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有哪些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汉史趣闻


历史上能力最被高估的将军,应该就是战国时的赵括了。因为他的原因,导致了其率领的45万士兵被秦国全歼,他所在的赵国也因此从一个大国迅速衰弱下来。

赵括是战国时候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这个人非常出名,他的军事能力非常强,参与了很多赵国对外的军事活动,并且立下了很多军功,是当时的八大名将之一。

赵括身为赵奢的儿子,从小就跟着他的父亲学习如何带兵,熟读各种兵书,谈论起军事问题头头是道,被所有人寄予了厚望。

当时秦国渐渐崛起,四处攻伐周边的国家,后来终于要和赵国开战了。

赵国当时的状况比较尴尬,赵奢这个名将已经去世,领兵的是著名的将领廉颇。

廉颇这个人非常厉害,相信大家都听过关于他的很多故事,但是有一个问题 ,他当时的年级也已经非常大了。

廉颇布置的战术很有效,就是坚守不出,等秦军耗光精力自行退兵,这个发放效果很明显,秦军很快就受不了了。

于是秦国就想到了利用反间计,在赵国散播谣言,说廉颇年级大了没胆子。后来赵王相信了这个谣言,就把廉颇换了下来,让赵括顶了上去。

赵括这个人谈论起带兵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是从来没有实战经验。

他到了前线,一改廉颇坚守的战略,直接出城与秦军决战。最后被秦军断了粮草,最后几十万大军被秦军团团包围住。

赵国军队没了粮草,饿了多天,无数次突围都失败,最后只能投降。

而秦国为了彻底削弱赵国,决定把赵国的士兵全部杀掉,最后已经投降手无寸铁的45万赵国军队全部被屠杀,赵国的势力也从此一落千丈。

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歼灭战,长平之战。

如果这场战争还让廉颇来打,那么结果肯定不会是这样,因为赵括的错误,因为对他能力的高估,赵国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最终被秦国所灭。


漂浮菌


最近正在热播的《特赦1959》里,黄维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另类,戏份很重,成为正直的顽固派的代表,和几个特务组成的反动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为代表的改造积极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就军事指挥水平而言,黄维的水平其实是被大大的高估了,远不如剧中对改造比较积极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这些人,和廖耀湘实际上在伯仲之间,大兵团指挥能力并不强,让他代领一个军还可以,但是让他率领一个大兵团,独当方面,这就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最后败军杀将,自己也成了战俘。

黄维兵团原本隶属于华中战区,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作战,主要作战地境是在河南境内。这个兵团下属的第十军、十四军和十八军,都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尤其是十八军,更是陈诚起家的老部队,所以一直都受到关照。在抗战结束后,国军接受了大量的美军在二战期间存放在亚洲的武器装备,当时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没有实权,陈诚担任参谋总长,有权分配武器装备,所以十八军在国军各个部队中,都是优先装备美式武器装备的,十八军受到的照顾尤其多,从而使十八军成为国军在中原战场的几个主力部队之一。

黄维早在1944年就因为和上司闹矛盾,被调离了前线,到后方担任军校校长以及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等职务,一直到1948年组建十二兵团时,以十八军、十四军和第十军为基础,黄维才被临时调赴前线,担任兵团司令官。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是由胡琏率领作战,无论是对华东野战军,还是对中原野战军,战绩都可以说是不错的。除了当时这些部队装备优良之外,胡琏在战场上的灵敏和反应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组建兵团的时候,本应该由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白崇禧却因为胡琏桀骜不驯,难以指挥,坚决反对。最后折中下来,才由陈诚系的另一骨干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

也就是说,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其实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主要是靠资历和派系平衡上位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那么当时胡琏肯定是最适合担任兵团司令官的,无论是对当时十二兵团的熟悉程度,还是对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特点的了解来说,黄维都远不如胡琏。只是因为胡琏和白崇禧有矛盾,导致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才把这个机会给了黄维。白崇禧本来也反对黄维出任,只是在陈诚和何应钦的坚持之下,才让他上位了。

这和孙元良的情况差不多,孙元良在抗战后期也是被调离了前线,在后方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差。在国军将原本在郑州担任绥靖公署主任的孙震调离的时候,孙震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两个川军部队的军,才推荐孙元良出任兵团司令官。而孙元良因为有黄埔军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孙震的侄儿,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这个职务。但孙元良所率领的这个兵团,仍然是川军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两个军,并没有配属其他部队。这和黄维兵团的情况不一样,黄维兵团除了土木系的三个军之外,还配属了吴绍周的八十五军,是四个军的大兵团,而孙元良兵团只是两个军的小兵团。

黄维兵团从十月份接到国防部发来的命令,开始在驻马店和周口一带集结,之后从这里出发,离开华中战场,增援徐州,目的是参加国防部拟定的徐蚌会战。孙元良兵团在撤离郑州之前,白崇禧和华东战场都拉拢过,孙元良意识到华东战场即将进行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倾向于去华中战场,这样便于他在战局不利的时候退入四川,但国防部的一纸命令,硬是将他从华中拉倒了华东战场。这就是说,国军统帅部这时候也是在尽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间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

黄维兵团从原驻地出发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本身也很糟糕,是国防部规定的路线,而这个路线上沿途要经过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浍河、淝河、颍河等,黄维兵团本身的重武器装备又比较多,在这种河网纵横交错的地带要行军,还要防备解放军沿途的阻击,这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也很不利。黄维兵团在进入这个河网地带之后,每次渡河都会遇到解放军的阻击,有时候是被半渡而击,所以进展比较缓慢,他还没有赶到徐州战场,黄百韬兵团就已经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得快要差不多了。

而且,黄维兵团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实际上,当时中原野战军全军的兵力也就十二三万人,和黄维兵团兵力相当,但中原野战军因为挺进中原之后迭经苦战,一直在和华中地区的国军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黄维兵团不仅兵力和包围他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差不多,而且武器装备又有优势,但他却不但没有突破中原野战军的阻击,进入徐州战场,反而逐步被包围了,这不能不说是黄维本身的指挥存在问题,他的重武器火力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在胡琏指挥的时候,胡琏兵团虽然是小兵团,兵力远不如黄维当司令官之后雄厚,但胡琏的指挥向来以反应灵敏和迅速著称,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率领这个兵团增援徐州的不是黄维,而是胡琏,以中原野战军当时的部队和装备,要想把兵力相当的这个兵团牵制在中原战场,就已经很费力气了,更不要说能够完成包围了。即便是能够包围,以胡琏指挥的灵活机动,也是很有可能冲破中野的包围圈的,毕竟中野当时的情况用刘帅自己的话说,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战前制订淮海战役计划的时候,无论粟裕还是中央,实际上都没有敢把黄维兵团纳入歼灭对象,对中原野战军也没有这样的希望,最多不过是希望中原野战军能够牵制住他,不让其靠近徐州战场,影响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地区对华东战场的国军的围歼。

在《特赦1959》中,黄维曾经振振有词的对功德林管理人员说,虽然我们打了败仗,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气的。但就黄维在淮海战役期间的指挥来说,他还真就是个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团也不会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报销。他这种自负和不服气,其实就和他后来长期研究永动机一样,都是自作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萧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民族英雄张学良了。

同忠贞不二冯玉祥一样,张学良在民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然而,冯玉祥毕竟是一个战将,也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政治家。

打个比方,冯玉祥自称是基督教徒,目的是争取西方世界的支持。

然而,他的心腹认为,冯玉祥并不是基督徒,也不相信基督教的教义。

除了公开场合的一些政治表演以外,冯玉祥私下对基督教毫无兴趣。

然而,此举毕竟给冯玉祥带来了很好的政治名声,算是很高超的政治手段。


可惜,张作霖一辈子牛逼,死前做错了一件大事,就是高估了儿子的能力。

其实,从郭松龄的反叛就可以看出,张学良不但不擅长认人,而且还是个无法有效统帅部下的领袖。

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铁杆心腹,叛变之前当然不会没有迹象。然而,张学良却视而不见,就像没看到一样。

这不是倾心于人,主要还是缺乏军政能力。

事实上,张学良上台以后,基本没有做过正确的决定。


首先是莫名其妙去打苏联,发动中东铁路事变。

苏联就算当时不是很强,也比东北军强大十倍。张学良上台未稳,就去打强敌,实属头脑有病,想立威风想疯了。

其次,中原大战期间,擅自将一半主力开入管内摘桃子。结果关外东北军兵力空虚,被日军趁机攻击,张学良的老巢都丢了。

还有,九一八事变期间,张学良放弃所有抵抗,擅自撤退。

在锦州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再三命令他就地抵抗,张学良置之不理。

想要保存实力,有很多种方法,从没见过有人这么保存的。

这不但让自己丢了地盘,还让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政治上形同自爆。

从此以后,张学良背负如此骂名,想要东山再起难度极大。



另外,都到了什么时候,张学良还在热河会战、长城抗战中试图保存实力,导致全国舆论抨击。最终热河省被日寇占领,随后河北省的东北军也站不住脚。

由此,20万东北军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被迫去陕西同杨虎城抢地盘了。

总之,张作霖留给儿子全国第一的地盘,全国装备最好的军队,还不到10年就被败家光了。


萨沙


咱们从中国古代史找找,这种例子相当多,我记忆犹新的就有几位。


长平之战里大大有名的赵括,被白起坑杀20万降卒,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则拉开了统一的序幕,纸上谈兵也成为讽刺那些眼高手低者的著名成语。赵括在赵国也是一位神童,通晓兵书,深得赵王信任,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啊,被绑在了耻辱柱上。


李信,秦国著名将领,始皇帝派他灭楚,不料李信轻敌,只要20万大军,被楚国项燕击败,造成第一次灭楚失败,这个项燕也是个狠人,有个孙子叫项羽,更狠,硬生生把灭国的仇给报了,绝对是报仇界的扛把子。李信失败后,后来还是王剪出马,带60万兄弟才灭了楚国。


马谡,挥泪斩马谡大家都熟悉,在山上扎营,造成痛失街亭,造成诸葛亮北伐失败,成为著名典故。


苻坚,在淝水之战里扑街,八十万大军被谢玄八万北府军击败,前秦不久就土崩瓦解,苻坚前期作为君主,几乎统一了北方,可惜刚愎自用,不听王猛遗言,举国伐晋,造成前功尽弃。


赵光义,宋朝军力薄弱是共识,但赵匡胤时期宋军也算是战功赫赫,灭国无数,至赵光义两次北伐,宋朝精锐禁军损失殆尽,从此对北方少数民族只能采取守势,再无力进攻。


李景隆,这货绝对是个纨绔子弟,五十万大军葬送在他手里,没有他,估计朱棣也不可能靖难成功,关键最后这货居然投降了。


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的翼王,却带领十万军民远走四川,最后在大渡河岸被擒。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已有颓势,石达开出走更是致命一击,石达开从此一路逃亡,南京也开始朝不保夕。


李德,红军的军事顾问,号称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就是一草包,造成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近十万中央红军只有7000到达陕北,值得一提的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飞夺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和石达开两种不同的结局,更是凸显了毛主席的军事才华。


BauhiniaA


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击毙。

1947年5月16日,经过三天的激战,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国军伤亡3.2万余人,整编第74师长基本上是全军覆灭。据说震怒的蒋介石当众就要汤恩伯下跪,还挥起手杖要打他,王耀武在接到张灵甫的诀别电话时就流泪了,可是又不能飞过去救人。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一方面是华东野战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张灵甫的能力被高估了。

74军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国军有五大主力军,分别是:国民革命军新编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18军,其中的第74军号称是打出来的。74军于1937年9月1日在淞沪战场由第51师、第57师和第58师组建,历任军长是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这些人都很厉害。74军号称是抗日铁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基本上重大战役都少不了这支军队,也取得了战功,所以才有74军是打出来的说法。

张灵甫任整编74师师长。

1946年4月,张灵甫任第74军中将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1946年5月,张灵甫任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虽然是整编了,但是规模其实还是没有怎么变,武器还更精良了,战斗力还更强大了,不过都还是被张灵甫带到全军覆没的结局。为何当初要选张灵甫做领导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王耀武信任他,想选一个自己人吧,他的举荐是张灵甫最后能胜任的最关键因素。

张灵甫的能力被高估。

张灵甫和日军打过很多次硬仗、恶仗和胜仗,还多次负伤,打到腿都残疾了,这点功劳还是要认可的,但是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被高估的将军。国军的五大之一整编74师是葬送在张灵甫的手上的,他性格孤傲,当他带着人马孤军冒进的时候,全师覆灭的结局就是注定的了。


湘西小木鱼


提到历史上被高估的将军,很多人都会想到赵括和马谡,赵括纸上谈兵,马谡言过其实,两个人分别给赵国和蜀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过赵括和马谡都不是历史上被最被高估的将军,历史上被高估的最严重的将军是李广,李广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白白占据了名将的头衔,死后还被后人当做怀才不遇的代表,堪称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将领。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李广家族交情匪浅,李广作为一个常败将军,能够单独列为一传,足以看出司马迁对待李广的偏爱。当然司马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历史学家,并没有隐瞒李广打败仗的经历,按照《史记》的记载,李广参加了四次大规模作战,每一次都因为种种原因失利。

从《汉书》《史记》的记载来看,李广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名扬天下的名将。汉文帝统治时期,李广多次陪同汉文帝一起打猎,汉文帝钦佩李广的本领,夸奖他说:“你生不逢时!如果生活在高祖年间,肯定能封一个万户侯呀!”

汉景帝统治时期,李广被派遣到边境担任郡守,李广的武艺高强箭法无双,在他镇守边境期间,多次近身肉搏杀死匈奴勇士,射杀匈奴的射雕手。匈奴人一直敬佩勇士,每当他们听到李广驻扎在某一地区,便不再侵略这一地区,李广也因此很少立功。

大臣公孙昆邪哭着找到汉景帝,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能天下无双,现在他经常驻扎在边境,我担心国家终究会失去他。”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的炒作,到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李广已经成为了汉朝的第一名将。

汉武帝刚刚发动对匈奴作战的时候,把李广当成了主力大将使用。然而李广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在四路伐匈奴之战的时候,卫青攻占了匈奴的龙城,其余两路都无功而返,李广全军覆没被匈奴俘虏。后来李广从匈奴逃回汉朝,官吏判处李广死刑,李广缴纳赎金被罢官还乡。

李广成为普通百姓之后,深夜经过霸陵,当时霸陵已经关门,霸陵尉按照汉朝的规定,没有让李广通行。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之后,李广杀害了霸陵尉,汉武帝因为李广是大将,没有追究李广的责任。

之后李广率部跟随卫青出征,参与征战的将军都立下战功,只有李广无功而返。后来李广又带领军队单独讨伐匈奴,汉朝军队损失过半,杀死的匈奴人也比较多,汉武帝看清了李广的真实能力,不再让李广参与征战。

到了漠北大战时期,汉武帝经不住李广的苦苦哀求,派遣李广跟随大军出征。卫青派遣李广长途奔袭匈奴单于,李广不愿意接受命令,没有向卫青辞行便率部离开。后来李广在草原上迷路,因为羞愧而自杀。

李广指挥过四次大规模作战,每一次都损兵折将,拖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后腿。李广之所以会成为怀才不遇的代表,一方面是因为司马迁的春秋笔法,掩饰了李广常败将军的问题,将李广描述成一个“倒霉”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唐朝皇室是李广的后人,唐代文人纷纷褒奖李广,将李广的地位逐渐提升上来。


史海泛舟摆渡人


历史上哪位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关羽。我觉得我的回答肯定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认同,但是在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我们现在依旧奉若神明的关二爷——关羽。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中有很多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所记载的关二爷更是让很多人都将其奉为“武圣”。在一些人的印象之中,关羽是一个忠勇无敌的大将军,武力超群让人们非常的佩服。在一些民间故事之中,关羽堪称是和“文圣”孔子并立的“武圣”,可想而知他对世人的影响力。

但是也正是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关羽留给世人的印象多是自身的武力超群,而并非是如同其他将领般的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军事能力。很多人对于关羽的故事,听到最多的也是关于他武力和忠义的传说,而关于他在战场之上的故事,最为著名的也就是所谓的“万人敌”。当然,这个称号并不是因为关于真正的杀了一万个敌人,而是因为关于在上万人的军队之中,一路过关斩将,孤身一人直接将敌方将领的项上人头给取了下来,于是被人称作“万人敌”,意味着即使有一万个敌人,依旧没有办法阻挡关羽。

在历史上,对于关羽所谓的“万人敌”称号获得的过程,也是没有什么准确的描述,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称号的含金量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在获得这个万人敌称号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还不是那个依靠着刷脸就能够借来一座城池的大将军,所以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对于一些不是太出名的将领,有关的记载就不是太多,甚至于很多一辈子也没有太大功绩的将领,最后也只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单纯的名字罢了。

要说起关羽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败,就是我们现在都知道的败走麦城了,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了,现在更是非常常用的成语。事实上关羽这次的失败,遭受损失的并不是他这一辈子的光辉,当时的蜀国也因为这次事件,失去了在军事上非常重要的荆州重地,导致最后无法挽回的颓败,使得三国鼎立之势从此时开始土崩瓦解,变成了一家独大,开始对其余两国不断的进行蚕食。

而关羽败走麦城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武力能力与军事统筹上的不匹配。超高的个人武力,一度让蜀国中的人们将关羽此人奉若神明,甚至于就连其他两个国家的人也都非常的尊敬这位对手。也正是这种情况,让关羽此人在军事上不免有些膨胀心理。正如关羽的“万人敌”称号一般,也许关羽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战役之中,能够凭借着个人的武力对敌军的阵营进行碾压,但是在一些大规模的战役之中,个人的实力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也正是这种原因,我们被封为神明的大将军关羽,为蜀国开疆扩土的他,埋葬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度。


木易杨0613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总参谋长陈诚。这绝对是一个被高估才能的军事将领,或者说他的能力不在于军事,而在于内政。

陈诚的军事才能有,但是并不高,以其才能担任一个军长基本就是上限了。东征过程中陈诚是炮兵连长,由于炮兵连在棉湖之役中将叛军火力压倒,使战局转危为安。不久被任命为团长,并且开始北伐,他带领特务队,在深夜突袭敌之司令部,扭转局势,使东线北伐军能进入杭州,平定浙江。

内战时期陈诚为十一师师长,后来建立土木系,中原大战中率领十一师在襄阳城郊与冯军激战两天,将冯军击败。而后升任十八军上将军长,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王牌军。从陈诚的上升经历看,陈诚也是从部队一级级升上来的,他还有有一定的 军事才干,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只限于军师一级。

这一点在陈诚对红军的四次围剿之中就可以看出来,每一次他都是被红军打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将领在解放战争期间竟然担任国民党的总参谋长,结果是能力不能匹配职位的要求,基本上陈诚没到一个地方,就是国军失败的开始。

山东战争上,一开始气势汹汹的进攻解放区,但是很快他就因为他的急功近利犯下大错。1947年1月,陈诚到山东前线督战,集中23个整编师53个旅的兵力,采取以临沂、蒙阴为目标,南北对进的部署。一开始国民党兵力密集、齐头并进、稳扎稳打,我军华东野战军曾几次调动敌人都无战机可寻,但是陈诚判断华东野战军放弃临沂,是由于“伤亡过大,不堪再战”,严令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实施南北夹击。其实当时远在济南的王耀武已经发现了我军由围歼李仙洲兵团的企图,所以告诫陈诚不要让李仙洲兵团南下,但是陈诚不听,结果李仙洲兵团5.6万余人被全歼,致使国民党在山东的最大机动兵团被灭。

后来陈诚见到东北局势好,陈诚却下耍了个小心眼,以杜聿明身体欠佳为由调其回南京“修养”,企图摘取胜利果实。结果陈诚自己当了东北东北行辕主任不到一年,林彪奇迹般的扭转了东北战局。等杜聿明再次出山时,已经没有办法阻止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了。

陈诚致使两个重要战区的失败,虽然不全是他的原因,但是陈诚指挥无能确实有重大责任,所以当时就有“杀陈诚,以谢国人“的说法。但是蒋介石为陈诚安排后路,派陈诚主持台湾政务,改编和整训由大陆迁往台湾的部队,先后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


帝国烽火


我觉得最被高估的肯定是关羽,他没有想象的那么神,弃世后的他一度被神化为忠义的化身,在民间被遍及称为“关公”。在清代,其与孔子齐名,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现实上,他的历史职位与历史功勋收支很大。《三国志》里的他败投曹操,败麦城,败徐州,败荆州......胜的远远没有败的多。刮骨疗伤更是毫无按照。他还爱慕虚荣,也有些好色。按照《三国志》,关羽想要获得秦宜禄妻,屡次请曹操。他与张飞被赵匡胤剔除陪祀者的行列,理由就是他们操行不是很好的,作为也不大,没有到达与姜尚一起被祭奠的高度。现实上,他并不是武圣、战神,顶多算是猛将,后世太高估他了。一个卖枣子的能有多少军事素养?都是后世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神话了的人物,不然为什么总拿他的义薄云天来说事?还不就是他自己本身没多大的军事能力.最终败走麦城,害蜀国重要城池失守,加快了蜀国的灭亡。



迁面书生


历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将军数不胜数。这些人往往都被赋予重任,最后却是一地鸡毛。

古代比较著名的例子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身负重任,但是长平之战后使得曾经能与秦国一较短长的赵国彻底沦为二流;比如熟读兵书的马谡,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丢失街亭,使得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在近代,国共双方被高估了能力的当属蒋介石和李德莫属。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李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名字。他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1974),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他本来是一名特工,1932年春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不久,被共产国际派往上海向苏联著名特工左尓格小组送经费,完成任务后留在了上海共产国际远东局,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兼中共中央军事总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未能到达上海,布劳恩作为在伏龙芝毕业的军事学员从来到上海后就开始给中共中央一些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

顾顺章叛变后,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动越来越危险,于是在1932年底,中共中央及博古、洛甫(张闻天)、陈云等开始转移进入中央苏区。

33年9月布劳恩获准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红都瑞金,为保密起见改名李德。

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由于不懂军事,把红军的指挥大权交给了李德。他虽然抱有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他仅仅有过街垒巷战作战经验,仅仅是一名军校毕业生,又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坐在房子里看着地图指挥作战,让红军与兵力十倍于我,空军炮兵等火力大大强于红军的国军进行正面的阵地战。这实际上就跟一次大战时候的正面顶牛一样,是在拼消耗。

结果导致处处防守,处处守不住,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长征开始后,又实行甬道式搬家,坛坛罐罐都不舍得丢弃。一三军团在前,五九军团在左右,中央纵队搬着从苏区带来的沉重的各种东西在中间,八军团在后掩护。结果大大影响了行军速度,让红军的机动力优势无法发挥,导致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红军损失惨重,由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



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已经判断出红军是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于是用三十万兵力摆下铁桶阵。而李德仍然坚持命令红军往包围圈里钻。在此危急时刻,中央政治局大多数领导终于看清事实,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转兵贵州,从而避免了红军全军覆没。

遵义会议后,正式结束了博古和李德对红军的军事指挥。

李德刚进入苏区时,李德是被临时中央的一些人寄予厚望,希望用他来取代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但是他的能力实在有限,一通辖指挥,差点就断送了中国革命。

相对应的,国民党方面能力低下又爱瞎指挥的非委员长莫属。



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只要他插手参与指挥,往往都是能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具体例子就不用举了,现在在央视播出的《特赦1959》里面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蒋指挥的结果就是,一而再再二三大败共军,歼灭共军超一个亿,然后,国军胜利转进到一个小岛上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