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之死,做了九個月皇帝,正值壯年為何突然駕崩?

呆呆牟子


朱高熾暴死之謎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仁宗朱高熾暴病身亡,終年四十八歲。明仁宗從繼位登基到突然駕崩,僅僅十個月,作為官方史料的《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對明仁宗的死因卻隻字不提,這不免引起人們對壯年天子去世原因的種種猜測。

猜測一:朱高熾死於嗜慾過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後宮嬪妃佳麗眾多,史上常有皇帝因縱慾過度一命嗚呼不乏其人。無怪乎人們猜測朱高熾是死於貪戀美色。

特別是,提供這種猜測的人們往往會拿出下面的史料予以舉證:

當時有一個叫李時勉的大臣,曾上一奏疏,奏疏中有勸誡朱高熾”謹嗜慾“之言。當朱高熾看罷奏疏後,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因此險些喪命。

後來,朱高熾病亡,其長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曾親自提審李時勉,問道:“你一個小小臣子如何敢觸怒先帝!“

李時勉回答說:“微臣只是勸勉先帝注意身體,不宜過分寵幸妃嬪。”朱瞻基聽後,稱其“忠臣”,並恢復其官職。

由此可見,朱瞻基對仁宗朱高熾嗜慾之事也一清二楚。

明仁宗好色縱慾,造成了身體的極大損耗,又為了滿足自身慾望,不得不服用大量的靈丹妙藥,而過去方士所煉丹藥往往含水銀、汞重金屬,以致身體中毒不治而暴卒。

猜測二:朱高熾為其長子朱瞻基所害

朱高熾長子朱瞻基,與其父溫厚懦弱,嗜慾享樂不同,朱瞻基生性剛毅,聰慧異常,工於計謀,從小就深得朱棣喜愛,是朱棣心目中的”好聖孫“。

朱高熾即位後,即立朱瞻基為太子。但是野心勃勃的朱瞻基,卻想早日登基。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朱瞻基奉命去鳳陽祭陵。臨走前,曾安排仁宗身邊的親信太監擇機下手。同年五月,仁宗猝然離世,此時距朱瞻基離京只有一月有餘。

而且,在朱瞻基離開南京之前,城中就有傳言“仁宗駕崩”。其實,當時北京並未發喪,在當時沒有電話、手機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的條件下,消息不太可能傳遞如此之快。

由此可見,朱高熾“駕崩”好像在一些人預料之中的。

當朱瞻基返回京城,面對大臣叮囑小心時,頗為自信地說:“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

這段話表明,京城所發生的事情在他的意料之中、掌控之中,也從側面印證著他“弒父篡位”。

當然,以上兩種傳言只是猜測,隨著歷史長河的變遷,明仁宗朱高熾究竟因何暴卒,顯然已成為歷史之謎!


歷史小掌櫃


你好,我是淵源歷史小課堂,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朱高熾從小身體比較肥胖,導致身體較弱,他繼位皇位一年不到就去世,應該是自身身體不好,生病去世。同時我要糾正一點,以朱高熾的身體狀況,他死的時候是47歲,用正值壯年來形容有點不合時宜。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但朱棣不太喜歡這個長子,因為他和老爹朱棣太不像了,朱高熾體型肥胖,腿又是瘸的,怎麼看都不像親生的(哈哈,開玩笑的)。朱棣比較喜歡二兒子朱高煦,無論是脾氣性格還是長相,一看就知道是父子,而且朱高煦遺傳朱棣打仗的天賦,在靖難之役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立太子的時候,朱棣確實考慮過朱高煦,但礙於立長立嫡的原則,最後還是立大兒子為太子。

也許有人會說,朱高熾是不是被他二弟朱高煦害死的,畢竟朱高煦是有動機,而且他還處處和太子過不去。朱棣在世的時候,朱高煦就很不服氣這個太子大哥,總是想方設法要取而代之,而且還付之行動過,只不過失敗了,這次會不會捲土重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朱高煦明顯準備不足,當他知道哥哥死了之後,帶著兵隊準備除掉太子之時。太子早就已經防備好了,而且還很快找到了應對措施,順利的登基了。這樣一看,朱高煦的嫌疑其實已經解除了,他若真的想要造反,不可能知道哥哥消息之後,表現得這麼意外。

還有一種說法是太子朱瞻基下的毒手,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朱瞻基又不傻,就憑朱高熾的身體情況,想長壽根本不可能。再說了他已經是太子了,皇位遲早是他的,沒有必要冒風險去害他的父皇。
明代翰林編修陸釴在《病逸漫記》中記載,他問過一位宮中的太監,太監說皇帝死於“陰症”(中醫上說的氣血溼熱之類的疾病)。
綜上所述:朱高熾應該是正常的自然生病死亡,只是因為他是皇帝,而且在位時間太短,所以才會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淵源歷史小課堂


朱高熾的突然病逝與其縱慾有關。

洪熙元年的五月,正值壯年的朱高熾在欽安殿突然去世,年僅四十六歲。欽安殿是一個道教場所,對於朱高熾之死,一直有三個傳言,①是朱高熾被雷擊而死;②是誤喝了妃子下了毒的酒而身亡;③是朱高熾縱慾過度而死。

不知道這三個傳言的真假,也無法探究。但是,筆者認為朱高熾的突然駕崩與其縱慾有關。

朱高熾的太子生涯可謂鬱悶至極,在得到權力之後,恩仇必報,過度放縱自身的慾望,這是對身體極其不利。而且,朱高熾本身身體就不好,最終草草結束了一生。

鬱悶的太子

朱高熾從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即位,洪熙元年五月去世,皇帝的生涯只有短短的十個月,不到一年。可是,朱高熾卻當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而這個太子當得相當的鬱悶。

史書中記載朱高熾“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由此可見,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不是武將的料,而朱棣卻善武。

因此,朱棣並不喜歡朱高熾。

朱棣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朱高熾、二兒子朱高煦和三兒子朱高燧。在這三個人中,朱棣最喜歡朱高燧,最器重朱高煦,最不喜歡的就是朱高熾。這樣一來,朱棣曾經想要立朱高煦為太子,廢除朱高熾的世子地位。

但是,朱高熾很幸運。朱高熾可以說是一個文人皇帝,這樣一來就比善武的朱高煦更討文武百官的喜愛。在金忠、解縉、黃淮等人的支持下,解縉的一句“好聖孫”,最終朱高熾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可是,朱高熾當上太子後的日子也不好過。

朱棣的皇位是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過來的,所以他總覺得某些人權力大了,就會對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脅。這樣一來,朱棣殘忍多疑,朱高熾在他手下幹活自然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當時,朱棣有遷都北平的打算,就留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但是對朱高熾的權力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限制。

朱高熾在南京監國時,大臣有事朝見,需要多個官員都在場,不得私見。而且,無論大小文武官員的升遷、任免都需要由相關部門向朱棣彙報,朱棣進行批准。這樣一來,朱高熾的權力可以說是被限制了很多。

其次,朱高煦對朱高熾搶了太子之位懷恨在心。一直在搜索朱高熾的不法之事,抓朱高熾的把柄,挑撥朱棣和朱高熾兩人的關係。這樣一來,朱棣對朱高熾的猜忌更大了,對朱高熾手下的官員頻頻伸出殺手。

可是,朱高熾對此毫無辦法,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免得被人抓住把柄。

朱高熾這個太子當得相當的鬱悶,朱棣的不信任、他人的誣陷、手下的大臣被誅殺等等,這一切朱高熾卻毫無辦法,只能受窩囊氣。這樣的太子,朱高熾一當就是二十年,他內心的鬱悶是有多大。

縱慾過度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北征回師中病逝,朱高熾成功繼承皇位,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者,之前身邊所有限制他迫害他的環境全部沒有了。

這樣一來,朱高熾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隨心所欲。

朱高熾當太子時,本來有二十個廚子專門來給他煮飯的,後來卻被朱棣突然取消,說這二十個人來路不明。這樣一來,朱高熾沒有了專門的廚子,除了一日三餐,一杯茶、一個點心都不給。

朱高熾當上皇帝后,翻看以往的奏疏,發現是有一個叫井泉的官員上奏誣陷他,所以朱棣才撤掉他的廚子。朱高熾十分生氣,就把井泉叫過來,把奏疏給他看,然後貶他為民。

其次,朱高熾對於有幫助過他的人給予回報,黃淮、夏原吉等人得以重用。

從此來看,朱高熾也有點睚眥必報,當上皇帝后,身邊沒有了限制的環境,不管是對官員還是其他的事,朱高熾都可以放縱自身的愛憎。但是,過度放縱對身體是極度不利的,而且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好。

這樣一來,身體差,又過度放縱,是有可能突然病逝的。

結語

朱高熾當太子時實在是太過鬱悶,受盡了窩囊氣,心中的苦惱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這樣一來,當身邊的限制和迫害的環境沒有了,朱高熾也許還會有點不適應,但他可以縱情的釋放自己的愛憎。

過度的放縱,必然會對身體造成威脅,朱高熾之死與其縱慾有關。


十點烏托邦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六十五歲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第五次出塞,討伐韃靼。但是這一次成祖一改往日雷厲風行作風,剛剛出塞,行程不過半,便下令班師。七月,在返回京師路上,一個叫榆木川的地方,成祖駕崩。

這樣看來,也許當初出塞時,成祖已經發病,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立即返回,以安排後事,但是沒有能捱到回京,半道而崩。

隨駕文臣楊榮、金幼孜等,在事出突然之時,封鎖消息,照常向御帳進飲食,維持正常局面。暗中由楊榮親自帶隊,率親隨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命,奉太子登基,即明仁宗。

這個時候,覬覦皇位的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已經被趕到山東樂安就藩,三子趙王朱高燧因上一年謀逆事件,被成祖廢棄,誅殺黨羽多人,也閉門不出。由於楊榮動作迅速,即使漢王在京師之中耳目眾多,也沒有來的及反應。等到他知悉成祖已經去世時,太子大哥早已奉遺詔繼位,無可奈何了。

仁宗自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為太子,至今已二十年,由於身體肥胖,腿腳又不便,無法像成祖那樣躍馬上陣,馳騁沙場,所以一直不得成祖歡心。

而其二弟漢王朱高煦,簡直就是成祖的翻版,靖難時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立下汗馬功勞。成祖早就有易儲之心。如果不是朝中文臣死保,加上成祖確實喜歡太子長子,皇太孫朱瞻基,朱高熾的太子地位幾乎不保。

成祖去世,使得仁宗徹底擺脫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終於一步登天,成為天下至尊。即位後的仁宗,在長出一口氣同時,也著手開始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改變永樂一朝大張大闔的政治態勢,安定朝局,消除對立,穩定生息為上。

對於兩個跟自己作對了二十年的弟弟,仁宗寬宏大度,不予追究,各加祿米二萬石,其他賞賜甚厚。以自己的舉動為表率,向天下人表示以和為貴。

政治上,仁宗將永樂年間為了保護自己而得罪成祖,被下獄治罪的諸文臣第一時間開釋,重用楊榮、楊士奇、楊溥,蹇義、夏元吉等,澄清吏治,減輕百姓負擔,使得天下從成祖時因頻繁用兵、大興土木而財政崩潰、人民困苦的局面中恢復過來,修養生息。

仁宗自己也厲行節儉,為天下表率。停止也宮中採辦珍寶、地方敬獻方物、並縮減皇宮日常開支,對於地方受災,也及時減免賦靚,並加以賑災。對於原有的軍事徵發物料,仁宗也下令戶部撥付錢物至市場購買,不再自民間無償收取。這些,都是為了保證民間能夠恢復元氣,休養髮展。

在位短短十個月的仁宗,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能夠以百姓疾苦為出發點,去制定相應國策,已經是很難得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當了二十年太子才登上皇位的仁宗,不過僅僅在位十個月,就突然去世,年四十八。對於他的突然去世,後世諸多猜測,疑團種種。

倒底真相如何,目前沒有明確的結論,史學界還是傾向於仁宗是自然死亡,不過自身也有一定原因。

猜測一:年紀大了,身體肥胖,身患諸多疾病,成為皇帝后,政務繁忙,壓力巨大,最終因併發症誘發疾病而去世。

仁宗自幼就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成年後更加是“罹患足疾”、步路蹣跚。極有可能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加上因肥胖而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而他日常中,肯定不會有鍛鍊的機會,也沒有注意過飲食,日復一日的拖下去,等到了登基的時候,估計已經是病重難返。再加上日常政務繁瑣,更加影響病情,最終導致或是突發心臟病,或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導致駕崩。這也是正統觀念的結論。

猜測二:二十年太子,在嚴父苛責下,戰戰兢兢,不敢稍有差池,導致生活壓抑。父親去世後,終於登上天子之位,壓力驟然一空,鬆懈之下,難免荒唐了些。於後宮中“操勞過度”,導致身體虧虛。又因為年紀已步入老年,體質也不好。多病、放縱、年老之下,身體一下子垮掉,又急於治病,服用金石之藥,導致暴亡。--------“……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羅汝敬傳》

仁宗死前三天,還對輔臣忿忿不平地說:“李時勉侮辱我!”而李時勉,是當時的翰林侍讀,在仁宗得病時上疏,惹惱了仁宗,被仁宗讓衛士用金瓜打斷了三根肋骨,之後下獄。

能讓仁宗死前還念念不忘的羞辱,到底是什麼呢?據後來考證,李時勉奏疏中是諫言仁宗少近女色、保重身體,而且言辭尖銳。

被說中了短處的仁宗,再寬厚也不能忍,於是少有地大發脾氣,懲處了李時勉。這從另一方面來說,道出了仁宗因縱慾,而導致身體衰敗,最終去世的實情。這和二百年後,仁宗八世孫--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如同一轍。

猜測三,也是最具陰暗理由的:是其子,時為皇太子的宣宗朱瞻基暗害而亡。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鳳陽祭祖,而後赴南京,巡視江南。在太子出京後,四月,仁宗還前往昌平祭拜成祖長陵,顯然此時皇帝尚無大礙。

而五月十二,仁宗病重,遣內官急忙往南京招太子返京。次日,仁宗駕崩。而六月初三,太子朱瞻基竟然就“有如神助”般返回京師(北京),同時奉遺詔,登基為帝,即明宣宗。

南北兩京相距近二千里,自京師來使到達南京,到太子得知消息立即返回,無論如何二十天都做不到。如果不是太子對於仁宗之死早有預料,早做準備,還有其他什麼理由可以解釋麼?

另外,對於仁宗去世,漢王朱高煦得報極快,立即派出騎兵往半道準備截擊太子。漢王藩地樂安位於兩京中間偏東,路程大大短於太子返京路途。而以他消息之快、動手之迅速、路程之短,居然連太子的影子也沒追上,更加說明了太子朱瞻基早有準備。

仁宗因這個兒子酷似成祖,全然不像自己,一直沒有太多的特別關愛。雖然兒子為穩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這麼做同時也是維護朱瞻基自己的地位。

仁宗登基後,寬厚仁和,對於這個全不像自己、又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利,工於計謀的兒子,一向較為疏遠。按照皇統立其為太子後,估計還曾經訓斥過他“不要擅權、安分守己”等言語。

而太子已經二十七,也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對於老父的敲打,也許心生不滿。同時太子崇敬祖父成祖,對於仁宗將成祖諸多決策一一廢除,漸有不忿之心,所以不顧親情,乃至於此。

宣宗登基後,詔告天下的旨意中也有“……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的話,耐人回味。而在抵達北京時,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宣宗自信回答:“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對於自己的掌控之力,流露出極度的信心,如果不是早有安排,那又是什麼呢?

特別說明:猜測三的這個論斷,都是後人推測,沒有實據,譁眾而已,錄於此,以兼明,不代表同意此觀點。

以上,就是仁宗突然駕崩的三個猜測,至於幾種看法孰是孰非,誰真誰假,現在沒有確鑿的證據,本人傾向第一種。大家看看就好,不必推論於電視劇,而先入為主。謝謝!


伯虎42


明朝初期,連續出現了三個治世,太祖朱元璋時期的洪武之治,成祖朱棣時期的永樂盛世,以及明仁宗朱高熾和其兒子明宣宗朱瞻基創造的仁宣之治。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在朱棣還是燕王期間,就已經被冊立為了燕世子。朱高熾心性溫和、善良,但是,朱高熾並非只是一介儒家書生,而是才能出眾深諳兵法、權謀的軍事和政治高手。

靖難之役時,朱高熾奉命鎮守燕軍大本營北平,曾經以1萬兵力,擋住了李景隆率領的50萬中央軍的圍攻。只是,朱高熾過於肥胖,無法騎馬,不能跟隨朱棣征戰四方,因此也不太被朱棣喜愛。

建文帝朱允炆,曾使用離間計,送給了朱高熾一封“賜世子書”,以離間朱棣、朱高熾父子。朱棣三子朱高燧獲知消息後,立刻將此事彙報給了朱棣。而朱高熾則是一臉的淡然,將書信原封未動的直接呈給了朱棣,成功化解了危機。

正是因為朱高熾的聰明才幹,才讓他很少出現過失,順利被朱棣立為了皇太子。之後,又挫敗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陰謀,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北伐班師途中崩逝。朱高熾在楊榮等人的幫助下,派遣皇太孫朱瞻基前往軍中,迎接成祖聖駕,併發喪。而自己則於八月在京城登基,取年號洪熙。

明仁宗登基後,廣納諫言,減輕刑罰,任用大量能臣良將。他中止了鄭和下西洋,赦免了靖難時期被罷黜、流放的建文帝舊臣,以及被牽連的官員及其家屬,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強力的基礎。

只是,天有不測風雲,明仁宗朱高熾在登基九個多月後,於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突然崩逝。正史史料上,對於朱高熾去世的原因,並沒有記載,這就讓人不免對朱高熾的死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根據《明史·李時勉傳》的記載,李時勉曾經上書仁宗勸諫,結果惹得仁宗大怒,“召至便殿,對不屈”。李時勉表現的很倔強。仁宗一怒之下,“命武士撲以金瓜,脅折者三,曳出幾死。”這一下差點把李時勉給打死,看來這事真是把仁宗給惹急了。仁宗也隨即病倒。

數天後,仁宗身體有所恢復,又想起了李時勉。仁宗對夏元吉說:“時勉廷辱我。”之後,再次勃然大怒,到了晚上“帝崩”,年48歲。

那李時勉到底勸諫的是什麼內容呢?

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後,專門把李時勉叫來問話,到底是怎麼回事。李時勉回答:“臣言諒暗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

原來,李時勉是勸諫仁宗少近女色。那仁宗到底是不是貪戀女色呢?根據史料所載,仁宗妃嬪數量,不算太多,也就是十幾個。我們從朱高熾的反應來看,朱高熾也許是真的沒有過分貪戀女色,所以,才對李時勉的勸諫耿耿於懷,最後被李時勉給氣死了。

不過,朱高熾被氣死,應該和他的身體有關。仁宗身體肥胖,不良於行,通常都會患有三高,也可能會伴隨心臟病。因此,當朱高熾暴怒時,心臟病突發而亡的可能是非常大了。古代醫學水平沒有這麼高,快速發作的心臟病,表面看來就像無疾而終一樣,所以正史史料中沒有寫具體原因。

當然,也有人說朱高熾縱慾過度而亡的,只能說,也有可能吧,畢竟生了17個兒女。但是不管是縱慾,還是沒有縱慾,最後應該都是死於突發性心臟病。

而在明人陸釴所著《病逸漫記》中記述,仁宗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可能是雷震,或者宮人,本來想毒死張皇后,結果誤毒了仁宗。這裡說仁宗是被毒死的。可信度應該不高,如果是被毒死,肯定會大興牢獄,很多人受牽連。

《明史·羅汝敬傳》中記載,有人向仁宗“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仁宗久食丹藥,中毒而亡,也不是沒有可能。

更有甚者,說是仁宗之子宣宗朱瞻基,命人下毒,害死了仁宗。這個感覺有點過於陰謀論了,但是也不能排除可能性。

不過,總結下來,明仁宗朱高熾,應該還是因為身體原因,被李時勉一氣,突然病發而亡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奕天讀歷史


公元1424年9月,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正式登基為帝,然而僅僅第二年5月朱高熾就突然駕崩,前後在位時間還不到一年,是整個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由於仁宗是幾乎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暴斃的,所以對於他的死因,在歷史上一直都存在諸多的爭議

關於明仁宗的死因究竟為何,主要有三種說法:

  • 第一,天生過度肥胖,所以有疾病在身,是猝死;
  • 第二,縱慾過度,導致身體每況愈下所以突然駕崩;
  • 第三,其子朱瞻基謀害。

根據典籍的相關記載,朱高熾天生就相當肥胖,從體型上來看一眼就知道非富即貴。相傳朱高熾因為太胖了,甚至走路都有困難,需要有人攙扶才能行走。也因為朱高熾實在太胖,而且生性仁慈寬厚,所以向來勇猛好武的明成祖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嫡長子,甚至一直有將其廢黜的心思。

現代醫學也證明了,肥胖容易造成很多疾病,尤其是像明仁宗這樣過度肥胖,甚至是說走路都需要有人來攙扶的這種肥胖。從這方面來看,太胖了的明仁宗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不是很健康

明太祖廢除中書省與宰相制度以後,將皇權集中起來,雖說還有內閣等為皇帝分憂,可實際上明朝皇帝的工作量還是相當大的,尤其是早期,批紅票擬之權還是牢牢握在皇帝的手裡,大事小情依舊需要皇帝親自裁決。歷史上的仁宗皇帝也是個勤政的皇帝,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每天處理的事情還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其登基的時候都已經四十多歲了

雖然仁宗稱“仁”,但其好女色也並不是什麼秘密,所以仁宗縱慾過度導致暴斃也是一種非常廣泛的看法。總體來說朱高熾是個比較出色的帝王,然而朱高熾有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就是嗜慾,經常不顧身體,流連後宮之中,有臣子進言勸諫,卻受到了朱高熾的斥責

一個原本就體型過胖,身體不算多健康的皇帝,每天工作量也相當大,而且當時年齡也不算小了,卻還如此貪慾,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自然也是顯而易見

除了明仁宗自身的原因之外,還有個並不是太靠譜的說法,就是仁宗其實是被其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所害。

當時民間傳聞,成祖朱棣一直都非常不喜歡朱高熾,想將其廢黜,然而另一方面成祖卻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與其生父性情完全不同,英勇善戰、懂得兵法謀略,朱棣一直沒有真正廢掉朱高熾的儲君之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皇孫。朱瞻基見寵於朱棣,而且其本身也是個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覺得父親太過懦弱,所以急不可耐取而代之

當然,這只是傳聞,關於朱瞻基弒君弒父謀奪皇位的說法並不靠譜,朱瞻基並非陰狠之人,而且其作為朱高熾的繼承人,其皇太子地位根本無可撼動,沒有任何威脅,他沒有理由做出當年隋煬帝那樣的事情

除了肥胖、縱慾、被害等,朱高熾的死因還有個可能,那就是遺傳。明朝皇帝普遍短命,除了下落不明的惠宗、死因不明的代宗、自盡的思宗,明朝只有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活到了60歲以上,一大半皇帝30多歲就駕崩了。明朝皇帝普遍短命的同時,諸藩王后代倒是長壽者甚多,所以也可能是明成祖這一脈的遺傳出了問題。


澹奕


《大明風華》雖然已經落下了帷幕,“大明熱”卻經久不衰。特別是由梁冠華老師飾演的朱高熾,胖胖的樣子,很惹人喜歡。

不過,朱高熾登基後10個月就突然去世,死因一直有很多人在討論,究竟哪個有道理呢?

我是三少,我們一起來討論。

朱高熾是被兒子朱瞻基篡位謀殺的嗎?

朱高熾之死,有人認為是兒子朱瞻基乾的。這個觀點,很有些站不住腳。

第1:朱瞻基的太子位一直很穩!

朱瞻基作為太子,幾乎沒有什麼危險因素。從朱棣的培養開始,朝中的大臣,對於朱瞻基個人都是很擁護的。

第2:朱瞻基是位明君!

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朱瞻基,他是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後的,鮮有有作為的皇帝,也是一位仁君。他的這種仁,是骨子裡所俱有的,無須裝腔作勢。這樣的人,不會手刃自己的親生父親!

第3:朱瞻基沒有必要殺父親

我們都知道,朱高熾從小就身體不好,到了後來,走路都需要人攙扶。朱高熾登基的時候已經46歲了,這種年紀對於朱高熾來說,已經算是高壽了。面對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的父親,做兒子的何須背上殺父的千古罪名呢!

所以,朱瞻基不會殺自己的父親!

朱高熾是心腦血管發作而猝死的嗎?

朱高熾是個大胖子,走路都走不動。從這一點來看,朱高熾恐怕四高都佔全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史書上說,朱高熾特別愛吃,也特別能吃。

那麼,這麼胖的身體,又能吃,又無法鍛鍊,冠心病肯定是有的。

如果說,朱高熾是心腦血管病引發的心梗而猝死,那在猝死前心臟非常難受,表現如:心絞痛,難受等等。

而據史書記載:朱高熾識星象,一夜忽見有星像改變,連忙召集蹇義、楊士奇等人來說:"天命盡矣。"

又嘆息說道:

"我建國二十年,被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我們三人相同。依賴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後,誰還能知我三人之心呢?"

這段臨別的話,發自肺腑,在場的人都哭了。

心梗的時候,疼痛難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觀看天象。

如果是腦卒中的話,更不可能。因為如果是腦卒中引發的猝死,在臨死前早就不醒人事了。

所以,因為疾病引發的猝死,也好像戰不住腳。

朱高熾是被被人投毒而死的嗎?

有人說,朱高熾是中毒而猝死的,投毒人是恭肅貴妃郭氏,武定候郭英的孫女。

話說,郭貴妃嫉妒朱高熾的妻子張皇后,她也生了3個兒子。如果張皇后死了,朱高熾有可能立郭貴妃為皇后。因為郭貴妃長得貌美如花,很受朱高熾的寵愛。

再往深處說,如果郭貴妃真的當了皇后,那麼她的兒子是不是也可能當太子呢?

所以,張皇后生日的時候,郭貴妃就獻了一杯毒酒給張皇后。結果這杯酒張皇后並沒有喝,而是由坐在身邊的丈夫朱高熾一飲而盡,替代喝下了肚,接著就一命嗚呼了!

郭貴妃後來愧疚自殺,最後給仁宗皇帝殉葬了。

好像,還說得過去哈!

仔細看看,如果郭貴妃真想殺死張皇后,為什麼要選擇在大廳廣眾之下送毒酒呢?

假設皇帝沒有代張皇后喝毒酒,而是張皇后自己喝了,當場毒發身亡,郭貴妃作為獻酒的人,嫌疑最大,她還有命活嗎?

再說了,投毒,就悄悄地投不可以嗎?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呢?

喝毒酒的人,輕則頭昏眼花,腸胃難受,心裡不舒服,重則七竅流血,朱高熾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觀看天象了。

所以,朱高熾誤喝毒酒身亡的可能性,也不大。

朱高熾是縱慾而死的嗎?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

朱高熾是男人,對於女人肯定是非常喜歡的,他也有資格喜歡,因為他是皇帝,他的後宮美女如雲。尤其是之前他監國20年,太子之位搖搖晃晃,自己的兩個兄弟又不時的惹事生非,他的內心和身體都在煎熬。

等老爹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總算是輕鬆了些。所以,對女人也更加放縱。

有史記載大臣李時勉曾經上奏明仁宗,勸他謹嗜慾等等。朱高熾看了奏摺以後,非常生氣,差點要了李時勉的命。

皇帝為什麼會這麼生氣呢?這說明李時勉的話觸到了他的痛處!哪裡痛呢?朱高熾的心裡痛哦!

他倒是想放縱自己,但是,無奈他放縱也困難!因為他長期的藥罐子,身體又胖,整個的身體已經是微微顫顫,對女人有心沒有多少力呀!

我們再看看史書的記載:朱高熾死後,葬禮極其簡單!

為什麼皇帝死了,葬禮極其簡單呢?如果是正常的猝死,也沒必要極其簡單呀!我們姑且想得深奧一點,可能皇帝的死不太正常,死像也不怎麼好看。

作為一個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皇帝,想放縱自己,怎麼辦呢?

服用丹藥!

唐宣宗李忱的死,可以對朱高熾死有啟發。《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五》記載:

“上餌醫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樂藥,疽發於背。”

根據其病徵,有人說其背上生了惡瘡,應該是壯陽藥補過了頭。李忱死時已經50歲,這個年齡好像只有服食壯陽藥,才能享受得了後宮的如雲美女。

所以,朱高熾很有可能服用了壯陽藥。這些壯陽藥除了有春藥的作用外,還可以大補。有的壯陽藥還含有重金屬,有毒。

雍正皇帝之死,也有說是長期服用道士所煉的丹藥而死,死時 “七孔流血”。

那麼,仁宗皇帝如果也服用丹藥的話,身體在大補之下會更加虛。身體在虛的時候,他的頭腦是清醒的,所以可以識別天象天象。

吃多了壯陽藥而暴斃,歷史上的皇帝有好幾個,最後的樣子都不好看。漢成帝劉驁、南朝齊明帝蕭鸞、唐高宗李治等等。

不僅樣子不好看,名聲也不好吧。

所以,快速安葬明仁宗,又給他幾個妃子陪葬,讓他在極樂世界裡,一直有美女陪著不是很好嗎?

三少說:

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只歲月知道!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三少yun


因為縱慾過度加上痴迷修仙煉道服用“仙丹”,導致死亡。


明仁宗朱高熾,明成祖朱棣四子,明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推行改革,一改朱元璋、朱棣時期“重典治國”的弊政,開創了“仁宣盛世”,被譽為大明第一仁君。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英明的聖君,在位時間卻異常的短暫,不到一年的時間。明仁宗於永樂二十二年八月繼位、次年五月駕崩,時年四十八歲。

明仁宗正值壯年,又因何突然駕崩?這背後又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且看像素解密!


據現有史料記載,洪熙元年五月廿七日,朱高熾在處理完“雲南金齒軍民指揮司及鶴慶軍民府等處土官貢馬,賜鈔幣表裡有差”與“行在翰林院侍讀李時勉、羅汝敬俱以言事改都察院掌道監察御史”兩件政務後,次日便突發疾病倒下了,立馬召皇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回來。

兩日後,即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晚,一代聖君明仁宗朱高熾於欽安殿中轟然崩逝。也就是說朱高熾從身體不適到病逝只有兩天時間,屬於暴斃。且當時明仁宗年僅47歲,正值壯年,且之前明仁宗沒有任何的不適,這一切是否太過突然了些?


對於這一謎團,幾百年來對於明仁宗之死的說法有許多中,像素總納了一下,歸納為兩種說法,。一是朱高熾嗜慾過度,胡亂服用丹藥而亡;二為自己兒子朱瞻基(明宣宗)所害。

關於被明宣宗所害的說法可以直接忽略,因為彼時的朱瞻基已經是皇太子,且彼時的朱瞻基在南京並不在明仁宗朱高熾身邊,另外朱瞻基本就已經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和自己的父親也沒有權利衝突,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加害明仁宗。

那麼真相只有一個,就是明仁宗是嗜慾過度,胡亂服用丹藥而亡!


朱高熾在做太子的時候可以說活的十分的壓抑,因為朱棣的不喜歡,搞得整日提心吊膽,活的戰戰兢兢。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朱高熾的心態也隨之改變,變得膨脹起來了。可以說彼時的朱高熾可謂是揚眉吐氣,於是朱高熾便在民間大肆“選美”以充後宮。


天子之宮,古有常制,則大孝尚未終,左右侍御,不可無人,則正宮尚未冊封。恐乖風化之原,有阻維新之望”。

翰林侍讀李時勉就曾上述抨擊朱高熾,在大孝未終,就大肆“選美”,搞得民沸揚揚。這也從證明明仁宗確實在繼位後,沒有了當皇子時的戰戰兢兢,開始變得膨脹起來,將幾十年壓抑的狀態全部釋放出來,最終導致縱慾過度,將身體給掏空了。


不得不得說明朝的皇帝都偏愛修仙問道,朱高熾便是其中的一位,對於的各類“靈丹妙藥”的態度還是比較信賴的,而目的便是為了“雨露均霑”,才不枉費他費盡心思選盡天下美女。

但,那些所謂的“靈丹妙藥”實則為一堆的化學原料,會引發重金屬中毒,朱高熾吃這些丹藥便是在慢性自殺。

所以,明仁宗朱高熾只坐了九個月的皇帝便駕崩了,主要是因為沒有了束縛,導致自己縱慾過度掏空了身體,在加上食用各類“靈丹妙藥”,最終導致猝死。


像素說


朱高熾雖然只做了不到十個月的皇帝,但他卻是一位被後世公認的開明君主,而且他的行事作風還帶有十分強烈的儒家思想的印記,而至於他的死,同樣也被公認為是“暴疾而亡”,至於導致“暴疾”的原因卻是說法眾多。


關於朱高熾之死的第一種猜測——因嗜慾過度而暴死

明仁宗朱高熾是在洪熙二年,即公元1425年的五月突發暴疾而死的,而且在史料當中有記載,在他突然駕崩三天之前,他還在勤勤懇懇地處理國政,此後僅過了兩天的時間,他便突然去世了,不得不說他的這種“死法”實在是太過蹊蹺了。

而且,即便他是突發暴疾而死,那麼,總得會有導致這種“暴疾”的原因吧,但是,在所有的明朝史書當中,都沒有對朱高熾死因的記載。

眾所周知,一般隱秘之事或者是在暗地裡所做的那些有違倫理綱常的事情,都不太可能會被記錄到正史當中,正因如此,後世之人便對明仁宗朱高熾的死,產生了諸多的猜疑,當然,這些猜疑也並非都是空穴來風。

其中的第一種猜測便是,朱高熾嗜慾過度使得身體狀況變得越來越不好,而且當時朝中的大臣李時勉便曾在朱高熾剛即位不久時上過一份奏疏,勸誡朱高熾要謹慎對待嗜慾過度一事。

而且,當朱高熾看完了李時勉所呈上的那份奏疏之後,頓時就變得怒不可遏,喝令身邊的武士對李時勉施以仗刑,李時勉也差一點因此而喪命。

而通過朱高熾這樣的“表現”,我們便能知道,李時勉的這份奏疏恰恰是戳中了朱高熾的痛處,這也便能證明當時朱高熾的確是在行淫樂之事上也有些過度了。

此外,關於朱高熾的縱情淫樂,在後來明武宗正德年間由一位名叫陸釴的翰林編修所著的《病逸漫記》中便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

這裡其實說了三種對朱高熾之死的猜測,第一種是說朱高熾因為遭到了“雷擊”而暴斃,第二種是因為患了“陰症”而死,而且這種說法還是出自朱高熾身邊的一位太監之口,應當有一定可信度的。

最後一種便是宮中有人原本想要“毒害”朱高熾的結髮妻子“張皇后”,但沒想到那毒藥卻誤打誤撞地被朱高熾給服下了,朱高熾也因此而暴死。

關於“毒藥”之說,我們無法去做更加深入的追究,但是,這裡同樣也出現了朱高熾縱情淫樂的證據,那便是從當時伺候在朱高熾身邊的太監口中說出的“陰症”一詞。

而也正因朱高熾嗜慾過度,而且還不聽勸諫,那麼,久而久之,不僅他的身體狀況在不斷地變差,說不定早就已經得了某種不治之症,最後落得了一個暴死的下場。

另外,關於朱高熾所患的“陰症”,也有著一種更為具體的說法便是突發性的“心臟病”,而能夠支持這一說法的主要證據便是朱高熾原本就十分的肥胖,而在收到了李時勉的奏疏之後怒火攻心,再加上他長期毫無節制地淫樂已使得他的身體,尤其是心肺功能變得弱於常人。

而在同一種情況之下,這幾種因素恰好全都集中在了一起,便既極有可能會導致朱高熾死於突發性的“心臟病”。

朱瞻基和父親朱高熾的性格極不相合,為早日登基而對其父痛下殺手

除了熱衷於享樂之外,朱高熾的性格還十分的溫厚仁慈,完全沒有很好地繼承他的父親朱棣那種“殺伐果決”的性格,甚至因為朱高熾的性格,朱棣在位之時還曾經多次對未來繼承大統的朱高熾加以批駁。

然而,作為朱高熾的兒子,皇位未來的繼承人,朱瞻基的性格反而是與他的爺爺朱棣十分的相似,他從不熱衷享樂,而是善於騎射,深諳用兵之道,不僅對權力十分的熱衷,更是十分的工於心計。

而且,朱高熾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他的這個兒子是此等的性格,並且還曾經多次勸誡朱瞻基一定要懂得收斂,不可太過張揚,而朱瞻基卻全然沒有聽從,甚至很反感他的這位父親太過溫順。

所以,在朱高熾登基繼承皇位之後,朱瞻基便已經開始為他自己將來繼承大統籌劃和鋪路了,甚至能夠為了自己早日登基,而不會再顧及任何的“父子之情”。

於是,就在洪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425年的3月,當時朱高熾命朱瞻基到南方去祭奠當時位於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

朱瞻基領命於4月14日離開了京城,不過,朱瞻基雖然走了,卻完全不影響他的整體謀劃,因為當時隨侍在朱高熾身邊的宦官海濤,正是朱瞻基的親信,按照之前朱瞻基早就已經定好的秘密計劃,在5月13日這一天,這位宦官海濤便會動手謀害朱高熾。

與此同時,朱瞻基在離開京城之後,也沒有按既定的行程先去鳳陽,而是直接去了南京,而過了一段時間,就在朱瞻基準備要離開南京的時候,在南京城中他便聽到了有人在議論“皇上已經賓天”的消息了。

當然,如果按照之前已經籌謀好的計劃來講的話,朱瞻基離開南京的時間就應該是在5月13日之後了,而在聽到這一消息之後,他便知道海濤已經得手了。

最終,在等到海濤與他回合之後,他們便又急匆匆地趕赴京城,最終是在6月3日這一天才到達了京城,而剛剛到達北京,便有朝中的大臣向朱瞻基通風報信說“人心洶洶”。

然而,朱瞻基回答的一番話卻表示,如今京城當中的一切都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中了,因此,無需擔心因此而產生的一些狀況,當然,朱瞻基的這番話也流露出了他在成功地謀劃了“弒父”行動之後的興奮。

所以,在這種猜測當中,直接害死朱高熾的正是他身邊已經伺候了很長時間的貼身太監海濤,而且,就連朱高熾暴死的時間點也是能夠對應的上的。

但還是不得不說,即便有很多吻合之處,這仍然只是對朱高熾暴死的另外一種推斷,畢竟無論是在正史以及其他的民間雜記當中都沒有相關的記載,同時,在考古方面也並未發現十分直接的證據。


好啦,這個問題就跟列位聊到這裡,歡迎列位關注我的頭條號“冒牌東方朔”。


冒牌東方朔


明仁宗朱高熾是朱元璋開國以來第三代君主,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開國將領徐達的外孫,他的下面還有兩個同父同母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在他們兄弟三人中,朱棣喜歡最像自己的朱高煦,而仁慈的朱高熾反而不受朱棣喜待見。

為何不受朱棣喜愛的朱高熾卻被立為世子、太子乃至得到皇位了呢?

一、朱元璋的喜愛。

對於自己的兒子,朱元璋操心,對孫子更操心。朱元璋曾經讓秦王、晉王、燕王他們把他們的嫡子都叫到京城裡來接受考察。給他們出的題目是檢閱軍隊。最後一名是朱高熾。朱元璋問他緣由,朱高熾說,天氣寒冷,我要等士兵們都吃完早飯之後才開始檢閱部隊。從這件事上,朱元璋看出了朱高熾肥胖身體下面的一顆仁慈之心,加上朱高熾學習用功,熟知儒家經典,被朱元璋誇為“好聖孫”。


從這件事上也看出了朱元璋治國理政的走向。洪武年間,自己以重典治國,嚴懲貪官汙吏,官場風氣已經與元朝大不相同,接下來應該以仁慈治國,否則,朱家的江山會重蹈元朝覆轍。正是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朱元璋即選擇了朱標,又選擇了朱允玟和朱高熾。

二、與弟弟朱高煦的競爭。

雖然朱元璋喜歡朱高熾,但是朱棣不喜歡他,對於他那肥胖的身體,朱棣還幾次命令他減肥。雖然被立為太子,但隨時都有被廢的風險。

朱棣之所以喜歡朱高煦,不僅僅是因為朱高煦好武,還因為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在兵困山東被圍之時,朱高煦及時率軍把他救了出來。朱高煦對他有救命之功。朱棣非常高興,對朱高煦說“世子多病,勉之。”這讓朱高煦有了爭奪皇位的野心。

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在母親徐皇后的幫助下抵擋住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對北平的圍攻,也立下了功勞。

加上在南京監國期間,朱高熾與朝臣特別是楊士奇、楊榮、和楊薄他們的關係非常融洽。正是在楊士奇和徐皇后的勸說下,朱棣最終沒有廢除朱高熾的太子之位。



朱高煦得到朱棣的暗示之後,行為上開始狂妄起來。

但是他數次對朱高熾的迫害行為,都讓大臣們暗中破壞掉了。

朱高煦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隨便殺人,這讓朱棣發現朱高煦比自己還要殘忍。在封朱高熾為太子之後,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地在雲南,但是朱高煦嫌棄路途遙遠,不肯就任。朱棣把他的封地改在了青州,朱高煦還是賴著不走,還經常指使手下偷盜,然後栽贓給朱高熾,加上偷偷使用御用物品,多次以李世民自居(你如果是李世民,那我不就成了李淵?),朱棣最終忍無可忍,把朱高煦貶為庶人,在朱高熾的請求下,才保住了藩王頭銜。

三、文官集團的支持。

在南京的時候,朱高熾與張輔、楊榮、楊士奇等人交好。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死在了北伐的路上,立下遺詔給英國公張輔——太子朱高熾繼位。

為了保證局勢穩定,使朱高熾順利登上皇位,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太監馬雲和內侍海壽,迅速封鎖了朱棣駕崩的消息,連夜派人去北京送遺詔。八月二日,朱高熾繼位,急忙派他的兒子朱瞻基去開平迎喪。

經過朱棣的連年征伐,造成民眾生活陷入困境。加上朱棣的殘暴性格,大臣們也是如履破冰,戰戰兢兢。朱棣駕崩之後,文官們自然要選一個仁慈的人來當皇帝,選皇帝,實際上是選自己的未來。朱高煦殺伐太重,自然不適合當皇帝。這時仁慈的朱高熾自然進入了朝臣們的視野。加上朱高熾為世子太子期間,與朝臣關係非常融洽,大臣心之所向,皇位自然非朱高熾莫屬。

登上皇位的朱高熾以寬仁治國、善待士大夫階層、與士大夫共天下,善待民眾、善待兵士,是明朝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仁慈皇帝。他不同於他的爺爺朱元璋、不同於父親朱棣,更不同於大多數的明朝皇帝。只可惜,朱高熾在位僅僅8個月,否則,明朝的治國之氣象必然因他而改變。



介紹幾個關於仁宗的故事:

1.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仁宗剛剛繼位,當時正是農忙季節,仁宗擔心各處屯田衛所的牛馬不夠用,就把太僕寺的牛馬分給各處衛所士兵飼養,解決動力不足的問題。

仁宗還下令,衛所士兵不可亂派雜役,徭役要安排在務農之前或者閒時進行,耽誤農事者嚴懲不貸。

2.守衛皇城的士兵大多數是從禁軍裡面選拔的忠勇之士,按照祖制,士兵不得修整,不得與父母、妻子、兒女見面,不分晝夜守衛皇族安全,非常辛苦。

仁宗知道以後,認為祖制需要改動。為了自家安全而讓士兵絕人倫,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對士兵太殘忍。仁宗下令從分散各處的衛所中招募新兵,實現輪換修整。

兵部尚書呂慶知道後,上書仁宗:“守衛將士事關重大,怎麼能夠相信分散的衛所士兵?”

仁宗笑答:“對人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身為人君要以德服人心,以誠換人心,方能化敵為友。如果失去人心,即使是親信也會反目。”仁宗關愛士兵,呂慶等大臣被深深感動。

守城將士也深受感動,恪盡職守護衛皇城。

在《明史》上如此記載仁宗:“在位一載,用人行政,茲不時書。使天假之年,涵儒之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如此寬仁之君,只在位不足10個月,無不讓人痛心惋惜。對於仁宗之死,史書沒有記載,不過他體重嚴重超標,加上縱慾過度,可能死於激烈運動之後突發的心腦血管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