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誰人懂


瀟湘,誰人懂

瀟湘,是一個含義模糊,卻意境深遠的詞語。

它是一個地理名詞,過去單指永州,後逐漸變成整個湖南地區的代稱。它也是一個情感詞語,一聲“瀟湘”,讓人情不自禁聯想到一片渺渺的雲水,和似真似幻的楚國傳說。

瀟湘之於中國文人,其實是一個藏於心底的清幽夢境。


瀟湘,誰人懂


心中的瀟湘為何?那是屈原的賢臣之義,借《湘夫人》開啟了香草美人的寄託傳統;那也是柳永的所思之處,即“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那還是曹雪芹理想中的清幽之處,清冷如林黛玉,便是住在瀟湘館裡。

文學上將一個詞語所延伸出來的模糊印象稱為行相,當一個詞語能引起一群人共同的行相時,便形成了共感。“瀟湘”一詞便是如此,它以清深的湘江水為始,在千百年間無數人的感慨和寄託中,成為了“美、哀、幽、清”的化身。

瀟湘有情。湘水不歇,深情便不止。


瀟湘,誰人懂

瀟湘,誰人懂

瀟湘景象,易惹人心生百感。

這裡的山水常年籠罩於雲霧之下,茫茫之中總會有些思緒爬上心頭。

這裡曾上演過一場悽美愛情故事,舜帝駕崩,他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這裡慟哭九天九夜後,投水自盡。世人被她們的真情打動,稱她們為瀟湘二妃,又將這裡長有淚斑狀的竹子取名為湘妃竹


瀟湘,誰人懂


因此自古文人觀瀟湘之景時,都會回想起舜與二妃的悽美傳說,總是感慨萬千。就如范仲淹臨岳陽樓時所說那般,“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同樣一番景色,不同的人看去,自然是不同的情。

那是物是人非的哀情,卻未必是寄託了自己心緒的哀。有種感情,是置身於當地文化時莫名感受到的。就如曹植在詩中所寫,“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即便是再豪爽的人,也會被瀟湘無意中流露出的“哀情”所感染。


瀟湘,誰人懂


那也是愛而不得的愁情。湘夫人殉情的傳說感動了後人,便有了詞牌《瀟湘神》。其中最動人的要屬劉禹錫的兩首《斑竹枝》和《湘水流》,寫盡了情的悽苦。“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瀟湘,誰人懂


還有家國不再的悲情。屈原便是在此,寫下了《湘君》《湘夫人》二篇,用“善鳥香草以配忠貞; 惡禽臭物以比饞佞; 靈脩美人以媲於君; 宓妃佚女以譬賢臣。”

以屈原為始,後來又有了賈誼、張九齡、李白、杜甫、柳宗元等一大批和屈原有著相似境遇的人,臨瀟湘,志未酬,慨而歌。


瀟湘,誰人懂


瀟湘是多情的,每個文人心中,都藏有一種瀟湘,或愁苦,或悲涼,又或清幽。但無論何種情緒,都是那朦朧景象,和唯美傳說氛圍下延伸出來的一部分自我。

遷客騷人,望的是瀟湘,吟的卻是自己。


瀟湘,誰人懂

瀟湘,誰人懂

舊時的瀟湘,還沒有脫離地理環境和神話的影響,總帶些“哀”的意味。待到宋代,瀟湘又多了一份“幽”的象徵。

那時金兵侵宋,浙派古琴家郭沔移居九嶷山下。在泛舟湘江,觀雲水奔騰時,有感而發,遂譜了一曲《瀟湘水雲》。指在弦間,撥的是瀟湘雲水,抒的是胸中抑鬱。


瀟湘,誰人懂


《神奇秘譜》這樣評價道,“水雲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陶淵明的桃花源,存在於筆尖之上。郭沔的桃花源,則藏在這片瀟湘水雲裡。


瀟湘,誰人懂


幽,隱也。當瀟湘成為文人騷客身心的避世之所時,便多了份“幽”的淡遠深意。但避世到底是無奈之舉,瀟湘一詞,終歸逃不脫“幽”背後的“哀”。

最懂瀟湘意境的,要屬曹雪芹,他將林黛玉的居所名命為“瀟湘館”

,這也就暗示了林黛玉的性情和命運。

瀟湘館的景象是清幽的,“一帶粉垣,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這也意寓著林黛玉性情的清幽,“我心裡想著瀟湘館好,我愛那幾竿竹子,映著一道曲欄,比別處幽靜。”


瀟湘,誰人懂


不過瀟湘館為林黛玉提供的也只一個暫時的桃源,雖然她躲避於此,儘量避免周圍複雜的外界環境對自己的侵襲,但終究抵不住“風刀霜劍嚴相逼”。這時,瀟湘詞境中另一個含義“哀”,便象徵了林黛玉的結局,終是“魂歸離恨天”。

哀與幽,道出了瀟湘的俗世意義:那是受困於塵世間的紛紛擾擾,欲在出世與入世中做一個抉擇的痛苦心境。而郭沔與林黛玉,代表的不過是這種心境下的兩種結局罷了。


瀟湘,誰人懂

瀟湘,誰人懂

真正的自由,絕不是通過身體達到的,而是精神。這便是瀟湘繼美、哀和幽之後的第四層深意,。那既是湘水的清,也是靈魂的清。

瀟湘,誰人懂

牧溪的瀟湘八景


瀟湘八景,人人皆知,卻概念模糊。最初,它指的只是北宋畫家王迪的作品。王迪用簡練的筆墨間繪出了瀟湘的恬淡隱逸之美,人們喜愛該畫所傳遞出的意境,紛紛稱這組畫為

“無聲之詩”

後來同樣熱愛瀟湘美景,並被該畫所折服的惠洪禪師,稱自己要做“有聲之畫”,為八景各賦詩一首。


瀟湘,誰人懂

瀟湘,誰人懂

瀟湘,誰人懂

張元的瀟湘八景


王迪的畫,與慧洪的詩,讓“瀟湘八景”的主題在北宋之後流行開來。當時以此為題材,作畫題詩的人無數,有些文人還會在書房掛“瀟湘八景”的詩畫,以彰顯自己的高雅。高僧居簡,便是看了王迪與慧洪的作品後,雖未去過瀟湘之地,卻一同感受到了瀟湘的清絕和精爽。

不如說,清絕的並非瀟湘八景,而是吟詩作畫的人。這時的瀟湘,早已淡去哀與幽的意味,有一種看破俗世的逍遙在裡面。就像慧洪禪師的第八組詩中所寫的“舉籃就儂博一醉,臥看江山紅綠眩”那般,超然物外,自得其樂,不為紅塵擾。


瀟湘,誰人懂

瀟湘,誰人懂

《瀟湘臥遊圖》


清絕的瀟湘,只能存在人的心裡。它同和屈原對話的漁夫所描述的“滄浪之水”一般,清兮,可濯纓;濁兮,可濯足。它不糾結於萬種情感,亦不糾結是否要歸隱、要避世。它是精神上的最大程度的自由,是一種超人般的嚮往。


瀟湘,誰人懂

@華劍


瀟湘,雲水環繞,極美。

瀟湘,二妃殉情,極哀。

瀟湘,黛玉居所,極幽。

瀟湘,靈之高處,極清。

瀟湘不止這四種,每個人的心中,皆有一處瀟湘。

那麼,海闊山遙,何處是你的瀟湘?


瀟湘,誰人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