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爆发。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抗战初期,随着东南沿海及华北广袤领土的相继沦陷,沦陷区各阶层仁人志士云集陕甘两地。后来部分到西安的爱国人士又分批辗转来到天水县,使得地处大后方的天水县(今秦州区),在文化生活方面,一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1938年初,随着教育事业的继续开展,在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支持下,我国著名教育家查良钊组织东北、华北等沦陷区的大批教师,率领流亡到西安收容战区的1700余名学生,由陕西凤翔县步行至甘肃天水县,到达天水县后择陇东南道教圣地玉泉观为校本部,创办国立甘肃临时第一中学,初设甘谷、秦安、礼县三个分校,1938年5月1日开学。

第二年(民国27年,即1939年),随着抗战大后方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民教育部又在清水县城创办了国立甘肃第二中学,同时国立甘肃临时第一中学也改名为国立甘肃中学。民国28年,甘肃省在天水设立中学教育第三区,负责辅导秦安、清水、两当、徽县、西和、礼县6县的中学教育。随后,国立甘肃中学再次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学,并先后在甘谷和秦安县城设立初中分校。民国3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天水教育区的大批爱国师生要返回旧校,至此,国立五中也就随之停办。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霍松林影记.佛殿书声》里记录:“抗战开始,大批教师、学生流亡西北,当时的教育部便在天水玉泉观办起国立第五中学。本来专收沦陷区学生,由于办学数年,受到地方各界的大力支持,所以这时要招一个春季始业班,给天水百分之三名额。我赶去投考,名登金榜。国立五中的高中老师,多半是大学讲师,甚至教授,都是刚从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毕业的新秀。学生享受公费待遇,吃饭不交钱,每年发一套制服。管理宽松,学术活跃,便于发挥个人特长......

玉泉观在天水城北,依天靖山修建。攀曲径入山门,过通仙桥,历三十五台阶至人间天上坊,达玉泉阁,抵三清殿。而北斗台、玉泉亭、地母宫、八角亭、草堂院、神仙洞、碑亭等棋布星罗,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与辐射建筑群关帝庙、药王洞、向家庵等联为一体,蔚为壮观,为国立五中提供了足够的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和学生宿舍。我和好友许强华住在雕梁画栋的无量殿,窗外古柏参天,廊下丁香扑鼻,出殿步月,俯瞰秦城,万家灯火俱在眼前,顿觉心旷神怡,诗意盎然。”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通过以上内容得知,当时的国立五中上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校服不要钱,全部享受超级“公费”教育,教室和学生宿舍都在观中大殿里,这为了解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们,更加透彻的揭开了国立五中尘封八十多年的神秘面纱。

据《天水市志.教育志》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人口大量涌入天水,焦作工学院、国立五中、国立十中等沦陷区学校相继迁入或成立于天水,天水各级各类中学得到空前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五中停办,国立十中、河北中学陆续外迁,省立、县立中学得到充实”。另据《秦城区志》记载:“1938年5月(民国2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从天水县玉泉观设立国立甘肃临时第一中学,收容战区失业的教师学生,不久改为国立第五中学。

7月7日 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天水设立陇豫中学,收容流亡学生。1939年夏,陇豫中学迁往清水,改名国立十中。同月,国立五中学生在天水城南公园集会,宣布成立民先队天水区队。之后队员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学校宣传抗日。8月,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天水分团成立。同月,焦作工学院搬迁天水。天水民先队、教师服务团、国立五中及焦作工学院学生联合组织抗日宣传队,宣传抗日。”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由此可知,当时国立五中成立后,一方面教书育人,教授新科技、新科学,努力培养国家栋梁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宣传抗日,传播革命进步思想,培育和发展我党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培养出了大批的精英人才,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

提到国立五中在天水辉煌短暂的办学经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查良钊先生功不可没,不得不提。查良钊 (1897—1982),字勉仲,祖籍袁花,生于天津,早年就读于南开、清华等校,学业优异。与现代著名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查良镛)同为海宁查氏良字辈之二十二世后裔(笔者查阅资料,接触到有关海宁查氏的族谱记载,根据《海宁查氏族谱》得知)。

民国七年(1918)赴美,留学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部。民国十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时,他联合留美同学,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被推为执行干事长,与国内民众团体和海外华侨相呼应,支援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十一年回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曾参加蔡元培等领导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并与人合办《教育评论》。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民国十九年陕西大旱,随朱庆澜从事赈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总干事,深入灾区访问,发起“三元钱救一命”运动,向各地募款救灾,并联合华洋义赈会修建泾渭渠。后代理陕西省教育厅长,赴灾区工作时遭土匪绑架,被囚81天始告脱险。二十年秋长江大水灾,他出任长江水灾赈济委员会常委兼灾区工作组总于事。

“九·一八”事变后,协助朱庆澜组织“抗日后援会”,运输军需武器支持东北义勇军。此后,又任北平艺文实验学校校长,积极从事普通教育的改革,深受学生的爱戴,被亲昵地称为“孩子头”。

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军兴,代表教育部在西安办理战区青年的救济工作,率领战区的中学师生行至甘肃天水县,创办了国立甘肃中学。同年十一月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二十八年兼任西南联大训导长,为西南联大的建设出尽全力。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任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院长。同年(1949)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香港抵印度。

1950年春,应印度政府之聘,任德里大学中央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并参加印度乡村教育运动。1954年五月,由印度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兼训导长。1982年12月20日凌晨因病逝世,享年八十有七。查良钊一生服务于教育界近六十年,桃李满天下,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在天水的八载办学期间,国立五中的教师殚思极虑,学生奋发报国,屡以优异成绩名列全陇前茅,并竭力传播进步思想、科学文化,中共陇南地下工委即创建于此,其后学业有成的师生积极投奔延安者不乏其数。在教育和文学方面,其中便有大家熟知的天水名人、当代诗宗霍松林、我国著名诗人牛汉等老前辈。

霍松林,甘肃天水人,1921年生,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书法家,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1941年至1944年期间,他曾就读于国立第五中学高中部。

《天水名人.霍松林》里有霍老的回忆录:“高中三年匆匆而过,1944年冬,我毕业于国立五中高中部。在此期间,我十分幸运地遇到了毕业于东南大学的‘吴梅、黄侃诸大师的高足’薄坚石先生和学识渊博的陈前三先生,使我在国学方面‘有了较系统的知识’......”

二十一世纪初,霍老又在《怀念天水》一文中写到:“怀念天水,经常想起省立天水中学和国立第五中学。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我在这里读完初中和高中,奠定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怀念天水,经常想起天水的名胜古迹,想起诗圣杜甫吟咏过的许多地方。国立五中的校址,便是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的玉泉观。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牛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人,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在《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一书中有记述:“早年,他是一个热血青年。1938年春季考入国民政府为战区流亡学生办的免费读书的甘肃国立五中,冬季即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 ...

1955年到1979年壮岁衔冤做了25年“钦犯”的惨痛,任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他从未改变救国救民的初衷,到晚年更为改善“新生代”作家的成长条件,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而大声疾呼,到现在还是忧国忧民,还是期盼着国家有彻底的、体制上有革命性的变革... ...”

水县志在评价查良钊创办的国立五中时,称它为“甘肃教育史上的独特一章”。2003年5月1日,国立第五中学迎来六十五周年校庆,虽然当年在天靖山玉泉观创办的国立五中已经不复存在,但曾在这里就读过的师生,还念念不忘母校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

他们组织原就读于国立五中的校友,在今玉泉观入口旁的天靖山岱庙脚下,立“国立第五中学纪念碑(1938.5.1——1946.6.30)”一块,纪念碑正面简单介绍了国立五中创办的历史原由、经历,以及在天水办学期间的丰功伟绩。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背面左边镌刻“一九三八年,查良钊由陕入甘途中联语:

关山万重为国为民的同志来此锻炼自己

途径多端自私自利的人们去吧免累他人

背面右边镌刻校友撰文一篇,全文抄录如下:

一九三七年,芦沟起烽烟

平津宁沪失,半壁河山陷

人民遭涂炭,全民齐抗战

晋冀豫师生,负芨聚西安

校长查良钊,亲率度关山

辗转行千里,分批抵陇南

总校设天靖,国立五中建

本部在玉泉,分校设三县

甘谷大象山,孔庙大成殿

秦安泰山庙,礼县北后牌

原本是庙宇,权且作杏坛

三八年五一,开班续歌弦

树林作课堂,马扎是伙伴

共读油灯下,席地抵足眠

师长椿萱爱,同窗棠棣贤

相濡以沫存,痛痒切肤关

八年堪短暂,育才逾一千

抗战得胜利,天南地北还

遍布海内外,为国做贡献

卓有成就者,要以百位算

陇渭父老恩,切切心中念

白发耄耋年,日夜思玉泉

往事忆犹新,友谊愿永绵

寄望后来者,奋发更向前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纪念碑左侧正中镌刻:“抗战期间国立五中故址”十个粗墨楷字,右下角附刻:“陕西陇县张真管镌刻”一行正楷小字。如今,天靖山麓岱庙门前广阔的草地上,那块庄严肃穆、威严耸立的“国立第五中学纪念碑”林茵掩映,挺立殿左,成为天水难得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玉泉观难得的一处风景名胜。

“战火烽烟今已去,美好山河谱新篇”。历史悠悠,时过境迁,昔日那座书声琅琅,育才数千的国立五中已经成为历史。曾今在炮火连天,枪林弹雨,金戈铁马的年代,在祖国的大西北,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饱受欺辱、蹂躏的广大仁人志士,捧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誓守救国救民的爱国信念,致力于伟大光荣的教育事业,那段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随着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将永远铭记在全国人民和天水人民的心中,成为一段永远的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附录:纪念碑正面内容:


国立第五中学纪念碑(1938.5.1——1946.6.30)

抗战爆发,沦陷区爱国师生云集西安,由著名教育家查良钊率领辗转来天水,择玉泉观为校本部,成立国立第五中学,一九三八年五月一日开学。教师殚思极虑,学生奋发报国,屡以优异成绩名列全陇前茅并竭力传播进步思想、科学文化,中共陇南地下工委即创建于此,师生投奔延安者不乏其数。在各界鼎力支持下,举办八载培育专家英才逾千,遍布海内外,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天水县志评国立五中在甘肃教育史上占独特一章。为纪念母校六十五周年校庆,感谢天水乡亲父老及全国人名教育之恩,谨铭于此。

国立五中校友谨立于二零零三年五月一日


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