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會陪孩子嗎?聽聽教師媽媽的高中育女勵志故事

很多家長都願拋去一切陪孩子讀高三,試問,家長們是真的會陪伴嗎?

  這幾年,我總以為在“焦慮大學”中,更多的是工作中的80、90後,此時,我更加理解,無論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還是現在的2020年代,“焦慮大學”中,一直沒畢業的是處於教育子女階段的父母。莫春香,她是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這所“大學”拿滿分的尖子生。她的育女勵志故事,不是雞湯、不是乾枯枯的理論,是在真實自然的生活點滴中讓女兒學會成長,珍愛自己,奮發拼搏,努力圓夢。

  2020年3月,由她著作、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書《陪女兒上高三》和大家見面,引來家長和學者的推崇熱潮,我也在第一時間拜讀了此書。

我們真的會陪孩子嗎?聽聽教師媽媽的高中育女勵志故事

  一氣讀完,看了後記,合上書,我感慨,相比較從初中時父親讓我讀的劉亦婷,再到後來各種教育理論、家長雞湯,我更喜歡《陪女兒上高三》,它記錄和呈現的就是我們真實的高中生活和真實的心聲啊!在莫春香的筆下,用手記的形式記錄了這樣一個家庭——既能給孩子一片追求成功、自由翱翔的天空,又能給孩子一個反思失敗、舔舐傷口的港灣。父母是懂教育的高階人才,但並不強加逼迫孩子一味的學習、只能考取211、985,他們讓孩子在青春年華時更好地認識自我、瞭解自我,明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追夢。這對於很多名牌高校大學生畢業後茫然無措、碌碌而無所得來說,是家長在青春期給予孩子最美好的禮物。

  陪孩子,陪的是培育孩子的積極情緒。

  在《陪女兒上高三》中,莫春香分享到,在學校,女兒若安的幾位老師認為若安在外面都像只老鼠,只想躲在角落,或者如驚弓之鳥,倉皇逃回家中。而莫春香也在經過女兒教室時看到孩子緊鎖的眉頭和有些陰鬱的臉,還好奇這是怎麼生成的?什麼時候生成的?她的快樂去哪裡了?面對同行的“責問”和自身的觀察,莫春香雖百口莫辯,但也不得不承認“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優點也好,缺點也罷,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在家中,莫春香就和女兒聊起:“媽媽在學校總是會同事批評的,能不能放鬆一點?”女兒苦笑。之後,莫春香就嘗試從兩點讓女兒更加開朗自信:第一,不要著急,多給孩子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第二,多讓她體驗小成功。這些雖然是很多家長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不厭其煩的強調和從細緻之處做起卻大有道理。家長陪孩子上高三、上初三、小升初,為了孩子能考上一個好大學,這固然是一個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素養和能力。試問一個不會動手、不會動腦、情緒控制能力差、經常不快樂的孩子,考個好大學又有什麼用呢?就算真的考了個好大學,家長又放心讓他獨自闖蕩嗎?

  值得一說的是,生活中孩子或多或少會和父母吐槽班上的優等生太傲氣、有的同學好“虛偽”、班上的關係其實沒有看起來那麼和諧等等小情緒,莫春香在分享自己的經歷中寫到,他們願意女兒活出年輕人清爽歡快的樣子。積極的情緒擴展將建構孩子的“智力、社會和身體資源,使他長大後可以立足於社會”。大人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自以為的高度,憑那顆或多或少已被玷汙、未經反思的心,帶著焦慮與強迫,簡單粗暴地“教育”和“引導”孩子,卻不知會讓孩子經歷了多少痛苦。

  陪孩子,陪的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關係。

  孩子的關係網不僅有與父母的關係,還有與老師的關係、與同學朋友之間的關係。父母一般都會把關注點放到前二者,甚至只是孩子與老師的關係,忽視孩子同學、朋友間的關係。其實,在高中,假如孩子在同學之間的關係中有疑惑、困擾,家長給予良好的引導和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更能讓孩子在青春期獲得幸福感。

  若安是個心地善良,從小到大以“梁山好漢”自居的女孩,有時會容不得朋友身上的“汙點”,免不了對朋友加以“指導”和“評判”。這些很可能就成為了“友誼殺手”。青春期的若安也會遇到男同學的喜歡和追求,而她也有著自己的愛情觀,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青春期的懵懂,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對於很多父母來說真真是一道難題。

  書中,莫春香記錄了她作為媽媽、又是閨蜜的相處關係。她是若安的“垃圾桶”,是空閒時陪她聊天、談天說地的閨蜜,不經意間發現若安的“小秘密”“小心思”,莫春香並不會警覺嚴肅,她則會把“潛藏”了很久的“嫌疑犯”“訛”出來。莫春香分享到,即使知女莫如母,但是也會留出一些自主權,尊重她的身體和心理邊界,“哪怕自己感覺不好,或者擔心什麼的,也一定不要越界”。引導孩子正確的戀愛觀並不越界關注,保護孩子,對於父母來說可能是合適的相處之道。

我們真的會陪孩子嗎?聽聽教師媽媽的高中育女勵志故事

  陪孩子,陪的是讓孩子客觀的認識自我和社會。

  高考成績不重要嗎?書中,莫春香這樣道來:成績只是一個結果,成績背後的態度和責任、思維方式與做事方法才是關鍵。“沒有成長就沒有成績,孩子成長類,成績便自然好了。因此成績並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成績背後的一切更重要。只有做好了這些,才會有好成績,也才有可以展望的未來。”

  其實在高三,完全理想的教育環境是不存在的,一週又一週,彷彿只剩下忙與累,孩子有自身的壓力,班級的壓力,起伏變化的成績,緊張的氛圍……高三讓人變得敏感。若安是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而生活中,更多的孩子還是會敏感、會焦慮、會暴躁,作為父母,莫春香建議家長多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在孩子最艱難的時候給予愛護和指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心態和階段、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理解班級這個小社會是怎樣的,保持一個恰當的與老師、同學的相處關係。

  從若安在學校內的膽小到理解她,見證她的成年禮,陪伴她高考完,尊重她的選擇,支持她報選自己一直想讀的專業,不強加自己的意志逼迫她。這位母親的陪伴可謂細緻到一點一滴。書中更是舉出了100多處事例,娓娓道來,分享與孩子的陪伴之道,這也是最平凡的喜怒哀樂。而這些事例則是每個在高中讀書的孩子都會遇到的事情,而如何陪伴,不如先讀完、再思索。

  2020年的春季,非常之“疫”給國人帶來了一次大考。這次疫情對於6月份就要迎來高考的學子們更是加多了難題。以往大年初七就要準備回校複習的孩子們只能待在家中自習和等待校方安排的線上教育。在家學習看起來容易,實際上,對於不大會做計劃的孩子來說,在家中如何學習,這個難題就壓在了父母身上。分配好學習時長倒也還好,只是這一天天時間過的:孩子努力,家長擔憂;孩子急了,家長也急;孩子懈怠了,家長更急。若是一點小事沒處理好,一場“大戰”在家裡爆發也未嘗不可能。

  這時候,家長陪孩子,如何陪伴?陪伴什麼??陪伴多久???……遇到這些難題,不妨先細讀《陪女兒上高三》這本書。讀完後你會明白,這些聽鄰家母親講述其陪伴女兒讀高三時的溫情故事,不僅有趣、真切而令人著迷,更能掌握全面的包括高中學習方法、高考升學壓力、高考志願填報、家庭親子教育、青春期叛逆心理、學生情感困惑等的切實的教育方法。

  越來越多家長和老師會發現,我們的社會人才越來越多,而綜合素質高、有著全面發展人格的學生卻較為缺少。正如書中所說:“教育沒有彩排,也不能重來,孩子的成長一晃而過,若是不能採取順應其天性的教育方式,無論怎樣竭蹶趨步,都無法取得想要的結果。”

  如果你也正處於茫然不知所措,不如翻閱此書,細細讀來。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多一些等待,不激進也不觀望,盡心做事,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