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祭祖時 張俊魁

記得小時候看皮影戲《火燒綿山》,說的是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因宮廷內鬥受迫害走國的故事。在重耳最困難的時候,他的臣下介子推在他落魄無耐之時割肉救主,後來重耳百經磨難終成王位,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成就王位後,他不思報恩,卻聽信讒言,將介子推母子燒死在綿山,事後,還惺惺作態將介子推母子環抱未燒盡的一塊椿木做了一雙木屐,每逢重大朝政才穿上它,以示紀念,並美其名曰:“足下”,以表尊重高貴之意,並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二十四節氣的清明節,這就是“足下”一詞和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清明 ! 天氣要清明;社會要清明;政治要清明,這是國之所盼,民之所想。晉文公火燒綿山,環境汙染,天氣不清明;不思報恩,聽信饞言迫害忠良,社會與政治能清明嗎?因此所謂清明,實則絕大諷刺 !

然而在民間百姓這裡,幾千年來卻作為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節日,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吟誦讚美清明 ,抒發思古之悠情。尤其唐代杜牧一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成為千古清明絕唱。通過祭祖掃墓,可以使人們世世代代不忘初心根本、不忘祖恩、不忘傳統,凝心聚力,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和平、繁榮昌盛。

一九七六年的清明節是全國人民最重要的、最難忘的清明節。四月五號那一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廣大群眾自發的興起了悼念周總理的活動,花圈、輓聯、詩詞鋪天蓋地,那年代、那場面、那氣勢,真是感天地、泣鬼神。人們大多沒有料到被壓抑後的噴發,尤其是那些“欲哭聞鬼鬧,揚眉劍出鞘”文采飛揚、魅力無窮的詩詞悼文,更是令人震撼 ! 說實在的,在此之前,特別是文革時期,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清明節是怎麼回事。前幾年國家將清明節確定為法定節假日,人們才越發感覺清明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大意義。

說到我家還是一直堅持清明到祖墳掃墓添土的。父親和叔叔每到這個節日,很早地就到祖墳前燒紙祭奠。後來長輩過世了,就是我哥哥帶著兄弟們去辦理,這個傳統除了文革時期總是這麼堅持的。後來自二零一三年始,每年清明祭祖不論從形式和規模都有了變化和提高,這都源自遷移祖墳開始。

我家是個大家族,祖墳世代相聚,連成一片。由於時代變化,村集體統一規劃墓地安葬,將所有散葬不一的墳墓遷到一起,提高土地利用率。說實話,人已入土為安,作為子孫後代,誰也不輕易更不情願,把沉睡多年的祖輩從墳裡挖出來重新安葬。無奈只好照辦。遷墳那天,我們隆重的搞了個儀式,還請了一個裝模裝樣的風水先生,齊刷刷地擺那九口新漆的紅棕色的棺材。我們一個爺爺奶奶的哥們弟兄,就有十三個,還有姐妹七八個,更不要說後輩人了。那天,哥哥帶著全家老小上百口人跪在墳前,宣讀祭文,場面凝重、悲哀肅穆、冷風習習。祖墳新居遷至萬福山西角下,遷墳完畢,二零一四年清明節,我們在祖墳前矗立起一座高兩米餘的豐碑。碑的正面為《萬福碑》,橫批:水有源、樹有根、吾有祖。上聯:萬福山下萬福莊,萬福山莊祖居鄉,萬福莊西萬福地,萬福地靈萬福長。下聯:祭祖敬天遵遺訓,人神合一德承全,懐古昭思恩義,世代永續香火傳。豐碑的銘文記述了萬福莊張氏家族,自太祖張瑾始已歷九世,舉家世代辛勞,以勤為本,儉以養德,家族興旺;家譜有序;家業殷實;家教謹嚴;家風淳正;家庭和睦。

先考遺訓曰:治國安邦竭力盡心;父母堂前盡孝順心;夫妻之間克己換心;兒女面前諸事細心;兄寬弟忍有容讓心;與國人交有同志心;有恩當報天理良心;先進之道總要留心。

清明節那天,我們還搞了一個揭碑儀式,宣讀碑文,兒孫依次上香跪拜,虔誠祭祖,之後,全家團聚一堂,共敘祖恩,自此年年如是,直至去年。

時間如梭,轉眼今年清明節將至,又到清明祭祖時,全家人心裡都在嘀咕,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咱家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幾個人的意見是:今年祭祖,情況特殊。疫情突發,防控為主。心到神知,動靜適度。分別施策,切莫反覆。

張俊魁二零二零年三月二十一日農曆二月二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