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过世以后有没有互相残杀之心?

可乐男孩


三国时期有一对非常有名的兄弟,哥哥继承父亲衣钵,弟弟接过哥哥的班子,这对兄弟就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懿这个活跃在曹魏的能臣,共有四个老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

但是在这些妻妾子女中,出名的只有张春华,和与张春华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正是这两个儿子巩固了司马家的地位,为后来的晋代魏禅起到了重要作用。司马师和司马昭虽然没当成皇帝,但后来都被晋朝追尊为皇帝。

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皇家难容骨肉情,自古以来因为争权夺势而成为死敌的兄弟很多,远的不说,就说那个年代,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就因为争位而失和。

那么,同样优秀的司马兄弟,在司马懿故去之后有因为权势和地位而互相攻击吗?

答案是没有。

在司马懿病逝后,兄弟俩挑起了司马家的大梁,这对能力都相当卓越的兄弟,但并没有因为一山不容二虎而起内讧。他们不仅和睦相处,司马师死的时候,还很大方的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没有交给自己的儿子。

司马家,一个活跃于三国时期的庞大家族。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人,便是司马师与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这位曹操手下的卓越军事家、权谋家,曾因"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入了曹操的眼。

作为一个儒学的推崇者,司马懿对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的教育,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好。虽然司马懿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而被后世熟知,司马昭更是因为曹髦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成为千百年来奸臣的代名词。但司马家的做人水准,在司马懿的领导下,其实远比很多家庭要高得多。

建安十三年(208),升任宰相的曹操强行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一开始,司马懿只是侍奉在太子身边,不过很快,曹操就按捺不住,将司马懿正式招到自己麾下。

司马懿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有骨气的读书人。他看到自己在曹操手下可以建功立业,也看到曹操对待贤才的真心,便开始专心侍奉于曹操。司马懿曾对曹操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从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司马懿所持的其实是尊王的态度。但他又并不死板,不认为无所作为的帝王也应该受到群臣的拥护。这可以被视作是司马家族后来夺权的一种"预兆",但其实也是司马懿对儒家大义的理解

在曹魏建立以后,司马懿继续得到曹家人的重视。这时司马懿权力大吗?"(太和)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的他当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但是这时候的他,依旧表现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晋书》评价,"(司马懿)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虎父无犬子,如此的司马懿能培养出怎样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呢?就《晋书》的记载来看,司马氏的"道行",是要在司马昭之上的。拿司马懿打算诛杀曹爽一事来举例,事发前,司马懿只与长子司马师密谋,而司马昭并不知情。

在司马家准备动手的时候,事情被人告发。此时司马昭担心得夜不能寐,而司马师却神色如常,恍若无事。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司马师更受司马懿欣赏,更得司马懿真传,也比司马昭更耐得住性子。

司马师掌权后,司马昭成了二把手,按理说,兄弟二人应该各怀鬼胎,

司马师会想让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呢?肯定是他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师肯定得防着司马昭,而司马昭,就算不着争夺哥哥的位置,也得想办法自保,如此一来,也就有了矛盾。

然而司马师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这么一来兄弟俩也就没什么矛盾,司马昭还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延续香火,司马师除了让司马昭继承位置其实也没啥多余的选择,从司马家的角度说,他的选择是对的。司马昭和他的长子司马炎最终将曹魏取代,建立了晋朝,没有辜负司马懿,司马师的希望。

而对于司马昭,人们大概太熟悉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大家总以为他是个把"篡位"写在脸上的,不善长耍手段的政治家。但如同父亲和哥哥一样,这位在政治大染缸里浸染长大的曹魏权臣,其实也是个狠角色。

这样的角色也不会真的与司马师产生矛盾。

从司马懿辞世到司马师辞世中间只经过短短四年,当时司马家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定,曹魏存在复辟的可能,司马家可以走向飞黄腾达,也有可能迈向万丈深渊,如果发生内耗,怕是迈向万丈深渊的概率更大,司马家聪明人多,不会让两代人的经营毁于一旦,团结是那时候必须做的事。

当然,假如司马师有儿子,兄弟俩还会不会这么团结,司马家内部还会不会这么稳定,那就不好说了。假如司马师传位给儿子,即使司马师疼爱弟弟不提防不铲除,他的儿子也未必能容得下能力卓越的叔叔,司马昭也不会任由侄子猜忌而无行动,历史还将改写。


煮酒君


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

司马懿的嫡子有三个,分别是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干。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司马师42岁,司马昭39岁。

2年后,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承袭了司马懿的官职、爵位与权力,官至抚军大将军,不久升为大将军,掌握魏国兵权,独揽魏国朝政,而司马昭则被封为安东将军,镇守许昌,并都督淮北诸军事,兄弟俩人一个把持军权和朝政,一个镇守一方,这一年司马师44岁,司马昭41岁。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因为司马师擅自废立曹魏皇帝之事,在扬州起兵对抗司马师,原本此次的叛乱不需要司马师亲征,况且司马师当时刚刚进行了手术,割了眼睛上的瘤子,伤口没有愈全,不方便征战。

但是有三个人力劝司马师亲自率军讨伐毋丘俭与文钦的叛乱,这三个人分别是:傅嘏、王肃、钟会。

傅嘏是曹魏尚书傅巽的侄子,当时官至尚书仆射,傅嘏因为受到曹爽一党的排挤丢了官,后来被司马懿提拔起来,司马懿去世后,傅嘏就成为司马家的人,傅嘏从大局的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司马师亲征才有平定叛乱,其他人可能会失败,司马师在听了傅嘏的建议,认为有道理,于是抱病亲征。

王肃司徒王朗的儿子,当时官至太常,掌管祭祀、社稷的官员,以天象认为司马师也应该亲征。

钟会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与司马兄弟在年轻时就认识,钟会与司马昭私下关系很好,算是司马昭的心腹,而司马师年轻时与何宴、夏侯玄等人关系较好,钟会也力劝司马师亲征。

从常理上来看,抱病亲征,也属于正常,但是司马师得的这个病估计是眼眶肿瘤,一般是良性的,不是恶性的,如果是恶性的,估计早就死了,当时司马昭刚刚动了手术,割了瘤子,现在不清楚在当时司马昭是如何动的手术?但是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刚割了瘤子,最重要的就是休息,在当时没有抗生素,只要伤口有感染,基本上就可能会要了性命,这一年司马师48岁,司马昭45岁。

傅嘏、王肃、钟会三人劝司马师亲征的原因应该是各不相同,傅嘏是以大局出发,王肃从天象预测,只有这个钟会的动机可疑,从日后的情况来看,司马师一死,钟会就立即替司马昭谋划夺取大权,是否在事前钟会与司马昭有过密谋,不得而知。

从年龄来看,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都快50岁的人了,古人的生命本来也就不长,活到50岁算长寿了,司马昭只比司马师小3岁而已,司马师是没有儿子,还是司马昭过继了一个儿子给司马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话很有名,说明司马昭有野心,野心从来就不是一天生成的,司马昭作为司马师的弟弟,在司马师过继了儿子后,从法理上说,只是第二顺位接班人,第一顺位仍然是司马师过继而来的儿子司马攸。

但是如果这个儿子司马攸年纪小,不能理事,而在当时司马家又没有完成权力布置与取代,司马昭就可以作为首选接班人,但是司马昭只比司马师小三岁,要是等自然死亡,谁知道司马昭会不会死在司马师前面?

从动机上讲,司马昭是有杀害他的哥哥司马师夺权的动机,本着谁是最大受益者,谁就有嫌疑的原则来看,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过程就是与钟会密谋劝司马师亲征,如果司马师亲征,染一点病,或者受一点惊吓,那计划就更完美,而且更隐蔽,几乎没有理由怀疑司马昭头上。

结果司马师还真的是因为这次的亲征,受到文钦之子文鸯的数次惊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当时又没有止痛药,又没有抗生素,司马昭就这么死了,年仅48岁。

这个惊吓司马师而死的文鸯后来投靠了吴国,在魏国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造反发动淮南三叛时,吴国派出文钦、文鸯父子救援诸葛诞,结果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杀了文钦,文钦之子文鸯和弟弟文虎就投降了魏国。

文鸯一投降,司马昭的部下马上请求诛杀文鸯,为司马师报仇,但司马昭反而以各种理由保下文鸯兄弟,还让文鸯兄弟率领百余人劝降诸葛诞部下,即使淮南三叛被平定,文鸯仍然受到司马昭的重用,不仅如此,文鸯还一直官运亨通,后来在司马昭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为官。

司马昭善待文鸯,虽然无法说明与司马师之死有关,但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司马师之死是司马昭乐意看到的。

再回到司马师刚死的那段时间来看,当时的魏帝曹髦想趁机夺权,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远离政治中心,让尚书傅嘏率领司马师主力军队回到洛阳,因为司马昭原本就镇守许昌,但是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司马昭强行率领军队回到洛阳,魏帝曹髦的夺权行为失败,司马昭最终承袭了司马师的官职、爵位和军权。

整个过程,很像是早就计划好的谋略,但却没有任何的证据,以证明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从常理及司马昭此人来看,他对权力有着异常的野心,当时的司马昭都已经45岁,还有耐心再等下去吗?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司马昭利用司马师刚刚割了眼睛中的瘤子,还需要休息的时机,让其他人鼓动司马师亲征,在战争中利用了意外事件,导致司马师受到惊吓,最终眼睛掉出眼眶,剧痛而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许多人对司马懿有误解,认为司马懿像曹操一样,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就把控了大局,以丞相自居,因此,他的后代可以尽享其利,争夺权力。像当年的曹植和曹丕一样,为了世子之位而相互争斗。其实事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相互残杀呢?

司马懿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是有区别的,司马师是大儿子,比司马昭大三岁,性格沉稳,善于权谋,因此,司马懿重点培养他入朝为官,目标是执掌中枢。司马懿被曹爽架空为太傅的时候,为了平衡权利,不引起非议,曹爽举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司马师后来屡次升迁,官拜中护军。那么既然曹爽要架空司马懿,为什么还要司马师担当中领军之职呢?

原来曹叡临死托孤时,任命司马懿担任侍中,和曹爽共同辅政,其中重点交代两人各领三千禁兵,以相互牵制。后曹爽想要架空司马懿,于是让司马师做中护军,统领一部分禁军,算是掩人耳目,怕别人非议太多而已。而禁军首领领军将军则由蒋济担任,这样的话,司马家族既被分散了势力,又从表面维持了平衡,一举两得。

这其实就是司马师的起点,中护军,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是其弟弟司马昭所望尘莫及的。那么此时的司马昭在做什么呢?

司马懿一开始是拒绝司马昭为官的,当司马懿被架空后,司马懿考虑让司马昭做了洛阳典农中郎将,起点更低,后转至散骑常侍,勉强跟上他哥哥司马师的步伐。

后来,司马懿有意锻炼司马昭的在军事上的才能,因此当曹爽伐蜀时,司马昭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参与了整个伐蜀之战,后司马昭极力劝阻曹爽撤退,司马昭说:如今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机会,攻坚又不能成功,应该赶快撤退,如果被蜀军截断归路就麻烦了。后曹爽领兵撤退,由于撤得还算及时,损失不算太大。

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时权利大握。那么此时司马懿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没有。此时司马懿不但不能懈怠,还急需两个儿子的帮助,而两个儿子相比来说,司马师比司马昭要有用的多。为什么呢?

当时曹爽架空司马懿的时候,司马师比司马懿还要气愤,为什么呢?曹爽和司马师年纪差不多,又同朝为官。司马师深知,一旦父亲司马懿失势,那么他们整个家族就要倾覆。而此时父亲身体不佳,卧病在床,家里能依靠的只有他了。所以,他其实已经早有准备。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说,当初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中坚力量,三千死士,其实是司马师提前准备的。关于这一点,电视剧《虎啸龙吟》有所改动,篡改了历史。那么司马懿的作用是什么呢?

司马懿为太傅,他联系了当时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朝廷三公聚齐),还联系了郭太后,然后以郭太后的名义,发诏免去曹爽的大将军之职。这等于是说师出有名,而不是叛乱。但是还需要兵力,而禁军的权利早就被曹爽所霸占,所以这时司马师所阴养的三千死士就极为重要。

而司马师在整个叛变过程中,率领士兵夺取京师各个大门,军容齐整,肃然有序,连司马懿都感叹,这小子可以。那么司马昭的表现呢?明显要逊色很多。

当时酝酿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去找了司马师商量,根本就没有告诉司马昭。等两人商量好了才告诉司马昭。当夜两人的状态是司马师安稳如平常,司马昭吓得睡不着觉。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后司马懿死去,司马师顺利接班,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当时所有的大臣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也就是所司马懿就像当年的权臣伊尹,而司马师就像伊尹的儿子伊陟,父死子立,两人都不是善茬。

其实他们说的没有错,司马师是最像司马懿的,不但善于权谋,更善于笼络群臣。司马师接管大将军职位后,尽量表现的如同当年的父亲一样,举荐贤才,笼络人心。他举荐了诸如诸葛诞、毌丘俭、邓艾、石苞、钟会、夏侯玄这些人,一时之间,朝纲肃然。

如果此时司马昭来争,铁定是没戏的。因为他的哥哥如同父亲一样,已经执掌了大局。而这个大局看起来很稳,其实很凶险,需要他们兄弟共同维持。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关中地区屡次遭到姜维的进攻,因此司马昭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镇守长安,以抵抗姜维的进攻。而司马师则坐镇朝中,稳定局面。局面能稳定吗?不可能呀。

司马懿当年威望如此之重,尚且还有王凌之叛,司马师时期肯定也镇不住。果然,后来和司马师私教甚深的夏侯玄联合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等人,欲废了司马师的大将军之职。而令人可笑的是,这些人都是司马师举荐和提拔的。

因此,司马师异常愤怒,他派人逮捕了参与谋划的所有人,经过审讯才发现,幕后主使其实是皇帝曹芳。于是司马师下令诛杀所有参与阴谋的人,然后酝酿废除皇帝曹芳。

朝廷政变后不久,又发生连锁反应,驻兵淮南的毋丘俭和文钦看到夏侯玄被诛杀,怕自己受到牵连,于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叛乱。此时司马师头大了,朝中政变好应付,发生兵变就麻烦了。于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让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坐镇洛阳,而自己则领兵前去平叛。

此时司马昭会趁机夺取司马师的权利吗?肯定不会。此时两人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那里出事后果都不堪设想。果然想什么,来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昭留镇洛阳,平安无事,但是司马师这里出事了。司马师临出发时其实已经有了眼疾,身体有恙,但还是强行出发了。在两军交战时,文钦的儿子文鸳勇猛异常,他率军逆袭司马师的士兵,直接威胁到司马师的中军大营。司马师受到惊吓,眼疾发作,眼球都掉了出来。为了不使军心扰动,司马师用被子蒙住身体,不让外人看到,一直坚持到全军获胜,而此时司马师已经生命垂危了。

于是司马昭紧急从洛阳赶来,见到了司马师最后一面。司马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继掌权利,以保全军。而这时的司马昭遇到了一个难题,自己拙于权谋,难以应对局面呀。

这时“小张良”钟会出面了,他建议司马昭立刻继任大将军之职,等待皇帝命令。果然皇帝曹髦派人宣诏,让尚书傅嘏统帅全军返还,司马昭则留镇许昌。意思很明显,要夺了司马昭的兵权。

这时钟会建议,司马昭和尚书傅嘏一起率军返还,然后屯兵于洛阳城外,不让兵权。这时皇帝看到司马昭没有放权的意思,于是宣布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接管司马师的权利。

至此,两人完成轮换。而司马家族则避免了一次杀身之祸,试问,如果没有司马昭和司马师的戮力同心,恐怕司马家早就被灭门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死时,仅为太尉,所以不存在世子之争。即使司马懿大权在握,当时反对司马懿的人还有很多。后期司马懿死去后,司马师执掌权利,反对司马师的更多。所以,司马昭和司马师疲于应对,力求团结,哪里有功夫去争夺权力呢?


每日趣评



司马懿儿子很多,但是他亲自培养的,并且作为家族掌门人重点培养的,其实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师,司马昭也不在其中。比如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偷偷让司马师阴蓄死士,为政变做准备,这是司马昭不知道的。

司马师年轻的时候,也和夏侯玄,诸葛诞一样,都是当时名士。所以,早早就在司马懿的亲自关怀下,当做家族继承人入仕了,而且都是清显美官,事情不多,但是名气很大的那种职务。这是当时的世家大族的正常操作,每个大家族都会重点培养一个人作为接班人。

不过,司马懿也不是他爹司马防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司马防早期重点培养对象是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司马防早年举荐过曹操,曹操后来投桃报李,又举荐过司马朗,所以司马朗很早就入仕汉朝了。而司马懿不同,司马懿是曹操征辟的人,一开始就是曹操的丞相府的掾属。


只是司马朗死得比较早,所以司马懿顺势继承了司马家族的权势,当然,也不能不承认,和司马朗相比,司马懿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高很多,司马朗更多的是像一个汉末世家大族以传统方式培养起来的儒家士大夫,这种人在汉末到三国这种时代,当然不如司马懿吃香。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所以很早就被确立为家族掌门人来重点培养。比如他的婚姻,就是典型的政治联姻,完全服务于家族政治利益的需要,早先娶了夏侯玄的妹妹,是和曹魏外围宗室攀亲,后来夏侯徽之死,也是因为她发现了司马家在搞大阴谋,所以被害死的。

司马懿的地位在曹丕时期迅速上升,到曹睿时期已经成了朝廷不放心但又不能不用的重臣,最终和曹爽一起成了曹睿临终的托孤大臣。在曹爽专政的时期,司马懿虽然受到打压,但是司马懿的每次让步都是有要求的政治交易,而这种交易基本上都是以司马师的职位为主要要价。


比如夏侯玄原来主管军队人才选拔,后来曹爽将夏侯玄外派为征西将军,接替夏侯玄的就是司马师。因为这时候的司马懿是曹魏元老的代表,他的进退关系到整个元老集团的政治利益得失。曹爽采取的办法就是政治上给司马懿个人好处,把他和元老集团切割开来。

所以,对司马昭来说,在司马懿生前,司马师的地位非常稳固,司马昭完全没有资本和司马师去竞争什么。相反,司马昭地位上升比较快的时期,就是在司马师执政时期。司马师之所以重用司马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自己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司马攸,还是司马昭的儿子。


甚至到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司马昭还没有被当成公认的司马氏家族的继承人,这也是当时有人主张以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或者司马师过继的儿子司马攸继承司马师的地位的原因。只是因为司马孚当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司马攸又太小,所以才临时把司马昭推上去了。

所以司马昭后来才会公然对人说,天下是司马师的,他只是临时代管,将来还是要还给司马师的,也就是让司马攸继位。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后来司马昭并没有选择司马攸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他的大儿子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


萧武


残杀之心可能有,但残杀之举,没有。

原因有二:

第一,外患未平,司马兄弟还需一致对外。

司马懿的这两个儿子,都是人中之龙,权谋之士。这样的人,基本不会做蠢事。像袁绍、袁术兄弟以及袁绍儿子们那样自相残杀的事情,司马师和司马昭不会做。

为何?

因为外部大敌仍然存在,还没轮到兄弟相杀、争夺帝位的时候。

司马懿死后,虽然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了他的权力,司马一族在曹魏大权在握。但是,内忧外患还在。

内忧,指的是曹魏的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这两大家族是宗室至亲,对于司马氏当权,一直耿耿于怀,并虎视眈眈。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需要兄弟同心,时刻警惕、对付这些反对司马家族的人。

外患,指的是三国其二的蜀国和东吴还没有被消灭,还对曹魏构成威胁,这也是司马兄弟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正是这些外忧内患,加紧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团结。

第二,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做继承人。

司马家一直人丁兴旺,司马懿他爹有八个儿子,司马懿更是青出于蓝,有九个儿子。司马昭也有八九个儿子。可是作为司马家长子的司马师,却一生无子。

没有儿子,皇位让谁继承呢?

没办法,司马师只好把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自己,让他日后继承大统。

既然将来是自己的儿子继位,司马昭实在没有必要与司马师去争去抢了。

偏偏司马师又英年早逝,死的是偶只有40多岁。而他过继的儿子司马攸,此时只有7岁。

反正都是司马昭父子继位,所以,司马师直接把大权传给了年轻力壮的司马昭。兄死弟及,也算公道。

综合以上两点,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得以兄友弟恭,善始善终,没有闹出自相残杀的大戏。

但是,假如——我是说假如,司马师有亲生儿子,而且司马师传位给幼子,那么以司马昭的权谋阴狠,篡位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但历史没有假设,所以,只能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命好,比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们的命好多了。


趣谈国史


中国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自相残杀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秦二世杀害三十多个兄弟姐妹,比如杨广杀害大哥杨勇,李世民杀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等,比如曹丕谋害弟弟曹彰曹冲等,比如赵光义谋害大哥赵匡胤,比如窝阔台谋害弟弟拖雷等,比如皇太极杀害兄弟莽古尔泰德格类姐姐哈达公主等,比如雍正帝杀害胤禩等几个弟弟等等。

因此曹魏权臣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不但没有自相残杀,反而同舟共济共同对敌显得有些非同一般,其实这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

首先,对内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虽然掌握了曹魏最高权力,却仍然要面临曹魏皇族与忠于曹魏大臣的反扑。比如曹魏皇帝曹芳联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

后司马师逼曹芳废黜张皇后,改立王皇后。曹芳因参与了李丰等人的图谋而不安,司马师则担心后患,又废黜皇帝曹芳。

其次对外,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还要共同抵抗蜀汉与孙吴对曹魏政权的进攻。战争连续不断,内忧外患,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当然不可能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第三,因为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司马师掌握曹魏大权以后,只能把最高权力给弟弟司马昭继承。

第四,司马师当政时间太短,只有两年多,又忙着平定内外动乱,没有时间与弟弟司马昭没有发生权力斗争。公元252年司马师当政,公元255年在一场兵变中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于公元255年3月23日痛死于许昌,只有48岁。


厚德载物49847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互相残杀,也是在天下定了以后的事。天下没定,司马师和司马昭自相残杀个鬼啊!

司马家篡位的过程比起曹操来说,困难太多了。

对曹操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皇室对手下臣子的控制,是一件特别屈辱的事。汉献帝基本上找不到几个亲信,对朝廷的控制力也低。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也没着急篡位,逐步的扩大并稳定自己的地盘,一点点推进。

所以等曹丕篡位的时候,汉献帝连个朋友都没有,地位稳的不行,杂毛都清除了。

而司马家要做的,就是把曹操已经弄稳了的班底,来一次大换血。在这期间,司马家要面临三座大山:

1. 司马家的人命够长——其实司马懿还好,活了70多,但司马昭和司马师俩人,40多岁就死了。

2. 司马家必须要立下汗马功劳——这个司马家也做的不错,比如司马懿挡住了诸葛亮的攻击、灭了公孙康;司马师也打退了诸葛恪对合肥的进攻、剿灭了叛乱。

刚给司马昭铺平了道路,司马昭还死了。

3. 曹魏势力的逐步瓦解——从司马懿杀曹爽、司马师杀王陵等事件,一点点来。

这些事情做完了,司马炎才顺利登机。在这之前,父子三人一条心,力气往一处使。

讲真,家族式作业真的比泥腿子有远见多了。绝对不会干天下不稳就瞎搞的破事。


酒骑风


要说司马师与司马昭相亲相爱,从无猜忌我是不相信的。

通往权力的路上都是血腥。君不见玄武门之变,九子又夺嫡?

司马家既然想君临天下,便难做圣人。纵传司马师温厚,但他身为司马懿长子,命定的继承人,不可能不应对兄弟司马昭的野心,而司马昭并非庸才,自是不愿屈居兄下。

但兄弟二人为何没在明面上抓破?一是彼时尚还是曹魏的壳子,司马家尚未登顶,不必急着阋墙分薄势力。二是司马师无子,嗣子正是司马昭儿子司马攸。

故此兄弟二人暂安。

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的行为充分表明他也只是嘴上孝悌而已。他继承司马家权位后,嘴上说这是景王(师)天下,他只是代管,但直至去世,也没传位给司马攸,尽管这也是他血缘上的儿子——但他挂在大哥户头上啊。

司马兄弟之间有没有刀光剑影,从司马懿另一个儿司马干身上也看得出来。此子深得司马懿真传,深谙装疯卖傻精髓,安然活到八十岁。这也从侧面证明:权力之家,兄弟相争几乎是避免不了的,除非你的言行明确表示,无意位置——如司马干。



钱多多读文史


司马懿老谋沉稳,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是不遑多让,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两人是司马懿最优秀的两个儿子,能力不分上下,且二人兄弟情深,并未发生过自相残杀之事。




司马懿敢博命一赌发动高平陵之变,并非万事俱备,这还要多亏了司马师,阴养死士3000,散于人间,至举事之日,一朝而集,竟没有人知道这些人从何而来,由此可见司马师之能力和远见,要远远在他其他兄弟之上的,靠着这3000死士,京师洛阳被司马家全面控制,最终逼得大将军曹爽投降,司马懿毫不留情的将曹爽兄弟诛杀并夷灭三族,曹魏大权至此尽归司马懿之手。嘉平三年(251年),在平定王凌之乱后司马懿去世,享年73岁,司马师继为抚军大将军执掌曹魏军政大权。




司马懿共有八子,司马师是晋宣帝司马懿(追尊)与宣穆皇后(追尊)的长子,与司马昭一奶同胞。都说“长兄如父”,更何况司马师这个长兄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处事作风,司马师沉稳坚强,有雄才大略,年轻的时候就于夏侯玄、何晏齐名。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执掌曹魏大权,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掉谋划夺权的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至此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在司马师单独总揽曹魏大权的这四年里,他的弟弟司马昭始终细心辅佐没有二心,两人同舟共济,精诚团结,一步步的把曹魏变成他们司马家族的“家天下”。




司马昭仅比长兄司马师小三岁,兄弟二人同受司马懿喜爱,司马师年长,因此大小事皆参与机要谋划大局,司马昭当时仅仅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权势威望皆不及兄长,所以,司马昭不可能存二心而使兄弟自相残杀,做自毁长城的事情。在当时风雨诡谲,险恶无比的朝廷形势,兄弟内斗,无异于给他人以可乘之机,特别是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打算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密谋废掉司马师之事更是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噤若寒蝉,朝廷上下反对他们的人还有很多。




不过,司马师能力再强,但擅自废立毕竟是大逆之举,一些效忠曹魏的地方诸侯看不下去了,正始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征讨,司马昭被委以重任留守洛阳。叛乱虽很快就被扑灭了,但司马师却因惊吓过度,眼伤复发,病势沉疴,司马昭自洛阳前往许昌探视,司马师临死前,将曹魏大权移交与司马昭,司马师无子,而他唯一的养子司马攸其实就是司马昭的儿子。


在司马懿过世后的四年里,司马师始终牢牢把曹魏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有五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因此早早就把二弟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到自己身边,这是一个巨大的信号,司马昭不可能不知道,待司马师去世后,承担改朝换代、统一三国的重任必在他的儿子身上,司马昭没有任何理由敢在司马师在世时兄弟自相残杀。


大国布衣


以前有这么一个故事,兄弟两上山狩猎,见一鹿,兄弟俩自信势在必得,于是便为是将之清蒸还是红烧争吵起来。等反应过来,鹿已遁入。

道理都一样,只是那司马师司马昭谋的不只是鹿,而是虎。若非兄弟齐心,精诚合作,那就不是竹篮打水那么简单的事,恐怕得把命搭进去。

一入侯门深似海,最是无情帝王家。

古代帝王家,绝对不要相信有什么兄友弟恭,江山商量着来的美事。隋、唐、尤其五代十国,为了皇位,多的是弑父杀兄兄弟阋墙的故事。

如果有,那也是绝对强权之下的亲情。比如说明朝太子朱标与朱棣。明知以卵击石,螳臂当车,何必自取灭亡。待朱允炆上位,那便不可同日而语,鹿死谁手,尚不可说。

又或者,上位者无后,兄终弟及,兄弟江山相传,也能和睦。比如明朱厚照与朱厚熜。

当然,文题的司马师与司马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司马师无后,司马昭过继了次子司马攸与他。司马师死时,司马攸不过八岁,当此曹魏未破,西晋未立之际,司马攸实难当大任。左右是司马昭儿子,司马师将将军印玺授予司马昭乃最合乎天理人情之事。

倘若司马师膝下有子成年,那江山是否最终归于司马昭一脉,倒真不好说。毕竟不希望自己兄弟以后处境艰难是事实,可谁又希望自己儿子以后处处受人挤兑呢?!正统潜在的威胁与敌人总是无限大,无限多。

再一点,正如我开篇所说,司马兄弟干的是与虎谋皮的差事,虎未得,兄弟安敢阋墙同室操戈。

作为被三朝老狐司马懿打小带出来的人,八百里外就能让人望风闻骚,这点敌我形势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的政治素养都没有,那不如早点撂了挑子回家种地去。


退一万步来说,且不说司马昭斗不斗得过司马师,就是斗过了司马师,说白了天下还是曹魏的天下,你还是打卡上班的员工,曹氏宗族恐怕得备上大礼感谢你大义灭亲。

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情是在的。同父同母,同气连枝。可能是受司马氏司马八达家族式教育的缘故,十分注重家族利益。他们绝对信奉一条法则:窝里斗可以,但是绝对要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做哥哥的对弟弟呵护有加,弟弟也不会太过乖张反骨。无怨则无恨无仇。


最后一点来说,也是司马师死得太早了,没有真正做到大统局面。再过个十年八年,后事如何,尚不好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