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司馬懿過世以後有沒有互相殘殺之心?

可樂男孩


三國時期有一對非常有名的兄弟,哥哥繼承父親衣缽,弟弟接過哥哥的班子,這對兄弟就是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懿這個活躍在曹魏的能臣,共有四個老婆,九個兒子,兩個女兒。

但是在這些妻妾子女中,出名的只有張春華,和與張春華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

正是這兩個兒子鞏固了司馬家的地位,為後來的晉代魏禪起到了重要作用。司馬師和司馬昭雖然沒當成皇帝,但後來都被晉朝追尊為皇帝。

俗話說一入侯門深似海,皇家難容骨肉情,自古以來因為爭權奪勢而成為死敵的兄弟很多,遠的不說,就說那個年代,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就因為爭位而失和。

那麼,同樣優秀的司馬兄弟,在司馬懿故去之後有因為權勢和地位而互相攻擊嗎?

答案是沒有。

在司馬懿病逝後,兄弟倆挑起了司馬家的大梁,這對能力都相當卓越的兄弟,但並沒有因為一山不容二虎而起內訌。他們不僅和睦相處,司馬師死的時候,還很大方的把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而沒有交給自己的兒子。

司馬家,一個活躍於三國時期的龐大家族。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一人,便是司馬師與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這位曹操手下的卓越軍事家、權謀家,曾因"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而入了曹操的眼。

作為一個儒學的推崇者,司馬懿對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的教育,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要好。雖然司馬懿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而被後世熟知,司馬昭更是因為曹髦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成為千百年來奸臣的代名詞。但司馬家的做人水準,在司馬懿的領導下,其實遠比很多家庭要高得多。

建安十三年(208),升任宰相的曹操強行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一開始,司馬懿只是侍奉在太子身邊,不過很快,曹操就按捺不住,將司馬懿正式招到自己麾下。

司馬懿是個聰明人,也是個有骨氣的讀書人。他看到自己在曹操手下可以建功立業,也看到曹操對待賢才的真心,便開始專心侍奉於曹操。司馬懿曾對曹操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從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司馬懿所持的其實是尊王的態度。但他又並不死板,不認為無所作為的帝王也應該受到群臣的擁護。這可以被視作是司馬家族後來奪權的一種"預兆",但其實也是司馬懿對儒家大義的理解

在曹魏建立以後,司馬懿繼續得到曹家人的重視。這時司馬懿權力大嗎?"(太和)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的他當然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權臣。但是這時候的他,依舊錶現得勤勤懇懇、兢兢業業。

《晉書》評價,"(司馬懿)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

虎父無犬子,如此的司馬懿能培養出怎樣的司馬師和司馬昭呢?就《晉書》的記載來看,司馬氏的"道行",是要在司馬昭之上的。拿司馬懿打算誅殺曹爽一事來舉例,事發前,司馬懿只與長子司馬師密謀,而司馬昭並不知情。

在司馬家準備動手的時候,事情被人告發。此時司馬昭擔心得夜不能寐,而司馬師卻神色如常,恍若無事。從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司馬師更受司馬懿欣賞,更得司馬懿真傳,也比司馬昭更耐得住性子。

司馬師掌權後,司馬昭成了二把手,按理說,兄弟二人應該各懷鬼胎,

司馬師會想讓誰來繼承他的位置呢?肯定是他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司馬師肯定得防著司馬昭,而司馬昭,就算不著爭奪哥哥的位置,也得想辦法自保,如此一來,也就有了矛盾。

然而司馬師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這麼一來兄弟倆也就沒什麼矛盾,司馬昭還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延續香火,司馬師除了讓司馬昭繼承位置其實也沒啥多餘的選擇,從司馬家的角度說,他的選擇是對的。司馬昭和他的長子司馬炎最終將曹魏取代,建立了晉朝,沒有辜負司馬懿,司馬師的希望。

而對於司馬昭,人們大概太熟悉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大家總以為他是個把"篡位"寫在臉上的,不善長耍手段的政治家。但如同父親和哥哥一樣,這位在政治大染缸裡浸染長大的曹魏權臣,其實也是個狠角色。

這樣的角色也不會真的與司馬師產生矛盾。

從司馬懿辭世到司馬師辭世中間只經過短短四年,當時司馬家的地位並不是特別穩定,曹魏存在復辟的可能,司馬家可以走向飛黃騰達,也有可能邁向萬丈深淵,如果發生內耗,怕是邁向萬丈深淵的概率更大,司馬家聰明人多,不會讓兩代人的經營毀於一旦,團結是那時候必須做的事。

當然,假如司馬師有兒子,兄弟倆還會不會這麼團結,司馬家內部還會不會這麼穩定,那就不好說了。假如司馬師傳位給兒子,即使司馬師疼愛弟弟不提防不剷除,他的兒子也未必能容得下能力卓越的叔叔,司馬昭也不會任由侄子猜忌而無行動,歷史還將改寫。


煮酒君


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

司馬懿的嫡子有三個,分別是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乾。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司馬師42歲,司馬昭39歲。

2年後,司馬懿去世,司馬師承襲了司馬懿的官職、爵位與權力,官至撫軍大將軍,不久升為大將軍,掌握魏國兵權,獨攬魏國朝政,而司馬昭則被封為安東將軍,鎮守許昌,並都督淮北諸軍事,兄弟倆人一個把持軍權和朝政,一個鎮守一方,這一年司馬師44歲,司馬昭41歲。

公元255年,鎮東將軍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因為司馬師擅自廢立曹魏皇帝之事,在揚州起兵對抗司馬師,原本此次的叛亂不需要司馬師親征,況且司馬師當時剛剛進行了手術,割了眼睛上的瘤子,傷口沒有愈全,不方便征戰。

但是有三個人力勸司馬師親自率軍討伐毋丘儉與文欽的叛亂,這三個人分別是:傅嘏、王肅、鍾會。

傅嘏是曹魏尚書傅巽的侄子,當時官至尚書僕射,傅嘏因為受到曹爽一黨的排擠丟了官,後來被司馬懿提拔起來,司馬懿去世後,傅嘏就成為司馬家的人,傅嘏從大局的角度出發,認為只有司馬師親征才有平定叛亂,其他人可能會失敗,司馬師在聽了傅嘏的建議,認為有道理,於是抱病親征。

王肅司徒王朗的兒子,當時官至太常,掌管祭祀、社稷的官員,以天象認為司馬師也應該親征。

鍾會是太傅鍾繇的小兒子,與司馬兄弟在年輕時就認識,鍾會與司馬昭私下關係很好,算是司馬昭的心腹,而司馬師年輕時與何宴、夏侯玄等人關係較好,鍾會也力勸司馬師親征。

從常理上來看,抱病親征,也屬於正常,但是司馬師得的這個病估計是眼眶腫瘤,一般是良性的,不是惡性的,如果是惡性的,估計早就死了,當時司馬昭剛剛動了手術,割了瘤子,現在不清楚在當時司馬昭是如何動的手術?但是一個很明顯的原因就是,剛割了瘤子,最重要的就是休息,在當時沒有抗生素,只要傷口有感染,基本上就可能會要了性命,這一年司馬師48歲,司馬昭45歲。

傅嘏、王肅、鍾會三人勸司馬師親征的原因應該是各不相同,傅嘏是以大局出發,王肅從天象預測,只有這個鍾會的動機可疑,從日後的情況來看,司馬師一死,鍾會就立即替司馬昭謀劃奪取大權,是否在事前鍾會與司馬昭有過密謀,不得而知。

從年齡來看,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都快50歲的人了,古人的生命本來也就不長,活到50歲算長壽了,司馬昭只比司馬師小3歲而已,司馬師是沒有兒子,還是司馬昭過繼了一個兒子給司馬師。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話很有名,說明司馬昭有野心,野心從來就不是一天生成的,司馬昭作為司馬師的弟弟,在司馬師過繼了兒子後,從法理上說,只是第二順位接班人,第一順位仍然是司馬師過繼而來的兒子司馬攸。

但是如果這個兒子司馬攸年紀小,不能理事,而在當時司馬家又沒有完成權力佈置與取代,司馬昭就可以作為首選接班人,但是司馬昭只比司馬師小三歲,要是等自然死亡,誰知道司馬昭會不會死在司馬師前面?

從動機上講,司馬昭是有殺害他的哥哥司馬師奪權的動機,本著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就有嫌疑的原則來看,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過程就是與鍾會密謀勸司馬師親征,如果司馬師親征,染一點病,或者受一點驚嚇,那計劃就更完美,而且更隱蔽,幾乎沒有理由懷疑司馬昭頭上。

結果司馬師還真的是因為這次的親征,受到文欽之子文鴦的數次驚嚇,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當時又沒有止痛藥,又沒有抗生素,司馬昭就這麼死了,年僅48歲。

這個驚嚇司馬師而死的文鴦後來投靠了吳國,在魏國鎮東將軍諸葛誕起兵造反發動淮南三叛時,吳國派出文欽、文鴦父子救援諸葛誕,結果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殺了文欽,文欽之子文鴦和弟弟文虎就投降了魏國。

文鴦一投降,司馬昭的部下馬上請求誅殺文鴦,為司馬師報仇,但司馬昭反而以各種理由保下文鴦兄弟,還讓文鴦兄弟率領百餘人勸降諸葛誕部下,即使淮南三叛被平定,文鴦仍然受到司馬昭的重用,不僅如此,文鴦還一直官運亨通,後來在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建立的晉朝為官。

司馬昭善待文鴦,雖然無法說明與司馬師之死有關,但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司馬師之死是司馬昭樂意看到的。

再回到司馬師剛死的那段時間來看,當時的魏帝曹髦想趁機奪權,讓司馬昭鎮守許昌,遠離政治中心,讓尚書傅嘏率領司馬師主力軍隊回到洛陽,因為司馬昭原本就鎮守許昌,但是鍾會與傅嘏密謀,讓司馬昭強行率領軍隊回到洛陽,魏帝曹髦的奪權行為失敗,司馬昭最終承襲了司馬師的官職、爵位和軍權。

整個過程,很像是早就計劃好的謀略,但卻沒有任何的證據,以證明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從常理及司馬昭此人來看,他對權力有著異常的野心,當時的司馬昭都已經45歲,還有耐心再等下去嗎?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司馬昭利用司馬師剛剛割了眼睛中的瘤子,還需要休息的時機,讓其他人鼓動司馬師親征,在戰爭中利用了意外事件,導致司馬師受到驚嚇,最終眼睛掉出眼眶,劇痛而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許多人對司馬懿有誤解,認為司馬懿像曹操一樣,在高平陵政變之後就把控了大局,以丞相自居,因此,他的後代可以盡享其利,爭奪權力。像當年的曹植和曹丕一樣,為了世子之位而相互爭鬥。其實事實情況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那麼司馬師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相互殘殺呢?

司馬懿對兩個兒子的培養是有區別的,司馬師是大兒子,比司馬昭大三歲,性格沉穩,善於權謀,因此,司馬懿重點培養他入朝為官,目標是執掌中樞。司馬懿被曹爽架空為太傅的時候,為了平衡權利,不引起非議,曹爽舉薦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司馬師後來屢次升遷,官拜中護軍。那麼既然曹爽要架空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司馬師擔當中領軍之職呢?

原來曹叡臨死託孤時,任命司馬懿擔任侍中,和曹爽共同輔政,其中重點交代兩人各領三千禁兵,以相互牽制。後曹爽想要架空司馬懿,於是讓司馬師做中護軍,統領一部分禁軍,算是掩人耳目,怕別人非議太多而已。而禁軍首領領軍將軍則由蔣濟擔任,這樣的話,司馬家族既被分散了勢力,又從表面維持了平衡,一舉兩得。

這其實就是司馬師的起點,中護軍,這個位置非常重要,是其弟弟司馬昭所望塵莫及的。那麼此時的司馬昭在做什麼呢?

司馬懿一開始是拒絕司馬昭為官的,當司馬懿被架空後,司馬懿考慮讓司馬昭做了洛陽典農中郎將,起點更低,後轉至散騎常侍,勉強跟上他哥哥司馬師的步伐。

後來,司馬懿有意鍛鍊司馬昭的在軍事上的才能,因此當曹爽伐蜀時,司馬昭作為夏侯玄的副手參與了整個伐蜀之戰,後司馬昭極力勸阻曹爽撤退,司馬昭說:如今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機會,攻堅又不能成功,應該趕快撤退,如果被蜀軍截斷歸路就麻煩了。後曹爽領兵撤退,由於撤得還算及時,損失不算太大。

帝謂玄曰:“費禕以據險距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爽等引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時權利大握。那麼此時司馬懿可以高枕無憂了嗎?沒有。此時司馬懿不但不能懈怠,還急需兩個兒子的幫助,而兩個兒子相比來說,司馬師比司馬昭要有用的多。為什麼呢?

當時曹爽架空司馬懿的時候,司馬師比司馬懿還要氣憤,為什麼呢?曹爽和司馬師年紀差不多,又同朝為官。司馬師深知,一旦父親司馬懿失勢,那麼他們整個家族就要傾覆。而此時父親身體不佳,臥病在床,家裡能依靠的只有他了。所以,他其實已經早有準備。

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說,當初發動高平陵政變的中堅力量,三千死士,其實是司馬師提前準備的。關於這一點,電視劇《虎嘯龍吟》有所改動,篡改了歷史。那麼司馬懿的作用是什麼呢?

司馬懿為太傅,他聯繫了當時的太尉蔣濟、司徒高柔(朝廷三公聚齊),還聯繫了郭太后,然後以郭太后的名義,發詔免去曹爽的大將軍之職。這等於是說師出有名,而不是叛亂。但是還需要兵力,而禁軍的權利早就被曹爽所霸佔,所以這時司馬師所陰養的三千死士就極為重要。

而司馬師在整個叛變過程中,率領士兵奪取京師各個大門,軍容齊整,肅然有序,連司馬懿都感嘆,這小子可以。那麼司馬昭的表現呢?明顯要遜色很多。

當時醞釀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去找了司馬師商量,根本就沒有告訴司馬昭。等兩人商量好了才告訴司馬昭。當夜兩人的狀態是司馬師安穩如平常,司馬昭嚇得睡不著覺。

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後司馬懿死去,司馬師順利接班,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當時所有的大臣都有這麼一個共識: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也就是所司馬懿就像當年的權臣伊尹,而司馬師就像伊尹的兒子伊陟,父死子立,兩人都不是善茬。

其實他們說的沒有錯,司馬師是最像司馬懿的,不但善於權謀,更善於籠絡群臣。司馬師接管大將軍職位後,儘量表現的如同當年的父親一樣,舉薦賢才,籠絡人心。他舉薦了諸如諸葛誕、毌丘儉、鄧艾、石苞、鍾會、夏侯玄這些人,一時之間,朝綱肅然。

如果此時司馬昭來爭,鐵定是沒戲的。因為他的哥哥如同父親一樣,已經執掌了大局。而這個大局看起來很穩,其實很兇險,需要他們兄弟共同維持。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關中地區屢次遭到姜維的進攻,因此司馬昭被任命為徵西將軍,鎮守長安,以抵抗姜維的進攻。而司馬師則坐鎮朝中,穩定局面。局面能穩定嗎?不可能呀。

司馬懿當年威望如此之重,尚且還有王凌之叛,司馬師時期肯定也鎮不住。果然,後來和司馬師私教甚深的夏侯玄聯合中書令李豐、後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等人,欲廢了司馬師的大將軍之職。而令人可笑的是,這些人都是司馬師舉薦和提拔的。

因此,司馬師異常憤怒,他派人逮捕了參與謀劃的所有人,經過審訊才發現,幕後主使其實是皇帝曹芳。於是司馬師下令誅殺所有參與陰謀的人,然後醞釀廢除皇帝曹芳。

朝廷政變後不久,又發生連鎖反應,駐兵淮南的毋丘儉和文欽看到夏侯玄被誅殺,怕自己受到牽連,於是以郭太后的名義發動叛亂。此時司馬師頭大了,朝中政變好應付,發生兵變就麻煩了。於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他讓自己的弟弟司馬昭坐鎮洛陽,而自己則領兵前去平叛。

此時司馬昭會趁機奪取司馬師的權利嗎?肯定不會。此時兩人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誰那裡出事後果都不堪設想。果然想什麼,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昭留鎮洛陽,平安無事,但是司馬師這裡出事了。司馬師臨出發時其實已經有了眼疾,身體有恙,但還是強行出發了。在兩軍交戰時,文欽的兒子文鴛勇猛異常,他率軍逆襲司馬師的士兵,直接威脅到司馬師的中軍大營。司馬師受到驚嚇,眼疾發作,眼球都掉了出來。為了不使軍心擾動,司馬師用被子矇住身體,不讓外人看到,一直堅持到全軍獲勝,而此時司馬師已經生命垂危了。

於是司馬昭緊急從洛陽趕來,見到了司馬師最後一面。司馬師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繼掌權利,以保全軍。而這時的司馬昭遇到了一個難題,自己拙於權謀,難以應對局面呀。

這時“小張良”鍾會出面了,他建議司馬昭立刻繼任大將軍之職,等待皇帝命令。果然皇帝曹髦派人宣詔,讓尚書傅嘏統帥全軍返還,司馬昭則留鎮許昌。意思很明顯,要奪了司馬昭的兵權。

這時鐘會建議,司馬昭和尚書傅嘏一起率軍返還,然後屯兵於洛陽城外,不讓兵權。這時皇帝看到司馬昭沒有放權的意思,於是宣佈任命司馬昭為大將軍,接管司馬師的權利。

至此,兩人完成輪換。而司馬家族則避免了一次殺身之禍,試問,如果沒有司馬昭和司馬師的戮力同心,恐怕司馬家早就被滅門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死時,僅為太尉,所以不存在世子之爭。即使司馬懿大權在握,當時反對司馬懿的人還有很多。後期司馬懿死去後,司馬師執掌權利,反對司馬師的更多。所以,司馬昭和司馬師疲於應對,力求團結,哪裡有功夫去爭奪權力呢?


每日趣評



司馬懿兒子很多,但是他親自培養的,並且作為家族掌門人重點培養的,其實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司馬師,司馬昭也不在其中。比如高平陵之變之前,司馬懿偷偷讓司馬師陰蓄死士,為政變做準備,這是司馬昭不知道的。

司馬師年輕的時候,也和夏侯玄,諸葛誕一樣,都是當時名士。所以,早早就在司馬懿的親自關懷下,當做家族繼承人入仕了,而且都是清顯美官,事情不多,但是名氣很大的那種職務。這是當時的世家大族的正常操作,每個大家族都會重點培養一個人作為接班人。

不過,司馬懿也不是他爹司馬防重點培養的接班人,司馬防早期重點培養對象是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司馬防早年舉薦過曹操,曹操後來投桃報李,又舉薦過司馬朗,所以司馬朗很早就入仕漢朝了。而司馬懿不同,司馬懿是曹操徵辟的人,一開始就是曹操的丞相府的掾屬。


只是司馬朗死得比較早,所以司馬懿順勢繼承了司馬家族的權勢,當然,也不能不承認,和司馬朗相比,司馬懿的能力和綜合素質要高很多,司馬朗更多的是像一個漢末世家大族以傳統方式培養起來的儒家士大夫,這種人在漢末到三國這種時代,當然不如司馬懿吃香。

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嫡長子,所以很早就被確立為家族掌門人來重點培養。比如他的婚姻,就是典型的政治聯姻,完全服務於家族政治利益的需要,早先娶了夏侯玄的妹妹,是和曹魏外圍宗室攀親,後來夏侯徽之死,也是因為她發現了司馬家在搞大陰謀,所以被害死的。

司馬懿的地位在曹丕時期迅速上升,到曹睿時期已經成了朝廷不放心但又不能不用的重臣,最終和曹爽一起成了曹睿臨終的託孤大臣。在曹爽專政的時期,司馬懿雖然受到打壓,但是司馬懿的每次讓步都是有要求的政治交易,而這種交易基本上都是以司馬師的職位為主要要價。


比如夏侯玄原來主管軍隊人才選拔,後來曹爽將夏侯玄外派為徵西將軍,接替夏侯玄的就是司馬師。因為這時候的司馬懿是曹魏元老的代表,他的進退關係到整個元老集團的政治利益得失。曹爽採取的辦法就是政治上給司馬懿個人好處,把他和元老集團切割開來。

所以,對司馬昭來說,在司馬懿生前,司馬師的地位非常穩固,司馬昭完全沒有資本和司馬師去競爭什麼。相反,司馬昭地位上升比較快的時期,就是在司馬師執政時期。司馬師之所以重用司馬昭,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自己沒有親生兒子,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司馬攸,還是司馬昭的兒子。


甚至到司馬師去世的時候,司馬昭還沒有被當成公認的司馬氏家族的繼承人,這也是當時有人主張以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或者司馬師過繼的兒子司馬攸繼承司馬師的地位的原因。只是因為司馬孚當時年齡已經比較大了,司馬攸又太小,所以才臨時把司馬昭推上去了。

所以司馬昭後來才會公然對人說,天下是司馬師的,他只是臨時代管,將來還是要還給司馬師的,也就是讓司馬攸繼位。當然,這只是說說而已,後來司馬昭並沒有選擇司馬攸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他的大兒子司馬炎,也就是後來的晉武帝。


蕭武


殘殺之心可能有,但殘殺之舉,沒有。

原因有二:

第一,外患未平,司馬兄弟還需一致對外。

司馬懿的這兩個兒子,都是人中之龍,權謀之士。這樣的人,基本不會做蠢事。像袁紹、袁術兄弟以及袁紹兒子們那樣自相殘殺的事情,司馬師和司馬昭不會做。

為何?

因為外部大敵仍然存在,還沒輪到兄弟相殺、爭奪帝位的時候。

司馬懿死後,雖然司馬師和司馬昭繼承了他的權力,司馬一族在曹魏大權在握。但是,內憂外患還在。

內憂,指的是曹魏的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這兩大家族是宗室至親,對於司馬氏當權,一直耿耿於懷,並虎視眈眈。因此,司馬師和司馬昭需要兄弟同心,時刻警惕、對付這些反對司馬家族的人。

外患,指的是三國其二的蜀國和東吳還沒有被消滅,還對曹魏構成威脅,這也是司馬兄弟需要考慮的大問題。

正是這些外憂內患,加緊了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團結。

第二,司馬師沒有親生兒子做繼承人。

司馬家一直人丁興旺,司馬懿他爹有八個兒子,司馬懿更是青出於藍,有九個兒子。司馬昭也有八九個兒子。可是作為司馬家長子的司馬師,卻一生無子。

沒有兒子,皇位讓誰繼承呢?

沒辦法,司馬師只好把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過繼給自己,讓他日後繼承大統。

既然將來是自己的兒子繼位,司馬昭實在沒有必要與司馬師去爭去搶了。

偏偏司馬師又英年早逝,死的是偶只有40多歲。而他過繼的兒子司馬攸,此時只有7歲。

反正都是司馬昭父子繼位,所以,司馬師直接把大權傳給了年輕力壯的司馬昭。兄死弟及,也算公道。

綜合以上兩點,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得以兄友弟恭,善始善終,沒有鬧出自相殘殺的大戲。

但是,假如——我是說假如,司馬師有親生兒子,而且司馬師傳位給幼子,那麼以司馬昭的權謀陰狠,篡位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但歷史沒有假設,所以,只能說司馬師和司馬昭命好,比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們的命好多了。


趣談國史


中國歷史上,兄弟之間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而自相殘殺的事情數不勝數,比如秦二世殺害三十多個兄弟姐妹,比如楊廣殺害大哥楊勇,李世民殺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等,比如曹丕謀害弟弟曹彰曹衝等,比如趙光義謀害大哥趙匡胤,比如窩闊臺謀害弟弟拖雷等,比如皇太極殺害兄弟莽古爾泰德格類姐姐哈達公主等,比如雍正帝殺害胤禩等幾個弟弟等等。

因此曹魏權臣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不但沒有自相殘殺,反而同舟共濟共同對敵顯得有些非同一般,其實這是由客觀環境決定的。

首先,對內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雖然掌握了曹魏最高權力,卻仍然要面臨曹魏皇族與忠於曹魏大臣的反撲。比如曹魏皇帝曹芳聯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被司馬師滅族。

後司馬師逼曹芳廢黜張皇后,改立王皇后。曹芳因參與了李豐等人的圖謀而不安,司馬師則擔心後患,又廢黜皇帝曹芳。

其次對外,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還要共同抵抗蜀漢與孫吳對曹魏政權的進攻。戰爭連續不斷,內憂外患,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當然不可能爭權奪利,自相殘殺。

第三,因為司馬師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司馬師掌握曹魏大權以後,只能把最高權力給弟弟司馬昭繼承。

第四,司馬師當政時間太短,只有兩年多,又忙著平定內外動亂,沒有時間與弟弟司馬昭沒有發生權力鬥爭。公元252年司馬師當政,公元255年在一場兵變中司馬師驚嚇過度,再加上本來眼睛上就有瘤疾,經常流膿,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於公元255年3月23日痛死於許昌,只有48歲。


厚德載物49847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互相殘殺,也是在天下定了以後的事。天下沒定,司馬師和司馬昭自相殘殺個鬼啊!

司馬家篡位的過程比起曹操來說,困難太多了。

對曹操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皇室對手下臣子的控制,是一件特別屈辱的事。漢獻帝基本上找不到幾個親信,對朝廷的控制力也低。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也沒著急篡位,逐步的擴大並穩定自己的地盤,一點點推進。

所以等曹丕篡位的時候,漢獻帝連個朋友都沒有,地位穩的不行,雜毛都清除了。

而司馬家要做的,就是把曹操已經弄穩了的班底,來一次大換血。在這期間,司馬家要面臨三座大山:

1. 司馬家的人命夠長——其實司馬懿還好,活了70多,但司馬昭和司馬師倆人,40多歲就死了。

2. 司馬家必須要立下汗馬功勞——這個司馬家也做的不錯,比如司馬懿擋住了諸葛亮的攻擊、滅了公孫康;司馬師也打退了諸葛恪對合肥的進攻、剿滅了叛亂。

剛給司馬昭鋪平了道路,司馬昭還死了。

3. 曹魏勢力的逐步瓦解——從司馬懿殺曹爽、司馬師殺王陵等事件,一點點來。

這些事情做完了,司馬炎才順利登機。在這之前,父子三人一條心,力氣往一處使。

講真,家族式作業真的比泥腿子有遠見多了。絕對不會幹天下不穩就瞎搞的破事。


酒騎風


要說司馬師與司馬昭相親相愛,從無猜忌我是不相信的。

通往權力的路上都是血腥。君不見玄武門之變,九子又奪嫡?

司馬家既然想君臨天下,便難做聖人。縱傳司馬師溫厚,但他身為司馬懿長子,命定的繼承人,不可能不應對兄弟司馬昭的野心,而司馬昭並非庸才,自是不願屈居兄下。

但兄弟二人為何沒在明面上抓破?一是彼時尚還是曹魏的殼子,司馬家尚未登頂,不必急著鬩牆分薄勢力。二是司馬師無子,嗣子正是司馬昭兒子司馬攸。

故此兄弟二人暫安。

但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的行為充分表明他也只是嘴上孝悌而已。他繼承司馬家權位後,嘴上說這是景王(師)天下,他只是代管,但直至去世,也沒傳位給司馬攸,儘管這也是他血緣上的兒子——但他掛在大哥戶頭上啊。

司馬兄弟之間有沒有刀光劍影,從司馬懿另一個兒司馬乾身上也看得出來。此子深得司馬懿真傳,深諳裝瘋賣傻精髓,安然活到八十歲。這也從側面證明:權力之家,兄弟相爭幾乎是避免不了的,除非你的言行明確表示,無意位置——如司馬乾。



錢多多讀文史


司馬懿老謀沉穩,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是不遑多讓,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兩人是司馬懿最優秀的兩個兒子,能力不分上下,且二人兄弟情深,並未發生過自相殘殺之事。




司馬懿敢博命一賭發動高平陵之變,並非萬事俱備,這還要多虧了司馬師,陰養死士3000,散於人間,至舉事之日,一朝而集,竟沒有人知道這些人從何而來,由此可見司馬師之能力和遠見,要遠遠在他其他兄弟之上的,靠著這3000死士,京師洛陽被司馬家全面控制,最終逼得大將軍曹爽投降,司馬懿毫不留情的將曹爽兄弟誅殺並夷滅三族,曹魏大權至此盡歸司馬懿之手。嘉平三年(251年),在平定王凌之亂後司馬懿去世,享年73歲,司馬師繼為撫軍大將軍執掌曹魏軍政大權。




司馬懿共有八子,司馬師是晉宣帝司馬懿(追尊)與宣穆皇后(追尊)的長子,與司馬昭一奶同胞。都說“長兄如父”,更何況司馬師這個長兄完全繼承了司馬懿的處事作風,司馬師沉穩堅強,有雄才大略,年輕的時候就於夏侯玄、何晏齊名。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執掌曹魏大權,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廢掉謀劃奪權的魏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至此權傾朝野,不可一世。在司馬師單獨總攬曹魏大權的這四年裡,他的弟弟司馬昭始終細心輔佐沒有二心,兩人同舟共濟,精誠團結,一步步的把曹魏變成他們司馬家族的“家天下”。




司馬昭僅比長兄司馬師小三歲,兄弟二人同受司馬懿喜愛,司馬師年長,因此大小事皆參與機要謀劃大局,司馬昭當時僅僅是鎮守一方的大將,權勢威望皆不及兄長,所以,司馬昭不可能存二心而使兄弟自相殘殺,做自毀長城的事情。在當時風雨詭譎,險惡無比的朝廷形勢,兄弟內鬥,無異於給他人以可乘之機,特別是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密謀廢掉司馬師之事更是讓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噤若寒蟬,朝廷上下反對他們的人還有很多。




不過,司馬師能力再強,但擅自廢立畢竟是大逆之舉,一些效忠曹魏的地方諸侯看不下去了,正始二年(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馬師率大軍征討,司馬昭被委以重任留守洛陽。叛亂雖很快就被撲滅了,但司馬師卻因驚嚇過度,眼傷復發,病勢沉痾,司馬昭自洛陽前往許昌探視,司馬師臨死前,將曹魏大權移交與司馬昭,司馬師無子,而他唯一的養子司馬攸其實就是司馬昭的兒子。


在司馬懿過世後的四年裡,司馬師始終牢牢把曹魏大權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有五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因此早早就把二弟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過繼到自己身邊,這是一個巨大的信號,司馬昭不可能不知道,待司馬師去世後,承擔改朝換代、統一三國的重任必在他的兒子身上,司馬昭沒有任何理由敢在司馬師在世時兄弟自相殘殺。


大國布衣


以前有這麼一個故事,兄弟兩上山狩獵,見一鹿,兄弟倆自信勢在必得,於是便為是將之清蒸還是紅燒爭吵起來。等反應過來,鹿已遁入。

道理都一樣,只是那司馬師司馬昭謀的不只是鹿,而是虎。若非兄弟齊心,精誠合作,那就不是竹籃打水那麼簡單的事,恐怕得把命搭進去。

一入侯門深似海,最是無情帝王家。

古代帝王家,絕對不要相信有什麼兄友弟恭,江山商量著來的美事。隋、唐、尤其五代十國,為了皇位,多的是弒父殺兄兄弟鬩牆的故事。

如果有,那也是絕對強權之下的親情。比如說明朝太子朱標與朱棣。明知以卵擊石,螳臂當車,何必自取滅亡。待朱允炆上位,那便不可同日而語,鹿死誰手,尚不可說。

又或者,上位者無後,兄終弟及,兄弟江山相傳,也能和睦。比如明朱厚照與朱厚熜。

當然,文題的司馬師與司馬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司馬師無後,司馬昭過繼了次子司馬攸與他。司馬師死時,司馬攸不過八歲,當此曹魏未破,西晉未立之際,司馬攸實難當大任。左右是司馬昭兒子,司馬師將將軍印璽授予司馬昭乃最合乎天理人情之事。

倘若司馬師膝下有子成年,那江山是否最終歸於司馬昭一脈,倒真不好說。畢竟不希望自己兄弟以後處境艱難是事實,可誰又希望自己兒子以後處處受人擠兌呢?!正統潛在的威脅與敵人總是無限大,無限多。

再一點,正如我開篇所說,司馬兄弟乾的是與虎謀皮的差事,虎未得,兄弟安敢鬩牆同室操戈。

作為被三朝老狐司馬懿打小帶出來的人,八百里外就能讓人望風聞騷,這點敵我形勢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裡的政治素養都沒有,那不如早點撂了挑子回家種地去。


退一萬步來說,且不說司馬昭鬥不鬥得過司馬師,就是鬥過了司馬師,說白了天下還是曹魏的天下,你還是打卡上班的員工,曹氏宗族恐怕得備上大禮感謝你大義滅親。

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情是在的。同父同母,同氣連枝。可能是受司馬氏司馬八達家族式教育的緣故,十分注重家族利益。他們絕對信奉一條法則:窩裡鬥可以,但是絕對要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做哥哥的對弟弟呵護有加,弟弟也不會太過乖張反骨。無怨則無恨無仇。


最後一點來說,也是司馬師死得太早了,沒有真正做到大統局面。再過個十年八年,後事如何,尚不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