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谁人懂


潇湘,谁人懂

潇湘,是一个含义模糊,却意境深远的词语。

它是一个地理名词,过去单指永州,后逐渐变成整个湖南地区的代称。它也是一个情感词语,一声“潇湘”,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一片渺渺的云水,和似真似幻的楚国传说。

潇湘之于中国文人,其实是一个藏于心底的清幽梦境。


潇湘,谁人懂


心中的潇湘为何?那是屈原的贤臣之义,借《湘夫人》开启了香草美人的寄托传统;那也是柳永的所思之处,即“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那还是曹雪芹理想中的清幽之处,清冷如林黛玉,便是住在潇湘馆里。

文学上将一个词语所延伸出来的模糊印象称为行相,当一个词语能引起一群人共同的行相时,便形成了共感。“潇湘”一词便是如此,它以清深的湘江水为始,在千百年间无数人的感慨和寄托中,成为了“美、哀、幽、清”的化身。

潇湘有情。湘水不歇,深情便不止。


潇湘,谁人懂

潇湘,谁人懂

潇湘景象,易惹人心生百感。

这里的山水常年笼罩于云雾之下,茫茫之中总会有些思绪爬上心头。

这里曾上演过一场凄美爱情故事,舜帝驾崩,他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这里恸哭九天九夜后,投水自尽。世人被她们的真情打动,称她们为潇湘二妃,又将这里长有泪斑状的竹子取名为湘妃竹


潇湘,谁人懂


因此自古文人观潇湘之景时,都会回想起舜与二妃的凄美传说,总是感慨万千。就如范仲淹临岳阳楼时所说那般,“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同样一番景色,不同的人看去,自然是不同的情。

那是物是人非的哀情,却未必是寄托了自己心绪的哀。有种感情,是置身于当地文化时莫名感受到的。就如曹植在诗中所写,“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即便是再豪爽的人,也会被潇湘无意中流露出的“哀情”所感染。


潇湘,谁人懂


那也是爱而不得的愁情。湘夫人殉情的传说感动了后人,便有了词牌《潇湘神》。其中最动人的要属刘禹锡的两首《斑竹枝》和《湘水流》,写尽了情的凄苦。“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谁人懂


还有家国不再的悲情。屈原便是在此,写下了《湘君》《湘夫人》二篇,用“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馋佞; 灵修美人以媲於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以屈原为始,后来又有了贾谊、张九龄、李白、杜甫、柳宗元等一大批和屈原有着相似境遇的人,临潇湘,志未酬,慨而歌。


潇湘,谁人懂


潇湘是多情的,每个文人心中,都藏有一种潇湘,或愁苦,或悲凉,又或清幽。但无论何种情绪,都是那朦胧景象,和唯美传说氛围下延伸出来的一部分自我。

迁客骚人,望的是潇湘,吟的却是自己。


潇湘,谁人懂

潇湘,谁人懂

旧时的潇湘,还没有脱离地理环境和神话的影响,总带些“哀”的意味。待到宋代,潇湘又多了一份“幽”的象征。

那时金兵侵宋,浙派古琴家郭沔移居九嶷山下。在泛舟湘江,观云水奔腾时,有感而发,遂谱了一曲《潇湘水云》。指在弦间,拨的是潇湘云水,抒的是胸中抑郁。


潇湘,谁人懂


《神奇秘谱》这样评价道,“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陶渊明的桃花源,存在于笔尖之上。郭沔的桃花源,则藏在这片潇湘水云里。


潇湘,谁人懂


幽,隐也。当潇湘成为文人骚客身心的避世之所时,便多了份“幽”的淡远深意。但避世到底是无奈之举,潇湘一词,终归逃不脱“幽”背后的“哀”。

最懂潇湘意境的,要属曹雪芹,他将林黛玉的居所名命为“潇湘馆”

,这也就暗示了林黛玉的性情和命运。

潇湘馆的景象是清幽的,“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这也意寓着林黛玉性情的清幽,“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


潇湘,谁人懂


不过潇湘馆为林黛玉提供的也只一个暂时的桃源,虽然她躲避于此,尽量避免周围复杂的外界环境对自己的侵袭,但终究抵不住“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时,潇湘词境中另一个含义“哀”,便象征了林黛玉的结局,终是“魂归离恨天”。

哀与幽,道出了潇湘的俗世意义:那是受困于尘世间的纷纷扰扰,欲在出世与入世中做一个抉择的痛苦心境。而郭沔与林黛玉,代表的不过是这种心境下的两种结局罢了。


潇湘,谁人懂

潇湘,谁人懂

真正的自由,绝不是通过身体达到的,而是精神。这便是潇湘继美、哀和幽之后的第四层深意,。那既是湘水的清,也是灵魂的清。

潇湘,谁人懂

牧溪的潇湘八景


潇湘八景,人人皆知,却概念模糊。最初,它指的只是北宋画家王迪的作品。王迪用简练的笔墨间绘出了潇湘的恬淡隐逸之美,人们喜爱该画所传递出的意境,纷纷称这组画为

“无声之诗”

后来同样热爱潇湘美景,并被该画所折服的惠洪禅师,称自己要做“有声之画”,为八景各赋诗一首。


潇湘,谁人懂

潇湘,谁人懂

潇湘,谁人懂

张元的潇湘八景


王迪的画,与慧洪的诗,让“潇湘八景”的主题在北宋之后流行开来。当时以此为题材,作画题诗的人无数,有些文人还会在书房挂“潇湘八景”的诗画,以彰显自己的高雅。高僧居简,便是看了王迪与慧洪的作品后,虽未去过潇湘之地,却一同感受到了潇湘的清绝和精爽。

不如说,清绝的并非潇湘八景,而是吟诗作画的人。这时的潇湘,早已淡去哀与幽的意味,有一种看破俗世的逍遥在里面。就像慧洪禅师的第八组诗中所写的“举篮就侬博一醉,卧看江山红绿眩”那般,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不为红尘扰。


潇湘,谁人懂

潇湘,谁人懂

《潇湘卧游图》


清绝的潇湘,只能存在人的心里。它同和屈原对话的渔夫所描述的“沧浪之水”一般,清兮,可濯缨;浊兮,可濯足。它不纠结于万种情感,亦不纠结是否要归隐、要避世。它是精神上的最大程度的自由,是一种超人般的向往。


潇湘,谁人懂

@华剑


潇湘,云水环绕,极美。

潇湘,二妃殉情,极哀。

潇湘,黛玉居所,极幽。

潇湘,灵之高处,极清。

潇湘不止这四种,每个人的心中,皆有一处潇湘。

那么,海阔山遥,何处是你的潇湘?


潇湘,谁人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