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宁可哀求大臣和亲戚、最后自尽了也没有抄他们的家?

Domilo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一生奔波劳累,每天从早忙到晚,几乎就没停过,但是却仍然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在他临死的时候他感叹道“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实际上,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丢了江山。

世界上有4种领导,聪明而勤奋的,如朱元璋;聪明而懒惰的,如明仁宗;愚蠢而懒惰的,如刘禅;愚蠢而勤奋的,如崇祯。聪明勤奋也好,聪明懒惰也好,一般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都能发展的很好。愚蠢而懒惰,也就不太管事,也不会给国家造成太大的问题,问题就出在了愚蠢而勤奋的,即管不好事情,又啥事情都要来管,最后全部管城了一团糟。

那么下面我说一下崇祯的缺点在那里:

刚愎自用,不懂权衡

崇祯非常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非常聪明,但实际上他并不会做一个皇帝。就拿袁崇焕的事情来说,作为当时明朝唯一能够和清军主力抗衡的大将(当时与清军主力作战也只有袁崇焕能赢下来),他竟然可以在没有人能替代他的情况下杀了袁崇焕。

虽然袁崇焕许下了五年下辽东,虽然袁崇焕没有守住关宁防线,让皇太极打到了北京,但是袁崇焕也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而且当时所有的明朝将领,无论是洪承畴还是卢象昇等人,当他们遭遇清军主力的时候都赢不下来,当时能赢下清军主力的也只有袁崇焕,也就是说,袁崇焕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崇祯却把他杀了。

让皇太极打到了北京确实让人可气,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是不能意气用事的,还是要懂得权衡。比如刘邦,在自己被项羽打的满地找牙的时候,韩信找他要齐王的王位,虽然刘邦很生气,但还是咬牙给了韩信,因为当时的韩信没人能替代他,也是刘邦打下天下的关键。很多君王,在遇到非常生气的事情的时候都能忍气吞声,暂时忍住,等到问题解决了再秋后算账的也有。

但是崇祯没有等到问题解决,当问题还存在的时候就杀掉了能解决问题的人,这就是不懂得权衡的体现。

袁崇焕这人究竟如何,朝中的大臣们心理都明白。他的死给很多大臣心理都埋下了阴影,以至于崇祯要人帮他到前线御敌的时候,尤其是到了后期大将全死光的了时候,就没人愿意站出来替他去打仗了。

刻薄寡恩,死要面子

崇祯非常刻薄,比如他经常问一个大臣,你解决某地的叛军需要多久?大臣是不回答不好,回答也不好,如果说的时间长了崇祯会很不高兴。于是大臣只能给个较短的时间,说半年把,崇祯说,好,就半年,结果到了半年,崇祯准时准点地拿下了没办完事的大臣。实际上很多情况下,那个大臣只要再多给一点时间问题他就解决了,经常是还差半个月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崇祯从不多给大臣多一点点的时间,完全较真。


对于手下大臣办事,办好了是他皇帝的功劳,如果办不好,他全部甩包给了大臣。比如他想和清军谈判,就派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去谈。这本来是皇帝授意手下大臣去谈的,陈新甲就照着崇祯的意思去办了,快办好了,结果走漏了风声,泄露了出来。于是朝中大臣集体上表说不能和谈,和谈就是卖国贼。崇祯马上就把责任全部推给了陈新甲,把他杀了,自己则把问题甩的一干二净。

所以到了崇祯晚期,他手下的大臣都不敢为他办事,也没有人敢为他去承担责任。

就拿他最后的两个首辅大臣陈演和魏藻德来说,到了1644年的时候,明朝在关内已经精锐丧尽,李自成要打到北京了,崇祯就找这两个首辅大臣商量要他们拟诏书迁都南京。但是陈演和魏藻德不拟诏书,他们知道,如果有人反对,那么崇祯就会把责任推给他们,到时候他们就得被砍头;后来为了对付李自成,崇祯要调山海关的吴三桂到北京与李自成作战,要这两个首辅大臣拟诏书召回吴三桂,他们又不干。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把吴三桂召回来了,到时候山海关丢了,就是他们的责任,要砍头,所以他们不干;后来李自成打到北京了,提出了条件,这个条件对于崇祯来说非常优厚:封他为王,给他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他撤回西安,同时为崇祯剿灭其他起义军。可以说李自成兵临城下,他随时可以拿下北京,在这种情况下给了崇祯这样的条件,崇祯应该马上答应呀,于是他又找到了这两位首辅大臣,要他们拟诏书同意,可他们还是不拟这个诏书,还是怕担责任。

到了崇祯晚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到了这个地步也真的是够悲哀的了。

其实,无论是迁都也好,还是最后答应李自成的条件也好,如果大臣不同意,作为皇帝完全可以站出来说同意,或者与清廷议和,作为皇帝也是可以同意的,但是崇祯要面子。与清廷议和怕别人说他卖国;迁都怕别人说他放弃了大好河山;与李自成议和又怕别人说他畏惧李自成。

但是崇祯却从来不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没人替他去承担责任。

只能说崇祯缺乏作为一个皇帝的素质。比如你要别人帮你干脏活,是有人会给你去做,但问题是出了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责任往干脏活的人身上推,杀了干脏活的人,而是要想办法打个圆场,最好是自己面子不丢,干脏活的人也没什么事,这样自然会有人为皇帝干脏活。就拿陈新甲与清廷谈判的事情来说,即便泄露了消息,一般来说一个会做事情的皇帝会先把陈新甲罢官,过了段时间风声过了,再重新启用陈新甲,如此一来皇帝的颜面保住了,干脏活的人的性命也保住了,可他偏偏要用极端的方式,杀了干脏活的人,所以到了后期就没人替他干脏活了。

急功近利而吝啬

崇祯非常急功近利,比如他派洪承畴去参与松锦会战,实际上洪承畴知道与清军主力决战没有胜算,他也只是利用清军在部署上的漏洞,集中兵力发动了一次进攻,消灭了一部分清军取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这就把崇祯冲昏了头脑,命令洪承畴马上与清军主力决战。洪承畴不肯决战,他还连着发了N道命令到前线命令洪承畴进军,结果洪承畴一进军就被清军击败,自己也被清军俘虏,明朝在辽东的主力几乎一战而基本所剩无几。

再如孙传庭去陕西当总督,负责对付李自成。孙传庭到了陕西发现军队兵员不足,士气涣散,装备不齐,粮草不济。他便想多休整一些时日,等军队打造好了再出战。但是崇祯非常急性,在孙传庭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强令出关作战,结果孙传庭部最终败给了李自成,孙传庭本人也战死在了战场上,崇祯亲手葬送了明军在关内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

而崇祯也非常地吝啬。在李自成要进攻北京的时候,他打算调集关宁铁骑到北京作战,需要一百万两白银。于是他就搞了摊派,要朝中重要的大臣没人拿出几万两银子。结果朝中的大臣没拿出多少,也就几百两,气的崇祯最终搁置了这个方案。

后来李自成打进了北京,从崇祯的内府中搜出了3000多万两白银(也有说7000多万两白银的),很难想象,到了生死关头,100万两白银能救命,而手上有3000多万两白银竟然不愿意拿100万两出来救命,也真实吝啬到家了。

崇祯为何哀求大臣,大臣也不给银子呢?

为何崇祯到了最后关头,为了调集关宁铁骑到北京与李自成作战,需要100万两白银,哀求大臣捐钱大臣们都不肯呢?


原因上面也说清楚了,崇祯刚愎自用不懂权衡,刻薄寡恩死要面子,急功近利而吝啬,所以在他的摧残下,17年下来整个朝廷只剩下了善于推脱责任,善于虚与委蛇的大臣,没有有责任心的大臣,也没有有能力的大臣了。

在这些大臣眼里,他们已经没有了皇帝,只有自己,只有保住了自己的利益,财产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朝廷,就管不了了,能过一天算一天了。


老威观史


崇祯就是真动手去抄大臣的家,他也是抄不出来钱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孤立和被动的局面。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下,崇祯皇帝在清除魏忠贤后,派人去抄魏忠贤的家,结果最后上报的银子只有几千两。

对此,不要说我们不信,就是崇祯皇帝本人,也打死不会相信魏忠贤只有这点家产。因为,俗话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魏忠贤把持朝政这么多年,又是传说中大贪官大奸臣,如果说他的全部家产只有几千两银子,那魏忠贤简直比传说中的清官还要清官。

所以,崇祯皇帝直接就表示不相信,于是他派人去调查相关事实。结果调查回来的真相,就是魏忠贤确实贪污了非常多的银子,但他在抄家之前,已经提前将大部分财产都藏了起来,至于藏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所以大家最后只抄得几千两银子。

崇祯皇帝对此,肯定是气得牙痒痒。因为,据说魏忠贤贪污的银子,不说有几千万,至少几百万是妥妥的。这么大一笔银子,莫名其妙失踪,说出去谁信?但问题是,崇祯皇帝派出去的所有官员,都异口同声说找不到,你让崇祯皇帝怎么办?难不成他自己亲自动手?

其实嘛,崇祯之所以会遇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不管是所谓的邪恶阉党,还是忧国忧民的东林党,那都是无官不贪。别看这些人平日里斗得厉害,但当涉及到他们共同利益时,很快双方就会达成一致。

换句话说,如果皇帝抄某个官员的家,其他官员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皇帝在这个官员家中搜出大笔赃银。因为,如果皇帝一下子就获得这么大一笔银子,很容易吃到甜头,以后肯定还会继续抄家,搞不好还会把抄家当做一项事业。

而且,皇帝在抄家的过程中,也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因为这么大一笔赃银,只可能是贪污腐败来的,皇帝现在将它们收归国库,是合理正当的。更关键的是,这些赃银是怎么来的,是谁送的,如果皇帝顺着这条线追查下去,很多官员都会吃不了兜着走。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让皇帝明白,抄家也是无法得到的钱的,所以,官员在抄某个人的家时,通常都是抄不出银子来的。虽然说,这样的结果皇帝肯定不会相信,但问题是,大家都说,这一切不存在舞弊。皇帝非要说,抄家的官员贪污了相关的款项,有什么意义呢?

皇帝如果死活不相信,就必须另派人去调查相关事实。但是,皇帝派谁去呢?谁又敢接受这种任务呢?就算有人接受这项任务,他回来告诉皇帝,当时抄家,抄出好几万两白银。但是,相关的白银都被某某官员给贪污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被指认的这个官员矢口否认,而且又有无数官员帮他证明,皇帝又该怎么办呢?皇帝该相信谁?

更甚至,如果所有的官员都联合起来,一块证明那个帮助皇帝的官员(或太监)是一个大坏蛋,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讨好皇帝,想趁机打击自己的政敌。于是,什么二十四条大罪、三十六条大罪扣在这个官员的头上。皇帝又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说,皇帝可以把太监放出去,但问题是,太监也是人,太监出去负责追查官员,官员把红包递给他们,让他们多担待点,他们会怎样做呢?就是传说中忧国忧民的东林党,面对这种糖衣炮弹,都跟死人一个样,你指望几个太监,会拒腐蚀永不沾,你也把太监想得太伟大了。

当然,还有人说,皇帝可以把大贪官,抓到东厂往死打他,咱们看他招不招?如果不行,把大贪官的亲属也都抓起来,同样送到东厂往死打,咱们看他们招不招?

但问题是,审案者也是人,他们敢让这个大贪官如实招认吗?肯定是不敢的。所以最后大贪官的口供,肯定是审案者引导出来的口供。而且皇帝如果真继续追查下去,审案者很有可能会借机让他们冤枉自己的政敌。如果案子审成这样,你说皇帝这是图啥?

另外,官员和太监之所以敢这样干,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抄一个大贪官的家,只抄到级少数的钱,这很好解释。因为贪官把钱都藏了起来,或是把钱都转移到了别人家。

所以,这不是抄家者失职,而是贪官太狡猾了,这样就算皇帝追究下来,相关人员顶破天也就是一个失职的责任。但是,如果那个官员非要讨好皇帝把银子给抄出来,那就相当于得罪了整个既得利益集团,包括皇亲国戚和官僚集团。

在这种背景下,除非这个官员敢保证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真的清清白白,没有做过任何违法乱纪和贪污腐败的事情,否则弹劾他的罪状就会一个接一个送到皇帝面前,到时皇帝还会这般信任他吗?还会继续罩着他吗?

事实上,明末查处贪污腐败的案子中,基本上都是这样结案的。总而言之,贪官太狡猾,提前都把钱给藏了起来,大家实在找不到。所以,追赃一词,才会频繁出现在明末历史书中。


我是赵帅锅


明朝中后期的朝廷,说白了,就是一个皇帝与群臣角力的角斗场。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简单来讲,不是因为万历皇帝不务正业,不理朝政,也不是万历皇帝体弱多病,上不得朝,而是因为万历皇帝实在不想跟群臣面对面硬刚,当然了,虽然万历皇帝没有上朝,但却没有耽误朝政,万历三大征,都是在万历皇帝手下批示的,如果万历皇帝真的不理朝政,明朝只可能更腐朽。

延续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那里,明朝已经早已养成皇帝与群臣角力的习惯,好像皇帝登基就是为了跟大臣吵吵一般,明朝之所以有众多不上朝的皇帝,也大多是这般原因。

明朝灭亡的终极矛盾在哪里?明朝之所以灭亡,农民起义是一个重要原因,关外后金崛起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地主,官僚阶级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

地主,官僚剥削百姓,鱼肉乡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闯王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数十万农民军队?正是因为这些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才被逼无奈,参加了起义,如果说,百姓个个安居乐业,哪里会有农民起义?

穷人穷,富人富,崇祯皇帝有钱吗?按照富人富得流油这一理论,崇祯皇帝应该是全国最有钱的人,但说实话,崇祯年间,之所以明朝军队打一场,输一场,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钱,其实不仅仅是崇祯年间,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国库就开始长期处于亏空状态了,就像是曾经名震东南沿海的戚家军,在参加完北征朝鲜以后,就因为粮饷不足,被朝廷暗中抹杀了,钱,一直是崇祯皇帝心中最痛的一个点。

崇祯没有钱,那么,社会财富都流到了哪里?都流到了明朝的地主官僚阶级手里,为了征粮饷,崇祯皇帝曾经公开募捐,让百官捐钱,捐到最后,只筹集了二十万银两,还不够军队出去打几天的,而在闯王攻破北京城后,单是从未来得及撤退的百官家中,搜集到的银两,就有七千两之多。

崇祯不是朱元璋,没有那个魄力,崇祯皇帝没有下定决心抄家,查抄财产,以充军资,说实话,崇祯虽然勤政,但却没有足够的魄力,做不了一个好皇帝。

虽然崇祯皇帝也知道官僚阶级手里有钱,但崇祯就是不敢动手,作为一个做过很多错事的皇帝,崇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百官极度的不信任,即使是动手,崇祯也要思前想后,考虑会不会将官僚逼走,导致皇权垮台,这不仅仅是崇祯的问题,从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时候,这种信任危机就已经开始。

有人会说,若是魏忠贤不死,明朝尚且不会如此,的确如此,虽说魏忠贤也是鱼肉百姓的代表,但魏忠贤却是大明朝最忠心的人,因为,只有牢牢的抱紧皇帝,魏忠贤才能享受权利,因此,魏忠贤可以做皇帝的屠刀,明熹宗,朱由校死前,曾经劝诫崇祯皇帝重用魏忠贤,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有魏忠贤可以帮助崇祯制衡百官。


魏青衣


这个要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来说,自从朱棣登基以后皇帝大多亲信宦官以牵制朝臣,从这些上位者的态度中只是让几方势力达成一些制约与平衡,而没有象洪武时期那样对贪腐态度的零容忍。

各个时期的帝王亲信宦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宦官的根基是皇帝;没有了皇帝,宦官的一切都是虚无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朝臣最恨的就是他们;所以宦官首要的就是维护皇权,再者就是针对朝臣拿捏他们的错误及把柄,对皇帝以表忠心。

中后期的明朝已经腐败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些腐败当然无法逃避皇帝的眼睛,但是除了洪武及永乐以外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清洗贪腐势力,不是这些皇帝不想,而是已经做不到了。

崇祯时期最有钱的不是皇帝而是内阁,经历过洪武的文官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天下只是你朱皇帝的天下,而文官们想的却是尽量多捞一些,至于国家是否会被灭亡那是你一个人的事儿。

当时在赈灾及剿灭各地农民起义的时候崇祯手上已经没有什么钱了,所以要内阁做出表率,让他们带个头希望各级官员可以贡献出一部分私产。

  国难当头、一位60多岁的普通老百姓、颤颤巍巍的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一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很是感动、赐封其为“锦衣千户”之职、老百姓们为了救国倾其全部家当。而那些穿着绫罗绸缎、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百官们呢?

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6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几千两几百两。跟老百姓想比百官显得更加的不堪、甚至为了逃避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就是为了做给崇祯看、我就是没钱了、你能把我怎么着。  看到这样的情况、崇祯有急又怒不得己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的岳父周奎是个富豪、崇祯想让其带头捐献10万两、好让其他大臣效仿。让太监去问周奎要钱时、他又哭又闹并称没有那么多银子、说的自己是个清廉节俭两袖清风的好官、最后只肯捐一万。崇祯退让了一步并坚决让其在捐出一万两来、奇葩的周奎竟然进宫去找自己的女儿、周皇后让其深明大义、自己掏腰包给了周奎5000两、这周奎却将女儿给的5000两只捐出3000两、剩下的2000两补自己的亏损、难道都不想想、国不在要钱有什么用呢。

最后零零散散筹集20万两、崇祯彻底绝望了、身为皇帝他已经低声下气的乞求百官募捐救国、百官依然不肯多拿出一些救国,不久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那些权贵们也被李自成一一抄家、家产上缴充当国库。如果当时大家都齐心协力或许明朝还不至于覆亡。

至于为何不抄家,这就是当时文官集团的把戏了,上至内阁下至小吏都有贪腐,而且颇巨,为何抄家都搜不到银子呢,这个根源要从洪武时期说起,当时是贪污60两白银斩首,所杀戮官员不下十万,各级官员经历过血的教训之后想出了各种办法应对。

由于洪武时期对贪官的杀戮多大,他们这些官员们也想到了办法,自己有田产的不记录在自己名下,而是弄到亲戚、妻戚身上,这样就发现不到他们身上有多余的财产了,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田产记录在流民及死人身上。

不只是官员贪腐严重,下面的小吏也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利捞好处,户部主管丈量田地的官员去到下面的时候,与当地官员富户勾结,少记录富户的田地数目,更有甚者虚报普通人家的田地数目由他们去多缴税负,这些人自认为天高皇帝远没人会知道。

百姓们是有检举的,自己家白白多缴了赋税谁也不愿意,自然有人去告,告一级不行就越级上告,期间还有皇帝的密探(锦衣卫)在民间查访,所探访民情一一密报,对于这种情况又被杀了一批。

明朝中后期对贪官的惩治不如以前了,此时的他们公然买官卖官,大肆收受贿赂,各级官员拉帮结派蒙蔽皇帝。

各级官员结党营私,上至内阁下至乡村小吏无一不在这个巨大的漩涡中,就算当时的皇帝知道了此类事情之后除了杀戮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甚至这样也没有阻挡住贪腐的脚步。

最后就算是官田也出现了问题,江浙一带富庶之地,大量官田被以次充好被各级官员转移到自己人手中。

军屯中的良田被将领与当地富户所占有,在国家的名下只有那些贫瘠的土地。

内阁中多数都有利益纠葛,南方的商业繁华,他们却又免除了商税而后增加农税,中饱私囊导致了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后期的农民起义遍地。

魏忠贤的时候严重打压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及气势,着重恢复商税减免北方农税,对国家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

魏忠贤死后各方文官集团死灰复燃,也导致了一个已经走在了资本主义萌芽帝国的覆灭。


莫斐然


说实话,皇帝当成崇祯那样的,也算得上是时运不济,造化弄人了。每天勤勤恳恳,带着皇后节衣缩食,贴身衣服都打补丁了,皇后带着后宫佳丽刺绣卖女红支援国用,日子非但没变好,反而是王小二过年,也算得上是奇哉怪哉了。

所谓成王败寇,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成功了,不管用的什么旁门左道,总归说明他具备成功的能力。一个人失败如丧家之犬,总归说明他就是缺乏了成功所需要的某种能力。这便是成王败寇。


比如说崇祯,励精图治很好,有野心也很好,但是他是一点没遗传到朱元璋的手腕与毒辣。

野心有余,能力不足是我对崇祯的最终评价。

崇祯一上位,就解决掉了祸乱朝纲的阉党,诛杀九千岁魏忠贤,说明他的野心很大。上位后励精图治,拖家带口节衣缩食,说明他有理想,并且愿意付诸于行动。

但是崇祯的大局观是崩盘的,手腕太过娇嫩。怎么说呢?比如说他诛杀魏忠贤,乍看起来是解决了当时阉党乱政的一个大麻烦。但是,崇祯却不见好就收,而是把所有阉党一窝端了,来了个斩草除根。这要说崇祯是天真还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呢?阉党里能有几个效忠魏忠贤的呢?阉党无法传嗣,所求不过是依附皇权,得过且过罢了。崇祯把他们一把搂了,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掘了坟墓,乐坏了士大夫。


这又怎么说呢?

当时崇祯之前,明朝可谓三足鼎立支撑不倒,既来自皇帝势力、来自士大夫势力、来自魏忠贤阉党势力。魏忠贤虽乱政,但是所幸其代皇帝督管着士大夫,皇权谕旨还能令行禁止,绝无造次之人,大明除却皇城有些乱,所幸天下大局还能正常运行。这么说,魏忠贤除却太监身份,如果是皇帝绝对在历史上是能拎得出来排号的一大帝皇。

崇祯宰了魏忠贤也便罢了,如果他能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收服其阉党势力,收为己用,以维持三足平衡,管保能把那群士大夫治得服服帖帖,大明最少可续命一百年不定。可是崇祯不这么干,而是一把搂了,挥刀断鼎之一足,大明焉能不垮?!

没有了阉党的大明,只剩下崇祯与士大夫两大势力。崇祯又毫无半点帝王术,居然也不培养一个自己的爪牙组织,一条大明的新的看门狗来替代阉党,威吓士大夫,而是天真地打感情牌,打仁义牌妄图感化士大夫同舟共济以治天下,也真的是愚昧。

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句话也许有失偏颇。但是阉党不灭,大明不亡却是真理。魏忠贤或者说魏忠贤代表的阉党是一条给大明看家护院的恶犬,龇牙咧嘴咬吠一切不臣之臣与异己。



偌大的大明,烹了恶犬,却没补上一条看门狗,崇祯的皇权威仪便再没了保障。

崇祯刚开始也很天真,自信过头。军费不够,号召大臣捐款,开始大臣没捐,他倒是狠手腕杀了几只鸡以儆效尤。但是,没有了忠犬护主的崇祯马上被士大夫集团联合起来共同抵制,乃至把手伸到了后宫皇嗣那,莫名其妙皇子死的死,残的残。崇祯这才发现,自己有多无能,多孱鸡。乃至有人私下里劝告崇祯,不想断后,便见好就收吧!这种臣子对皇帝的威胁,史上少有。

所以,到后来,崇祯实际上是调动不了士大夫阶层的。西北闯王来了,他也没办法,又不想当亡国之君,所以只能去求他们上朝,求他们捐款,也没有抄他们的家,乃至可以说是被吓怂了不敢抄他们的家。

这也是煤山自缢时崇祯怒喝“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的由来。


不书


崇祯帝是一个悲情的皇帝,“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十六岁的崇祯登基执政时,明朝已处于一个内忧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的时期。崇祯一生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主要是明末的文官集团,关外崛起的满清,起义的农民军。


崇祯执政后,以雷霆之势清除了魏忠贤阉党与客氏的势力,然而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文官势力更加庞大。可以说崇祯帝穷的叮当响的时候,不是不想抄大臣的家,而是不敢!

明朝经过萨尔滁、广宁之败,为了修建关宁锦防线,大笔的金钱花在了上面,在钱不够的时候,崇祯还把内帑中的钱全拿出来支援了边防建设!可以说崇祯是一个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又励精图治的皇帝,只是崇祯朝天灾不断,兵连祸结,又听东林党人的话,减少工商税,以至财政入不敷出。


为了筹措军饷,崇祯不惜一切裁减用度,大批裁撤宫中人手,以节省开支,将册封亲王时用的金册由纯金降为镀金,自己所穿的龙袍破了,也是补补再穿,这样节流也是远远不够前线的开支,发不出军饷,士兵吃不饱饭,哪有战斗力,为了挽救大明江山,崇祯帝低下高贵的头颅,哀求大臣们和亲戚们捐款!崇祯帝发出号召后,内阁首辅魏德藻捐了500两,其余的大臣更是少的可怜,不停的哭穷,有的还说家中无钱只能捐锅碗瓢盆报效国家!


面对这种情况,崇祯帝就主动去找岳父周奎,周奎迫于无奈就捐了一万两,周皇后看不下去,变卖所有东西捐出5千两,太监首富王之心也捐了一万两,就是这样最后得钱也不超过100万两,是不是大臣们真没钱?后来李自成攻陷北京,在王公大臣们家中搜出7000万两,其余珍宝财物数不胜数!

其实到崇祯想要大臣捐款的时候,崇祯帝已经没有魄力与能力跟大臣们斗了,在十几年的执政中,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众叛亲离,离心离德。虽然还有锦衣卫,不过锦衣卫撤了再设,实力早就不复当年,如果去抄大臣们的家,很有可能崇祯都等不到李自成围城就被群臣和宦官暗算了!


草堂有春色


向大臣们哀求?这话谁说的,易中天吗?不管谁说的,但是崇祯帝筹钱难确实真的。崇祯抄过别人的家,就是魏忠贤的。但是呢,上报给崇祯帝的只有几千两银子。崇祯帝可不是无知的昏君,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怎么可能只有这几个钱,便另派人去查,结果还是一无所获。魏忠贤可是当时人人可诛的奸臣,按理说没人会庇护他。但是抄家却查出个这,传说中魏忠贤的上千万两银子不翼而飞。此时的崇祯帝已经知道,扳倒一个魏忠贤,但漏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贪官,连自己身边的人也不例外。崇祯由于刚刚登基,还需要众臣的支持,无奈,没有深究。

其实嘛,崇祯之所以会遇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不管是所谓的邪恶阉党,还是忧国忧民的东林党,那都是无官不贪。别看这些人平日里斗得厉害,但当涉及到他们共同利益时,很快双方就会达成一致。

还有崇祯帝本来就是藩王出身,让他去抄藩王的家,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当河南的福王被李自成抄家抄出巨额财富,崇祯帝还为自己未能保护好自己的叔叔而自责。面对朝中的文臣武将自己也无能为力,要么下不去手,要么没人听的话,执行他的命令也是打折扣。可是崇祯实在是一个没有谋略和手段的帝王,空有中兴大明的报复,无奈,自己能力不足。


史海沉沉


皇帝当到崇祯这份上,是比较窝囊的。试看历史上哪一位皇帝不是说一不二。崇祯有这样的结局是他在相权与皇权、君权与臣权的游戏搞砸了。下面看看文官集团是怎样坑崇祯的:

一,让崇祯自断膀臂。在继位之前,他哥哥为什么说“忠贤可堪大用”?因为自朱元璋以来宦官集团就是文官集团的制约力量,没有制约的利益集团是可怕的。文官集团之所以能够听命于皇帝,一方面是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更重要的因素是在暗处经常有人在盯着他们,谁不听皇帝的话,立马有人翻出罪证呈献给皇上。这样一来皇帝可以名正言顺的处理那些不听话的大臣。

而崇祯一上台是怎么做的?听信东林党人的游说把阉党一网打尽,运行了二百多年的监察机构突然没有了。东林党人一手遮天,崇祯再也抓不住朝中大臣的把柄,最终朝中大臣把崇祯给玩死。

做为皇帝一定要把人事权、检察权、财政权、舆论权牢牢抓在手中,不管用什么手段,能镇住大臣就是成功的皇帝,而崇祯抓住的不多,朱元璋的基因一点也没遗传到他这里。

二,要求国家不能与富人争利。 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对农民免税,征收江南工商业的税,用作抗辽军饷,那时候战事不断,但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不缺钱。后金一直突破不了山海关。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要求工商业免税,国家缺钱怎么办?向北方的农民征税。在旱灾、蝗灾肆虐的年代,被收税是怎样的生活?

国家没钱了,那就裁员吧,东林党人上书崇祯裁撤驿站,结果,当邮差的李自成一没了工作。

饭碗丢了,土地又长不出粮食,还要缴税,这直接逼反了李自成,这也是流寇越剿越多的原因,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不造反就只能等死,造反还有活下去的可能。


在这里比较一下宋朝。宋朝的商业发达,海上贸易繁荣,国家有严密的征税体系,甚至宋真宗时期诞生了世界第一部对外贸易法——《元丰法》。在这严密的体系下,各个部门高效运转又相互监督,保证了国家该拿的钱一分不少,你们怎么繁荣我不管。

商业税的征收使北宋初年的年财政达到1600万两,至宋真宗时期达到6000万两,至南宋时达到惊人的1.2亿两。而明朝最好的时期在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有400万两。比比就知道,明朝太穷了。

那钱都去了哪里?都去了皇亲国戚手中,都去了士大夫手中。

三,抱团对抗崇祯。崇祯上台后,没有忠于自己的势力,朝中大臣失去制衡,很容易拉帮结伙一起对抗皇帝, 皇帝是封建统治的代言人,执政基础是士大夫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假如整个士大夫阶层都起来反对崇祯,崇祯还敢不敢杀他们?崇祯在拿不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敢不敢抄大臣的家?

一开始,崇祯也试着抄过大臣的家,比如武清候李国瑞的家,李国瑞是孝定太后的孙子,家被抄之后,李国瑞惊吓致死。恰逢崇祯的五皇子得了病,朝中大臣就买通了宦官、宫女装神弄鬼把五皇子给吓死了。并且还以孝定太后的口吻说要杀死进言抄家的人。这下把崇祯吓坏了,今天是皇子出事,说不定哪一天就是我啊!从此不再提抄家的事。



四, 对崇祯置之不理。 可以说,明朝末年的士大夫阶层早就没有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内心想的只有自己的利益。

抄家不行,募捐总可以吧。一听说捐款,朝中大臣无一不哭爹喊娘,都说自己穷,甚至有的官员把自己的家具拿到街上叫卖。

而崇祯自己呢,起早贪黑,兢兢业业,穿的龙袍破了,缝缝再穿。皇后率领后宫宫女做女红卖钱补贴国库。崇祯把后宫人员能减的全减掉,宫里能当的当掉换钱,然后拿着这些钱去抗击后金。



崇祯被大臣逼到这份上只能说大臣玩得太过份了。也许他们没有想到国家一旦灭亡,自己还能不能独善其身?也许他们盼望着换个主子再做高官。但是李自成没有给他们机会,抄家抄出7000万两白银之后,该杀的杀,该充军的充军。

在北京城破之际,崇祯想南迁,当他让李明睿在朝堂上提出来时,满朝官员一片反对,谁都不想用自己的骂名去换得国家的重生。崇祯眼看着南京去不了,只能死扛,结果在煤山上自尽而死。


品读春秋001


祟祯皇帝,太自视清高,在严格要求自己时,不宽以待人,失去友善诚信,互不信任,总是喜欢残杀战功卓著,功劳很大的将领,将军,大将,统帅。祟祯皇帝眼里揉不得沙子,杀伐果断,专杀有功人士,他太残暴,太没人性,杀来杀去,没有一个将军,大将愿意为他效忠出力,原因他是暴君。他杀有功人士,绝不手软,手段极其暴力,残忍,他是在自废武功,自毁长城。祟祯要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呀!祟祯要大开杀戒,宁可错杀三千,不愿放过一人。最后杀来杀去,杀光了能征善战的将军,将领,人们纷纷弃他而去,他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了呀!崇祯皇帝无力制止贪官污史,导致贪官污吏之风盛行,也导致朝廷国库空虚,无能力也无法驱使士兵上战场拼死拼命去打仗了。士兵不发军响,哗变投降李自成。祟祯不对那么多有钱的文武大臣采取高压,打压政策,贪官污吏也不会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的。贪官要钱,还是要命?文武大臣要钱,还是要国家?不过,崇祯皇帝杀代果断,滥杀无辜,杀了忠臣良将,让人们看透了崇祯皇帝这个暴君,太会损人利己,抢去他人功劳给自己,还甩锅他人成罪人,崇祯皇帝太伤人心,不得人心,最终祟祯皇帝不仁不义不得人心,最终以人民,正义,和平为敌,最终成了让人恐怖,人见人怕的吊死鬼。


中国美6220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的皇帝都是九五之尊,金口玉言,说一不二。但这应该仅存在于老百姓朴实的想象当中,可以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朝历代中,可以做到说一不二的皇帝寥寥无几,满打满算也不过一手之数,其他的往往都要或多或少受制于既得利益集团,或权臣,或外戚,亦或宦官。而崇祯很不幸,这三样他都遇上了。

悲催的接盘侠,大明天子崇祯帝

晚明土地兼并严重,自诩为清流的东林党,早已经沦为大地主的代言人,历任首辅要员,哪一个不是在家乡豪霸一方,说是退休了,其实是回家当大地主地头蛇去了。这股势力在朝堂上根深蒂固,盘根错节,通过各种家族联姻,不仅将科举进士收入囊中,更是与皇亲国戚沆瀣一气,成为明朝最大的蛀虫。

而晚明同时也出现了宦官的典范——九千岁魏忠贤,其权势巅峰之时力压不可一世的东林党,全天下为其修生祠,就连人们心中的大英雄袁崇焕袁督师也无法免俗。但魏公公再怎么不着调,有一点还是清楚地,那就是几千年来中国还没有一个宦官能当皇帝,他的权势再大,离开了皇权也是无根之木。

所以在面对后金崛起这件事儿上,魏忠贤不遗余力,将大把大把从江南东林党豪阀手里抠出来的银子,拿去填补辽东军饷的无底洞。不然为何东林党会那么恨魏忠贤?真的是为了老百姓么?笑话!东林党的那些虚伪君子是在心疼被魏公公抢去的银子和土地,正所谓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用来描述东林党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只可惜刚登基不久的崇祯too young too simple,愣头青般的给东林党当了枪使,除掉了魏忠贤,快乐了东林党,悲催了崇祯帝。当站在煤山树下的崇祯帝,万念俱灰说出:“崇祯说文臣皆可杀”的这句话时,他的潜台词其实是:“哥哥啊,我好会会没听你的话啊!”(见注释1)

偶像无法近视,天子只能远观

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皇帝是天之子,代天驭民,是高高在上,只可以仰望的存在,这点和如今的偶像明星一样,粉丝送会将女明星想象为清纯玉女,将男明星想象为风流男神。但在这些明星的身边人眼中,绝对是另外一个样子,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无论男女。甚至在一些权势滔天的大佬眼中,这些人只是工具或玩物。

在权臣,外戚,以及宦官眼中,皇帝也没比那些明星好到哪里去。皇帝会优柔寡断,皇帝也会耍无赖,甚至皇帝也会毫无担当的撂挑子。于是乎,皇帝也会沦为这些人的工具或玩物。当然问题中所说的崇祯皇帝,还没沦落到工具和玩物那么不堪的级别,但却也没好到哪里去!

铁打的臣子,流水的皇帝

尾大不掉的东林党,是明朝大地主的利益代言人,在他们眼中,换个皇帝,只不过是换个傀儡而已。等到新王朝成立,这些人只需要缴纳一定的保护费,再配合新王朝唱一出戏,就皆大欢喜了。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些披着人皮的贪婪之辈,满口之乎者也的人可以瑞昌无动于衷!

所以在明朝末年,流贼马上就要兵临城下时,崇祯皇帝只能哀求大臣和外戚,但得到的回应却寥寥无几,那些人就如同最精明的商人,在衡量损失时,宁肯背上亡国的耻辱,也不远为国家为人民多花一丝一毫的铜钱。如果崇祯要抄王公大臣们的家,就相当于撕破了脸,说不定逼急了,这些王公大臣狗急跳墙,将崇祯皇帝或捉或杀,再来一出献城投降,拥立闯王。

注释1:天启皇帝朱由校临终前,曾与后来的崇祯皇帝托付道:“忠贤可以托付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