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令百万之师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

史学达人


解放战争期间,有海陆空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短短时间三年时间就丢失政权,逃亡台湾。令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在大兵团作战的三大战役里,国军起初都具有明显优势,可为何都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难道国军里就没有合格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吗?


的确,三大战役的败北,使得国民党统治中国的根基彻底松动,但不能说国府里就没有合格的军事将领,相反,国军前线失利的原因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将士不用命。


在国军中,优秀的将领还是有的,薛岳就是一名优秀的将领。


薛岳,字伯陵,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他靠自己发明的天炉战法,曾经在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指挥主力部队与日军在长沙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战斗,皆取得了最后胜利,歼灭日军共计12万人不到。薛岳凭借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成为了在国民党军队里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长沙会战,是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中,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战热情,也逼迫日军回到战役发起前的态势。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日军在攻下无险可守的南昌后,十万大军兵峰直指长沙。而当时的湖南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地。抗战时期,更是成为了国民政府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


薛岳临危不乱,镇定自诺,投入国民党部队21个军52个师迎战。加上精心部署,提前洞察了日军的企图,在赣北成功拦截并伏击日军。此次战斗打了足足20多天,最终因国军准备得当,信心十足,团结一致,使得日军大败,以伤亡四万人的代价退出战场。


第二次长沙会战

距离第一次长沙会战仅仅过去十来天,日寇投入12万兵力又卷土重来。薛岳凭借手中的30万大军,制定了“边打边退,诱敌深入”的策略,使得日军麻痹大意。薛岳还部署一部分兵力利用地形优势在日军侧翼不断袭扰,牵制住了日军大部分兵力。在国军主力佯装撤退,使得日军步步紧逼,最终在捞刀河北面的埋伏点,给予了日军重创,损失三万多人后逃走。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在一年多的1942年,第三次攻打长沙。薛岳还是守株待兔,采取了八字口袋战法,充分运用在正面战场和侧面战场的双重打击,使得日军最终第三次败北,伤亡五万余人。




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日军六年之内染指不了长沙。但是长沙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重要支点,日军势在必得。最终在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时,长沙失手,国军损失也相当惨重。


前三次长沙会战,薛岳取得了辉煌战果,但是在第四次战役中,除了日军准备充分,来势汹汹外,也和主官薛岳犯了致命错误有关。但不管怎么样,薛岳还是为抗战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


在抗战期间取得如此战果的薛岳,却在内战中成为了民族罪人,充当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先锋。被蒋介石寄予厚望,担任国民党徐州“绥署”主任的薛岳,在半年多时间里,连战连败,丢盔卸甲,损失惨重,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和质疑。最终在1947年3月3日,蒋介石免去了他的“绥署”主任。



虽说薛岳之后还在政坛上起起伏伏,但终归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薛岳参与到三大战役中进行决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薛岳作为国军中少有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由于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有自知之明,到台湾后更是提前过起了半退休的生活,由于心态非常好,所以活到了1998年才去世,享年103岁。


对此,你觉得薛岳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吗?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