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中如果没有了蚕头雁尾,还能说是隶书吗?

俺是新疆仁


对于隶书,如果说你还停留在“蚕头雁尾”的认识上,那你太不了解隶书了。

隶书出现于秦末,由小篆经古隶发展为成熟的隶书,汉朝末期,经草书、行书,又产生楷书。

(《五凤二年刻石》)

隶书成熟于两汉,成熟期的隶书称作汉隶,专业上又称作“八分”,其原因之一,在于波磔分明的笔画类似一个“八”字。

故而,说“蚕头雁尾”是汉隶的特征之一,那没毛病。

可是,处于隶书早期的古隶,以及在隶书向楷书发展的晚期,隶书并没有明显的“蚕头雁尾”。

(《霍去病墓霍臣孟刻石》)

比如隶书早期的《五凤二年刻石》和《霍去病墓霍臣孟刻石》,以篆书笔意写隶书,苍劲简朴,并没明显的波磔和掠笔。

再比如东汉后期的《张迁碑》,波画提按都不明显,稚拙之中显精巧,与成熟期的汉隶明显不同。

所以,当你见到波折不分明,或以顿法代替捺法的隶书,千万别以为那不是隶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唐岛居士


隶书,有秦隶,汉隶之说。是衙门小隶传递文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篆,隶,行,楷,草五大字体之一,应用广泛。

隶书的特点是横看扁平,两翼舒展。蝉头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历史上,有名的碑帖有以下几种:

《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鲜于璜》、《石门颂》、《西狭颂》等等。

分析几大碑帖可以看出,蝉头燕尾只是其中一个特征,而且,如果看有一部分魏碑,这一特征更淡。所以,第一,这一假设本来意义不大。第二,隶书的定义也不是由一个特征决定的。


雨落一方


隶书起源于篆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大变革,古称“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楷书的出现和发展打下了基础。隶书改篆书的圆转为方折用笔,改曲为直,变“连笔”为“断笔",以方便书写,节省时间。相传为秦吏程邈所创。秦隶保留许多篆书痕迹。

汉朝隶书大盛,成为官方书体,同时派生出草、行、楷各体,书法具有了艺术价值。东汉是隶书的成熟期,将篆书的的纵势转为横势,加强了点画的俯仰呼应和波画笔势,出现了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的横和向外舒展的撇捺成为隶书的显著特征。隶书碑刻也各具特色,如《张迁碑》古朴厚重,《曹全碑》秀美多姿。

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波及,东北边远地区也出现了隶书,如东晋《好大王碑》,碑文似隶似楷,波磔少见,结字朴貌,方整纯厚,别具风格,名冠古今。


大海书画


刚才看了一下其他书友的回答,都很详细中肯,此不赘言。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蚕头燕尾这四个字,是后人命名的。



我们从汉简,秦简中看到,有些隶书并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依然是隶书。


游手于斯


不是说隶书必须要有蚕头雁尾,但是楷书写不好就算隶书也不好吧。





白桥518


在传统的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中,隶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蚕头燕尾。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辨别书体最显著的标志。只要记住蚕头燕尾这一基本特征,就可以与其他四种书体划清界限,不易混淆了。

但是,从书法的演变过程来看,任何一种书体的确立,都不可能只具备一个特征,而是多种元素构成的综合体。

我们通常说的具有明显蚕头燕尾特点的碑帖,指的大都是汉代的《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隶书成熟期的作品。这些碑帖具有不可忽略的蚕头燕尾之势。

然而,隶书的发展和演化,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从解散篆书的简帛书开始,到虽然已经可以视为楷书,但却依然没有彻底脱离隶书特征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这一阶段的很多碑帖,都具有隶书的基本要素,也就都可以归于隶书之内。

比如早期的《里耶秦简》《走马楼前汉简》《马王堆帛书》《武威汉简》等等,虽然是尚未达到成熟期的古隶,但已经完全脱离了篆书的书写方式,进入了隶书体时代。而这些古隶,蚕头燕尾并不明显,其主要特征也不是以蚕头燕尾来衡定。

还有一些隶书碑帖,相当成熟且雅趣横生,而蚕头燕尾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但依然是隶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意趣盎然的隶书上品。比如《张迁碑》《鲜于璜碑》《朝侯小子》《广武将军碑》等等,都没有特别强调蚕头燕尾,或完全没有了蚕头燕尾之势,却具有隶书独到的意趣和价值。

即使是非常著名的隶书摩崖石刻《西狭颂》《西门颂》,追求的也是磅礴飘逸灵动之势,并未特别突出隶书的蚕头燕尾。

所以,不管有没有蚕头燕尾,只要是在书体发展过程中,处于隶变阶段的,具有隶书多种基本特征的,无论是初期的,还是成熟期的,哪怕后来逐渐具备了某些楷书特征的却依然保留隶意的字,都可以称作隶书。即使是伴随隶书出现的章草,也被称之谓草隶。




都市静音




鄒熒生号布衣逸人


那么溯源就是籀文,籀文其实是硬物刻字,故而圆润平滑,笔画连接处弯曲度大,这种文字带进了大篆里,但是到小篆改革了,因为用毛笔书写很麻烦,尤其是弯曲度大的笔画用,毛笔书写慢,而且容易出丑笔,隶书在小篆基础上进一步走平滑路线,早期隶书保留了篆籀的线条粗细均匀的特色,在最长笔画或者最重的笔划里适度保留了弯曲。但是要指出,那绝对不是什么蚕头燕尾,那严格来说是一种文字演化带来的弯曲习性的延续 ,而且很多碑刻的隶书没有规律可言,变化多,形态丰富,厚重感强。

所以说我个人认为以蚕头燕尾作为隶书的标志是很不准确的,在小篆书楷书魏碑过渡期那段历史产生的创新文字,都应该叫隶书。蚕头燕尾一说主要是被《曹全碑》给误导了,很多人学隶只认《曹全》,就如同很多人学楷只知二田一样,其实是学的太少了,《曹全》很美不假 ,但是缺变,死板,死板的东西就简单易学,容易掌握规律,故而被作为范本教学,二田楷书也一样,其实说白了,因为符合现在的文字审美观且容易入手,学的人就多,搞培训的容易出成绩,皆大欢喜,但是对于书法未必是好事。

建议看看《鲜于璜碑》感受一下变化的隶书,而且这样的字法学通后容易把个人书风融入进去,创造出自己的隶书风格。






扬州八怪爷


没有蚕头燕尾的隶书叫苍隶,是隶书的一种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