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中,如果德军达成战略目标,即全歼突出部的苏军后,双方下一场会战该如何进行?

twinsing


那是100多万军队啊,再加上后勤保障支援部队等,如果被包了饺子,毛子得崩……因为毛子很难再组织起这么大的正规军了……不是武器装备问题,没人了……到45年很多非近卫称号的部队老头、少年大批……德国鬼子东西夹击,实在撑不住了。否则再顶上一两年,毛子真拼光了……


天泉桥上随缘客


如果德军能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全面获胜,战役结局应该是歼灭苏军10个左右的坦克和机械化军,同时重创相同数量的坦克和机械化军及整个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步兵主力(包括好几个精锐的近卫步兵集团军)。这个损失对于看似“兵强马壮”的苏军来说,也是太过巨大了。

这代表着整个苏军机动打击主力的三分之二的坦克和机械化军被消灭和重创和一个主力方面军的人员损失(估计值,很可能有出入)。要恢复这样的损失,必须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行。

同时德军不但拉直了突出部的战线,腾出几个步兵军的力量,并在德军第九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一线对苏军形成力量优势,此时的德军战役方向选择将有许多。由此苏军除了战线后撤外,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但个人认为,德军不会过多的向北、东北或东进击,原因是自身实际本就不足,且库战中消耗同样严重,最重要的是联军在意大利的战事拖累,急需增援;预计距44年中联军西欧的登陆,准备时间同样已经很仓促了,资源等都必须向那里倾斜了。

此战如预计达成目标,必定也不会出现完全击败苏军的情况出现,但东线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战事的平静期,双方实在是累积损失过大了。

个人认为,如果战线大致能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一年左右(可能性很大),对苏德二军东线的胜负将带来严重影响。43年的苏军作战是基本建立在较大的坦克等装备数量和人员数量优势的基础上的,在自身工业和外来援助的合力下,再大的损失预计会较迅速地加以弥补,但人员数量的优势是其软肋,经过前期超量的损失(虽经全力动员),潜力也已捉襟见肘了,也已经不起过大的损失的了,此时苏军的目标即解决办法是解放乌克兰,从乌获得大量人员和其它资源来维持“优势”(从后期看,就是这样)。如果一年左右不把德军赶出乌克兰,苏军人员方面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直至危及最后结局(苏军人员问题在43年,德方也看得很清楚)。

纯属个人看法,望探讨。


探测卫星A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德军怎么样获胜:1,按照曼斯坦因最初提出的在夏季实施一个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再野战中发挥德军闪击机动的优势,或许有可能重创苏联沃罗涅日和中央方面军,但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城堡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突出部。曼施坦因只得接受了这个构想。 2,德军实施防守反击,因为当时的苏军进攻作战能力不强,每次进攻都漏洞百出,待苏军进攻后,曼施坦因在寻找苏军进攻漏洞反戈一击,有可能获胜。这一点,很难办到,朱可夫已打定主意不先进攻了。3,盟军没登陆西西里,曼施坦因在战役过程中希特勒犹豫和退缩时,异常坚决的将这个战役坚持下去,德军会获得惨胜,但苏军会惨败。按当初预想,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


以上三种可能,第三种可能性大,如果德军能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获得惨胜,战役结局应该是歼灭或击溃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重创草原方面军。。要恢复这样的损失,必须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行。

此战如预计达成目标。东线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战事的平静期,双方实在是累积损失过大了。一年过后,看谁先恢复元气,如果德国先振作起来,进攻重点还是南线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因为他无力发动三面全线进攻了,本国资源已经严重枯竭,急需高加索石油,但怎么打就不得而知了。苏联先恢复视力的话,会在防守好南线的同时,向乌克兰方向进攻,夺取自己的产粮要地。


艺林话史


第一,经历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的装甲兵实力只有莫斯科保卫战前的半数左右,要消灭苏联几个方面军的重兵集团,基本是痴人说梦。即使德国“开挂”能够消灭苏联3个方面军,那么这种“胜仗”也会耗尽德国装甲兵最后的家底,所谓得不偿失的“皮洛士式胜利”。德国后勤保障能力,支撑不起太豪华的“胜利”。

第二,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美国认识到苏联必然胜利,对苏联的援助逐渐进入高潮,这也是哈尔科夫反击战后两三个月苏联红军就恢复元气的物质原因。只要美国加大对苏联的援助,即使库尔斯克会战苏联完败,斯大林在美国援助下也可以迅速组建几个方面军继续战斗。

第三,经历过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已经坚定了必胜信念,就是遭受一次库尔斯克会战失败,斯大林只会痛定思痛更加放手前线指挥官,这会导致苏联军队失去政治掣肘更加强大。此时德国军队面对的是嗜血的苏联红军,后面会不会遭受更严重的军事报复难以预料。


一梭烟雨江湖行


这种假设就属于历史架空一类的命题,毫无意义,苏联的准备在当时是十分充分的,无论装备还是人员还是后备队是德军所无法比拟的,德国即便当时装备了虎式和豹式坦克,也无法改变整个战场的局面,到了1943年,美国和英国的军事物资援助源源不断抵达苏联,而且盟军在北非已经取得胜利,开始进攻西西里岛了,德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石凡是也


视频回答一下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5b70009c56962166b27\

小石头ZY


我们来简单分析下1943年的东线战场战略背景,德军在1942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5个野战集团军或遭歼灭或遭重创而被迫退出了东线作战序列(1个德军集团军和4个联军集团军),还有几个野战集团军损失严重,这些损失加起来相当于德军损失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级的野战集团军群。尽管德军在1943年初于哈尔科夫重创了苏军的机械化部队,迫使苏军转入了战略防御,但是摆在德军面前的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德军已经失去了发起纵深打击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德军失去了彻底击败苏军的可能,所以1943年的东线德军作战任务不再是击败苏军,而是粉碎苏军的战略反攻,维持现有战线的稳固,所有的作战计划都将被限定在这个战略框架之内。



希特勒并不愿意放弃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因为他的兵力不足以据守这一绵长的防线,苏军可以集中兵力在任何一点上达成突破,而德军由于缺乏战役预备队无法阻止苏军的进攻,其部队必然陷入合围遭到歼灭。而且静态的防御战并非是德军所擅长的,在数量上的劣势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德军更应该发扬其机动作战方面的优势。所以1943年东线德军将在战略防御的框架内实施一系列的战役、战术进攻,来改善防线的态势(重点消除易攻难守的突出部),消耗苏军的力量,尽可能的推迟苏军的进攻。


“堡垒行动”就是德军一系列有限攻势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个突出部的存在严重威胁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纵深侧翼安全,使这两个德军集团的防线难以坚守,因此如果德军真的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消除这个突出部,并歼灭突出部内的苏军和外围的苏军增援力量,那么这两个德军集团军群就可以在当前的防线站稳跟脚,不仅缩短了120公里的战线长度,节约了兵力,而且将重创当面的苏军,尤其是苏军装甲部队,苏军在这一方向上集中了80%的坦克,这意味着苏军将损失其大部分的装甲部队,这将极大的削弱苏军的战略反攻能力。


一旦德军取得“堡垒行动”的胜利,可以预见德军继续发起其他进攻行动来消除另外的突出部,如和“堡垒行动”同时策划的“苍鹰行动”和“黑豹行动”,旨在消除哈尔科夫以南的一个较浅的突出部,迫使苏军退出顿涅茨河附近的工业区。另外希特勒也希望再度发起对列宁格勒的进攻,既可以缩短北方战线的长度,更加有利于长期的防御,也可以在政治上给予苏联极大的打击,毕竟这里是苏维埃政权的摇篮,列宁格勒也是距离德军战线最近的战略目标,德军无需发起深远的突击。在一系列的战役级的会战中,德军将尽可能的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使苏军流尽最后一滴血,毕竟在两年的厮杀中苏军已经损失了1100万人(当时德军陆军总司令部的估计),德军仍旧希望在东线争取到军事上的平局,使苏联退出战争。


战略论


这场战役德国能够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便能够取胜的,也许就是南北两路德军实现会师,对苏军形成包围,但是这种可能性不大,而且意义也不一定能够想象的那么大,不足以达到全歼苏军的目的,苏军在这一地区集结的兵力大,包围圈内将形成大约100万的兵力,包围圈之外,苏军还有相当多的部队,德军打穿了苏军的防线,形成会师容易,但是吃下包围圈内的苏军还是很难的。

以当时苏军的作战素质水平来说,实现突围,让这100万军队成功撤出去不是办不到,也许德军不能实现有效歼灭苏军主力的目的,相反自己还会付出更大的损失。 1942年时,德国对苏军的方面军级别的部队已经没有围歼的机会,基辅会战中歼灭苏军的纪录不存在了,1943年,对集团军级别苏军的围歼也几乎办不到了,在43年春的哈尔科夫之战,苏军损失也只有10几万人,想一下子吃下去100万苏军,梦想了。

最终形成的最佳效果也可能短暂,德国达成合围目标之后,再被苏军反击,打开包围圈,甚至形成对德军的反包围。德军只是将占据最后几个月的优势,苏军想要挽回这个危局也许用不了几个月,进入冬季,苏军反攻即可始,在进入1943年之后,苏联的军工生产等等方面条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已经不是1941年的状态,补充损失的能力很强,德军能否在随后硬扛住苏军的进攻才是大问题,也许对战局的影响只有3个月。


麦田军事观察


如果惨胜德国也会分兵去意大利,不会有继续发起进攻的余力。但会迟滞苏联的进攻半年。也会让观望的英美推迟大规模空袭甚至不登陆。随着施佩尔的总动员,德国损失的技术装备会得到一定补充。罗马尼亚的油田也没那么快被轰炸和陷落。战争会推迟结束。如果东线进一步僵持日本会先被打败。孤独和难撑的德国很大概率会和苏联按照巴巴罗萨前的领土分界签订和平条约。迫于美国的核弹威慑德国也会在西欧放弃一些利益。四国如果一起签订和平条约会导致英国不会解散殖民地。都掌握核力量四大国开始更错综复杂的冷战。德国开始建设日耳曼尼亚。然后随着十年内第一代领导人的去世。德国开始被和平演变而苏联迫于压力变得更加专治……

因为苏联二战后期和德国的僵持中国内战从东北开始会更久…但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定会诞生。朝鲜战争不会出现,日本和韩国不会发展。


血与土


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就是巨大战略误判: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苏联,想重做1941年、1942年的梦。形势比人强,不识时务,力量对比变了,做法不变,希特勒、曼施坦因都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