達戰場和立花殘部匯合,由此日軍兵力達到30000人,相當於明軍的十倍。

這時李如松意識到自己已陷入日軍的重圍之中,但這時除了硬著頭皮打下去已無計可施。其實日軍心裡也沒底——他們根本沒想到李如松竟敢率領幾千人往前衝,還都以為明軍主力就隱藏在背後。日軍基於這一分析而將大部分兵力用來警戒其實他們腦海中想象出來的明軍,只以小部分兵力當面迎戰李如松。戰鬥過程中李如鬆手刃數敵,立花宗茂手下的小野成幸上前“搏李將軍甚急”,偏將李有升趕緊出手相救,卻反被日軍所殺,李如松之弟李如梅瞅準空當一箭遠距離射殺小野成幸。

日軍小早川隆景部派出粟屋景雄和井上景貞各率3000人以鉗形攻勢夾擊明軍,結果兩軍生生被李如松的鐵騎打殘,小早川隆景不得不將自己的本陣全線壓上。面臨絕境的明軍直接突破了小早川家的本陣,連小早川部主帥小早川隆景的弟弟小早川秀包也差點被明軍砍死。然而日軍的兵力優勢實在太過明顯,戰鬥進行到中午後明軍漸漸不支,於是邊打邊撤,意圖進入高陽城堅守。

小早川隆景憑藉壓倒性的優勢兵力指揮日軍諸將輪番攻擊明軍,又分出兩股小分隊迂迴到明軍後方以切斷明軍的退路。就在此時明軍楊元部及時趕來增援,儘管楊元只帶來了5000兵力,不過這支部隊中有一個炮營。儘管此時日軍也大量裝備了火器,不過還是以火繩槍為主,重武器方面日軍還是相對匱乏的。得到增援的李如松當即下令反攻,日軍一時間被這氣勢震懾住了,更關鍵的是他們將楊元的5000兵力誤認為是明軍主力大舉來援的信號,於是紛紛後撤。李如松趁勢反攻並擊斃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安東幸貞等日將。

從碧蹄館之戰結果而言:雙方主力基本保存下來,對戰局也未造成什麼實質性影響,實際上是不分勝負。充其量由於明軍先行撤退姑且可以說明軍落於下風,但絕對談不上失敗,更何況明軍是面對十倍於己的日軍而處於下風。

碧蹄館之戰儘管是一場激烈的會戰,但對整個壬辰戰爭的影響其實並不大:日軍的補給線在漢城達到極限,明軍的補給線在開城達到極限,雙方的斥候兵鋒均可進一步推進,主力軍團受制於後勤補給已再難前進一步,至此壬辰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碧蹄館之戰恰恰見證了中日兩軍在自己的後勤補給已達極限的情況下的交戰情況——由於李如松撇下自己的補給線和主力軍團而在靠近日方實際控制的漢城附近作戰,處於相對劣勢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南北拾芳


公元1592年,時在萬曆的明朝,連續接到來自朝鮮的緊急求援國書。\r

這時明廷上下,有些猶豫,其一,與此同時,寧夏拜勾結套寇,就是河套一帶的蒙古人,叛亂起事,其二,自最早接到消息,到現在朝鮮全境淪陷,前後不過一個月,這敗得也太快了吧,明廷懷疑是否存在日朝勾結。\r

萬曆\r

明朝情報機構全力開動,雖然由於朝鮮的全境淪亡,使得情報的蒐集,傳遞格外困難,還是在短期內得出判斷如下:\r

一,朝鮮確實已經實際上亡國,朝鮮國王目前在鴨綠江畔彷徨失措。\r

二,侵朝日軍所圖不小,很可能會以朝鮮為基地,進一步對明朝構成威脅。\r

如此,明廷決議援朝作戰,六月十五日,首批千人渡江進入朝鮮,在反覆確認朝鮮方面提供信息,及經過明軍的武裝偵察後,定下入朝兵力,陸續進抵,糧草補給麼,也基本由遼東籌備,運送。\r

李如松\r

至十月,首批大軍渡過鴨綠江,計騎兵一萬八千人,步兵八千,還有川軍步兵五千後續抵達,由李如松任臨時官職,總帥指揮。\r

1593年元月初五,援朝明軍抵達平壤,兩天後攻擊開始,這時日軍平壤守軍約莫一萬八千,指揮為小西行長。\r

明軍圍三缺一,三門同時進攻,並於攻擊開始前,全部換裝假扮朝軍,使得日軍大意輕敵,幾乎是一鼓作氣就攻上了平壤城頭,隨即迅速擴大戰果,措不及防的日軍見迴天無力,趁夜突圍,李如松指揮明軍騎兵咬尾不放,順勢又拿下開城。\r

首戰明軍大獲全勝,兩天一夜,連下兩城,以傷亡八百人的代價,斃傷日軍近萬。\r

隨後,明軍著手準備進軍漢城,這時候出現了兩個問題,\r

其一,平壤,開城之間已為明軍補給極限,這時明軍各部都出現了缺糧情況,朝鮮地方官員早已不知所蹤,指望不上。\r

其二,首戰的順利,使得明軍普遍出現輕敵,自大情緒,包括總帥李如松,對日軍實際戰力,和兵力總數估計不足。\r

實際上日軍在平壤,開城的速敗也跟他們的補給線過長,供應不足有關係,當然,大家如果理解成朝鮮敗得太快,給日軍的分兵駐守帶來難題,這也沒錯。\r

朝鮮國王\r

由於對形勢判斷過於樂觀,明軍將解決後勤糧草的希望,寄託於隨後漢城攻擊的速勝。\r

二十五日,李如松分派明軍三千騎兵前往漢城方向攻擊偵察,副總兵查大受與朝鮮軍官共領五百人先行,路遇日軍斥候大隊三百餘人。\r

兩軍接火,明軍迅速將日軍擊潰,查大受一邊指揮追殺,一邊安排回報敵情。\r

李如松二十六日接到消息,結合朝鮮土民彙報信息後,發生誤判,以為日軍是要大撤兵,當即決定親領騎兵四千疾行增援,由副總兵楊元領步兵一千人護送火炮隨後緊跟。\r

日軍呢,二十五日在漢城得到消息後,出動四萬大軍,分前後兩部進發,另有一支三千餘人的先鋒軍,先行出動,這時已在漢城西北方向的礪石嶺,布好了埋伏。\r

應該說日軍選擇這個戰場,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們已經體會到了明軍鐵騎的厲害,特地選了這個山路蜿蜒的地方。\r

日軍先鋒領軍立花宗茂,於清晨七時許,發現查大受部,他安排七百人小隊上前引誘明軍深入。\r

查大受部都是騎兵,遇敵後迅速發起衝擊,他們大多手持火器,火力猛,速度快,瞬間將日軍七百人打崩,隨後追殺的明軍很快在道路兩旁守候多時的日軍的強力阻擊。\r

幾乎是同時,日軍,明軍後援相繼趕到,此時明軍騎兵三千,日軍基本是步兵,只有少量騎兵,共約六千人。\r

地形,兵力不利,明軍仍在作著試圖扭轉戰局的努力。\r

日軍正面阻擊,同時左翼以八百人突前吸引明軍注意,右翼立花領三千人迂迴明軍側後。\r

日軍左翼前突八百人在明軍騎兵衝擊下,迅速崩潰,但是右翼的迂迴成功了,他們藉助茂密樹木掩護,在明軍側後發起攻擊。\r

兩面夾擊下,查大受領軍後撤至碧蹄館附近重新整軍,並將日軍隨後的追擊打退,隨後雙方各自休整。\r

二十六日近晚,日軍首批兩萬人趕到戰場,二十七日晨,李如松親帥一千精銳家兵,風急火燎趕到。\r

李如松趕到後,迅速判斷形勢,決定擺脫目前極為不利的地形,在右翼發起突擊,期望一舉突破日軍左翼,穿過山口,到達後方較為平緩的地帶,以期望發揮明軍騎兵優勢扭轉戰局。\r

這時,明軍和日軍都對對方的實際兵力發生誤判,日軍認為明軍主力已到,傳令後軍兩萬人加速行軍,而明軍此時仍然認為當面日軍不過萬餘。\r

上午十時許,進攻開始,明軍施放大量神機箭,覆蓋戰場,硝煙瀰漫中,李如松領家兵一千衝擊日軍左翼山口,日軍粟屋部三千人本來是緊急調過來要對明軍形成包夾的,被李如松識破,趁著他們立足不穩,明軍迅疾這一部日軍擊潰,並尾隨追擊。\r

這時山口原守軍,日軍井上部三千人由山口直下,正對進擊明軍腰部,不巧的是,明軍騎兵這時剛好陷入了一片爛泥潭,在明軍進退兩難時,遭到了粟屋,井上兩軍的夾擊,傷亡慘重。\r

李如松急令所有騎兵下馬,步行攻擊,隨後日軍後撤,明軍也退出泥灘,山口爭奪戰失敗。\r

這時,已基本摸清明軍兵力的日軍統領小早川,指揮日軍全部壓上,並試圖對明軍完成合圍。\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