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都下黄泉后,朱元璋号召不肖子孙开会,猜谁被骂的最狠?

西武1979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定国号为大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创建的政权走上了历史舞台。

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也预示着这个汉人王朝彻底落下帷幕。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历经十六帝,说起来明朝的历史应当算是中国封建王朝里面最为精彩的了,明朝的皇帝也是一个比一个奇葩,有专心木工的,有沉迷炼丹的,更甚至还有干脆不上朝的,倘若朱元璋泉下有知,哪些个不肖子孙会被骂得最惨呢?

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明英宗,所以朱祁镇应该是第一个被老祖宗骂的了。朱瞻基英年早逝之后,年幼的朱祁镇早早的就继承了皇位,小皇帝年少贪玩,不务正业,这个时候太监王振做了他人生中唯一一件好事,他跪倒朱祁镇的面前好言相劝,皇上啊,您也老大不小了,您可长点心吧。

这一劝倒真是把朱祁镇的雄心壮志给激发了出来,恰逢也先犯境,朱祁镇决定来一个御驾亲征,平定叛乱,建功立业。

可亲征就亲征吧,朱祁镇竟然将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完全不会打仗的太监王振,然后就悲剧了,土木堡之围,打了败仗不去讲,连皇帝都被俘虏了,这下可真是遗臭万年了。

最可气的是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还将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禁止太监干政”的铁牌撤了下来,导致太监王振干涉朝政,专横跋扈,败坏朝纲。

接下来,明神宗朱翊钧绝对也会被骂的狗血淋头,明史记载:“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总共48年,前18年勤勤恳恳,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也称得上是一代明君,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使暮气沉沉的大明朝得以延续。

可等到张居正一死,因为国本之争,万历皇帝竟整整三十年不少朝,朝中大臣去找他也都避而不见,朝政几乎荒废,也正是从万历开始,明朝一步步走向了灭亡,这样的不肖子孙,骂都是轻的了。


古今嘚吧嘚


这问题好有意思,仔细梳理一下明朝十六帝,我是要骂“木匠皇帝”明熹宗的,他叫朱由校。朱由校是明朝十六帝中倒数第二位皇帝,他16岁开始继位,在位七年,这哥在位期间,醉心于木匠的手艺,不理朝政,任由魏忠贤与客氏沆瀣一气、胡作非为, 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1.昏聩的朱由校上位后蹲着茅坑不拉屎,玩物丧志做木匠,使实权尽落魏忠贤之手,给大明带来了沉重的危机。

朱由校上位的时候,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清明之士盈朝。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都身居要职,祸国殃民的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中央;由于杨涟等人的努力,朱由校也迅速提拔了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等人防边将领,本来大明帝国可以重现生机的。

但朱由校对自己的乳母客氏非常敬重,客氏与魏忠贤交好,朱由校让这一男一女分享了帝国的大权;魏忠贤原本就是一市井无赖之徒,没有文化却善于钻营,他进宫就攀上大太监王安后,又结识了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朱由校;居心叵测的魏忠贤这个时候就开始巴结、讨好帝国的接班人了。

朱由校继位后,让魏忠贤的地位来了个直线上升,一直到司礼秉笔太监,专门负责皇帝的制诰工作。

客氏是他的奶妈,也不是安分守己的良家妇女,她奸诈而贪权,客魏二人同流合污结成了同盟后,成为了大明政治舞台上一种不可一世的力量,破坏力与杀伤力极大,让大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魏忠贤引诱朱由校玩乐,有意发展了朱由校对木工之活的爱好,让其远离了政务,魏忠贤还与朝堂上的崔呈秀之流相勾结,肆无忌惮地排挤东林党人,这个朱由校就是混蛋,任由大字不识的魏忠贤逐渐掌握了内阁和六部。

2.放任魏忠贤大肆迫害东林党 人,使大明朝廷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朱由校执政期间,魏忠贤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等冤狱,使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受到了的残酷迫害。

魏忠贤经常趁朱由校在专心做木活时启奏重要的军国大事,这时兴致勃勃的年轻皇帝朱由校总是厌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 魏忠贤就钻这个孔子,滥行赐赏,迫害忠良,造成了明朝后期的宦官专政。

天启五、六年间,魏忠贤屡兴大狱,杀害了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还丧心病狂地毁了天下东林书院。

这个时候,忠诚正直的大臣,都被冠以东林党的罪名而惨遭横祸,东林党被杀者不计其数,最著名的就是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了,一时之间,偌大的大明帝国形成的万马齐喑的局面。

3.朱由校自毁长城,杀害了辽东经略熊廷弼,

朱由校上位后,受奸佞蛊惑罢免了胆略过人、英勇善战的辽东经略熊廷弼,使祖国的大好 河山沈阳、辽阳落入敌手,增加了辽东局势的严峻性。在天启元年即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局面,朱由校再次起用足智多谋的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但在阉党的策划下,终于杀死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这自毁长城之举,使辽东战局更加被动,整个大明江山陷于了重重危机之中。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 落水生病后,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算是英年早逝了,不过呢,从整个民族利益来看,我认为他早就应该死了。

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 《寄园寄所寄》

朱由校在历代帝王中别具一格,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却疏于军国大事,如果说他是被帝王的职业耽误了的木匠并不过分,不过,依他在位期间,重用奸佞对国家造成的破坏程度看,真是死有余辜,所以我认为,明朝皇帝都下黄泉后,朱元璋号召不肖子孙开会,骂朱由校最狠,他根本就是一位拓不起帝王职务、只跟听恶人谗言、只能做苦力活的贱种。


希望星晨58298869


骂的最狠是他的亲儿子朱棣明成祖,谁最惹朱元璋生气了打人的那种那,就是非万历皇帝莫属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留下了深深的辙印以供后来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凝视去反思。

作为大明王朝的奠基者和历代皇帝共同的祖先,朱元璋有着当仁不让和天经地义的权力去教训每一个后来者。

第一个会先骂谁呢?没错,就是他的亲儿子朱棣。朱棣不遵皇命,朱元璋去世后在亲信的煽动下发动靖难之役,致使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明朝也一度陷入战争的混乱当中。但是为什么是骂而不是打呢?那是因为朱棣做皇帝还是十分称职的。永乐一朝,明朝武功昌盛、天下大治。疆域面积达到了大明王朝的最大。派郑和远下西洋扩大了明帝国的影响。编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宏伟巨著,史称“永乐盛世”。清朝的康熙皇帝更是评价永乐时期“远迈汉唐。”

会表扬谁呢?他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和曾孙明宣宗朱瞻基当仁不让。这两位皇帝在位时实行德政治国,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厉行节俭,使明朝的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会先打谁呢?明英宗朱祁镇恐怕要做这个倒霉鬼了。朱祁镇在位期间,太监王振干涉朝政,飞扬跋扈、专横擅权,更可气的是将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给撤了下来。随后更是在王振的亲自参与和导演下,爆发了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队俘获。这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要痛打谁呢?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不二人选。朱翊钧即明神宗,即位时年仅九岁,前十年由内阁首辅张居正辅政。张居正推行了一些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使暮气沉沉的明朝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张居正死后,因为立太子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长达三十多年不上朝,朝政几乎荒废。这就是历史有名的“万历怠政”。万历时期是明朝转向衰落的转折期。《明史》更是评价“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样的不肖子孙不痛打还痛打谁呢?

最同情谁?那几乎肯定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崇祯皇帝朱由检了。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任劳任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把奄奄一息的明朝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但无奈他的前辈挖的坑实在太大欠的债实在太多又加上天灾不断明朝终于断送在了他的手里。但是作为一国之主崇祯还是很有骨气的,以一种悲凉和负责的态度自缢于煤山上。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正所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完成了相应的历史使命告别舞台。朱元璋看着这帮曾经大明王朝最高的主宰者不知道会做什么样的历史总结呢?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应该是明武宗朱厚照了,第一个最主要的就是无后,无后就罢了,居然曾经想从外面弄来一个孕妇准备给自己生个孩子,一般人还真干不出来这种事情!如果有后的话,就没我们的嘉靖皇帝什么事儿了,也就不会有大礼仪之争,杨廷和等也不会下野,也就不会有嘉靖朝吏治的混乱(个人认为,明朝亡于嘉靖之手)!第二,就是这位玩性太强的贪玩皇帝的生平事迹了

朱厚照他爹明孝宗朱佑樘是个好皇帝,他总共就两个儿子,一个早夭了,因此朱厚照在明孝宗朱佑樘死后,稳稳当当的登基称帝了。朱厚照是个非常聪明的皇帝,朱佑樘给他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大臣,按理说朱厚照成为一个杰出的君王远比成为一个荒淫的君王更容易。

明孝宗朱佑樘死的时候,朱厚照才15岁,刚继位的朱厚照还有点蒙,以刘瑾为首的太监们整天陪着朱厚照,为了让朱厚照早点适应自己的身份,刘瑾这群太监硬生生把朱厚照带偏了,今天带匹马来给朱厚照玩,明天带一班戏子来唱戏,朱厚照尝到了当皇帝的甜头。

刘瑾这群太监看到皇帝好这口后,开始给朱厚照献美女,少男,还带着皇帝悄悄出宫逛窑子,刚进入青春期的朱厚照哪里抵挡得住这些诱惑呢?渐渐的课也不去听了,朝也不想上了,朝中大臣们警觉起来,屡次劝导朱厚照,让他改过自新,将心思放在治理天下上。

朱厚照看到大臣们劝导自己的奏疏都堆成了小山,这才开始收收心用在了治理国家上,但是没过多久在刘瑾等人诱惑下,朱厚照又开始放纵起来,修建了豹房,在宫里模仿市井开设店铺,妓院,去听淫词艳曲,一时之间搞得皇宫乌烟瘴气,大臣们都看傻了,上百名大臣联名进谏。

朱厚照登基不久,也没见过这阵仗啊,就在他想要妥协的时候,刘瑾等人又来鼓动朱厚照,朱厚照处罚了几个带头进谏的大臣后,大臣们也不再劝导朱厚照了,朱厚照在宫里玩够了,开始到民间玩乐,竟然跑到百姓家中,胁迫良家女子陪自己淫乐。

就怕天下不乱的皇帝

朱厚照自小就喜欢骑射,非常崇拜朱元璋,朱棣,一直想要找机会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朱厚照身边的宠臣江彬的鼓动下,将边军给调入了京城,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朱厚照封自己"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自古以来皇帝主动给自己降封的仅此一例。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小王子伯颜带着五万骑兵准备来大同抢点东西,当时朱厚照也正在边境巡游,将领们立刻通知朱厚照,让他立刻回京,朱厚照一听蒙古人来了,立刻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定要到前线亲征,连江彬等人劝他回京都不听,朱厚照下令集结边关部队听候自己调遣。

朱厚照一改之前的荒淫形象,沉着冷静的调兵遣将,对明军部署做了周密的安排,伯颜看到明军的架势也是一头雾水,我就是来抢点东西,又不是搞入侵,至于这样吗?双方总共约十万人参战,互砍了一天,最后伯颜率军撤退了。

这场仗的真实战况如何,也就只有朱厚照自己清楚了,按照《武宗实录》记载,这场双方持续了近一天的激战,明军死了五十二人,蒙古死了十六人,明武宗自称自己也杀死了一个蒙古军官,但是大臣们却都认为他在吹牛。

两年后江西宁王朱宸濠起兵反了,朱厚照再次来了兴趣,准备御驾亲征,结果大军走到半道就传来消息,南赣巡抚王阳明居然都不给朱厚照表现的机会,自己就把叛乱平定了,朱厚照很不爽,也不准把这件事往外传,自己带着人继续南巡,到处寻花问柳,把王阳明晾在一边。

王阳明

王阳明一次次的上奏,请求朱厚照来受俘,朱厚照根本就不理他,这一等就等了半年,直到王阳明上奏说,自己能平定宁王叛乱,全都依赖威武大将军的功劳,自己是怎么平叛的一字未提,朱厚照这才同意来受俘,在接受了宁王投降之后,朱厚照还是觉得少了点啥,他突然对大臣们说:“要不把宁王放了,让他再造一次反,我亲自来抓他。”左右大臣听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

朱厚照最后终于心满意足的回京了,结果在渡长江的时候,摔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因为感染肺炎在豹房驾崩了。


波波的网袋上岸日记


历史已经过眼云烟,发生的事无法变更,明朝的各位皇帝已经盖棺定论,我们就来设想一下朱元璋在地下召见他的龙子龙孙们,他最想骂的是谁呢?鄙人的观点是第一要骂的就是朱允炆,其二就是朱棣,第三就是朱祁镇,为什么我是这样排名呢?那就且来分析我的见解。

第一骂朱允炆,你把传给你的大好江山弄丢了

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太孙,他的父亲是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标,朱标是长子,又是马皇后嫡出,朱标出生时,正值父亲朱元璋攻打南京,长子的出生给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安慰,欣喜若狂,非常疼爱他,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随即立朱标为太子。

朱元璋对这位太子疼爱有加,为他选拔了大明最顶尖的师资力量,有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这些功臣曾经都追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朱元璋对他们极其信任。而太子朱标生性儒雅,宅心仁厚,体察百姓,对大臣礼敬有加,深得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并对他寄予极大的期望。

然而1392年,朱标太子从陕西视察回来,就一病不起,八月病情恶化逝世,朱标死后朱元璋悲伤不已,一段时间不理朝政。

过了很久才从悲痛中缓和过来,他开始寻找新的继承人,由于对儿子朱标的爱,他没有从其他儿子中选择储君,而是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继承他的江山。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很像,性情与朱标一样温文尔雅,即仁和宽大著称,对于朱允炆,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他配备了一流的师资团队辅佐他,为了他日后顺利登基,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开始大杀功臣,为他继位铺平道路,到朱允炆登基的时候,已经没有力量能够威胁皇权了。

就是这样的良苦用心,朱元璋满心希望朱允炆能够把他父亲朱标一脉传承下去,可是这位皇帝却在削藩过程中严重受挫,以一国之力居然打不过偏隅一方的燕王,被燕王拉下了皇帝宝座。

朱元璋钦定的传位秩序就这样被这位朱允炆打破了,皇位继承改到了朱棣一脉,朱元璋在地下有知的话,一定会气的吐血,并当场好好教训这个不争气的皇太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辜负了他的良苦用心。

第二骂皇四子朱棣,你不尊皇明祖训,不遵守嫡长子继承制,造反篡位

朱棣应该说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最像他的,他英明神武、杀伐决断,尤其是打仗特别厉害,那时候北元虽然退到北方大漠之地,但是对新生的大明政权威胁很大,朱元璋为了防止北元反扑,决定恢复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将表现优异的儿子分到军事要塞当藩王,拱卫皇室,朱棣被分到燕地北平府,这是个重要的地方,北宋以来屡屡被北方游牧民族轻易攻破,就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而朱棣镇守的北平府正好就是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地带,位置十分险要,朱元璋把这么重要的军事要地交给朱棣,就是因为朱棣卓越的军事才能,放心他镇守边疆。但是朱元璋虽然看中他,但是因为朱棣不是长子,也是朱元璋怕以后王室兄弟手足相残,在明朝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元璋并没有选择朱棣为储君,而是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

可朱棣不满足于一个小小的藩王,当他得知他的侄儿被定为储君,心里十分不服,但摄于朱元璋的余威,他不敢造反,只得把不满压在心中,当朱允炆即位以后,他就开始暗中积蓄力量,当朱允炆宣布削藩以后,朱棣就撕破脸皮,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最后夺了侄子的皇位。

然而他破坏了朱元璋的定下的祖训,改变了皇位传承顺序,因此在地下免不了被父亲朱元璋臭骂一顿。

第三骂朱祁镇,不肖子孙,偏听偏信奸人,自己当俘虏,还差点丢了大明江山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没想到在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又发生了可耻的一幕,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落,然而这位太平天子,年轻气盛、得意忘形,以为自己有50万大军做后盾,轻敌冒进,中了瓦剌也先的埋伏,最终导致50万大军折损大半,惨败收场,英宗朱祁镇也被敌人俘虏,自北宋徽、钦二帝被俘虏的悲剧再次发生,帝都也危在旦夕,好在大臣于谦指挥得当,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江山得以延续。

差点把老祖宗朱元璋辛苦大招的江山弄丢了,还当了俘虏,这英宗无论如何也无颜见太祖朱元璋,被朱元璋骂是不可避免了。

结尾

其他皇帝虽也有过错,但是皇帝也是人,哪有不犯错的,这些朱元璋应该都能原谅,最多责备一番,但是朱允炆丢了朱标一脉的江山,朱棣篡位谋反,朱祁镇差点丢了江山,这都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如果真的地下相聚,这三位一定被骂的最惨。


一家之言,喜欢请关注我:一切都付笑谈中


一切都付笑谈中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如果明朝拉到一个群里被骂最狠的,我认为应该是这三个人:

第一个就是他的四儿子,明成祖朱棣,硬生生的把朱元璋推上皇位的朱允炆给撵下来,并且不知所踪,这直接是跟朱元璋对着干啊,虽然创造了永乐盛世,但是没有顺着朱元璋的思路走,肯定会骂的狗血淋头的。

第二个应该是明英宗,这个两次登基的患难天子,一手好牌打了稀碎。仁宣之治的成果被他损失殆尽,明朝因为他差点亡国,并且为了一己之私,还杀了为大明朝续命的忠臣于谦。无论如何都会被骂的,好像只做过一件好事,就是取消殉葬。朱元璋见到他肯定气的鼻子都冒烟的。

第三个我认为应该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跟明英宗差不多,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国力渐渐恢复,然而万历亲政后,不但对自己的恩师清算,还学他爷爷几十年不上朝,酒色财气什么都沾。嘉靖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在用人方面,和对朝政把握上要高处不知道万历多少。万历在位时间还长,晚期农民起义,后金犯边,从此国无宁日了。有的历史学家说,明朝实亡于万历,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朱元璋肯定也会骂他,并且应该是最狠的。

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可以帮到您,个人拙见,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谢谢!


鼎玉轩辕


历史上一直认为明朝是“奇葩皇帝”最多的王朝,说白了就是明朝的皇帝最昏庸、最不作为,假如朱元璋九泉之下召明朝诸位皇帝开会,我以为以下三人被批的最狠。

专注炼丹,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嘉靖皇帝在明朝的历代帝王中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嘉靖皇帝聪慧过人,即使二十年不上朝,依然能够掌控朝局,十分了得。也有人认为嘉靖登基以来一心钻研炼丹之术,一门心思长生不老,致使严嵩把控朝政二十年,最该接受太祖的批评。

我也认为嘉靖皇帝最应受到批评,作为一国之君,不思治国之道,苍生之苦,纵容严党专政、陷害忠良,致使边疆战乱,国库空虚,嘉靖理应接受历史批评。海瑞上的《治安疏》对嘉靖描述的很客观,嘉靖身怀治国之才,不行治国之事,想必朱元璋第一个就要批海瑞。

对江山美人不感兴趣,专注木匠工艺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虽然在位短短七年,但是对明朝的灭亡应该负主要责任,朱由校在位期间完全不理朝政,重用阉党魏忠贤,任其屠戮文臣武将,其中无视阉党迫害守关名将熊廷弼,致使辽东局势危机,为明朝灭亡埋下的伏笔。

朱由校身为皇帝,膝下竟无子嗣,整天关起门了研究木匠工艺,把朝政大权交给一个太监,驾崩后将一个国内矛盾突出、财政空虚,边疆混乱的明朝交给自己的弟弟崇祯,纵使崇祯勤勤勉勉十七年,累死累活也没有阻碍明朝的灭亡之势。

驾崩于“豹房”的奇葩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作为明朝的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沉迷“豹房”,喜爱玩乐,不满足于后宫佳丽三千,时长前往民间寻花问柳,吃喝嫖赌玩豹子,朱厚照给占全了。此外历史上多有对朱厚照荒淫无度、平生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豹房之中的负面评价,最后如其所愿死在了豹房,可谓给明朝丢尽了脸面,因此朱厚照逃脱不了朱元璋的狂批。

以上是我的全部回答内容,谢谢!


晓看历史


首先,我们不搞封建迷信,阴间肯定不存在,什么黄泉路奈何桥孟婆汤是没有的。

但是我们是假设,就有讨论的必要了,其实这道题说的是,我朱重八以一个农民打下来的天下,是如何失去的,谁的责任更大。

首先排除的是永乐帝朱棣,虽然他从自己侄子手上抢走了皇位,但是永乐大帝一生丰功伟绩,也是彪炳史册。明成祖在位,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后面的,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在位期间,太监王振干涉朝政,飞扬跋扈、专横擅权,更可气的是将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给撤了下来。随后更是在王振的亲自参与和导演下,爆发了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队俘获。这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该骂。

再后面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即位,初年由张居正执政,改革政治,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理黄河,国势渐强。亲政后,不常视朝,大事营建,挥霍无度。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起,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搜括无厌,激起人民反抗。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该打。


河东东邪


应该上吊的让朱元璋太伤心了,大丈夫死于沙场,是武艺不到。提着个绳子,去找歪脖树,真是大煞皇家颜面。太辱骂祖宗了,想当年,一手小孤拳,便能打天下,何等威风八面。竞然后代出了个上吊的皇帝,真是气煞老祖了,左右拿下,扙责八千,面璧思过去吧。


一帆风顺永远开心


一个不落下,全得骂。

朱允炆:你个笨蛋,有脑子吗?你重用的都比你还笨。

朱棣:你小子胆子不小啊,你都敢逼死你大侄子了。

朱高炽:你能骑马吗?

朱瞻基:光顾着玩,不想着管管你儿子。

朱祁镇:大棍子叉出去打一个时辰再说。

朱祁钰: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想了也没用。

朱见深:你儿子太废物了。

朱佑樘:别人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怎么那么听话啊。

朱厚照:你作的都自己绝了嗣了,真够废物的。

朱厚熜:蒙古人来了就打啊,封什么王,我怎么有你这么窝囊的子孙。

朱载垕:废物废物。

朱翊钧:萨尔浒是怎么回事?

朱常洛:你谁啊?

朱由校:只玩不养儿子的笨蛋。

朱由检:你就是什么都不做,也不至于最后上吊去,叉出去叉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