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本文发布于1月23日

今天一觉起来收到了国内亲戚朋友的轮番问候,纷纷发来美国今年爆发最严重流感,死亡逾六千的新闻,有的问我是不是真的,有的要我小心一点。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我的回答是:当然不是真的,去年更加严重呢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这可不是我瞎掰,在某不知名浏览器输入「flu death 2018 usa」就能得到以下页面

某百科说,2017-2018的流感季节,经估算已经引发了959,000例住院,造成79,400例死亡

(注:把2018年说成去年是口误,我们将错就错以2018年来展开说明!)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在听到我这么一说之后,所有对话框都凝固了,虽然大家什么都没有说,但我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什么流感这么可怕?为啥我在国内没听说过?

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研究生,我只能通过CDC(疾控中心)和世卫组织给出的数据报告和测量标准,试图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的数字,以及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如果出现任何错误,敬请斧正


01 CDC的统计数字是如何得来的?

79400,并不代表着有接近八万人到医院去看病,发现是流感,而后不治去世。

这个数字代表的是本季度的Estimated Burden——通过一个模型,CDC推演出来跟流感有关的死亡有可能会是多少人。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我来用极其粗糙的语言解释一下这个模型是在干什么

假设A市有1000个人,有10个小区,每个小区住了100个人,其中一个小区里,住了卜众耀先生的一家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有一天卜众耀先生发烧了,来到医院看病。医生进行了诊断,发现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烧,报上了这个系统模型,卜众耀先生拿了药就回家了。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聪明的系统想,卜众耀先生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他感冒发烧,大概率会传染给家人吧,于是进行了一次检测不足校正(underdetection correction)推演出了该小区将来可能要患病的人数。

果然,虽然卜众耀先生年富力强,吃了药就好了,但是卜众耀的爸爸却要来医院里打点滴。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系统发现,每个一家五口里,就有一个卜众耀的爸爸需要被医院收治。这个城市里年轻人共用办公区,老年人共用菜市场,如果这个小区开始有了,那下个小区应该也不远了吧。

于是结合本市人口,系统推演出了可能患病,以及住院的人数,以便医务工作者做好应对准备。

令人悲伤的是,虽然卜众耀的爸爸打了几天点滴就康复出院了,但有一些人因为延迟治疗,或者本身的复杂病情,引起了并发症去世了。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根据收治病人里的死亡率,系统再次推演到A市有可能能得病的人群,无法自愈而住院的人群,以及死亡人群。

理论上来讲,如果A市非常小,大家都很容易有密切接触(共乘交通工具,共同生活等),又没有疫苗,那么系统会预计有所有市民都有可能得病。

如果每五个人就可能有一个住院,每十个住院的人中出现了一例并发症死亡,那么预计的死亡人数就是:

1000 x 1/5 x 1/10 = 20

同样的情况,如果A市有100万人,那么预估死亡人数,就会是两万人。

而这假想的两万人里,可能有一万五千人从来没有到过医院看病,最终死亡的直接原因更不是流感。

这就是我们在微博上看到的,CDC发布的预测数据的来源。它是一个preliminary(初步)的 estimate(预估)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那这个数字靠谱吗?不会高估或者低估死亡人群吗?

02这个数字还会上升或下调

每个月,这个模型通过新数据进行调整——根据全美13个流感监测点,覆盖的9%的人口中的感染人群,住院人群,疫苗普及率,疾病亚种,易感人群,高危人群,死亡人群等等,进行动态推演

而本文中一开始出现某百科页面里记录的79400这个数字其实已经过时了,现在显示在CDC官网的数字是61,099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简单讲,就是2020年了,我们还在整理2018-2019的数据,而完全稳定的数据,大概需要整个季度结束的两年后才能算出来。

可是六万人还很高啊!你说这些都是预估的,为什么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呢?就是那种死亡证明上就写着死因是流感的病例有吗?

关于这个问题,CDC官网也给自己提出了同样的灵魂拷问

03为什么数字预估,不使用收治流感病人中的实际死亡人数作为参考呢?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接下来是一段平平无奇的翻译:

问:为什么疾控中心不采用死亡证明上写明为流感致死的数据作为依据呢?

答:因为季节性流感有可能会带来其他并发症引起死亡,例如肺炎,心脏衰竭,哮喘,等等。

因此我们发现流感并没有被作为死因在死亡证明上进行充分的登记。这是因为不是每个得了并发症的患者都接受过流感病毒检测,尤其是老年人这样的高危人群。

而即便病人接受了流感病毒检测,也不一定能检测到,因为被感染后可检测到的窗口时间非常有限,而多数人在感冒初期并不会去医院看病。除此之外,有一些死因——尤其是在65岁以上人群当中,是与继发性并发症有关的(包括病毒性肺炎)。

来应对流感所引发的并发症,和继发性并发症有可能引起的死亡,必须要采用演算模型。如果仅仅用死亡证明上的数据进行参考,那我们将会大大低估流感的真正影响力。

看完这个问答,我想起来其实我的爷爷在这个模型中也会被算作流感相关去世的。

当时爷爷感冒了,鼻子不通气,在房间里咳痰时一口痰堵在了喉咙里,引起了窒息,最终导致死亡。但是我也很确信,爷爷的死亡证明上,不会有流感这一项。更没有人会多想,这流感引发的死亡。

可能大家已经发现,CDC统计流感死亡人数采用的逻辑,不是「得了这个流感会死」,而是「如果他没有得这个流感,搞不好不会死」来最大程度地囊括可能会受到影响的人群,给出数据的。


04那我硬要一个流感死亡人数可不可以?

可以,通过来自NCHS(国家健康中心)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Number of Influenza Death (流感死亡人数)从本流感季节2019年10月的每周16个人开始,逐渐走高到2020年1月的214人。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2019年十月)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2019年十月)

由于这个页面每次只能显示三周数据的反人类的设计,我不得不疯狂截图并且算出来总共死亡人数为860人。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这860人中,自然没有包括由于流感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导致的死亡。虽然数字小了很多,但每一个数字,依然代表着一条人命。这篇科普也绝不是想说美国流感其实不可怕,不用担心。恰恰相反,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怕」,有常识地去「怕」

流感并不新鲜,也常常没有被当回事,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开始,来自同一科的病毒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从疫苗出现开始,六十多年来,世卫组织每年根据全球最早出现的流感病例,来判断哪一款流感会大规模流行,从而准备相应的疫苗。但尽管如此,2009年墨西哥H1N1爆发的时候,我们还是显得那么的被动。

可是尽人事,听天命,不是本来就该做的吗?及早接种新疫苗,注意个人卫生,感冒时带口罩,遮挡喷嚏咳嗽,勤洗手,仍然是最有效的对抗流行疾病的方式。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身边的高危人群——孕妇,65岁以上的老人,5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很多患有复杂疾病的人群(糖尿病,心脏病,心肺疾病等等)。

CDC这个数字,有你我的努力,就会降下来。

CDC这个数字,希望你我都能得到一些启发。

Humans are not invincible, we never defeat the nature, we only learn to live with it. In grave epidemic, an honest report can be underestimating the circumstances, let alone a dishonest one. Knowing is as important as doing for knowledge leads to deeds and deeds are what protect us from death.

reference

Reed, C., Chaves, S. S., Kirley, P. D., Emerson, R., Aragon, D., Hancock, E. B., ... & Laidler, M. R. (2015). Estimating influenza disease burden from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data in the United States. PloS>, 10(3).

https://www.cdc.gov/flu/about/burden/how-cdc-estimates.htm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nfluenza-(seasonal)

https://gis.cdc.gov/grasp/fluview/mortality.html

https://www.cdc.gov/flu/weekly/overview.htm#anchor_15711685710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