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在北京景山公园的是哪位皇帝?为何吊死呢?

Han-DaiJun


中国历史上400多位皇帝,崇祯是唯一一个是上吊而死殉国的。作为一个末代皇帝,天灾(鼠疫横行),人祸(奸臣当道),内忧(农民起义),外患(清兵入侵),都让他给赶上了。再加上他自己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最后被李自成攻破京城。而崇祯也上吊殉国了。他不是一位好皇帝,但他是一位有骨气的真男人!

1.城破时崇祯为什么不去南京?

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很多人。有人说北京城作为皇帝天子守国门的基地,城破预示着国亡,国家亡了,那君王就一定要死社稷。所以崇祯死也得死在北京城。


,少校个人不赞同这种说法。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南京北京)制,南京作为明朝建立时的首都,它的政治地位与北京基本持平(南京城内也有自己的六部),它的经济地位甚至还要稍高于北京。如果崇祯在城破时,撤退到南京,南京也是首都,这就不存在亡国的说法。然后以南京为基地,恢复大明江山并不是一定不可能。



2.下面是少校个人认为崇祯不去南京的两个原因:

一,援军马上就到

当时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正在救援北京的路上,已经到达河北,距北京只有几百里路,两天之内就可以赶到。如果不是内贼打开城门,开城迎农民军入城的话,北京城绝对可以守到吴三桂的军队入援,所以,崇祯帝根本没有逃避的打算!


二,崇祯不相信李自成能攻破北京城。

崇祯二年,皇太极包围过北京,


崇祯六年,孔友德打到过北京。

崇祯11年,多尔衮打到过北京,

崇祯15年,阿巴泰打到过北京。

崇祯在位的短短17年中,北京经历了十几次大战,其中光清军兵临城下就4次!清军战斗力那么强都没有攻下北京,崇祯肯定不会相信:农民军能在短短的三天时攻下北京城。 他后来大呼:“诸臣误朕”,估计指的也是手下的不战而降。


少校柳下惠


吊死在北京景山公园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即崇祯皇帝。

景山又称为煤山,因为元末明初由于战争需要,景山堆积了大量煤炭,因此也有了煤山的称呼,后来明朝稳定之后,景山被开发为皇家园林,历经多代逐渐成为了如今的景山公园。在景山上最有的名的一个故事,即是这位“天子守国门”的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的故事。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承其兄朱由校的皇位(朱由校就是历史中大名鼎鼎的木匠皇帝),开始统治大明,但是此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大厦将倾,即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恐怕也是束手无策,内有农民起义各地不断,外有建州女真虎视眈眈,而朝廷则是国库空虚,人才凋零,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吃人的景象。

在这样的烂摊子面前,崇祯皇帝并没有气馁,企图励精图治,重振雄风,据记载崇祯皇帝

“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是难得的勤君,但无奈崇祯皇帝性格确实有缺陷,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最终在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之时,依然与大臣们在相互扯皮,在撤和守之间举足不定,最终北京城陷落,文武大臣鸟兽散,仅剩崇祯及其家庭人员,崇祯只知必死无疑,因此在安排好妻儿子女之后,便带着太监王承恩一同前往景山,崇祯找一颗歪脖子树,在吊死前写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时年33岁。

崇祯是个悲剧,如果他在和平鼎盛年代,应该是为有为君王,只可惜到了王朝末年,谁上也于事无补。


曹老师xixi


进了景山公园往右边走,然后顺着导引牌就能找到明思宗的殉国之处。明思宗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现在有些人也习惯称之为崇祯皇帝。

物是人非

崇祯当年上吊的那颗槐树早已消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现在在那里的槐树是后来移栽过去的。在崇祯皇帝吊亡处有两块碑,一块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一块是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述说明朝的那段历史。故而去过景山公园而且见过那块碑,哪怕是景区内的指引牌的都知道景山公园吊死的是谁。


为何要吊死

那么崇祯为何最后要吊死在煤山呢?崇祯在抵御李自成叛军的过程中不是没有考虑过南迁,当时的大臣中也有同意南迁的。 不过大臣的南迁建议不一,有些是直接反对南迁。有些大臣认为要崇祯亲自南迁,李明睿就是持这种主张。有些则是认为崇祯应该守京城,皇太子先行南迁,李邦华为此上过疏。崇祯本人则是反对太子先行南迁,所以说了一句“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对于他自己是否先南迁,估计崇祯也是纠结的,毕竟自己先南迁那么士气必然全无,名声也不好,而且有些大臣还持反对态度。

崇祯就在这种纠结之中,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而且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后驻扎在城外三大营的明军立即瓦解。然后李自成收缴了明军的大炮就开始攻城,还让投降的太监杜勋和申芝去和崇祯谈判,但是崇祯没有答应其给出的条件。起义军并没有停止攻城,一下子就攻破了外城转而进攻内城。崇祯见到大势已去,先是让皇后自杀,然后让太子等人装扮成庶人,杀死自己的女儿等等,最后想突围突不出去,为了保住自己皇帝的气节和太监王承恩一起自缢在了煤山。




《明史》评价崇祯说“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亡国之术。”的确崇祯若是没有生活在明末是不会成为亡国之君的,但同时也不会让明朝的状况好转。故而崇祯其实就是一位能力普普通通的皇帝,他能力虽平庸但不昏庸。最后崇祯的吊亡亦是后人称赞,因为这是需要很大勇气和气节的,崇祯若真是一贪生怕死之人就不会纠结了早就南迁了,那时候再亡评价又不一样了。


淡看天上月


吊死在北京景山公园的皇帝是崇祯,年仅34岁,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因崇祯皇帝一死,大明皇朝划上了句号,完了。当年在没有任何人逼迫他的情况下,是崇祯皇帝他自己跑到北京郊外煤山(现为景山)的一颗大树下自杀的。那他为何要上吊自杀呢?是因为崇祯皇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火山口,被火烤得日子没法过。按崇祯自己的说话是,身边的文臣武将一个个离心离德,众叛亲离。遥望关外,吴三桂军队又与清军勾勾搭搭,并去放虎下山。看看中原狼烟四起,东征西讨。再看看眼下的北京城已经失守,李自城农民军在城内到处烧杀抢掠,接下来就是抢坐自己的龙椅了。与其被李自成活活逮住,还不如找根绳子上吊自尽算了。就这样,崇祯皇帝完了,大明王朝也完了。崇祯皇帝不自杀不行吗?遗憾的是,他刚愎自用,多虑多疑,最后连自己的判断都在怀疑。看来,崇祯皇帝命中只能如此。




王荣联1


是崇祯皇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先是安排好太子、各王! 又对皇后、贵妃讲:国难当头,应殉国!然后皇后、贵妃纷纷自缢而亡! 接着召来长平公主,流着泪抽出刀砍中了长平公主左臂,接着又砍伤右臂,至此长平公平昏死过去!另一昭仁公主也被刺杀!

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但却无一人来!

最后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煤山(景山)一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明朝彻底灭亡!



死前留大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行走着believe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空旷无人的煤山(今北京景山)上来了两个人,一个人是当朝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另一位则是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随后,朱由检在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身亡,而王承恩也紧随其后,在一棵海棠树上自缢身亡。

(明思宗殉国处)

那么为何身为帝王的崇祯帝会在煤山自缢身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明王朝的心脏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起义军所攻破,而崇祯最终选择与明王朝共存亡。

(崇祯帝像)

明朝末年,明朝内忧外患不断,外有女真兵变,内有农民起义,大明王朝于生死存亡之间徘徊。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军包围北京城,国破家亡之际,崇祯先将自己的皇子全部送出宫去避难,而后为避免自己的妃嫔受辱,让她们全部自尽(袁贵妃未死),最后又将自己的女儿砍死(长平公主未死),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自彰义门(广安门)破门而入,攻入北京城。

是日,崇祯帝欲从东华门(故宫东门)出逃,但被阻挡,后崇祯帝又先后逃到朝阳门和安定门,皆不能逃出,崇祯帝无奈再次回到皇宫内,鸣钟召集百官入内,但并无一人前来,此时的崇祯已经心灰意冷,说了一句:“诸臣误朕”,便和随身太监王承恩从神武门前往紫禁城后身的煤山上,此时的北京城已经火光四起,此时的崇祯已经明白,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便决定以身殉国,随后自缢于老槐树上,明王朝也随之灭亡。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崇祯帝死之前留下的一段话。

面对大厦将倾的明王朝,崇祯帝最后选择与国家社稷共存亡,是末代帝王中难得一见的忠烈之君,所以后世为崇祯帝上谥号“孝烈帝”。

也正因为崇祯帝如此刚烈,所以后世评价明朝时,多采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一句话。

我是小明唠史,唠历史,和你唠唠古人那些史,喜欢可以关注哦!


小何唠史


崇祯帝于1644年在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关注了解一下我写的两篇关于他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